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病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8.68 KB
- 文档页数:4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200例次及分析摘要:目的监测患者地高辛(digoxin)血药浓度,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年龄对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随着年龄增大,地高辛血药浓度呈增高的趋势。
结论:及时有效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地高辛(digoxin)为强心苷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控制快速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心室率等的常用药物,由于其治疗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故临床需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给药方案,为医生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1]。
本文选择我院应用地高辛200例病例就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7年1~10月共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200例,门急诊患者39例(29. 5% ),住院患者161例(80.5% ),男95例,女105例,年龄为10天至92岁,平均年龄(71. 4±15. 3)岁。
所患疾病主要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心肌梗死等。
成人均以常用维持量服用地高辛,即0.125mg或0.25 mg, qd或qod,10岁以下儿童按体重计算。
1.2仪器与试剂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TDxFLx仪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地高辛试剂盒、质控盒、标准盒(均由美国雅培公司生产);80-2离心机(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 XW-80A旋涡混合器(XH-B江苏康健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地高辛片(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0.25mg/片)。
1.3检测方法以0.8~2.9ng/ml为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目前常用的维持剂量多为0.125~0.5mg/d,口服患者每日口服地高辛片剂0.125mg或0.25mg,达稳态后,于清晨给药前取血测定谷浓度。
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分析地高辛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药物。
由于它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窄治疗指数,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其分析进行讨论。
一、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对于血药浓度监测至关重要。
地高辛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根据文献报道,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 吸收:地高辛通过口服给药可迅速吸收,峰值浓度出现在2-4小时。
- 分布:地高辛以及其代谢产物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分布。
- 代谢:地高辛在肝脏中通过羟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等代谢方式进行代谢。
- 排泄:地高辛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肾功能受损会使地高辛的排泄减慢,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二、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估地高辛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潜在的药物中毒,血药浓度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的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包括: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这是一种常见的定量检测方法,可以获得地高辛在血浆中的浓度。
2. 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LC-MS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地高辛的定量分析。
3. 放射免疫法(RIA):RIA是一种采用放射性示踪物的检测方法,可以测定地高辛的浓度。
这些方法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经过验证可靠、准确。
三、地高辛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与分析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对于调整用药剂量、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防止地高辛中毒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及分析方法:1. 用药调整:当地高辛的血药浓度低于治疗范围时,可能表明患者需要调整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当地高辛的血药浓度超过治疗范围时,可能会导致中毒反应,需要减少剂量或暂停用药。
2. 妊娠期监测:地高辛在妊娠期的药代动力学会有所改变,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3. 肾功能损害患者:肾功能损害会影响地高辛的排泄,需要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药物积累。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的分析米瑞民【摘要】目的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
方法连续应用地高辛5~7个半衰期达稳态后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并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0.50~0.90ng/mL,临床有效率达84.6%,中毒率0.0%;随着血药浓度增加临床有效率无增加,中毒率显著增加,当血药浓度>2.00ng/mL有效下降至42.6%,而中毒率上升至53.2%。
结论临床应用地高辛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合理调整药物用量,使患者在有效的血药浓度下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从而降低了地高辛中毒率。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23【总页数】1页(P117-117)【关键词】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作者】米瑞民【作者单位】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安阳45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地高辛(digoxin)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应用方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地高辛临床应用中药动学和药效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安全范围窄,治疗量和中毒量较为接近,在常规剂量下仍能够导致药物中毒,为了能够充分掌握地高辛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诊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36例,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06例;年龄41~89岁,平均年龄62.9岁;原发疾病:肺源性心脏病56例,风湿性心脏病44例,冠心病42例,高血压心脏病58例,扩张型心肌病36例。
1.2 检测方法所有入选心力衰竭患者均口服地高辛0.125~0.25mg/d,连续应用地高辛5~7个半衰期达稳态,于最后一次服药后8h采集肘静脉血2mL,12h内完成检测;严重遵照血药浓度快速分析仪(荧光偏振免疫FPIA法)[1]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标准曲线范围为0~5.0ng/mL。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周燕【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3(000)007【摘要】目的:分析该院6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SDC),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在监测的627例使用地高辛的病例中,血药浓度<0.5μg/L 的有125例(19.9%),有2例(5.4%)出现中毒症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0.5~2.0μg/L的有445例(70.9%),出现中毒症状有5例(13.5%);血药浓度>2.0μg/L的患者有57例(9.0%),出现中毒症状有30例(81.0%)。
性别对地高辛血浓度无显著影响。
随着年龄增大,地高辛血浓度呈增高的趋势。
中毒的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反应(74.3%)为主,中毒原因有合并用药、不同疾病等。
结论:SDC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
不同病因、病理生理因素以及合用药物均能影响血清地高辛浓度。
设计个体给药方案是确保临床效果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药师在地高辛的合理用药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
【总页数】2页(P130-130,131)【作者】周燕【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家港 21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1【相关文献】1.206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史惠卿;胡婷婷;雍小兰2.地高辛血药浓度临床监测结果分析 [J], 卢玉山;欧阳栋;张竞;黄忠英;孔令和3.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周丽娟;叶知放4.63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吕天益; 李婷婷5.2015年至2020年我院1026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倪斌;方春云;李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分析目的:为地高辛(Digoxin)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对结果作综合分析。
结果:共监测121例,其中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为82例(占67.8%),小于0.5 μg/ L的为21例(占17.3%),大于2.0 μg/ L的为18例(占14.9%),中毒表现为13例(占10.7%)。
结论:口服地高辛有必要加强血药浓度监测,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达到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发生的目的。
标签: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分析洋地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经大规模临床试验及与其它正性肌力药的对照,再次肯定了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的疗效。
地高辛作为中效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房纤颤、房扑等,其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为0.5~2.0 μg/ L,因其安全范围窄和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等原因,洋地黄中毒仍是临床上遇到的最普遍的不良反应之一,因此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Blood drug level , BDL)并作综合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121例口服地高辛的CHF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于每一例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都认真询问病史、查阅病历,与经治医生讨论,从病理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用药特点和采样时间等各个层面做综合分析,对其测定结果作解释,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地高辛的使用达到个体化。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121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8例,年龄40~91岁,平均65岁,>70岁为73例,>60岁为106例。
冠心病45例,肺心病16例,风心病42例,心力衰竭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其他2例。
所有患者口服地高辛0.125~0.750 mg/d,根据病情需要均同服其他药物。
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分析地高辛是一种常用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治疗的药物,其治疗效果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因此,血药浓度的监测和分析是确保地高辛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1. 地高辛的药理特点地高辛是一种强效的心脏糖苷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来增强心脏功能。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使钠离子在细胞内堆积,钙离子外流难以维持,从而促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进而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力。
2. 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地高辛是一种狭窄治疗范围和副作用区间很窄的药物。
在治疗中,血药浓度过低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而浓度过高则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如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对于调整剂量、保证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至关重要。
3. 血药浓度监测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其中,放射免疫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抗地高辛抗体与地高辛结合生成免疫复合物,再利用同位素标记来检测免疫复合物的数量。
这种方法准确性高、灵敏度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则是相对较新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优势,但需要更复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支持。
4. 血药浓度分析的结果与临床意义通过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指标:4.1 最小有效浓度(MEC)最小有效浓度是指血液中地高辛的浓度达到了治疗效果所需的最低限度。
低于最小有效浓度,地高辛的疗效将不明显。
4.2 最大耐受浓度(MTC)最大耐受浓度是指血液中地高辛的浓度达到了患者能够耐受的最高限度。
超过最大耐受浓度,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心律失常等。
4.3 治疗范围(Therapeutic Range)治疗范围是最小有效浓度与最大耐受浓度之间的区间,也是目标血药浓度的范围。
维持在治疗范围内的血药浓度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5. 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地高辛血药浓度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包括:5.1 生理因素个体的生理特征如肝功能、肾功能、免疫功能等都会对地高辛的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血药浓度。
地高辛中毒病例分析詹菊地高辛(digoxin)是洋地黄类强心药,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心脏正性肌力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和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该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已有200多年历史,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且可降低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复合危险,但因其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等原因,常易引起中毒,5% ~ 15%的住院患者服用该药后发生洋地黄中毒[1]。
本文通过在临床药学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病例,结合患者个体特点,分析地高辛中毒的相关因素,为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1.典型病例患者XXX,男,58岁,因“恶心、呕吐5天,发现心率减慢2小时”为主诉入院。
其主要病史特点如下:1、中年男性,起病急,病程短。
2、5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特殊颜色及气味,伴乏力,无腹痛,腹泻,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
1天前,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加重。
2小时前在我院急诊科测心率41次/分,血常规“WBC 13.00×10E9/L,N 70.3%,HGB 161g/L,PLT 229×10E9/L”,心电图:房颤伴缓慢心室率,左前分支传导阻滞,院外电解质提示“低钠低钾”。
今为进一步治疗,急诊以“快慢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收住入院。
起病来患者精神睡眠欠佳,食欲差,体重未见减轻,大便正常,小便量少。
3、既往史:2年前诊断“脑梗塞,高血压,心房纤颤,糖尿病”,残留右侧偏瘫。
血压最高180/120mmHg,目前口服康忻5mg qd,氢氯噻嗪12.5mg qd降压,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1+月前开始口服地高辛降心室率,具体剂量不详。
目前口服格华止0.85g qd,餐后及空腹血糖在10-15mmol/L。
吸烟10年,10支/天,已戒烟10年。
偶少量饮酒。
4、查体:体温36.0℃,脉搏4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2/63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情,精神差,卧床,查体合作。
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中血药浓度的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中血药浓度的检测结果。
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实施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中血药浓度检测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中血药浓度的检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进行。
结果:对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地高辛血药浓度<0.5ng/ml 23例,地高辛血药浓度在0.5~2.0ng/ml 41例,地高辛血药浓度>2.0ng/ml18例。
结论: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给予患者用药时要充分体现用药的个体化,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血药浓度【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4-02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已有较长时间历史,目前最常用的制剂是地高辛。
洋地黄类药物是一种正性肌力药物,其可以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1]。
地高辛作为最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是一种强心苷类药物,其在临床中主要被用来治疗快速心房颤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地高辛在用药的过程中不同患者体内血药浓度会有所差异,因为血药浓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用药会使患者发生蓄积并发生中毒反应[2]。
临床上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检测较为重视,通过对血药浓度的检测可为临床用药提高有益指导。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中血药浓度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选择在我院治疗的82例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我院经常规血清生化检验,肝肾功能均正常。
所有患者均接受地高辛维持量疗法治疗。
患者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6.2±3.5)岁。
患者中冠心病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心力衰竭12例,肺心病23例。
680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并进行分析。
方法对应用地高辛的680例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0.5 ng/ml 168例;0.5~2.0 ng/ml 440例;>2.0 ng/ml 72例。
结论治疗疾病中应严格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使地高辛血药浓度保持在0.5~2.0 ng/ml内即达到了治疗作用,又有效的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5],对治疗起的良好的支持作用,有着深远的临床意义。
对老年患者应用地高辛时要减少药物剂量,同时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根据临床症状和血药浓度变化而相应的调整药物剂量,减少地高辛毒副作用。
【关键词】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地高辛(digo)能够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对心肌电生理和心电图都产生影响。
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及控制快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心室率的常用强心苷类药物。
由于地高辛生物利用度及药动学及药效学的个体差异大[1],治疗窗范围窄,安全范围小,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易发生中毒反应,是临床治疗药物需做血药浓度监测的主要品种之一。
必须在用药期间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及时根据监测结果及临床症状调整剂量,以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及为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就本院监测的680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数据,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门诊或住院应用地高辛680例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男425例,女255例。
年龄为11~91岁,平均年龄(61.25士18.02)岁。
年龄<50岁164例,50~70岁336例,>70岁180例。
原发疾病:扩张型心肌病34例,高血压心肌肥厚16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3例,先天性心脏病47例、风湿性心脏病108例,肺源性心脏病182例。
临床用药分析实例实例1患者病情简介:老年患者,男,70岁,患心梗、房颤及心衰。
处方:地高辛0.25mg,1次/日×10日异搏定80mg, 2次/日×10日患者用药后状况:上述药物连用2日后,测地高辛血药浓度1.4μg/L,连用到第7日,患者突然晕倒,心搏骤停,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为4μg/L。
用药分析:(1)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为4μg/L,比中毒浓度的2μg/L高出一倍,出现了中毒症状。
(2)因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应用地高辛剂量应酌减。
(3)地高辛与某些抗心律不齐药物如异搏定、奎尼丁、胺碘酮合用时,因这些药物为肝药酶抑制剂,使地高辛的体内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因此若要联用,地高辛的初始剂量应减少或减半,疗程也应限制在3日之内。
实例2患者病情简介:患者患有房颤、心衰合并肺军团菌感染。
处方:地高辛0.25mg,1次/日×5日红霉素250mg, 4次/日×5日患者用药后状况:上述药物在治疗的第4日,患者出现厌食、恶心、腹泻等症状。
用药分析:(1)患者表现出的消化道症状似乎与地高辛中毒有关,提示其血药浓度可能高于正常。
(2)地高辛在肠道内经肠道菌群的作用,部分代谢为无心脏活性的产物。
应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会产生对肠道菌群的抑制作用,从而削弱了地高辛的代谢,导致了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升高。
实例3患者病情简介:患者,女,已行胃大部全切除术。
处方:头孢曲松钠 2g0.9%氯化钠注射液 10 ml/静注1次/日×8日用药分析:(1)术前1日起,静脉应用头孢曲松钠,术后连用7日预防感染。
不仅浪费药物,而且易造成细菌耐药。
(2)预防用药最佳时间,术前是在麻醉诱导期,或作切口前30分钟静脉给药。
术后给药时间控制在24~48小时。
实例4患者病情简介:男性老年患者,78岁,因脑出血昏迷住院。
处方:庆大霉素 0.24g(240 000U)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静滴1次/日×10日用药分析:(1)庆大霉素用作预防(肺)感染,但无预防效果。
临床用药分析实例实例1患者病情简介:老年患者,男,70岁,患心梗、房颤及心衰。
处方:地高辛0.25mg,1次/日×10日异搏定80mg,2次/日×10日患者用药后状况:上述药物连用2日后,测地高辛血药浓度1.4μg/L,连用到第7日,患者突然晕倒,心搏骤停,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为4μg/L。
用药分析:(1)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为4μg/L,比中毒浓度的2μg/L高出一倍,出现了中毒症状。
(2)因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应用地高辛剂量应酌减。
(3)地高辛与某些抗心律不齐药物如异搏定、奎尼丁、胺碘酮合用时,因这些药物为肝药酶抑制剂,使地高辛的体内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因此若要联用,地高辛的初始剂量应减少或减半,疗程也应限制在3日之内。
实例2患者病情简介:患者患有房颤、心衰合并肺军团菌感染。
处方:地高辛0.25mg,1次/日×5日红霉素250mg,4次/日×5日患者用药后状况:上述药物在治疗的第4日,患者出现厌食、恶心、腹泻等症状。
用药分析:(1)患者表现出的消化道症状似乎与地高辛中毒有关,提示其血药浓度可能高于正常。
(2)地高辛在肠道内经肠道菌群的作用,部分代谢为无心脏活性的产物。
应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会产生对肠道菌群的抑制作用,从而削弱了地高辛的代谢,导致了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升高。
实例3患者病情简介:患者,女,已行胃大部全切除术。
处方:头孢曲松钠2g? ?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静注? ?1次/日×8日用药分析:(1)术前1日起,静脉应用头孢曲松钠,术后连用7日预防感染。
不仅浪费药物,而且易造成细菌耐药。
(2)预防用药最佳时间,术前是在麻醉诱导期,或作切口前30分钟静脉给药。
术后给药时间控制在24~48小时。
实例4患者病情简介:男性老年患者,78岁,因脑出血昏迷住院。
处方:庆大霉素0.24g(240 000U)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1次/日×10日用药分析:(1)庆大霉素用作预防(肺)感染,但无预防效果。
上海市同济医院
药物浓度监测报告及分析
姓名:朱卫兵性别:男年龄:67 科室:心内科病区:八西床位:17 住院号:5323895
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心功能III级(NYHA);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3 慢性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
地高辛药物浓度:2.3ng/ml(参考值0.5-2ng/ml)
个体化给药方案推荐:
1. 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过高,存在地高辛中毒的风险,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猝死等风险,需要立即停药、复查心电图,并密切监测心律情况。
2 纠正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加重心律失常,建议肾衰宁护肾、降钾树脂纠正高钾。
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
3 患者因心衰长期服用美托洛尔,但目前由于地高辛浓度过高且伴有高钾血症存在心脏骤停风险,故建议暂时停用美托洛尔。
此推荐方案仅供参考。
同济医院药剂科
药师:
日期:
(如对上述报告有疑问,请拨打66111720 )。
334例住院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SDC)的因素,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
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34例服用地高辛片(0.125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7 d及以上)并测定稳态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患者年龄、血钾水平、肌酐清除率对SDC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性别、心功能分级、合并用药对SDC的影响,再对有显著影响的合并用药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水平肌酐清除率(2.0 ng/mL为SDC过高[6]。
2.1.2 肾功能以肌酐清除率为肾功能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肌酐清除率=[(140-年龄)×体质量(kg)]/肌酐值(?mol/L)×1.234(女性再×0.85);体质量为去脂体质量(LBW,kg),男性LBW=50+0.9×[身高(cm)-152.4]、女性LBW=45.5+0.9×[身高(cm)-152.4]。
判定标准:肌酐清除率5.5 mmol/L为高血钾水平[8]。
2.1.4 心功能心功能分级:根据病历资料记录,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将患者的心功能划分为4个等级标准Ⅰ、Ⅱ、Ⅲ、Ⅳ级[9]。
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乏力、呼吸困难或心悸,即心功能进入代偿期;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亦称Ⅰ度或轻度心衰;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亦称Ⅱ度或中度心衰;Ⅳ级: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衰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后加重,亦称Ⅲ度或重度心衰。
2.2 病理生理因素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所有变量采用x±s表示。
我院1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与结果分析目的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促进地高辛科学合理用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观察其疗效。
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2.0 ng/ml者9例(7.09%)。
结论合理控制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可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地高辛中毒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地高辛是唯一进过安慰剂对照进行临床试验评估的洋地黄类强心药,不被人体内的CYP3A代谢,是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时常用药物,疗效较佳[1-2]。
由于地高辛治疗窗较窄,安全范围窄,其毒副作用大,且药效学和药动学个体差异明显,易引起患者中毒[3]。
地高辛具有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的药动学特性,所以导致患者易发生中毒反应[4]。
必须在用药期间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调整给药方案,保证患者安全、有效,为医生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5]。
本文通过对127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与结果分析,以合理应用地高辛,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采用地高辛治疗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127例患者,其中男79例,女48例,年龄57~91岁,平均(71.5±8.3)岁。
致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高血压心肌肥厚37例,先天性心脏病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
1.2 给药方案所有患者均服用地高辛片0.25 mg/片,首次给药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常规剂量0.125~0.25 mg/次,1次/d或隔日1次,后续给药根据患者血药浓度进行适宜的调整。
1.3 样品采集所有患者口服地高辛7 d以上达稳态血药浓度后,均于末次给药后8 h取静脉血2~3 ml直接送检验科,并由检验科的专职人员进行检测,减少误差,以年龄分组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
老年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老年患者72例作为研究资料,分析不同血药浓度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0.8-2.0μg/L血药浓度的有效率83.67%最高,<0.8μg/L不良反应率0.00%最低,>2.0μg/L不良反应率72.73%最高,均比较差异显著,P<0.05;71-81岁血药浓度显著高于61-70岁,P<0.05。
结论:患者年龄越高,地高辛血药浓度水平越高,同时维持适宜的血药浓度对保证疗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有重要价值,研究价值较高。
关键词: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地高辛属于常见的强心类药物,适用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中,但由于该药物毒副作用大,药效学个体差异大,导致常规剂量下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或引起明显的毒副反应,尤其老年群体肝脏代谢能力较低,难以充分吸收、代谢和排泄药物[1]。
为确保用药获得最佳疗效,需重视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分析影响因素,实现个体化用药[2]。
为此,本次研究对老年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本院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老年患者72例作为研究资料,均经临床确诊为相关心血管疾病[3]。
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34例,年龄在61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13±2.64)岁,包含风湿性心脏病20例,肺源性心脏病14例,冠心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心脏瓣膜病7例,扩张型心脏病4例。
1.2 方法72例患者均接受地高辛治疗,剂量为0.0625-0.25mg/d。
连续服用至血药浓度达稳态后,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作为检测标本置入抗凝管中,离心处理5min,4000r/min。
取血清200μL,采用快速血药浓度监测仪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将血清与蛋白沉淀剂200μL混匀,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