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舞集观后感3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1
云门舞集水月观后感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是一场让我难以忘怀的舞蹈盛宴。
这场舞蹈以水为主题,借助水的特性,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生动地描绘了水的柔美和灵动,水的纯净和清澈。
他们在水中翩翩起舞,如同一群在水中嬉戏的精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除了舞蹈编排的精彩,云门舞集的编排也独具匠心。
舞蹈动作流畅自然,配乐恰到好处,将水月的唯美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多次在水中挣扎,仿佛在生命的漩涡中挣扎,但最终他们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不仅是一部舞蹈盛宴,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
它向观众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次观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草》为例冯靖雯(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云门舞集,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职业舞团,创始人林怀民先生是享誉中外的现代舞编导,他运用了现代舞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舞蹈创作,通过高超的现代舞技术将东方神韵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林怀民先生带领下的云门舞集,自创办的四十六年以来,众多经典的现代舞作品问世,同时云门舞集也作为一种“中国现代舞”的符号,被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熟知。
云门舞集系列舞剧《行草三部曲》包括《行草》、《行草贰》、《狂草》,分别创作于2001年、2003年和2005年,是云门舞集意象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舞蹈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第一部《行草》的分析,发掘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而研究林怀民先生创作风格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意蕴,并试图将其运用到现代舞编导的实践中。
关键词:日云门舞集;林怀民;中国文化意蕴;《行草》中图分类号:K82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61-02作者简介:冯靖雯(199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舞蹈。
乐舞歌赋,一、舞剧《行草》(一)创作背景系列舞剧《行草三部曲》,是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汲取灵感的抒情舞作,包括《行草》、《行草贰》、《狂草》。
《行草》是第一部曲,2001年创作,色彩着调厚重,凝练有力;《行草贰》是第二部曲,2003年创作,墨色较第一部更淡雅脱俗;《狂草》为最后一部,2005年创作,色彩结合前两部之优势,浓淡适宜,较为狂放。
第一部《行草》,是林怀民首次尝试将舞蹈与书法融合创作出来的舞剧,在黑白的基调下,舞者以身体去模拟进行草书的一笔一划,舞动中来自丹田气息的吆喝声与脚下步伐的跺踏,是书法写作中抑扬顿挫的回响之意。
贯穿整部舞剧的是舞蹈动作的行云流水,奔放中吐纳优质,最终展现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书法名作,以借由舞者身体动作为书法赋予了活灵活现的气韵,使整个舞蹈作品虚实相生,刚柔并进,这种舞蹈与综合元素的碰撞,在剧场中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新奇的美感体验。
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草》为例云门舞集是以当代舞为主要形式的一家台湾舞团,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云门舞集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其中《行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表演艺术形式探究了中国文化的意蕴。
《行草》是云门舞集前艺术总监林慈音创作的一部舞剧,于1995年首演。
作品以杂技为基础,融入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和审美价值。
以下将从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探究《行草》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首先,舞蹈动作是《行草》中表达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和、静谧和内敛的特征。
他们的舞姿常常模仿中国古代书法的笔迹,舞者的肢体展现出了中国书法中的行草体和草书体的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艺术美感。
此外,《行草》中的舞蹈动作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元素,通过舞者的身体力量和控制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力量和坚韧,展现出中国文化中“以柔克刚”的思想。
其次,舞台美术是《行草》中展现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环节之一、整个舞台设计以简约、典雅为主,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含蓄。
舞台上常常设置有墨水、纸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道具,这些道具不仅与舞剧的主题相呼应,还通过独特的艺术安排赋予了舞剧一种诗意和哲理的表达方式。
此外,舞台背景的灯光设计也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光影的柔和和审美追求,营造出一种飘逸的氛围。
最后,音乐是《行草》中传递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媒介之一、舞剧的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等的演奏,通过这些乐器的音质和旋律,将观众带入一种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氛围中。
舞剧中的音乐还融入了传统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综上所述,《行草》作为云门舞集的一部舞剧,通过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表演艺术手法,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云门舞集行草引言云门舞集,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的舞蹈团体,由董晴创办于1973年。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现代舞作品而享誉国际舞台。
其中,行草是云门舞集的代表作之一,无疑展现了云门舞集的艺术魅力和戏剧性的表达。
一、创作背景行草是云门舞集的一部舞蹈作品,最早于2002年创作,由艺术总监董晴亲自担任编导。
创作灵感源自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法艺术和意境,以及现代社会中个体衡量与探索精神的矛盾与困境。
二、舞台设计行草的舞台设计非常简约,整个舞台布景只有一块巨大的布幕。
这反映了云门舞集一贯延续的极简风格,以舞者的身体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三、表演形式行草呈现了一种抽象化的舞蹈形式,舞者的动作流畅而富有力量感。
其风格融合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元素,同时又兼具现代舞的动感和创新。
四、主题与意义行草的主题主要体现了追寻自我的探索和个体精神的挣扎。
舞者通过舞蹈表达了现代社会个体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时的内心冲突和希望。
五、编导和舞者的表演作为云门舞集的创办人和艺术总监,董晴是行草的编导之一。
她通过独特的编舞技巧和舞者们的精湛表演,将行草中复杂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行草的艺术风格行草作为一部现代舞作品,其艺术风格独具一格。
它不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舞蹈元素,还注重了舞者艺术的表现力和技巧。
舞者们的身体动作流畅、准确,以及对情感的精准诠释,都为行草的成功表演奠定了基础。
七、影响和国际认可云门舞集一直致力于将现代舞的创新和台湾文化的传统相结合,行草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和影响力,也赢得了国际舞台上的赞誉。
云门舞集的作品曾受邀参加各种国际艺术节和演出,为世界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舞蹈演出。
八、总结云门舞集的行草是一部融合了现代舞和传统元素的经典作品。
通过舞者非凡的舞技和情感的传达,行草告诉观众们一个个个体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作品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舞者们的精湛表演,也得益于艺术总监董晴的独特创作理念。
云门舞集来观后感近日,我有幸前往观赏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云门舞集演出。
云门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坛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深邃的表现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次的演出更是让我对云门舞集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演出开始的一刹那,舞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一群身着简约白衣的舞者从舞台的四个角落缓缓走来,仿佛消失在时空之中,展现了一种虚无、悠远的美感。
他们的舞姿优雅而独特,舞台上呈现出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既有细腻的内心情感的展露,又带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气息。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云门舞集的舞者们以其娴熟的舞蹈技巧和精彩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独特的舞蹈世界。
舞蹈形式的多样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他们时而舞动如行云流水的动作,时而展示出力量与柔韧并存的极致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云门舞集在其演出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这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也为他们的创作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比如,我看到了一支名为《山居即大旨》的舞蹈,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宁静和宜居的理念。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们的表演力度和气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用动作的精准和舞蹈的连贯,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他们舞动的身影与乐曲完美融合时,我仿佛看到了舞台上的舞者们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观众的掌声在演出结束时炸开,人们长时间的欢呼与喝彩表达了他们对云门舞集的赞赏与敬意。
我相信,这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将成为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云门舞集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每一位舞者都是一个艺术家,他们用舞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们在舞台上与他们共同感受艺术的力量。
通过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个人情感与大众感受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舞蹈作品。
灵动的世界——看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曹颖娜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 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曲声中,一对男女翩翩起舞,凝重而富有沉思色彩的旋律在大厅中蔓延,他们赤裸双脚,动作舒缓而优美.
【总页数】1页(P77)
【作者】曹颖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在“水月·镜花”中内观自省——观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J], 刘杨;李丽娜;
2.在“水月·镜花”中内观自省——观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J], 刘杨;李丽娜;
3.看一位世界公民如何思考未来——读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有感 [J], 郑永刚;冯盈盈(整理)
4.在“水月·镜花”中内观自省——观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J], 刘杨;李丽娜
5.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年第11期导读有感 [J], 高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门舞集行草观后感云门舞集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舞团,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闻名于世。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他们的一场精彩演出,名为《行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的舞台布置简洁大气,整体以黑白为主调,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
舞台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具和装饰,只有一个简约的悬挂物,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神秘而温暖。
整个舞台显得空灵而神秘,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舞蹈的开始,几位舞者以柔美而独特的动作进入舞台。
他们的身姿柔美而有力,舞步流畅而均衡。
他们身着黑色的衣裳,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引人注目。
他们以舒展的动作展示出舞者们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给人一种身心融合的感觉。
整个演出中,舞者们的动作流畅而灵活,一气呵成,仿佛他们的身体和空气融为一体。
他们似乎追求的是一种舞动的自由,无拘无束,身体与舞台之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们的舞蹈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内心情感。
《行草》这个舞蹈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行书艺术。
行书是一种充满力量和动感的书法艺术,而云门舞集将其转化为舞蹈语言,成功地展示出了行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整个演出中,舞者们的身体姿势和舞步都与行书的笔画相呼应,仿佛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纸上书写一样。
他们以独特的动作语言传达出行书的力量和美感,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
不仅如此,舞者们在舞蹈中还展现出了极高的舞蹈技巧和身体控制能力。
他们的舞蹈动作精准而协调,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有力。
他们以惊人的身体灵敏度和柔韧性展示出了舞蹈的极致魅力,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享受。
除了舞蹈技巧的完美展示,舞者们的表演力量也是令人难忘的。
他们通过动作、表情和眼神的交流,将舞蹈中的情感和内涵传递给观众。
他们的肢体语言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每一个眼神和微笑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
整场演出中,音乐的选材和运用也是非常出色的。
舞者们以悠美的音乐为伴,将舞蹈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音乐的旋律和舞者们的动作相互呼应,共同打造出了一幅美丽的艺术画面。
云门舞集观后感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云门舞集的演出,这是一次令我难以忘怀的艺术体验。
云门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蹈团体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表达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与关注。
这次观赏的演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的美与力量。
整场演出以优美、流畅的舞姿令人陶醉。
舞者们的身姿矫健灵活,仿佛化身舞蹈的精灵,在舞台上留下了美丽的身影。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韵律感。
他们的舞姿优雅而准确,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们的舞步也变化多样,有时悠扬而宁静,有时快速而激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意境独特的舞蹈世界。
云门舞集的作品富有深意,常常从人性、社会等诸多层面出发,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情感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我印象深刻的一场作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呈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依赖。
舞台上,舞者们融入了自然元素,仿佛成为大地和风、水、火的一部分。
他们以独特的舞蹈语言,将自然的力量和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演出中也有许多跨文化的元素,舞者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舞蹈风格和动作,展示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美学和情感。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通之处。
这也正是云门舞集一直以来的风格与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舞蹈将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打开观众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对于世界多元的思考。
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除了舞蹈本身的魅力外,我还感受到了云门舞集对于舞者的要求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在演出中,舞者们不仅需要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准确的技巧,更需要能够将情感和内心的表达运用于舞蹈中。
他们需要通过身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这对于舞者的内心素质和自我认知要求极高。
舞者们对于舞蹈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们对于舞台的专注和投入,让我深深地感动。
云门舞集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艺术盛宴让我对舞蹈产生了更深远的理解和兴趣。
云门舞集《流浪者之歌》的生活哲理如果问到西方舞蹈爱好者,中国舞蹈什么作品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台湾云门舞集演出的《流浪者之歌》肯定名列前茅。
当年在英国伦敦,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就是以《流浪者之歌》赢得了国际舞蹈界的认同。
然而,尽管云门舞集曾近三次来到北京,这部享誉世界的《流浪者之歌》却从来没有来到北京。
4月1日和2日,云门舞集再次来到国家大剧院,这次他们把《流浪者之歌》再到北京观众的面前,北京的舞蹈爱好者终于有幸现场欣赏到这部享誉国际舞坛的中国舞蹈名作。
《流浪者之歌》的创作源自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黑塞根据佛教传说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这部小说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的故事。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
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关于苦修,关于河的婉转,关于宁静的追寻”的舞作——《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十六年来,《流浪者之歌》不论演到哪里,总会出现“观众看到泪流满面”的画面,已故编舞家皮娜·鲍什剧终后坐在观众席哭了半小时;澳大利亚一位青年,在街头抱着饰演僧人的王荣裕痛哭;国外剧场工作者在侧台边,泪如水坝溃堤无法自已。
挪威《奥斯陆午报》报道:“一次伟大的剧场经验,观众的心充实得几乎迸裂,不禁流下喜悦的眼泪。
”正是因为云门舞集独特的肢体技法及富含中国传统意境和哲学的独特题材,才让强手林立的世界舞坛,领略了中国的现代舞蹈艺术。
在此次巡演之前,林怀民写给所有观众:“希望《流浪者之歌》在喧嚣的时代里,继续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
”林怀民用他的《流浪者之歌》营造出一个苍茫、悠远的景观。
“我想要传达一个讯息——流浪者并不是孤独者,人生只要尽力,终会有圆满的结局。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屈原的《九歌》以其特有的祭祀对象、迎神方式和娱神礼仪,演绎了原始初民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特质,给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门舞团化用屈原《九歌》所展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资源,以其包容东西方技术磨练出来的舞蹈艺术,演绎了享誉国际的云门舞蹈《九歌》。
众所周知,云门舞集是由台湾林怀民先生在1973年创办的第一支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
该舞团通过对东西方传统文化与审美资源的深度融合,使其演绎的舞蹈作品携带着独特的美学风格与鲜明的创作者理念,并在国际舞蹈届得到很多人的赞美,实现了很多人的共感。
一、舞剧《九歌》中的服饰民俗寓意纵观云门《九歌》演绎的“若人”般的神祗世界,已不再是自然和社会的模糊解释,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统治符号[1]。
相反,云门舞团赋予这些符号新的现实意义,以摩登的手法使其现实意义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使源于民俗的作品又再一次回归到普通的现代人的世界。
这种演艺效果的实现,首先源自云门《九歌》舞台角色所穿的服饰民俗给予象征寓意:(一)红衣绿纹的色彩象征众所周知,传统服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2]。
云门舞团深谙此道。
他们在舞台上,有意识地设置多种角色,并给他们穿上不同色彩的服饰,使色彩既兼备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二者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俗美学的艺术品位[3]。
1.女巫的红衣——狂野生命的激情表达。
细品屈原《九歌》,其歌词弥散着浓厚的初民祭神仪式。
在祭祀活动开始之先,应该有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女巫,默默地沟通众生和众神,可屈原将其活动身影和服饰淡化。
云门《九歌》则有意识地将女巫的迎神活动凸显出来。
她披头散发,舞动时鲜红的长裙随着手足不断飞舞,在一群穿白袍的舞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选择鲜红的颜色,除视觉美感外,更具深厚的象征意义。
《云门舞集》思考题当谈到《云门舞集》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这个舞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云门舞集》是台湾著名的舞蹈团体,成立于1995年,由著名舞蹈家林懷民创立。
林懷民以现代舞为基础,融合了传统中国舞和民间舞的元素,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舞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演变的思考,以及舞蹈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思考《云门舞集》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这个舞团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作品而闻名。
他们常常将生活中的故事和情感转化为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这让我们思考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触动观众的心灵,以及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所具有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云门舞集》对于当代社会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能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和精神追求。
《云门舞集》的作品常常涉及到现代人的生活困境、情感纠葛和心灵挣扎,让我们思考当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回应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
最后,我们也可以思考《云门舞集》对于观众的启发和影响。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表演者的个人展示,更重要的是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心灵沟通。
《云门舞集》的作品常常引发观众对于生活、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们思考艺术作品如何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以及舞蹈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和对话。
总之,《云门舞集》作为一支具有影响力的舞蹈团体,其作品和艺术探索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云门舞集》的思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的魅力和意义,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人生、情感和文化的启发和反思。
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觀後感
文/嘉義縣中埔國中一年六班蔡彩緣
這次的表演讓我感覺有一種震撼力,從舞者的舞中可以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道,從開始到結束,每個動作都做得好大。
在一開始的場景,讓人有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那些米散發著金黃色的光芒,看起來像是一條河流不斷的流動,彷彿是要到另一個地方的道路,從米灑落在那位舞者身上的聲音,我的視線就沒有離開過舞台了。
舞者們一個個走到舞台上的情景,讓我覺得有一種神秘的感覺,舞中可以發現一種協調感,每個舞者要做二人以上的動作時,都配合得剛剛好。
舞者們在撒稻米時的力道,讓我越看越入迷,還有稻米像布簾一樣撒落下的那一段,讓人有震撼卻又覺得很舒服的感覺,最後一段,也就是畫圓圈的那一段,那一段不知為什麼我看了眼眶有點濕濕的,可能是太感動了吧!
我覺得他們真的很厲害,每一個動作都很有力量,從寧靜轉為震撼最後又轉回寧靜,演和尚的舞者好厲害,他不管其他舞者在他旁邊跳舞或撒稻米,他只是雙手合掌地站在那邊不動,他可以有耐心的站七十分鐘真的很厲害,還有畫圈圈的那個舞者,他也一樣很有耐心的畫到最後,畫完之後他全身都是汗,從這點來看可以看得出他們是真的用盡全力去表演,每一個舞者,每一個動作,每一場表演都是很重要,在生活上也是一樣,再小的細節也很重要,不好好練習的話,表演可能就會失敗,所有事不經一番磨練,永遠無法成功,還有這次我也學到了,做任何事都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做事不能太著急,要懂得讓心靜下來,去了解那種美好的平靜感,我很感動也很開心可以看到這次的演出!謝謝!。
观看《云上舞》观后感1500字舞蹈是一门极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门艺术,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表达情感,追求艺术感的一门学问。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本族最独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种象征一样,充满着独特的民族韵味。
云上舞,传达了一种韵味尤存的热情洋溢的之感。
一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生活的乐观之态,都可以从舞蹈中找到。
大方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感情色彩,结合藏族的浓厚风俗,塑造成了一种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向往。
一门艺术源于古代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古代思想家周敦颐为后人留下的一篇巨作《爱莲说》,后人结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圣洁高雅的个性,创造了一个极富有美感的舞蹈。
《爱莲说》,舞者用柔传达了莲花所有刚强的一面。
柔和的音乐节奏,舞台中央,用柔软的动作诠释莲花,亦远亦近,似柔实刚,恰似一朵池中莲花,娇羞典雅,高贵圣洁。
民间舞《一片绿叶》相比前两者而言,感情色彩相对更加浓厚,更加复杂。
舞者结合神韵,气息的运用,表现了一片树叶从充满生机到凋零萧瑟的自然规律。
舞者运用一把恰似绿叶的扇子,在舞台中央旋转时,将“落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内心凄凉,通过气息的恰当运用,传达给观众,是一种极致,艺术感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追求音乐节奏,感情积淀,身姿柔和,传达感情的艺术。
惊艳、美丽、纯洁都不能形容她舞蹈,绚丽,绝美、灵动也不能描述出她的一分美丽。
《雀之灵》这个题目是多么的恰当呀!是呀,她是在用她的灵魂从而舞出了另一个灵魂呀!空旷、漆黑的舞台上,一股光束打在了她的身上,那股光洁白如皎月,衬出了舞台的清幽,衬出了她的清亮,犹如一朵洁白的莲,在水面上仿佛就要盛开了似地。
云门舞集2观后感第一篇:云门舞集2观后感触碰平凡的生命前言——“断章”原名是Oculus,拉丁文原义是眼睛;或指眼状窗孔,一如神殿大圆穹顶毫无遮盖的原窗口。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未接触过舞蹈的我第一次看这般震撼人心的现代舞,而且还是享誉盛名的台湾舞蹈团队——云门舞集2。
整场演出70分钟,我的心一直随着舞蹈演员的一举一动而跳动。
并没有因为是一个外行人而使我看得手足无措,相反地,我被演出中很多地方触动了。
每个人对于这个舞蹈的理解必然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断章》跟我讲述了生命,讲述了希望。
从一开始气球从他手中飞走,我知道那是希望从他手中逝去,气球就是希望的象征。
接下来,他们一直在行进着,扑倒在地后而又奋力站起,他们吃力而又疲惫,不断重复用着这些动作。
其实在我们生命中,我们也同样会不断遇到各种困难,摔倒之后爬起来,再次摔倒然后再次爬起,虽然吃力,但是下意识却告诉我们不得不站起来,因为躺下了就意味着淹没在生命之中,如果要坚持夙愿就要站起来,继续追逐自己想要的。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还会邂逅自己的另一半,完成生命的另一种追寻。
当他遇到她之后,他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羞涩,继而疯狂的追求却又让我们看到了,爱是一种本能,是生命的一种力量。
她的推脱变成了接受,这又是另一种本能,但同样是生命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会在这一辈子中遇见自己的另一半,相识、相知、相爱、相守,这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没有人能够抵挡两颗心的相互吸引,包括他们自己。
演出中有一大段是男女共同舞蹈,共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作。
很多时候,我们这一辈子都是和另一半共同度过生命中大部分光阴,一起经历酸甜苦辣,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秋叶不断飘荡,不可捉摸地散落在地上,一张一张不断重叠,还有舞台上那颗一直干枯的树,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总要经历凋零。
舞蹈演员们在铺满落叶的地上举步维艰,这一次,他们不是一个人,他们成对而行,虽然步伐蹒跚,眼神却格外坚定。
【关键字】观后感流浪者之歌观后感在看演出之前,我对云门舞集了解甚少,只知道林怀民,知道来自台湾,只是喜欢“云门舞集”这四个字,后来又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是我闻。
不旅行的人绝无快乐,罗希塔!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那么,流浪去吧!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修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
那么,流浪去吧!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随身和他一起移动。
那么,还是流浪去吧!(大神梵天晓谕一个名叫罗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罗门书》)这样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迫切的想看一场传说中让观众泪流满面的《流浪者之歌》。
终于,舞蹈赏析课的老师满足了我的愿望,让我看到了这场绝世舞蹈。
坐在漆黑的课室里,眼前的屏幕开始展现出金色的场景和深色的背景。
接着,舞蹈开始了。
第一段:痛苦僧人:大幕缓缓拉开,一位僧人装束的舞者在舞台一侧站立,双手合十,双目紧闭,面容安详,一束追光映照在他白色的僧袍之上,金色的稻谷从天幕缓缓撒落,似一股清泉突如其来,每一粒稻谷都经由这位舞者的头顶,画出优美的弧线溅落在地站在左前方的台上。
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
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有的手持棍子,在痛苦中挣扎。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观照。
黄金稻谷: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
然而,这些米却绝不简单,不仅特别选择了台湾的圆润米种以保护舞者,还特意为它染上了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
与稻米为舞,舞者的姿态演化出万千变化。
稻米蜿蜒在地仿佛山川河流,舞者如河畔跋涉的旅人;稻米平铺在舞台有如农田万顷,舞者手持树枝如农人耕作又似虔诚的仪式;稻米突如其来好像金黄的雨瀑,舞者在其间飞速旋转,如同丰收时的喜悦又似顿悟后的酣畅。
其中“祷告”一段,重达的稻米瞬间突如其来,舞者就在这一刹那冲进米中,不断将稻米扬起,像孩子的嬉戏一般肆无忌惮。
云门舞集观后感300字
我很早就听说过林怀民先生和他创办的云门舞集。
也是因为我本人对于现代舞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我也并没有期待有一天真的去看他们的表演。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我竟然在芝加哥第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演出:《关于岛屿》(Formosa)。
这提醒了我时常会忘掉的乡土中国。
这种惯常的遗忘固然是和某种集体性的“大一统的中国”的历史想象有密切的联系,也似乎和我从小长大所受到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同样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从小就是这个城市的小孩,而且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强烈的虚无主义的(无)意识。
在这部戏的倒数第二部分,两伙人进行了激烈的打斗,随即都被更强烈的外力所消灭,继而再生。
导演在这里似乎提醒我们,乡土并不是世外桃源,只是它的独特性也会随着历史中发生的更大的事件而不断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人类学家Marshall Shalin’s对我们的教诲,地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地方文化会借助更大的政治经济趋势自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