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舞集水月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0.63 KB
- 文档页数:1
以更自由的方式为人体动作找到美的可能——现代舞《水月》鉴赏我是一个热爱舞蹈的人,所以这学期的全校性选修课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舞蹈鉴赏。
怀着一份期待,我迎来了本学期的课程。
虽然上课时间很短,但是从中也了解到了不少。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们看了许多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的作品。
有街舞,有国标,等等。
每一曲舞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韵味,我发现只要用心去观赏,就可以融入每一曲舞情感。
在众多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舞《水月》。
虽然我不喜欢这一类型的舞蹈,但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今天,我特意认认真真把《水月》看了一遍。
《水月》的题目源于“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和“云门”舞团的名字一样取自典籍。
它的出场就很吸引人,在月痕与浅水的照映下,舞者开始随歌起舞。
舞台上的镜子、地上的月痕和浅水、舞者的肢体言语中的气韵,东方的人文里的琴、棋、书、画,相信林怀民唯独把琴藏在了西方巴洛克时期的大师巴赫的无伴奏组曲里。
它融汇了中国京剧身段、武功以及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技艺。
而以东方太极入舞,以明镜和流水为舞台背景,采用西方音乐经典为音乐旋律,让人惊叹不已。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源自太极,舞者呼吸吐纳,由丹田导气引身,带动肢体的动作。
为了将太极的动作抒情地表达出来,林怀民在创造舞蹈语汇时大量使用了长线,刻意把线拉长,使其有着与呼吸一般源源不绝的意象。
然后在情感上着墨,舞蹈动作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内涵,最后再加上一些别的素材。
当我们的现代舞紧追西方脚步的时候,林怀民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中国身体文化的太极中寻找动作的源泉。
和以前的一些作品相比,林怀民在《水月》中放弃了形式上的美,从更根本的人的身体上去寻找呼吸的节奏,吐纳之间蕴含的能量,舞台上的舞者如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舞者之间彼此牵动,寻找有无、虚实之间的关系,回到了太极的本质,也回到了东方哲学一贯寻索的本质。
最后一幕有长时间的无配乐,令人心绷紧,印象很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人和月亮、水也没什么不同,都是一股气。
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舞剧《水月洛神》观后欧阳逸冰2012-10-24 10:35:15 来源:中国文艺网曹植在《洛神赋》中,塑造了一个绝美如仙、圣洁如神的宓妃形象,抒发了对她无限真挚的倾慕和可望不可求的爱恋……人们都知道,这未必就是隐喻他对甄后(嫂嫂)的恋情,而是用这种人神相隔的爱情,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一种政治诉求,“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希冀兄长曹丕(魏文帝)能够由此看到他依然在守望着骨肉之情,看到他那“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报国之心,甚至飘忽地奢望着,终有一日能打破猜忌的阻隔,得到信任。
然而,艺术不是历史。
创作《水月洛神》的艺术家们宁肯用“传讹”中凄美的爱情故事,重新解读魏晋时期大诗人、大才子曹植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那个时代“人的觉醒”(《美的历程》)的崭新形象。
无论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是曹植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并非是张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没落情怀,而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所以才有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才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雄志。
《水月洛神》的编导由此开掘而去,在清晰地勾画出曹植命运变化的轨迹中,揭示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植的思索与追求。
而剧中曹植的命运轨迹,却都是由曹丕的“一步,一夺,一占,一刺,一上”的链接中勾画出来的。
先看“一步”:在两汉风格的鼓阵中,以铿锵鼓点为激昂节奏,曹植兄弟的双雄对舞,不禁令人神往那“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风发意气……然而,在对舞一开始,曹丕就舍我其谁地跨前一步,毫无顾忌地占据领尊之位,显露了其必将突破手足之情的阴鸷心机。
对比之下,曹植则依然憨实地劲舞,袒露自己的飞扬无羁、蓬蓬勃勃的神采。
正是以曹丕的这一步为起点,灵魂中的“霸道”与灵魂中的“王道”开始了激烈的撞击。
再看“一夺”:当上赐宝剑时,单纯阳光的曹植毫无禁忌地伸手欲接。
云门舞集观后感300字
我很早就听说过林怀民先生和他创办的云门舞集。
也是因为我本人对于现代舞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我也并没有期待有一天真的去看他们的表演。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我竟然在芝加哥第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演出:《关于岛屿》(Formosa)。
这提醒了我时常会忘掉的乡土中国。
这种惯常的遗忘固然是和某种集体性的“大一统的中国”的历史想象有密切的联系,也似乎和我从小长大所受到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同样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从小就是这个城市的小孩,而且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强烈的虚无主义的(无)意识。
在这部戏的倒数第二部分,两伙人进行了激烈的打斗,随即都被更强烈的外力所消灭,继而再生。
导演在这里似乎提醒我们,乡土并不是世外桃源,只是它的独特性也会随着历史中发生的更大的事件而不断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人类学家Marshall Shalin’s对我们的教诲,地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地方文化会借助更大的政治经济趋势自我生产。
空灵《水月》,无际无涯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
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
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
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
她是个信佛的人。
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
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要为什么做什么?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
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
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
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
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
自己就是观众。
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
她就是要舞。
自然而然地起舞。
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
舞着舞着又出去了。
依旧孤身在舞。
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
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
静默,静默,只有水声。
动作都慢下来。
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
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哦……走神了。
观水月有感最后一节舞蹈鉴赏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杨丽萍和林怀民的舞蹈,我印象最深就是林怀民率领他的云门舞团跳的《水月》。
《水月》的一切都缓缓而来,缓缓而去。
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云门舞集的演员们身着素衣,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像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舒展出一幅长卷画作。
演员在上下场门的表现尤如出笔和收笔,动作讲究,一丝不苟,更毋庸说舞到正台时凝神在身体空间里的忘我状态。
众演员群起而往,动态各异,看似各自为舞,整体动势却保持和谐一致,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出现更使作品的布局疏密有致,让观众时时能感到节奏均衡的演出渗透着细微绵密的变化,可见林导的苦心设计和把握。
作品最后部分,潺潺的活水流动在舞台上,同后幕和天幕上的闪亮镜片交相辉映,光影一片。
水声交织隐现在乐曲的音符里,至阴至柔的气韵弥散在观众席间,镜花水月,恍若隔世。
林怀民率云门在广州演出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是因为自己老了看不了速度快的动作,需要慢慢来,才有了《水月》缓缓而行的风格。
我相信那仅仅是他调侃自己的玩笑,这个以动作语言为表达工具的编导终究无法回避自己积淀多年的观念,只是把年少时崭露的思想锋芒收好,又以那犀利而敏感的秉性继续行走在身体语言的探索之路上,早年张扬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从高高在上的观念层面慢慢沉潜到动作的形式当中,不再仅仅是京剧身段程式和格莱姆技术的嫁接。
所以,林怀民在《水月》中对于太极导引的运用并非一时性起的冲动,而是在对动作语言做了烂熟于心的研磨后寻找到的合适的表达路径,呼吸的放松和谐与身体训练有素的控制成为营造《水月》意境的关键致因。
同时,林怀民对于演员身体的尊重和关注使动作语言具有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性格,就像他自己说的“舞者不是方块字,不能写了再涂,她需要关心。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关心,演员的潜力得以挖掘深化,动作不再是浮游于观众眼球之外的装饰,而成为传递的桥梁,把意义还给身体。
在动作和音符的织体里,编导认识世界本身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只有用同样复杂的动作和音符去触摸。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作者:王璐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2期(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本文通过深入探索林怀明作品《水月》舞蹈中的音乐与太极与舞蹈动作的关系,阐释了现代舞蹈如何体现“意象”,从而进一步分析林怀民舞蹈作品中西元素合璧的特点,表现手法来体现“水月的佛教意象”,努力探寻林怀民作品产生的根源,进而分析作品本身。
【关键词】水月;林怀民作品;文化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1996年林怀民邀请了熊卫作为“云门舞集”的太极指导,《水月》是“云门舞集”独特身体语言代表作。
《水月》这部舞蹈作品,分为八段,中间无休息,每个舞段又是单独一节。
《水月》是林怀民“灵静之旅”作品,讲求佛教的“镜花水月一场空”的佛教真谛。
舞蹈根据太极的元素重新编辑动作,这时候的云门不再是中国人的自己编舞,中国古典音乐,而是在东方的世界中,还原了西方的音乐与现代舞的意义,林怀民《水月》用的是巴赫的大提琴伴奏,大提琴用的是东方音乐,画的是中国的独有的意境,特别最后一段,潺潺流水与舞台幕布的镜子,天作之合,表现了“水月”的独有的意境,在舞台上,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意境之美,最后舞蹈也结束细细的水声中,与叮咚的音乐中,水中的倒影映象映射镜花水月,让观众叹惋,恍如梦幻。
(二)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形式“水月”是佛家语,表示的意境很深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本无物,何事惹尘埃”“镜花水月总成空”太极的律动周而复始而又连续不断、刚柔并存而又黑白相间,中国哲学与明镜与水中的倒影,到了舞蹈的最后,舞者一一隐去,有挣扎,有无助,有对幻影幻灭的空想。
(三)太极范式与京剧的身段太极的范式表现为中国古代太极“阴阳结合”、“和为天地”思想为太极的核心。
天地之间水和月光,配合着月光的起伏之间,用太极的意念表达思想,用思想驱动太极的呼吸,呼吸去表达了天地人,用舞蹈动作力量表示太极的“隐逸”的风格。
水月舞蹈观后感某个星期五晚上,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水月舞蹈表演。
这是一场以舞蹈为主题,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等元素展现水与月的交织之美的舞蹈演出。
演出开始时,舞台上只有一名女舞者,她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如清泉般纯净。
她的舞姿轻盈而优雅,仿佛化身为一缕清风在舞台上飘荡。
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的舞姿愈发纤细,宛如一片柔软的浪花。
随着舞者的舞动,灯光逐渐调整。
原本暗淡的灯光在她的舞蹈中逐渐增亮,仿佛耀眼的月光洒满了整个舞台。
在这明亮的光芒中,舞者的舞姿更加灵动,充满了力量和冲击力。
她的舞蹈仿佛诉说着一个关于水月的故事,让观众仿佛亲临其中。
而后,随着音乐的高潮,舞蹈进入了更加激烈的阶段。
舞者的动作变得更加饱满,舞姿变得更加有力。
她的舞蹈表达了水与月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仿佛是一场壮丽的自然奇观。
观众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水的流淌和月的闪耀,仿佛身临其境地亲眼目睹着这一壮观景象。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情,将水与月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用身体的力量和形态来呈现水与月的柔软与坚定,展示了大自然之中的矛盾统一,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观众们在欣赏这一壮丽景象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演出的最后,舞者以一幅水与月相映的画卷结束了这场精彩的表演。
观众们在掌声中醒悟过来,仿佛从一个梦境中苏醒。
而我,也被这场舞蹈深深地触动。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更加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水与月的相互依存和相映成趣,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宁静与流转。
这一美妙的视觉盛宴让我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重要性。
我们追求着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快乐,却失去了体验自然之美的机会。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反思了这一点,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之美的珍贵。
水月舞蹈表演通过舞者的舞姿、音乐的节奏、灯光的照射等多个元素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场令人陶醉的视觉盛宴。
舞台上的舞者通过身体的力量和形态,表达了水与月的交织之美,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舞蹈《水月》中的太极元素分析在时代快速发展过程中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更为快速,在中国跨界融合日益频繁。
西方现代舞传入中国已过百年之久,刚传入之时,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具备成熟环境,舞蹈艺术也缺乏广泛性和连贯性,而之后在中国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和探索下,现代舞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台湾著名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在创作现代舞作品时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融入其中,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丰富了现代舞的内在价值。
“云门舞集”舞团所表演的《水月》融入了太极思维,这些太极元素在作品动作中灵活再现,丰富了作品的结构,也为作品赋予了更强大的文化意蕴。
也正是如此,本文选择《水月》作品进行分析,更能够凸显出太极元素与现代舞相融合的内在机理。
之所以为这部作品取名为《水月》,是从佛家语:“镜花水月总成空”而来,以此感悟“水中月、镜中花”的意境,通过遵守自然规律、虚实结合的肢体语言,表达空灵与虚幻。
在整个作品中“水”贯穿始终,与巴赫那长河浩荡的音符全面交融。
在创作过程中林怀民从东方身体语态入手,将中国哲学意境融入其中,并通过冥想方式捕捉气息,整部作品围绕气息而构,以柔和不造作的方式将太极元素中阴阳虚实与现代舞结合在一起。
《水月》作品以太极引导为运动体系,在整部作品的动作语言中都体现出太极思想,舞者们通过虚实之气体现动作,各个动作步骤之间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给人们一种如水一般的柔和质感。
在作品的前半部分中,舞者动作十分柔和缓慢,每一个动作展现出一个造型,各个造型循序渐进不间断。
在动作不断变慢的过程中,造型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也更为模糊,将观众带进如云雾般的世界中。
而动作与造型之间不间断地转换与太极拳中阴阳互变之理相通,每一个动作之间阳刚与阴柔对比,相互之间不断变化与融合。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是否能够合理运用“气”将会直接影响动作的质感和美感,如能根据不同动作科学把控“气”,那么动作就可以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
舞者的动作在太极元素的引导下发生变换,变化的是动作的节奏、方向、空间等,不变的则是身体中所散发的“气”,一呼一吸之间,舞者们能够体会到呼吸与空间的融合。
水中月舞蹈观后感自古以来,人们就被自然景观所吸引。
当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欣赏大自然时,他们会在瞬间陶醉其中,并希望将这美妙的瞬间永远保存在心中。
就在最近,我有幸观赏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表演,即“水中月舞蹈”,并从中收获了无与伦比的观后感。
首先,让我描述一下这场独特的表演。
当我踏入表演场地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巨大而宏伟的舞台中央是一个水池,水池中心悬挂着一轮明亮的月亮,仿佛从水中升起。
整个场地被衬托出一种神秘而魅力的氛围。
一位穿着华丽着装的舞者独自出现在舞台上,她背对着观众,悠然地踏入水中。
当她的脚趾轻触水面时,水波纹瞬间扩散开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水幕。
舞者开始缓慢地旋转身体,如同舞动的花瓣飘落在水面上一样轻盈。
她的动作婉转而柔美,仿佛是在和水进行一场美丽的对话。
每一个动作都被精心地设计和演绎,使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优雅和谐。
舞者似乎非常自由地与水相融,她的舞蹈同时表达了悲伤和喜悦,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轻盈与重逢。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还展示了她们与水的密切互动。
她们冒着水中涌动的巨大压力,毫不畏惧地与水做斗争。
她们时而游动,时而翻滚,时而盘旋,仿佛和水域中的生物一起舞动。
观众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激烈而又优雅的水中舞蹈。
表演过程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水和灯光的结合。
通过精确的灯光设计,灯光在水面上投下奇妙的影子,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和色彩。
这些幻影随着舞者的舞蹈而改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动态而多彩的舞台。
特别是当舞者穿过水幕,水波荡漾,形成了一个奇幻的景象。
这种视觉与音效的结合使得观众可以沉浸在一个奇妙而迷人的世界中。
此次观后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水中月舞蹈的独特之处。
它将自然元素与舞台表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展现了舞者与水的和谐。
当舞者在水中翩翩起舞时,我仿佛看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无论是在困境中抗争,还是在欢乐时刻中尽情舞动,舞者与水的互动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表演形式。
这次观后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微妙的和谐关系。
云门舞集来观后感近日,我有幸前往观赏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云门舞集演出。
云门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坛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深邃的表现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次的演出更是让我对云门舞集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演出开始的一刹那,舞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一群身着简约白衣的舞者从舞台的四个角落缓缓走来,仿佛消失在时空之中,展现了一种虚无、悠远的美感。
他们的舞姿优雅而独特,舞台上呈现出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既有细腻的内心情感的展露,又带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气息。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云门舞集的舞者们以其娴熟的舞蹈技巧和精彩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独特的舞蹈世界。
舞蹈形式的多样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他们时而舞动如行云流水的动作,时而展示出力量与柔韧并存的极致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云门舞集在其演出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这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也为他们的创作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比如,我看到了一支名为《山居即大旨》的舞蹈,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宁静和宜居的理念。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们的表演力度和气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用动作的精准和舞蹈的连贯,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他们舞动的身影与乐曲完美融合时,我仿佛看到了舞台上的舞者们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观众的掌声在演出结束时炸开,人们长时间的欢呼与喝彩表达了他们对云门舞集的赞赏与敬意。
我相信,这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将成为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云门舞集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每一位舞者都是一个艺术家,他们用舞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们在舞台上与他们共同感受艺术的力量。
通过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个人情感与大众感受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舞蹈作品。
2022 DANCE FASHION53现代舞作品《水月》是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的代表作品。
林怀民先生不仅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版过作品,在现代舞方面也拥有大量创作,其创作既蕴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同时也将西方舞蹈元素融于创作中,高度彰显中西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融合。
注明:文章中的“舞蹈生”是指进入大学接受本科四年舞蹈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学生,因此学生至少有四年及以上的舞蹈专业学习经验,具备一定舞蹈欣赏能力。
1.舞蹈生的局限与缺陷1.1缺乏经验舞蹈作品是舞蹈编导通过细致观察现实生活,借助一定艺术手法加工、组织实际观察所得材料,注入自身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
因此,欣赏舞蹈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
约翰•马丁在《动作的本质》一文中这样形容经验的重要性:“在我们接受一件艺术品时,正是其中能从我们自身的背景里唤出经验的那些成分,为我们赋予了艺舞蹈生欣赏作品的局限性及欣赏建议——以作品《水月》为例丁媛【关键词】舞蹈欣赏;欣赏主体;《水月》;解读【摘要】舞蹈作品的价值体现离不开舞蹈欣赏活动,隆荫培认为“舞蹈欣赏是舞蹈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必要环节。
只有经过舞蹈欣赏,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舞蹈作品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舞蹈艺术品”。
一部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具有深远影响力,一是在该作品内容形式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及其价值观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否契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二是在观众欣赏过程中,观众是否能理解并接受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否与舞蹈编导及舞蹈演员的思想感情产生交流或共鸣。
舞蹈生既是舞蹈作品的表演者、编创者,也是舞台下观众群体的一部分。
作为舞蹈欣赏的“局内人”,该群体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与非专业出身的观众群体一样也会产生理解有碍的问题。
基于此,文章从舞蹈生角度,寻找其无法理解作品的缘由,借以文学欣赏的方式理念,反思舞蹈欣赏主体的局限所在,并针对问题提出个人建议。
DANCE FASHION新知术品的价值,在经验之外,没有什么可能具有涵义的了。
云门舞集 《水月》剧照十多年来一直在给学生们讲编舞家林怀民先生的作品鉴赏,从他早期的舞作《薪传》《白蛇传》到中后期的《行草》等。
也曾有一度觉得林先生是否江郎才尽了?还是在自我复制?刻意打造所谓大师风格,迎合已经形成的粉丝观赏群体的需求?但是他自己一句“年轻时做加法,年老时做减法”足以释惑——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年轻时气盛傲物,总觉得自己要争取更多话语权,话越讲越多,生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而成熟后才懂得了倾听,学会慢讲,少说,允许留白,给他人机会。
于是,理解并欣然接受了他后来风格的演变,以及某些套路的复写与趋静的舞风流变。
与2007年保利演出的《水月》一别后,再于当下重品他的舞作《水月》,更体味出林怀民后期作品的风韵。
在他精心设计的“镜花水月”中恍然映出了当下舞蹈市场的乱象,高下立见,令人反思唏嘘。
一、个体言说中的宏大叙述选题从来都是舞蹈团体创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是否能够站稳市场乃至稳定观众群体和倒影中的舞蹈自省——评舞剧《水月》吴宏兰DOI:10.19324/ki.zgwypl.2016.10.022抓住资金链的关键。
然而,是关注生命的个体言说,还是投入群体生命式的宏大叙述,则需要编导仔细斟酌。
其实,个人的际遇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家国缩影?我们看到,很多编导强烈地把爱国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于作品中一舒胸臆,但显然,并不是用一个大的概念冠名就能支撑得起作品,作品也不会因为名目之大而随之宏大起来,其结果更可能是由于编导力所不逮的压迫感和观众强烈的落差感最终给作品画上句号,再无复制的经典性可言。
林怀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在他由始至终的创作脉络中摸得明晰,看得真切。
可是,他并未用家国大概念来冠顶,倒是时常落笔于微,或用某一个古典作品名来古为今用,文为他用,重新释读,如《寒食》《白蛇传》《薪传》《红楼梦》等;或在中国传统精神中提炼物化的名目来寄情,如《竹梦》《松烟》《行草》等;抑或在经典中寻求只言片语的珠玑来“小题大做”,如《水月》《稻禾》《流浪者之歌》等。
云门舞集观后感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云门舞集的演出,这是一次令我难以忘怀的艺术体验。
云门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蹈团体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表达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与关注。
这次观赏的演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的美与力量。
整场演出以优美、流畅的舞姿令人陶醉。
舞者们的身姿矫健灵活,仿佛化身舞蹈的精灵,在舞台上留下了美丽的身影。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韵律感。
他们的舞姿优雅而准确,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们的舞步也变化多样,有时悠扬而宁静,有时快速而激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意境独特的舞蹈世界。
云门舞集的作品富有深意,常常从人性、社会等诸多层面出发,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情感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我印象深刻的一场作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呈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依赖。
舞台上,舞者们融入了自然元素,仿佛成为大地和风、水、火的一部分。
他们以独特的舞蹈语言,将自然的力量和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演出中也有许多跨文化的元素,舞者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舞蹈风格和动作,展示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美学和情感。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通之处。
这也正是云门舞集一直以来的风格与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舞蹈将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打开观众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对于世界多元的思考。
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除了舞蹈本身的魅力外,我还感受到了云门舞集对于舞者的要求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在演出中,舞者们不仅需要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准确的技巧,更需要能够将情感和内心的表达运用于舞蹈中。
他们需要通过身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这对于舞者的内心素质和自我认知要求极高。
舞者们对于舞蹈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们对于舞台的专注和投入,让我深深地感动。
云门舞集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艺术盛宴让我对舞蹈产生了更深远的理解和兴趣。
我看舞剧《水月》一直以来我就不喜欢看那些长长的深奥的舞蹈,因为我看不懂,我不知道他们的舞蹈技巧,我不理解他们所表达的舞蹈内涵.我觉得我是个跟舞蹈艺术离得太远的人,看到别人跳着美丽的舞蹈,我很敬佩很羡慕,我感叹舞蹈门类的纷繁复杂,我感叹舞蹈技巧的精湛神奇。
可让我伤心地是中国的舞蹈就是不能形成一个核心并走向世界,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掀起一场学习中国舞蹈的热潮。
直到我看到林怀民的《水月》,我感觉自己受到很大的震撼。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看到很多中国的元素,看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太极、书法、武术等。
虽然他的作品不能表达中国现代舞蹈的全部,不能迅速刮起中国舞蹈的热潮,但至少我感觉它是中国现代舞蹈的杰出代表,是可以拿得出的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记住的中国式舞蹈。
《水月》的一切都缓缓而来,缓缓而去。
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云门舞集的演员们身着素衣,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像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舒展出一幅长卷画作。
虽然《水月》,既没有像《天鹅湖》般跌宕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舞台高潮,整个舞蹈始终是在一种如细腻的泉涌,连贯的流水般的不慌不忙中展开,这一点,可能是很多人很难被像其他舞剧一样马上吸引到作品中的原因。
因此,它需要我们慢慢地品尝,耐心地品味其中的情趣。
虽然我宿舍的同学强烈的批判这部舞剧,认为它服装单一,音乐单调,动作重复,缺乏情节,看了让人想睡觉。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剧的赞赏之情。
我喜欢这部剧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的因素影响。
首先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想着什么时候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的风靡全世界,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学汉语,学习舞蹈首先想到的是中国舞蹈。
而推行某种文化的最好形式就是艺术。
舞蹈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力量。
目前国内学舞蹈,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韩国、美国进修,这些国家的街舞、爵士舞等舞种似乎成为他们国家的一种文化标志。
我想《水月》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现代舞的代表。
我国完全可以以《水月》等优秀作品为先导,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舞培训基地。
水月舞蹈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场水月舞蹈,那可真叫一个绝啊!刚开场的时候,那舞台的布置就特别抓眼球。
灯光打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像是在水面之下的感觉,影影绰绰的,就像真的到了一个神秘的水底世界。
舞者们一上场,那姿态就像灵动的鱼儿。
他们穿着的衣服也很有特色,白色的舞衣在灯光下,随着他们的动作闪烁着微光,就像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射的光一样。
舞者们的动作更是让我惊掉下巴。
每一个动作都特别柔软,就像水在流动一样自然。
他们有时候弯腰、伸展,感觉身体都能拧成麻花了,但是又特别的美。
我就想啊,他们这身体的柔韧性得是练了多久才达到这样的程度啊。
看着他们的手臂在空中划动,就像是水的波纹在一圈圈散开。
他们的脚步移动也很轻,仿佛真的是在水中漂浮着前进,没有一点声响。
其中有一段群舞特别震撼。
舞者们彼此配合得超级默契,就像一群有心灵感应的精灵。
他们一会儿围成一个圈,像是水中的漩涡;一会儿又分散开来,如同水花溅起后的四处散落。
我在台下看着,感觉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用了,都不知道该看哪个舞者好了,因为每个舞者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而且这个舞蹈啊,不仅仅是动作好看,它还特别有节奏感。
音乐和舞蹈配合得恰到好处。
音乐有时候低沉,就像深水处的宁静;有时候高昂,就像是水流湍急的瀑布。
舞者们根据音乐的节奏,时快时慢地舞动着,那场面就像一场水与音乐的对话。
看完这场水月舞蹈,我满脑子都是那些优美的舞姿。
我觉得这舞蹈就像是一个魔法,把水的灵动、柔美和神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也特别佩服这些舞者,他们肯定在背后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才能给我们带来这么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这哪是舞蹈啊,这简直就是一场在舞台上流动的画卷,让我回味无穷。
云门舞集水月观后感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是一场让我难以忘怀的舞蹈盛宴。
这场舞蹈以水为主题,借助水的特性,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生动地描绘了水的柔美和灵动,水的纯净和清澈。
他们在水中翩翩起舞,如同一群在水中嬉戏的精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除了舞蹈编排的精彩,云门舞集的编排也独具匠心。
舞蹈动作流畅自然,配乐恰到好处,将水月的唯美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多次在水中挣扎,仿佛在生命的漩涡中挣扎,但最终他们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不仅是一部舞蹈盛宴,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
它向观众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次观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