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14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汽车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分析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择业的适应能力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机件的表达方法1.教学内容立体表面几何元素的投影特点;基本立体的三视图;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2.重点、难点重点:基本立体的三视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难点: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3.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立体表面几何元素的投影特点;(2)掌握基本立体的三视图投影原理;(3)掌握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第2章常用件画法1.教学内容螺纹与螺纹联接;键、销及其联接;齿轮;弹簧与轴承。
2.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机械基本零件的表达方法。
3.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机械基本零件的画法;掌握机件的表达方法。
第3章零件图的识读1.教学内容组合体视图识读的基本方法;零件图概述;零件图的视图;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零件图的识读。
2.重点、难点重点:组合体视图识读的基本方法;零件图的视图;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零件图的识读。
难点: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
3.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组合体视图识读的基本方法;(2)掌握正确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
第4章装配图1.教学内容装配图概述;装配图表达方法;装配图的尺寸、零件编号及明细栏;识读装配图。
2.重点、难点重点:装配图表达方法;装配图的尺寸、零件编号及明细栏;识读装配图。
难点:装配图的尺寸、零件编号及明细栏。
3.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装配图的表达方法;(2)掌握装配图尺寸的标注方法;(3)掌握装配图的识读方法。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为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和就业后提供必要的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汽车机械基础》是以理论为基础,密切结合汽车工程实际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性能特点、应用、热处理方法及其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基本了解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等加工工艺方法,使学生了解汽车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
同时基本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及液压在汽车中的应用。
此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一般汽车中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及一般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使学生在设备正确使用和维护及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等方面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学习职业核心课程以及就业后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力求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本课程对传统学科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保证了汽车类专业所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机械基础的经典内容,尽量避免内容之间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叠,淡化学科体系,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基本知识点的选取以“必须”、“够用”为度,没有过多的理论推导;为体现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育的特点,本课程内容选择了许多汽车工程中的实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方面力求尽可能地结合汽车工程中的实例,采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绪论(一)知识目标1.机器的组成;2.汽车的主要组成;3. 机构的定义;4. 机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掌握机器的组成和汽车的主要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机构和机器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内容1.机器的组成。
2.汽车的主要组成。
3. 机构的定义。
4. 机械的概念。
项目一汽车工程材料任务一汽车常用材料主要性能分析(一)知识目标1. 汽车常用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2. 材料强度、塑性、硬度的概念其测定方法;3. 硬度的应用范围;4. 材料疲劳破坏的机理;5. 疲劳极限和冲击韧度的意义;6.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零件设计、汽车材料、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联系《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基本知识,为简单构件的强度计算提供力学理论基础,并且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基本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零部件的受力分析;掌握液压阀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汽车零部件的机械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汽车零部件受力的能力;分析汽车部分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设计方法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第二部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一、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4学分。
教学内容安排和建议的学时分配如下表,任课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和顺序作相应的调整。
章序及名称课时项目一静力学基础 4 任务一平面汇交力系与力偶系 2任务二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方程 2 项目二汽车常用材料12 任务一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3任务二汽车常用金属材料 3任务三汽车材料的热处理 4任务四汽车非金属材料 2 项目三汽车金属制造工艺 8 任务一金属的铸造与焊接 2任务二金属材料的压力加工 3任务三切削加工 3 项目四汽车常用机构8 任务一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和计算自由度 3任务二平面连杆机构及其特性分析 3任务三凸轮机构 2 项目五汽车常用连接8 任务一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5任务二键、花键和销连接 3 项目六汽车常用传动 6 任务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2任务二齿轮传动 2任务三轮系 2 项目七汽车常用轴系零部件 6 任务一轴 2任务二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 2任务三弹簧 2 项目八尺寸公差与配合8 任务一汽车齿轮油泵尺寸公差和配合标注的识读 3任务二汽车曲轴零件图形位公差标注的识读 3任务三零件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和标注 2机动 4合计64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或者进行现场教学,以便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课程:汽车机械基础与识图汽车机械基础与识图教学进度表30课时汽车机械基础与识图教学大纲【本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基本投影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熟悉基本绘图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能读懂较复杂的汽车零件图和汽车部件的装配图,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机器中常用机构及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掌握通用零部件的一般使用和维护知识。
了解常用液压元件、回路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应用。
【本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一般机器中常用机构及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一般使用和维护知识。
3、了解常用液压元件、回路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应用。
4、熟悉图样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几何作图的方法。
5、熟悉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6、熟悉零件图的概念、视图选择、尺寸标注、技术要求,能识读较复杂的零件图。
7、熟悉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内容、掌握其代号及其标注。
8、熟悉装配图的概念、内容,能识读汽车部件的装配图。
【本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机械识图第一节制图的基本原理【本节教学目标】:1.熟悉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掌握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本节教学重难点】: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一、制图的基本知识1、图纸幅面及格式(1)图纸幅面尺寸(2)图框格式(3)标题栏2、比例(1)定义(2)国家规定的绘图比例3、字体(1)标注字体方法(2)标注要求4、图线(1)图线分类及画法(2)画图线的基本要求5、尺寸标注(1)基本规则(2)标注尺寸的基本要素(3)常用尺寸注法二、投影原理与三视图1、投影法的基本知识(1)投影的概念(2)投影法的分类2、三视图的形成(1)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2)三视图的形成(3)三视图的投影规律(4)三视图的方位关系。
3、点、线、面的投影(1)点的投影(2)直线的投影(3)平面的投影三、基本的三视图1、平面立体投影(1)棱柱的投影(2)棱锥的投影2、曲面立体投影(1)圆柱投影(2)圆锥投影(3)圆球投影四、组合体及其尺寸标注1、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表面连接处的画法(1)平齐与不平齐(2)相切(3)相交2、组合体投影的画法与步骤(1)形体分析(2)选择视图(3)作图3、组合体的尺寸标注(1)尺寸基准(2)尺寸类型(3)尺寸布置4、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1)读图要点(2)读图方法与步骤【本节作业】:读懂视图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本节小结】:读图方法与步骤小结:看视图、抓特征,分解形体对投影;综合起来想整体,线面分析攻难点。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l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基础知识汽车站机械传动与常用机构.液压与气压传动。
具体内容包括链动与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平面曲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理论力学基础、材料力学基础、轴系零件,连接,液压与气压传动等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耍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汽车常用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汽车专业课提洪必要的机械知识。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掌握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2)具有对汽车各类机械传动和常用机构及常用维修机具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的能力,(3)掌握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机械高计工具书进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4)掌握—殷机械零件的结钩和标准,及其强度和刚度校核的基本知识。
(5)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概念.熟悉液压与气压元件,掌握典型汽车回路的工作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救师应以汽车上所用到的机械为主开展教学,以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各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面面俱到(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机构模型、到生产现场参观等多种直观形式进厅教学二、课时分配表注:本课时分配表适用于招招收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级技工学校,对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3年制高级技工学校, 本课程的学时为了120学时各校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行当调整各模块的课时数三、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模块一链传动与带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链轮与链条的结构、类型和特点3掌握带传动的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4熟悉带传动的有关计算、安装维护和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课题一链传动课题二带传动教学建议1本模块重点是V带传动的原理、传动比及其特点2使学生掌握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及V带标记,3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带学生到实习车间现场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扩大学生的应用知识面模块二齿轮传动教学要求1掌握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渐开线的形成,熟悉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3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和其他类型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啮合条件.了解它们的应用场合4了解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与齿轮材料的选择方法5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教学内容课题—齿轮传动概述课题二直齿圆柱齿轮课题三其他类型齿轮传动课题四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材料选择课题五蜗杆传动教学建议1车模块重点是直齿圆柱齿轮的主委参数几何尺寸和齿轮传动传动比的概念2对其他类型齿轮传动只作一般性介绍.在讲到斜齿轮时注意讲清楚有关的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3使学生了解齿轮传动及蜗歼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4尽可能用直现教具进行教学,模块三轮系教学要求1熟悉定轴轮系的概念,应用及轮系的表达方法。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有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零件设计、汽车材料、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置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联系《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取得经常使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置工艺的大体知识,为简单构件的强度计算提供力学理论基础,而且把握经常使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大体设计方式。
培育学生学会运用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零部件的受力分析;把握液压阀的工作原理;熟练把握汽车零部件的机械原理、结构特点及大体设计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汽车零部件受力的能力;分析汽车部份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大体设计方式的能力。
素养目标:培育学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探讨研究精神、培育学生敬业精神、培育学生竞争精神第二部份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一、学时分派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4学分。
教学内容安排和建议的学时分派如下表,任课教师可依照二、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腕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或进行现场教学,以便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所学的内容。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纳闭卷考试,由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各系(部)命题,成绩以平常成绩和考试成绩按比例评定,具体分派情形为:课程成绩=平常成绩(50%)+ 考试成绩(50%)。
第三部份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项目一静力学基础任务一、平面汇交力系与力偶系(一)教学内容1.平面汇交力系及其合成2.平面力偶系(二)教学要求1.了解:空间一样力系的平稳方程2.明白得:空间汇交力系的平稳方程3.把握: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力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从简单的物体系当选取分离体,并正确画出受力图;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能正确计算力的投影和力矩;运用平面力系的平稳方程求单个物体和简单力系的约束反力。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性质:职业支撑模块课程类型:必修课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计划学时:76 计划学分: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编制时间:2006年3月二、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技术基础课。
课程为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主要内容的组合。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静力学,工程材料在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剪切等典型变形下的力学性能及强度校核方面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部分重点掌握机构原理,运动分析,机械零件的结构要素,工艺要素,零件的强度方面的知识。
为学习有关模具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三、课程特色本课程突出技能和能力培养,配合双证书制,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岗位资格证书。
本课程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教学为主,并充分利用各类机械实物,模型及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光盘进行直观教学和演示教学。
四、知识能力与培养目标(一)基本知识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和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园轴的扭转,直梁的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动载荷和交变应力概念;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械零件,联接,机械的润滑和密封等。
(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下列能力:1.理解常用机构和常用机械传动的失效形式和维护知识,并具有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判断机构及机械传动失效形式和原因的能力;2.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性质,特点,掌握其规格标准的识别及使用注意事项;3.理解常用润滑与密封的方式,性能特点,应用以及掌握常用密封件的拆装基本知识。
4.具有一定的简单机构,机械传动相应的设计计算,强度校核,查阅图表,使用手册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自学能力学会分析具体机械工程问题,设计机械零部件及校核机械零部件强度,刚度等的能力。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汽车的各个系统及其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汽车常用零部件的结构、功能和维修方法;(3)熟悉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车零部件,加深对汽车结构的认识;(2)采用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汽车机械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汽车机械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热爱汽车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汽车发动机(1)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发动机的分类及其特点;(3)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及功能;(4)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
2. 第五章:汽车传动系统(1)传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手动变速器与自动变速器的结构与功能;(3)传动系统的维修与保养。
3. 第六章:汽车制动系统(1)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液压制动系统与气压制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制动系统的维修与保养。
4. 第七章:汽车操控系统(1)操控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转向系统与悬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操控系统的维修与保养。
5. 第八章:汽车电气系统(1)电气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发电机、起动机等电气设备的功能与结构;(3)电气系统的维修与保养。
三、教学资源1. 实车零部件展示;2. 汽车机械模型;3. 教学图纸;4. 维修工具和设备;5. 多媒体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车零部件展示、汽车机械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汽车结构的认识;2. 讲授法:讲解汽车机械的基本原理、结构、功能和维修方法;3. 实践操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总学时:142学时,课堂教学:124学时,现场教学:18学时。
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等。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属于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以汽车机构为主线,针对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紧贴汽车行业工作的实际要求,整合了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及液(气)压传动等多门课程,是本专业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针对汽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检测、维修工作,汽车美容企业汽车美容工作的岗位要求,承担培养学生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开发对提高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处理说明本课程选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机械基础》(主编:张森林),该教材内容新、全面,深度适中,实用性强,且为本校自编教材,所以针对性也较强。
由于该专业单独开设了机械识图的课程,所以该教材第一章“机械识图”略去不讲。
其余内容严格按教材要求讲解。
三、学习参考书[1] 陈红. 汽车机械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韩清林等. 汽车机械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陈长生等. 机械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四、关于成绩评定的说明本课程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出勤率、课外作业完成情况 30 %●期末考试 70 %五、各章基本内容、重点难点、自我测验及作业。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素质必修课程。
本课程研究用投影法绘制机械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和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定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基本投影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熟悉基本绘图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能读懂较复杂的汽车零件图和汽车部件的装配图,结合汽车维修业务绘制简单的汽车零件图。
(三)修读条件没有特殊要求。
二、课程目标(一)专业能力1、熟悉图样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几何作图的方法。
2、熟悉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3、掌握机件形状常用的表达方法,了解第三角投影。
(二)方法能力1)具有阅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的能力。
2)具有阅读一般装配图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同学间的协作精神,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内容、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与参考学时(二)实践性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组织形式四、课程实施建议(一)软硬件条件1、校内实训场地应建有一体化多媒体教室、制图教室;2、为满足网络教学的需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组应建立健全教学相关资料,如授课课件和电子教案,项目化教学(学生)活动任务卡、满足学生自我测试需求的在线测试题库,实训实习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库,工程案例库、机构动画素材库、汽车机械拆装模拟库、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使用及汽车维修常用工具、量具操作使用的录像等应该上网,以满足网络教学之需。
(二)教材与教学资源1、推荐教材:《机械制图》,钱可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推荐教学参考书(1)王之煦. 吴元骥.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推荐教学参考网站(1) 4、:中国机械CAD论坛;五、课程考核(一)考核内容学习态度、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
汽车类《汽车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汽车概述1.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2 教学内容汽车的定义和分类汽车的基本结构汽车的功能和性能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互动法: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参与进来1.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图片: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视频:汽车的运行原理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第二章:发动机原理与维修2.1 课程目标了解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2.2 教学内容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发动机的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发动机的拆卸和组装过程2.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发动机模型视频: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修过程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三章:汽车传动系统3.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3.2 教学内容汽车传动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传动系统的维修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传动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3.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传动系统模型视频:汽车传动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传动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四章:汽车制动系统4.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制动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4.2 教学内容汽车制动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制动系统的维修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制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制动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制动系统模型视频:汽车制动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制动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五章:汽车电气系统5.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电气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5.2 教学内容汽车电气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电气系统的维修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电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电气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5.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电气系统模型视频:汽车电气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电气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六章:汽车燃油系统6.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燃油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燃油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6.2 教学内容汽车燃油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燃油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燃油系统的维修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燃油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燃油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6.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燃油系统模型视频:汽车燃油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6.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燃油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七章:汽车冷却系统7.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冷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7.2 教学内容汽车冷却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冷却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冷却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7.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冷却系统模型视频:汽车冷却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7.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冷却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八章:汽车排气系统8.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排气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排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8.2 教学内容汽车排气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排气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排气系统的维修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排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排气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8.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排气系统模型视频:汽车排气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8.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排气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九章:汽车润滑系统9.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润滑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9.2 教学内容汽车润滑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润滑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润滑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9.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润滑系统模型视频:汽车润滑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9.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润滑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第十章:汽车空调系统10.1 课程目标了解汽车空调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汽车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10.2 教学内容汽车空调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汽车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空调系统的维修方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空调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践法:演示汽车空调系统的拆卸和组装过程10.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机械基础实物:汽车空调系统模型视频:汽车空调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修过程10.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空调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发动机原理与维修: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对其结构和维修方法的了解至关重要。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课程的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汽车轴系零件的特点、作用。
2)能理解四杆机构的原理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3)能分析汽车液压控制系统、气压控制系统;能对汽车上的主要零件进行力学分析,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4)能分析汽车各种传动形式并知道其在汽车上具体应用。
课程的任务:1)能合理选用轴系零件。
掌握汽车常用轴系零件的特点、性质和使用要求。
2)了解汽车维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概况。
3)讲授汽车上用到的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讲授液力与液压传动基础知识;讲授气压传动基础知识。
4)讲授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受力与运动分析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 了解在汽车上常用的各种材料成分、组织、性能等特性;2、掌握轴类零件、键、销、螺纹连接和联轴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3. 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4.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5. 知道齿轮传动、轮系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6. 熟悉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组成和结构;7. 掌握各种传动在汽车中的应用;(二).能力目标1. 能描述汽车常用的零件;能合理选用轴系零件。
2. 能描述汽车零件常用的加工工艺;描述各机构及各类传动的工作原理。
3. 能正确操作、使用、维护常用机械、设备。
4. 能查阅标准、手册、维修图册;并能利用这些相关资料。
(三).素质目标1.由通识课程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专业学习作风;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论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1.形成性考核(30%)(1)平时出勤、作业、实训表现;(2)平时实训报告、实操测试。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编号:090401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三年制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考试课总学时数:64学时学分:4学分一、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课程性质:(指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公共选修课、职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
(二)课程的地位:是指先修完公共基础、应用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计算机公共基础等课程后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三)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识图知识,掌握各种传动的构造、原理、传动特点,了解汽车相关的力学知识,熟悉有关齿轮传动、摩擦传动和液压传动的相关内容,了解汽车上常用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为后续的汽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要求】1.使学生对汽车机械基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掌握机械、机构、机器、零件、构件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机械、机构、机器、零件、构件的基本概念【难点】机械、机构、机器、零件、构件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讨论、实训演示、实训操作等相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机器、机构与机械2.研究内容3.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实践内容在汽车实验室结合讲授汽车的结构,使学生初步认识汽车的结构,各部件的作用。
项目一力学基础知识【教学要求】1.了解力、重力的概念,明确力的三要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及受力分析图2.平面汇交力系基本概念及合成3.力臂、力矩、力偶等概念及性质,合成平面力偶系4.摩擦、磨损等概念5. 润滑的基本原理、润滑油的性质和选用【重点】1.了解力、重力的概念,明确力的三要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及受力分析图2.平面汇交力系基本概念及合成3.力臂、力矩、力偶等概念及性质,合成平面力偶系【难点】1.了解力、重力的概念,明确力的三要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及受力分析图2.平面汇交力系基本概念及合成3.力臂、力矩、力偶等概念及性质,合成平面力偶系【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讨论、实训演示、实训操作等相合的教学模式。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崔振民主编)一、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熟悉液压与液力传动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典型液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了解一定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静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如力、刚体、平衡、约束、约束反作用力等)以及基本性质。
2.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3.了解构件在载荷作用下变形和破坏的规律,为构件选材、确定形状及尺寸提供有关的基本知识和简单计算方法。
4.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应用。
5.掌握机械传动常见形式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6.掌握轴系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7.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有关知识,了解液力传动的基本知识。
8.掌握典型液压元件的构造、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及应用特点。
9.掌握液压典型回路的构成及简单液压系统的分析方法。
10.掌握液力变矩器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特点。
11.了解液压传动技术在汽车和维修机具中的应用。
三、课时分配表四、课程的要求与内容第一篇工程力学静力学基础教学要求1.明确力、平衡、刚体等概念。
2.掌握力的基本性质。
3.熟知常见约束的类型、特性及约束反力方向。
4.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能正确绘出一些简单的物体受力分析图。
教学内容一:静力学基本概念1.力的概念2.平衡的概念3.刚体的概念二:静力学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公理1)2.二力平衡公理(公理2)3.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公理3)4.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4)三:约束与约束反作用力1.约束的概念2.常见的几种约束类型与确定约束力的方法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1.物体受力图的概念2.画受力图的步骤3.画受力图的注意事项平面力系及平衡教学要求1.了解三力平衡汇交定理,明确力矩、力偶的概念和力偶的基本性质。
2.掌握力在坐标轴上投影的计算方法、力矩的计算方法。
3.掌握合力投影定理、合力矩定理及力矩平衡条件。
4.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解析法及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平衡方程解决简单的平衡汇交力系平衡问题。
5.了解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方程,并能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和应用定理解释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内容一:平面汇交力系及平衡1.平面汇交力系的概念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3.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4.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二:力矩与力偶1.力矩2.力偶3.力的平移定理三:平面任意力系及平衡1.平面任意力系的概念2.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3.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摩擦和刚体的定轴转动教学要求1.了解静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滑动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滑动摩擦定律的应用,掌握定轴转动的转角、转速、角速度的概念。
2.明确摩擦角和自锁的概念,掌握转动刚体上任一点速度的计算公式。
3.了解考虑摩擦时物体平衡问题的计算方法。
4.掌握转动刚体的角量和线量之间的关系,功率、转速、转矩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教学内容一:摩擦1.滑动摩擦2.摩擦角和自锁3.滚动摩擦概述二:刚体的定轴转动1.角速度和线速度2.转矩的功率和机械效率材料力学基础教学要求1.初步建立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构件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4种基本变形的形式和特征。
3.了解构件的变形、破坏与作用在构件上的外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1.三个主要指标2.杆件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二:拉伸与压缩1.拉伸与压缩的概念2.轴向拉伸、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三: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四:拉伸或压缩的强度计算五:拉(压)杆的变形和胡克定律1.剪切与挤压2.剪切强度计算3.挤压强度计算4.圆轴扭转和直梁弯曲5.圆轴扭转概述6.直梁弯曲概述六:材料力学其他常用知识1.组合变形2.压杆稳定性知识3.影响零件强度的主要因素第二篇液压传动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1.掌握液压传动原理和液压传动系统四大组成部分的功用。
2.了解液压传动的特点及流量、压力、平均流速的概念。
3.熟悉液流连续性原理和帕斯卡原理。
4.掌握液压传动中的压力、流量、速度和功率的简易计算。
教学内容一: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液力系统的组成1.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2.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3.液压系统图形符号4.液压传动的特点5.液压传动的应用二:压力和流量1.压力2.流量与平均流速三:液压传动的压力、流量损失和功率1.压力损失2.流量损失3.液压传动功率的计算液压元件教学要求1.掌握系、缸、阀的图形符号、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2.掌握液压辅件的图形符号和功用。
教学内容一:液压动力元件1.液压泵的工作原理2.液压泵正常工作的必备条件3.液压泵的分类4.齿轮泵5.叶片泵6.柱塞泵二:液压执行元件1.活塞式液压缸2.其他液压缸简介3.液压缸的密封、缓冲和排气三:液压控制元件1.方向控制阀2.压力控制阀3.流量控制阀四:液压辅件1.滤油器2.蓄能器3.油箱4.油管和管接头液压基本回路及液压系统分析教学要求1.掌握液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
2.熟悉液压基本回路的应用范围。
3.掌握液压系统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一:方向控制回路1.换向回路2.锁紧回路二:压力控制回路1.调压回路2.减压回路3.增压回路4.卸载回路三:速度控制回路1.调速回路2.制动回路3.同步回路四:液压传动系统分析1.汽车起重机支腿回路液压系统2.汽车自动换挡液压系统3.分析液压系统的基本步骤液压伺服系统教学要求1.了解液压伺服机构。
2.了解液压转向助力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一:液压伺服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分类1.液压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2.液压伺服系统的组成3.液压伺服系统的分类二:液压伺服转向机构1.液压伺服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2.典型液压伺服转向机构液力传动基本知识教学要求1.熟悉液力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2.了解液力偶合器、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一:液力传动概述1.液力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2.液力传动的主要特点3.液力传动的应用概述二:液力偶合器和液力变矩器1.液力偶合器2.液力变矩器第三篇汽车材料金属材料教学要求1.掌握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
2.掌握了解钢的热处理工艺。
3.了解各种金属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其它性能1.金属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疲劳)。
2.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二:钢的热处理工艺1.钢的普通热处理。
2.钢的表面热处理。
三:金属材料的应用概述1.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金属材料的汽车上的应用。
汽车运行材料教学要求1.掌握汽车用的运用材料的性能。
2.汽车运用材料的正确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内容1.汽车用燃料2.汽车用的润滑材料3.汽车制动液、液压油、减震器油和防冻液4.塑料、橡胶及粘接剂、制冷剂第四篇机械零件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教学要求1.熟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2.掌握传动比、带传动的包角和带长的计算方法,了解 V带的选用方法。
3.熟悉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教学内容一:摩擦轮传动概述1.摩擦轮传动的基本原理2.摩擦轮传动的传动比3.摩擦轮传动的特点和应用二:带传动概述1.带传动的基本原理2.平带传动的主要形式3.平带传动的主要参数4.平带传动的应用特点三:V带传动1.V带的结构和规格2.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3.V带的正确使用4.带传动的张紧装置链传动和齿轮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常用类型及其应用特点。
2.熟悉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性。
3.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4.熟悉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齿轮齿条传动。
5.掌握蜗杆传动的应用特点、传动比和旋转方向的判别。
6.了解变位齿轮的概念,熟悉齿轮的失效形式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链传动概述1.链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2.链传动的传动比3.链传动的应用特点4.链传动的正确安装二:齿轮传动概述1.齿轮传动的特点2.齿轮传动的类型三:渐开线齿形1.渐开线齿形的形成2.渐开线齿形的性质四: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和几何尺寸1.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2.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尺寸计算五: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点1.保持恒定的传动比2.传动的可分离性3.正确啮合的条件4.连续传动的条件六:其他齿轮传动1.斜齿圆柱齿轮传动2.圆锥齿轮传动3.齿轮齿条传动七:蜗杆传动1.蜗杆传动的特点和应用2.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3.蜗杆传动旋转方向的判定4.普通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八:变位齿轮与齿轮的失效形式1.变位齿轮2.齿轮的失效形式轮系教学要求1.了解轮系的应用特点和分类。
2.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3.了解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教学内容一:轮系的应用和分类1.轮系的分类2.轮系的应用特点二:定轴轮系1.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2.传动实例计算三:周转轮系1.周转轮系的分类2.传动实例简介平面连杆机构教学要求1.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2.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
3.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
教学内容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曲柄存在的条件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2.曲柄存在的条件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1.急回特性和行程速比系数2.死点位置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1.曲柄滑块机构2.导杆机构3.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教学要求1.熟悉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特点。
2.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和工作特点。
3.熟悉能实现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一:凸轮机构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2.凸轮机构常用的运动规律3.凸轮机构的基本参数及其对工作的影响二:间歇运动机构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轴系零件教学要求1.熟悉键连接的类型、应用特点和平键的选用,了解销连接的应用形式。
2.了解常用螺纹的种类及应用场合,熟悉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及螺纹连接的基本形式和防松装置。
3.熟悉常用轴的种类和应用特点,了解轴的结构和选用。
4.熟悉滑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应用特点和选用。
5.了解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应用特点和选用。
6.熟悉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结构、原理和应用特点。
教学内容一:键和销及其连接1.键连接的类型和应用特点2.销连接的形式和应用特点二:螺纹连接1.螺纹的种类和应用2.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3.螺纹连接的基本形式及特点4.螺纹连接的防松装置三:轴1.轴的功用和分类2.常见轴的结构四:轴承1.轴承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别2.滑动轴承3.滚动轴承五: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1.联轴器的类型和应用2.离合器3.制动器的结构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