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30
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
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
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一、人性论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
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
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
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
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
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
读书笔记---《心理咨询与治疗(修订版)》江光荣著曾银川整理/psych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现代社会生活与心理咨询1第二节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历史1第三节咨询与治疗概述2第四节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道德准则 3 第二章咨询要素分析4第一节咨询和治疗中的共同要素 4第二节咨询和治疗的主要变项 4第三章咨询目标5第一节健全人格与咨询目标 5第二节确定什么样的咨询目标7第三节怎样确定咨询目标8第四节价值问题8第四章会谈及会谈技巧9第一节会谈的一般问题9第二节会谈中的非言语交流10第三节倾听与询问的技巧11第四节影响性技巧12第五章咨访关系与咨询特质13第一节咨访关系概述13第二节共感14第三节其它咨询特质14第四节几个问题的讨论16第六章一般咨询过程16第一节对咨询过程的认识16第二节咨询的基本阶段16第三节几个技术性问题18第七章变态行为19第一节变态行为概述19第二节变态行为的症状表现19第三节神经症21第四节人格和性心理障碍23第八章心理分析疗法24第一节概观24第二节基本理论24第三节心理分析的治疗26第四节心理分析疗法评价27第九章行为疗法27第一节概观27第二节基本理论28第三节行为治疗过程29第四节治疗技术29第五节行为治疗评价30第十章以人为中心疗法30第一节概观30第二节基本理论30第三节治疗过程和策略31第四节以人为中心疗法评价32第十一章理性—情绪疗法32第一节概观32第二节基本理论32第三节治疗过程和策略34第四节理性—情绪疗法评论34第十二章其它疗法34第一节现实疗法—美国格拉塞34第二节折衷的咨询和治疗35第三节森田疗法35第四节钟氏领悟疗法36第十三章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中国化36第一节文化差异与中国化的必要性36第二节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国化的任务和途径36第三节有关的中国化探索37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社会生活与心理咨询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特点二、适应和发展----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一)适应和发展的含义1、适应,通常是指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顺应。
第九章以人为中心疗法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观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由罗杰斯一手发展起来的。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生于美国芝加哥近郊一个勤奋劳作的清教徒家庭。
幼年时受的教育强调德行、勤劳,以及基督教的信仰。
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异域见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冲击,使他“能够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结论,并采取我所信任的立场”。
这次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受,使罗杰斯相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日后的人格研究。
按照吉利兰德(Glliland)等人的看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
这本书的副题为“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概念”,正如这个副题表明的,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大的、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分析疗法很不相同的治疗理念。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
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
针对心理分析由治疗者主导一切的倾向,此时期罗杰斯的体系称为“非指导性治疗”。
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1951年)为标志。
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
在这本书中,罗杰斯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到更深入、更清楚的探讨和分析。
在实践方面,也从重视反映来访者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重视反映隐蔽的情感,从而真正深刻、准确地“进入”来访者的“现象世界”。
第三阶段称为“经验阶段”。
1957年,罗杰斯从芝加哥大学来到威斯康辛大学,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由于这一转变,罗杰斯的当事人从主要是正常人变成了主要是精神病人。
此时,罗杰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治疗中究竟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来访者发生改变,并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