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草》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37.26 KB
- 文档页数:2
从舞剧《行草》谈舞蹈与书法的融合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认为,无论喜、怒、爱、憎、惭、惧,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体验,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情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好比是树的根茎,人的心脏,没有根茎的树和没有心的人,都是无法长久存活的。
所以舞蹈要求身心合一,唱歌要求真情流露,朗诵要求声情并茂,写文创作要求有感而发。
艺术是源于人类真情实感的体悟产生出具体可感的实物的一个过程,生之于情又传之以情。
为什么说艺术无国界,因为情感是可以传递的,无需语言的修饰,情之所至它就可以撞击人心。
这是一种情感的本能,不管你是哪种语言,任何肤色人种,在艺术的世界里,你都能寻找到共鸣。
这是艺术的魅力。
2、象形取意——兼具东方美学思想2.1 线条艺术书法是典型的线条?术。
点横撇捺之间,用笔墨连接而成的就是一幅生动的舞蹈动态图。
而将舞蹈动作凝固暂停,再将动作串联,舞者运动的轨迹也是行动的线条。
单从书法的形与舞蹈姿态来比较的话,书法是凝固的线条艺术,而舞蹈则是抽象的动作线条艺术。
不管是书法的静态美,还是舞蹈的动态美,展现的都是线条的美感。
线条的美还体现在线条的延伸。
线条的延伸取决于对力的把控。
书法中力作用在“势”上,它可以说是书法线条的走势,运笔的动势,就好似舞蹈中每每要往右,舞者会呼气提气顺着这个气从左往右,就这么一个细微的起势,让动作更加自然流畅。
在中国古典舞的起势时,也会有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讲究。
细观书法,我们会发现,书法的动势,也不是生涩的一笔而就,与古典舞的起承转合有着相同的妙处。
在舞蹈作品中,如果只有动作的不断堆砌,而没有力量的控制和爆发,那么舞蹈动作就会寡然无味,没有生气。
2.2 动静结合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唱歌讲究收放自如,而书法和舞蹈也讲究对称、节奏和旋律。
舞蹈自然不用说,节奏是舞蹈的根基。
书法的动静表现在墨色的轻重,我国历来就有“墨分五色”之说,书法家们都非常注重墨色的变化,墨色变化不仅是表现书法造型美的重要部分,还是形成整部作品完整节奏的主要表现手段。
传统元素在现代舞中的体现作者:高琪强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现代舞的兴起打破了人们对舞蹈的理解,如今,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现代舞思维之间的碰撞与磨合,使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舞者对现代舞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创造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现代舞。
本文以台湾云门舞集所创编的舞蹈《行草》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舞中的体现。
关键词:现代舞;行草;云门舞集一、现代舞概述(一)西方现代舞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了一种全新的舞种——现代舞,它起源于德国却兴盛于美国,这是一场舞蹈艺术的变革。
西方舞蹈史学家根据不同时期现代舞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自由舞时期、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后现代舞、后后现代舞。
1.自由舞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现代舞发展的初始时期,它试图解放人的身体与心灵,对其进行实践的是美国的两位女性舞蹈家:洛伊·富勒、伊莎多拉·邓肯。
洛伊·富勒是第一个将现代舞搬上舞台的舞蹈家,在对舞蹈本质进行探索之中,富勒建立了“整体剧场”的概念,既独立而又与其他艺术紧密相连所架构起来的舞蹈艺术。
她的代表作有《蛇之舞》、《裙子》等。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一直被现代舞蹈家奉为精神领袖,她渴望建立民主自由的美国舞蹈,将生活与艺术一体化。
她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她的作品中不乏赞美女性自由的身体与心灵的表现。
其代表作有《恋怆奏鸣曲》、《蓝色多瑙河》等。
2. 早期现代舞早期现代舞是继自由舞之后现代舞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在1915年至1932年之间。
这个时期承接了自由舞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道夫·冯·拉班、美国的露丝·圣丹妮丝及泰德·肖恩。
3.古典现代舞这是一个现代舞史上承上启下的辉煌时期,时间大约在20世纪20—30年代,现代舞的面貌开始变得粗粝和冷漠。
观看舞蹈作品《行草》的观后感《行草》是一部以舞蹈形式展现的作品,这是一次美与情感的融合,有着令人动容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
观看完这次演出,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爱。
整个舞台布置简单而充满力量感,黑色的舞台和白色的吊环相得益彰。
舞台布景犹如一幅黑白画卷,让人沉浸其中。
舞蹈演员以轻盈的身姿在吊环上舞动,舞姿如行云流水般自由,展现出天鹅般的美丽。
舞蹈者的肢体语言传递着深深的情感,他们以行云流水的姿态展示着自己内心的世界。
他们的手模糊了界限,仿佛在描绘自己的心境;他们的脚轻轻一点,就如同漫天的浪花。
整个表演过程中,情感从深层次传递到浅层次,观众被带入舞者们的情绪世界。
在舞蹈《行草》中,我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舞者们在吊环上自由翻滚,仿佛在挣扎着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们的动作犹如受困的鸟儿,渴望自由的翱翔。
在瞬间,他们又恢复自如,在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
这种对生命的描述让我深感震撼,让我思考生活的真谛。
同时,《行草》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舞者们摆动着身躯,仿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他们的动作柔和而有力,如同飘落的树叶,独自旋转、舞动。
这种舞蹈方式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奥秘。
此外,音乐也为《行草》增加了渲染的色彩。
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让整个演出更具感染力。
音乐时而激昂有力,时而柔美动人,让观众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到舞者们的热情与激情。
音乐的细腻表达让人感受到最纯粹的情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行草》是一次难忘的舞蹈盛宴。
通过舞蹈的形式,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所传达的美与情感。
整个演出令人陶醉,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舞台上的舞蹈者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告诉观众们,生命的美好和脆弱,大自然的伟大和奥秘。
他们翩然起舞,仿佛在自由的翱翔,让人无比心动。
通过《行草》的观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
舞蹈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思想的表达。
DANCE FASHION 2023漫谈DANCE FASHION 云门舞集以书法为题材的作品《行草》创作于2001年,是林怀民对身体与书法之间可能性的初探。
作品以“永字八法”破题,将行书过程与舞之动态同时在二维屏幕与三维空间中交融碰撞,刻画了经典的女子独舞片段。
林怀民在采访中提到“《行草》像练习九宫格,比起作品《狂草》更富有个性与自由的表达,是以更为敬重的态度来用身体表达书法与舞蹈共通的感官上的经验。
”1.书与舞的共通性探究身法与笔法是舞蹈与书法艺术在技术与审美层面表达的基础,是舞动身体与书写笔画的法则。
“身”在《新华字典》中的第一释义是“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广义上来说主要指人的躯体。
法的本意是法律、法令,后引申出方法、标准等含义。
由此“身法”一词可直接理解为身体的方法,但我们可知“身法”是武术、戏曲、古典舞中的专业名词,所以本文讨论的身法需在前加以限定: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舞蹈的身体技法。
1.1共通的审美基础:“形”与“象”蔡邕在《笔论》中谈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蔡邕论到书之根本与前提在于“形”,而此“形”可从三方面展开解释。
首先,“形”是“若坐若行,若飞若动”鸢飞鱼跃的动态表达。
这种动态性不光被抽象理解为与静相对的“动”,而且被比拟为在真实空间生动活泼展开的真实行动,是由人的真实行动所生发的动态性。
其次,“形”又是形态化、形象性、形象思维的,是“在地成形”的具体形象,这与舞蹈有极为相通之处。
舞之体,首先在于“形”。
舞者通过形体传达出形态、形象,“发于心,而行于外”,这便展现了舞蹈的形象性特性。
最后,“形”是一种显露、显现与表现。
“若愁若喜”是情绪的显现;若卧若起是行动的显现。
在显现中,书者与舞者实现了自己,由此手中之竹得以呈现。
而蔡邕接着又说“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12月4日,蜚声国际的台湾著名编舞家林怀民,将率领“云门舞集”现代舞团率先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上演大型现代舞《行草》,为吸引了众多包括:赵季平、谭盾、林怀民、齐豫、芦苇等音乐人关注的“第八届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启幕,为了让客户能够更好的从精神层面上体验湖城大境所提倡的东方文化以及美学,金地·湖城大境项目将独家全程支持此次活动。
以身临摹,云门舞集之《行草》蜚声国际《行草》是享誉国际的著名编舞家林怀民以中国书法为灵感粹炼的经典之作,以其宏大感染力博得国外媒体广泛赞誉,曾获2004年国际舞蹈联盟特别举办「荣典」和2009年,获得德国伍尔斯堡国际舞蹈节国际舞蹈终身成就奖。
《行草》舞者以身体进行临摹,发展出内敛含劲而又充满抑扬顿挫的动作,在舞台上对应着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名家书法的大型投影,彷佛穿越千年的时光,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谈,舞蹈和书法融汇成一项流动的艺术。
云门舞者们或临楷书,或临行书或草书,用自己的身体理解汉字书法最奥妙的美学本质:“飞扬在空中、翻卷腾跃,像狂风里的乱叶、像一朵落花挣扎着离枝离叶,像最孤独的武术”。
云门舞集将巨大的白色银幕上投射的录像与幻灯,与张扬着力与美的舞蹈相契合。
同时,在特写镜头下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以惊人的尺寸、动人的细节,恢宏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为西安观众们铺就一幅幅由身体写就的书法长卷,极致展现集书法和舞蹈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
《行草》,在美学精神上高度契合。
其一,传承东方千年文化精华。
作为林怀民《行草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行草》创作于2001年,凝结着林怀民长年钻研东方动作与粹炼中国书法灵感的成果结晶。
金地·湖城大境将完整收藏西安最具城市价值的宝地——曲江池,更享有五园一塔皇脉佑护。
曲江池作为汉唐皇家园林之首,自古便是王公贵族游乐之地,是厚载中国千年文脉精华的唯美居住境界。
其二,瑰丽宏大。
云门舞集舞者随书法气韵流动,姿态万千,同时配以磅礴的舞台灯光与音乐效果,呈现酣畅淋漓的美学享受。
台湾舞蹈《行草三部曲》「如何将书法转化为肢体舞蹈,进而表现出龙飞凤舞的精神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的心里。
经过二十多年的思索,林怀民终于从舞者修习静坐、太极导引、书法与拳术等传统训练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并《行草贰》、自2001年起陆续推出「行草三部曲」──《行草》、《狂草》。
这套讲求以身体书写出气韵生动的经典系列舞作,过去在台湾都是个别演出,今年九月在两厅院为期三周的公演将是首度连篇演出,也是完整欣赏云门登峰造极经典之作的大好机会。
十一月,更将远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首部曲《行草》,让大陆观众分享云门舞集令人震撼的经典舞作。
「行草三部曲」曾在欧美演出时,被赞誉为「令人震撼的二十一世纪之舞」。
林怀民表示,其实一开始在创作《行草》,没想过会有三部曲,但是当舞者身体不断进步下,他发现这不只是一支舞,也不只是一支关于书法美学的舞,而是一趟探究身体的旅程,也是一套前所未有的独特舞蹈语汇。
「三支作品的肢体看似一样,却又大不一样。
舞者的肢体动作都是由内而外所引发,就像是写书法所注重的以气运笔、气韵生动,有留白也有虚实。
」林怀民指出,「行草三部曲」彷佛交响乐的三个乐章,虽然风格各异,但合起来看却能深刻感受到彼此的呼应,是台湾罕见的观舞经验。
《行草》摄影/ 刘振祥丰富而厚重的新舞风──行草「字有多少种写法,身体就有多少动法,是临摹、也是礼赞,更以现代科技召唤古老的字魂,成就了丰美典雅的篇章。
」2001年发表的《行草》,是林怀民以书法为灵感的首部作品。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最困难的阶段在于语言的新发现,而《行草》就是从传统训练中,所编出来前所未见的舞蹈动作。
舞台上,历代书法家手迹,透过幻灯片投影,以君临天下的姿势出现;舞者则以身型临摹王羲之「永」字破题,随后展开变奏,引出群舞。
舞者流利拧旋,呼应书法婉转的线条;发自丹田的吆喝与跺脚声,则是书法顿挫的回响。
《行草》的背景音乐,邀请享誉国际的当代作曲家瞿小松作曲,并由德国大提琴家莱姆?柯洛普与「加级打击乐团」在德国海德堡录制。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草》为例冯靖雯(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云门舞集,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职业舞团,创始人林怀民先生是享誉中外的现代舞编导,他运用了现代舞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舞蹈创作,通过高超的现代舞技术将东方神韵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林怀民先生带领下的云门舞集,自创办的四十六年以来,众多经典的现代舞作品问世,同时云门舞集也作为一种“中国现代舞”的符号,被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熟知。
云门舞集系列舞剧《行草三部曲》包括《行草》、《行草贰》、《狂草》,分别创作于2001年、2003年和2005年,是云门舞集意象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舞蹈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第一部《行草》的分析,发掘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而研究林怀民先生创作风格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意蕴,并试图将其运用到现代舞编导的实践中。
关键词:日云门舞集;林怀民;中国文化意蕴;《行草》中图分类号:K82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61-02作者简介:冯靖雯(199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舞蹈。
乐舞歌赋,一、舞剧《行草》(一)创作背景系列舞剧《行草三部曲》,是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汲取灵感的抒情舞作,包括《行草》、《行草贰》、《狂草》。
《行草》是第一部曲,2001年创作,色彩着调厚重,凝练有力;《行草贰》是第二部曲,2003年创作,墨色较第一部更淡雅脱俗;《狂草》为最后一部,2005年创作,色彩结合前两部之优势,浓淡适宜,较为狂放。
第一部《行草》,是林怀民首次尝试将舞蹈与书法融合创作出来的舞剧,在黑白的基调下,舞者以身体去模拟进行草书的一笔一划,舞动中来自丹田气息的吆喝声与脚下步伐的跺踏,是书法写作中抑扬顿挫的回响之意。
贯穿整部舞剧的是舞蹈动作的行云流水,奔放中吐纳优质,最终展现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书法名作,以借由舞者身体动作为书法赋予了活灵活现的气韵,使整个舞蹈作品虚实相生,刚柔并进,这种舞蹈与综合元素的碰撞,在剧场中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新奇的美感体验。
浅谈《行草》中舞蹈艺术与书法的审美融合韩越(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本文浅谈于舞剧《行草》中舞蹈艺术与书法的审美融合,鉴于台湾编舞家林怀民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舞的融合,从而获得。
书法与舞蹈之间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而书法与舞蹈之“体”都来源于艺术家的“心“。
舞剧《行草》中舞者们在一张张空白的纸上用着飞舞的草情篆意谱写着书法行笔下的气韵、劲道、节奏与空间。
这与现代舞强调身心释放的宗旨不谋而合。
关键词行草舞蹈人体书法艺术通感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1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林怀民从事编舞至今所创作的舞蹈类作品大大小小共有八十多个,而每一个作品取材之广泛,有的是偏重叙事的民间故事《白蛇传》《红楼梦》《九歌》,再到台湾乡土情感浓厚的《薪传》《我的乡愁,我的歌》《家族合唱》,以及比较意象的《水月》《流浪者之歌》《行草》《竹梦》《行草贰》《狂草》《松烟》《稻禾》等。
其作品有着极大的转变,正是经历了激情和狂躁才会回到平静与谦虚,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焦躁才有了现在对待万物平和的心态。
用林怀民先生所说:“以前做的事情就好像加法,你学了一样再加一样,不断叠加,而今天完全做的是减法。
但是没有之前所经历的加法也不会走到今天,而今天表面朴素的东西后面却是非常复杂的,而我们只不过把复杂的东西收到里面去了。
”①而“云门舞集”的成功,在于找到了经典的“中国符号”并融合舞蹈创造出新的意义。
除了其舞蹈风格、舞蹈语言、舞蹈审美外“静”是云门一份不一样的舞蹈心态。
2现代舞剧《行草》2.1现代舞剧《行草》的独特性林怀民创作期间所创造的比较意象的舞蹈有《流浪者之歌》《水月》《竹梦》《行草》《行草贰》《狂草》。
而《行草》创作于2001年、2003年创作出《行草贰》、2005年创作出《狂草》三部作品合称《行草》三部曲,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并通过多个书法家的字体为媒介并吸取了书法美学的精髓创造出《行草》三部曲,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奉橘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张旭的《行草》和怀素的《狂草》等”。
云门舞集行草引言云门舞集,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的舞蹈团体,由董晴创办于1973年。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现代舞作品而享誉国际舞台。
其中,行草是云门舞集的代表作之一,无疑展现了云门舞集的艺术魅力和戏剧性的表达。
一、创作背景行草是云门舞集的一部舞蹈作品,最早于2002年创作,由艺术总监董晴亲自担任编导。
创作灵感源自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法艺术和意境,以及现代社会中个体衡量与探索精神的矛盾与困境。
二、舞台设计行草的舞台设计非常简约,整个舞台布景只有一块巨大的布幕。
这反映了云门舞集一贯延续的极简风格,以舞者的身体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三、表演形式行草呈现了一种抽象化的舞蹈形式,舞者的动作流畅而富有力量感。
其风格融合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元素,同时又兼具现代舞的动感和创新。
四、主题与意义行草的主题主要体现了追寻自我的探索和个体精神的挣扎。
舞者通过舞蹈表达了现代社会个体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时的内心冲突和希望。
五、编导和舞者的表演作为云门舞集的创办人和艺术总监,董晴是行草的编导之一。
她通过独特的编舞技巧和舞者们的精湛表演,将行草中复杂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行草的艺术风格行草作为一部现代舞作品,其艺术风格独具一格。
它不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舞蹈元素,还注重了舞者艺术的表现力和技巧。
舞者们的身体动作流畅、准确,以及对情感的精准诠释,都为行草的成功表演奠定了基础。
七、影响和国际认可云门舞集一直致力于将现代舞的创新和台湾文化的传统相结合,行草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和影响力,也赢得了国际舞台上的赞誉。
云门舞集的作品曾受邀参加各种国际艺术节和演出,为世界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舞蹈演出。
八、总结云门舞集的行草是一部融合了现代舞和传统元素的经典作品。
通过舞者非凡的舞技和情感的传达,行草告诉观众们一个个个体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作品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舞者们的精湛表演,也得益于艺术总监董晴的独特创作理念。
浅析林怀民作品中华元素的体现作者:王璐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0期【摘要】本文对林怀民作品动作编创进行了一一分析,以林怀民作品中的文化行笔之间想要找寻的空间、气韵、劲道与节奏来解析作品的意境之美以及现代舞的审美原则。
【关键词】现代舞;云门舞集;舞蹈动作编创;艺术特征一、林怀民作品以及云门舞集(一)林怀民以及云门舞集介绍林怀民先生于1973年创办了舞蹈团,云门舞集,这是台湾的第一个舞团,舞团的代表作品有《水月》《竹梦》《行草》。
这个舞蹈代表团是以中国的元素为基本的特色,多年来,云门舞集演绎了很多经典的现代舞而享誉世界。
成为中国的“现代舞”最有名的演出团体。
(二)林怀民作品中的中华文化元素的体现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人类历史上,它是通过对人体精炼描摹,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是汉字独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自我人格意识流露的艺术,文化是借助外部的环境表达思想的载体。
文化有自己独到的意境。
而舞蹈和文化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随着视觉艺术的提升,文化艺术和舞蹈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进步并且逐渐成熟。
二、中国古典作品的改编(一)《白蛇传》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的反映,一起成为民族性格和风格,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总体描述。
用中国的叙事传统,关注人性,和揭示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林怀民说:导演不仅仅是人物关系的安排不仅仅是两个阵营善与恶之间的分界线,还要完成一个三角形的叙述状态,因为嫉妒,小青的不舍,许仙的怯懦,使人性从单一平面到三维。
(二)《红楼梦》的“万艳同悲”之美位于中国文学名著舞蹈同名的《红楼梦》,在小说里提示舞蹈作为起点,使用一些图像作为比喻,结合舞者身体、心灵、解释黛玉的生活,主要让观众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不一样的情感。
三、作品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一)《流浪者之歌》的精神文化回归《流浪者之歌》是根据外国文学经典舞蹈同名作品《流浪者之歌》改编的。
这个舞蹈的成功,是身体叙事最丰富的视觉形象和深刻的思想。
试论现代舞《行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与传播作者:吕智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9期摘要:在全球“汉学热”、“儒学热”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都是“烫手山芋”,学堂、影视、书籍、绘画、戏曲等无一不借助资讯发达的媒介手段和高速运转的交通工具进行文化输出。
林怀民的《行草》融合了诞生于西方的现代舞和根植与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成就一种具有独创精神的文化传播方式。
本文结合传播学、文学、舞蹈、书法等相关理论进行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的阐释。
关键词:现代舞;《行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68-032009年11月17日、18日两天,林怀民偕他的“云门舞集”团体来到杭州演出《行草》。
当时的杭州正值严冬,室外的气温只有1°C左右,但是《行草》的门票在开场前就销售一空。
现代舞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魅力可见一斑,观众无不感慨“体悟到了生命的律动”。
原本恐怕生涩难懂的书法意境得到较好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此找到了另类的传播方式。
一、现代舞的审美特点《舞蹈鉴赏》中对现代舞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反叛古典芭蕾的束缚而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发源地是德国和美国。
区别于其他舞种“世代累积”演变形成或者舞蹈家另辟蹊径的独创,现代舞形成初期就难免经历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破的正是芭蕾舞僵化、标准化的肢体动作,或者说机械的“技术”,“我一直反对芭蕾舞剧,认为它是一种虚假荒唐的艺术……这种训练的总趋势看来似乎是把身体的体操动作同心灵分离开来,而心灵只会因为这种严酷的肌肉训练感受到脱离肉体的痛苦。
”所以在充分挖掘现代舞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接受其传达的“意境化的意象”时,就要根据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鉴赏,抛却一般舞蹈的审美方法。
(一)现代舞的一般审美特点现代舞的一般审美特点指的是欣赏所有的现代舞时普遍关注的方向,也是突出于其他舞蹈形式的特征。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陈燕敏【摘要】@@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rn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3页(P94-96)【作者】陈燕敏【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管理与舞蹈系【正文语种】中文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
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
林怀民像风·影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林怀民先生创办。
“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
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
三十年后,云门舞集成为重量级的国际舞团,使传奇的“云门”在21世纪再度成为一个美丽的传奇。
林怀民这位明星级的编舞家多年来创作了许多融合中国舞蹈与剧场传统、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炉的作品,影响和丰富了世界当代舞蹈。
本文将简单介绍林怀民先生的背景,并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云门舞集创作的特色。
一、林怀民先生的中西教育背景林怀民先生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父母都是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的高材生。
“我小时候放学回来不能玩耍,母亲要我跪在榻榻米上,听贝多芬。
而我隔壁家的婶婶却是北京来的老派人,常常带我看戏。
”家中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使中西文化在林怀民先生身上融合,继而体现在云门的作品中。
云门舞集行草观后感云门舞集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舞团,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闻名于世。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他们的一场精彩演出,名为《行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的舞台布置简洁大气,整体以黑白为主调,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
舞台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具和装饰,只有一个简约的悬挂物,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神秘而温暖。
整个舞台显得空灵而神秘,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舞蹈的开始,几位舞者以柔美而独特的动作进入舞台。
他们的身姿柔美而有力,舞步流畅而均衡。
他们身着黑色的衣裳,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引人注目。
他们以舒展的动作展示出舞者们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给人一种身心融合的感觉。
整个演出中,舞者们的动作流畅而灵活,一气呵成,仿佛他们的身体和空气融为一体。
他们似乎追求的是一种舞动的自由,无拘无束,身体与舞台之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们的舞蹈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内心情感。
《行草》这个舞蹈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行书艺术。
行书是一种充满力量和动感的书法艺术,而云门舞集将其转化为舞蹈语言,成功地展示出了行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整个演出中,舞者们的身体姿势和舞步都与行书的笔画相呼应,仿佛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纸上书写一样。
他们以独特的动作语言传达出行书的力量和美感,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
不仅如此,舞者们在舞蹈中还展现出了极高的舞蹈技巧和身体控制能力。
他们的舞蹈动作精准而协调,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有力。
他们以惊人的身体灵敏度和柔韧性展示出了舞蹈的极致魅力,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享受。
除了舞蹈技巧的完美展示,舞者们的表演力量也是令人难忘的。
他们通过动作、表情和眼神的交流,将舞蹈中的情感和内涵传递给观众。
他们的肢体语言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每一个眼神和微笑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
整场演出中,音乐的选材和运用也是非常出色的。
舞者们以悠美的音乐为伴,将舞蹈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音乐的旋律和舞者们的动作相互呼应,共同打造出了一幅美丽的艺术画面。
舞剧《行草》观后感舞蹈《行草》是著名编舞大师林怀民以中国书法为灵感粹炼的由云门舞者演绎的经典作品。
其从汉字书法美学“帖”的传统中,发展出一脉相承的线条律动与笔墨的淋漓泼洒,也与表演者身体“停”、“行”的速度,“动”、“静”的谈何,“虚”、“实”的互动,产生了微妙的对话关系。
我在观看《行草》中,感受到舞蹈和书法融会贯通,共展艺术之美。
云门舞者或临写楷书,或临行书,或临草书,用自己的身体展现编舞者以久自己对汉字书法最奧妙的美学本质的理解一飞扬在空中、翻卷腾跃,像狂风里的乱叶,像一朵落花挣扎着离枝离叶,像最孤独的武术。
一开始的舞蹈动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武术太极,但其实无论是书法,还是武术太极,都融汇了太极哲学一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么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永”字八法的演绎中,舞者用身体拟写之。
空白的影窗上,随着舞者身体的律动,显现出“永”字的各个笔画。
舞蹈过程中,舞台背景与舞者的表演结合极其密切。
无论是在舞者舞动时投影作为舞台背景,同时与舞者的黑色衣裤墨迹重叠,若即若离的各种书法名作,还是将书法拓本黑底反白投影在舞者身上,使文字沁入肉体,使文字书写随肉体律动起伏,这种肉体的书写记忆都使观者体会到一种静谧却深刻骨髓的浩荡大气,令人难以忘怀。
其中后一种表现方式令人想起,有时面对一幅书法,字迹残缺,背景及作者也都不清楚,但却不曾妨碍观赏者从中获得纯粹的图像层面的感知一从整体的黑白关系,判断其构图好、差、奇、平;从运笔的连、断、枯、涩、润、疾、缓,体会书写者的一行一移,以及当下心情。
《行草》中有一个水袖独舞的场景,舞者的一挥手,一收袖,或是连续的挥动,体现出了书法中气的流动与留白,舞者本身对书法与舞蹈的融会贯通,也使得她能够很好地通过舞蹈体现出书法的那种笔断意连。
舞蹈中,舞者以身体进行临摹,发展出内敛含劲同时又抑扬顿挫的动作,在舞台上对应着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名家书法的大型投影,宛如是穿越千年时光,与各位名家进行一场了对话。
对话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摘要:随着中国元素符号的使用,通过电影进行表现,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尤其是《风的故事》是中西方结合的典型代表。
本文的两部电影均展现出中国的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推导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艺术作品的构成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一、《云门舞集之行草》(一)艺术作品的内容观众一旦进入林怀民营造的氛围之中,便不知不觉的被舞者的表演所吸引,舍不得转移视线。
舞蹈中的演员们或身着黑衣,或赤裸半身露出身体清晰的肌肉线条,随着他们或沉或浮的动作,以表达作品的表面主题。
汉字流畅的线条感,在整个表演中展示的淋漓尽致,这除了舞蹈演员们堪称完美的表演之外,灯光的运用无疑也起了极大的帮助,它使导演能够实现所想要达到的艺术层次,同时也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身体线条上。
为了体会《行草》他们还苦练书法,我想观看过表演的人都能感受到舞者把身体融入到书法,用生命去舞蹈、去书写、去表达。
舞蹈演员自身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营造出汉字的庄严、严肃、气势磅礴的气氛,从而使观众领悟到从舞蹈演员身上所传达出的作品的深层主题。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行草》这部舞蹈清晰可见的三个主题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行草】以永字开始,比较规整的行草书法形式,舞者身着黑衣,表演书法家的书法,行草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亦有慢跑之意,看似随波逐流,点画随心,实则功力所至,意境使然,非短时间所难达到。
可见舞者们的修炼之深。
舞者以气带动身体起舞,展现书法的庄严。
第二部分是被林怀民命名为【松烟】,舞者身着裸色或白色衣服,墨分五色,我想他在这部分要表达的就是那种松烟墨的感觉。
传统肢体训练是云门舞者身心的主要养分,静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太极导引、内家拳是他们每天的功课。
【松烟】的舞蹈动作,融合了缓慢深沉的呼吸吐纳,以及疾速舞动的踢打奔跃,更在刚强阴柔、间接与直接之间,取得了均衡。
舞者的演出不只是精准优美的表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
变化万千的舞姿随着吐纳延展收缩,舞台彷佛成为一个磁场,牵引了观众的呼吸。
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
草》为例
云门舞集是以当代舞为主要形式的一家台湾舞团,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云门舞集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其中《行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表演艺术形式探究了中国文化的意蕴。
《行草》是云门舞集前艺术总监林慈音创作的一部舞剧,于1995年首演。
作品以杂技为基础,融入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和审美价值。
以下将从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探究《行草》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首先,舞蹈动作是《行草》中表达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和、静谧和内敛的特征。
他们的舞姿常常模仿中国古代书法的笔迹,舞者的肢体展现出了中国书法中的行草体和草书体的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艺术美感。
此外,《行草》中的舞蹈动作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元素,通过舞者的身体力量和控制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力量和坚韧,展现出中国文化中“以柔克刚”的思想。
其次,舞台美术是《行草》中展现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环节之一、整个舞台设计以简约、典雅为主,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含蓄。
舞台上常常设置有墨水、纸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道具,这些道具不仅与舞剧的主题相呼应,还通过独特的艺术安排赋予了舞剧一种诗意和哲理的表达方式。
此外,舞台背景的灯光设计也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光影的柔和和审美追求,营造出一种飘逸的氛围。
最后,音乐是《行草》中传递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媒介之一、舞剧的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等的演奏,通过这些乐器的音质和旋律,将观众带入一种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氛围中。
舞剧中的音乐还融入了传统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综上所述,《行草》作为云门舞集的一部舞剧,通过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表演艺术手法,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舞剧中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中国书法和武术的形式,传达出中国文化中的柔和与力量的思想;舞台美术以简约、典雅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含蓄;音乐通过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和民间乐曲,营造出一种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氛围。
通过这些艺术手法,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拓宽了舞剧的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