皮肤科荨麻疹诊疗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0
荨麻疹临床诊断流程(2010年版)荨麻疹临床诊断流程 (2010年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诊断流程如下:
1. 病史采集:
- 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关于症状的描述、发病时间、病程等信息。
- 注意询问可能的过敏原接触史、药物使用史、食物摄入史等。
2. 体格检查:
- 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皮肤病损的部位、性质和分布情况。
- 查看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3. 过敏原检测:
- 对于病史中提到过敏原的患者,医生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包
括皮肤试验和特异性IgE抗体测定。
4. 实验室检查:
-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
5. 诊断标准:
- 根据患者的荨麻疹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
应符合以下临床诊断标准:
- 急性荨麻疹:持续时间不超过6周;
- 慢性荨麻疹:持续时间超过6周;
- 特发性荨麻疹:排除其他引起荨麻疹的病因。
6. 鉴别诊断:
- 除了荨麻疹,还要排除其他皮肤病如疱疹、湿疹、瘙痒症等。
7. 治疗方案: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荨麻疹提
供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局部药物治疗和避免接
触过敏原等。
以上是荨麻疹的临床诊断流程,该流程为2010年版,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治疗。
请仅作参考,具体操作时请咨询专业医生。
麻疹诊疗常规【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临床表现】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发热(38℃或更高)。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辅助检查】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诊断】【处理原则】病人的隔离与治疗: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3日内接种。
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丙种(血浆或胎盘)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
【麻疹的免疫预防】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
常规免疫(初免)定为8月龄进行,根据人群对麻疹免疫力的监测,当免疫力减低时应进行疫苗再免疫。
【疗效标准】1、治愈2、好转3、无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叫做风疹、风团病等。
它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瘙痒、大小不一的风团或斑块,有些会伴随着皮肤红肿、水肿、脱屑、表面积水囊等症状。
此外,荨麻疹还可能会影响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导致相应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荨麻疹的病因和诊断荨麻疹是由身体对某些过敏源(包括药物、食物、化学物质、寄生虫等)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皮肤病。
另外,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体内激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因此,荨麻疹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进行测试和鉴定,从而找出可能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荨麻疹有时也会因为病史不清、诊断错误、误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
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常规检查包括皮肤病理学检查、过敏试验、血液检查等,并需要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过敏源、缓解皮肤症状、预防复发,同时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清除过敏源首先要清除过敏源,例如避免接触或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清除体内的激素水平,避免过于紧张或焦虑等。
此外,平时也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缓解皮肤症状治疗荨麻疹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肾上腺素能药、口服激素及其类似物等。
其中,抗组胺药是缓解症状最快,用量较小,且不易产生副作用。
因此,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
对于激素类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副作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跟踪监测,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应注意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含磨砂颗粒的沐浴露或洗涤剂等。
预防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外,预防荨麻疹的复发也非常重要。
对于过敏性荨麻疹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源,同时也要避免轻易地改变药物或化妆品使用。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概述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关于荨麻疹治疗的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
诊断荨麻疹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以下特点对于荨麻疹的诊断很关键:- 突然出现的病情- 皮肤上出现丘疹、水泡或肿块,伴有瘙痒- 丘疹出现快速消退的现象- 可能伴有其他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腹泻等)如上述特点出现,且其他病因得以排除,则可以诊断为荨麻疹。
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包括:- 避免诱发因素:对确定的过敏原、刺激性物质等进行避免,以减少荨麻疹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刺激性洗涤剂和热水,使用舒缓性护肤品。
- 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以及其他辅助治疗药物,根据病情和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选择高效、非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例如赛庚啶、非洛地平等,口服或局部使用。
- 类固醇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作或难以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
- 其他药物:如有需要,医生可酌情选择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预防荨麻疹的复发或加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避免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 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摄入过敏食物或刺激性食物- 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特殊注意请注意:本指南仅提供一般性的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决定。
参考资料:1. 中国荨麻疹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版)2.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2017 update)。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引言: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疱疹,通常会消失和重新出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最新的诊疗方法。
第一部分:定义与病因一、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特征为皮肤隆起的红色疱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二、病因1.免疫介导荨麻疹: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药物过敏等。
2.非免疫介导荨麻疹:与体温变化、运动、应激等因素有关。
3.特发性荨麻疹:病因未知。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一、急性荨麻疹1.全身性瘙痒2.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3.结局良好,一般数小时至数天会自行消退二、慢性荨麻疹1.持续或反复出现荨麻疹疱疹,持续超过6周2.结局不一,有的会痊愈,有的会持续数年第三部分:诊断一、根据病史和症状1.病史: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消失时间、出现诱因等。
2.症状:红色、隆起的疱疹,伴有瘙痒。
二、实验室检查1.皮肤划痕试验:用尖锐器轻轻划破皮肤后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
2.血清IgE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是否过敏反应引起的。
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避免诱因1.避免与过敏源接触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等刺激二、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如非那根、氯雷他定等。
2.变应原免疫治疗:适用于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如单克隆抗体药物。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如环孢素A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具体的药方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其他治疗1.冷敷或温水浸泡: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红肿。
2.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对于因精神压力引起的荨麻疹可进行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
结语: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法。
皮肤科荨麻疹诊疗常规
【概述】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主要指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后引起的真皮内小血管(特别是微静脉)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继而使血清渗入真皮,致使真皮、皮下组织和粘膜处发生局限性水肿。
食物、动物的皮毛、植物的花粉、感染、药物、物理刺激以及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
其特点是,自觉皮肤瘙痒,迅即出现风团,皮损此消彼起,大都发病突然,有时伴腹痛、心悸、呼吸困难。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
【诊断要点】
1、急性荨麻疹:
患者多为青、中年人,起病急骤,病初患者往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