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1
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
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
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一、人性论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
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
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
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
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
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
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
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
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一、人性论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
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
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
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
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
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
以人为中心疗法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
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
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卡尔·罗杰斯在1955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行的。
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
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
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
这种非指导性治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的内在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潜能和资源,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治疗师的角色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成长和变革。
2. 自我实现的动力: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动力,即追求自我完整和满足的内在驱动力。
治疗师的任务是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动力,并支持其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3. 现在的关注:以人为中心疗法强调对个体当前的体验和感受的关注。
治疗师鼓励个体关注和表达自己当前的情感、需求和意愿,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4.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平衡: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个体的经验和感受是主观的,但也与客观现实有关。
治疗师帮助个体探索和理解自己的主观经验,并将其与客观现实相结合,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变革。
5. 关系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变革至关重要。
治疗师与个体建立积极、支持性和尊重的关系,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这些基本假设共同构成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念和原则,为治疗师和个体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以人为中心疗法一、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是什么?答:1、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4、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5、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思想是什么?答:1.个体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
在个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这一实现趋向主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2.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
信任机体估价过程,依赖它的指导,就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促进自我实现;3.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4.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5.预感到经验和自我不一致的个体,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
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6.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即个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挥其机能;7.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子在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三、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的目标是什么?答:基本目标是“去伪存真”。
“伪"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
“真”就是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
罗杰斯常用“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这样的话来表达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4、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5、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1.个体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
在个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这一实现趋向主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2.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
信任机体估价过程,依赖它的指导,就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促进自我实现;3.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4.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5.预感到经验和自我不一致的个体,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
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6.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即个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挥其机能;7.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子在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
三、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答:基本目标是“去伪存真”。
“伪”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
“真”就是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
罗杰斯常用“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这样的话来表达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 / 1下载文档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