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67
以人为中心疗法一、理论背景:1、哲学基础: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2、个人经历罗杰斯,生于芝加哥近郊一个勤劳的清教徒家庭,幼年时受的教育强调德行、勤劳以及基督教的信仰。
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所见所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次经历使他相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二、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罗杰斯认为,人是天生就有某些心理倾向的,人是有本性的。
1、实现趋向1生物学方面:指一切生物共同的成长、成熟趋势。
2心理方面:表现为人独有的自我实现趋向。
(生物要求将其由遗传赋予的潜在的性状充分表达出来,要求将自己所赋有的机能充分发挥出来。
2、机体智慧和机体估价过程机体智慧:有机体本身具有一种判断一个时间,一个外部影响是积极的、符合实现倾向或是消极的,阻碍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智慧。
机体估价过程:把经验与自我实现趋向相协调的反馈机制。
归纳:人性规定了价值,有组自我实现者为有价值,阻抑自我实现者为无价值或否定价值;人性知道价值;人性的个人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应该信任人性。
(二)人的主观世界——现象场罗杰斯认为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中,即现象场。
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观察,观察到什么,有什么感受,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每个人的现象场都是独一无二的。
推论:个人的知觉世界是他的直接现实,只有个人自己才是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
(三)自我自我理论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
1、自我的结构和内容自我是从一个人的现象场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在一个人的现象场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主要包括:(1)、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
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1951年改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里治疗的基本条件。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其中一个关键的思想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
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
针对当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由治疗者主导一切的倾向,此时期罗杰斯的体系称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年)一书出版为标志。
在这本书中,罗杰斯阐述了这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
在理论方面,更深入地探讨与分析了人的自我概念等问题,在实践方面,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称为“经验阶段”。
20世纪60年代起,罗杰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治疗中究竟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当事人发生改变,并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
从而导致罗杰斯对咨访关系的强调,重视咨询者的态度对当事人的影响。
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现在称为的“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
这一名称的改变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罗杰斯兴趣重点的转移:他强烈地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以外,使之应用于社会的不同方面,诸如政治、教育、管理、家庭团体等。
该疗法名称的变化基本上是其阶段变化的一个反映。
目前该疗法是当今世界上地位比较稳固、影响很大的几种治疗流派之一,同时也是新的治疗模式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1、人性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以人为中心疗法案例在心理治疗领域中,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情感,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具体应用。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年轻人,他因为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中,小明表达了对自己情绪的困扰和对人际关系的不满。
心理治疗师采用以人为中心疗法来帮助小明面对他的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问题。
首先,心理治疗师倾听了小明的情绪表达,给予他充分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小明感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他开始逐渐打开心扉,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
心理治疗师通过倾听和理解,让小明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认可,这对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缓解作用。
其次,心理治疗师引导小明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他开始学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逐渐找到了情感表达的途径。
通过情感表达,小明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愿望,这让他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心理治疗师帮助小明建立了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与他人进行真诚的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他开始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建立了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小明逐渐走出了焦虑和沮丧的情绪困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动力和希望。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它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在需求,通过倾听、理解和情感表达来帮助个体解决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问题。
以人为中心疗法不仅可以缓解个体的情绪困扰,还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
因此,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重视和应用。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的内在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潜能和资源,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治疗师的角色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成长和变革。
2. 自我实现的动力: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动力,即追求自我完整和满足的内在驱动力。
治疗师的任务是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动力,并支持其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3. 现在的关注:以人为中心疗法强调对个体当前的体验和感受的关注。
治疗师鼓励个体关注和表达自己当前的情感、需求和意愿,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4.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平衡: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个体的经验和感受是主观的,但也与客观现实有关。
治疗师帮助个体探索和理解自己的主观经验,并将其与客观现实相结合,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变革。
5. 关系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变革至关重要。
治疗师与个体建立积极、支持性和尊重的关系,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这些基本假设共同构成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念和原则,为治疗师和个体提供了指导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