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让人三尺又何妨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36
第7课让人三尺又何妨
【复习要求】
1.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2.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
3.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老师、他人相处。
4.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知识建构】
活动1: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
(1)“六尺巷”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案例:小乐和小月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能成为好朋友,为什么?概括宽容友善的重要性。
活动2:案例:“公交车上的冲突”,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宽容?(结合p64镜头一与镜头二分析)
活动3:结合p65案例分析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宽容友善。
【典型试题】
(结合中考指南)。
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2、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
3、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与老师、与他人相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二、教学重难点1、“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正确把握宽容友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知识体系第一框生活需要宽容友善1.人为何要有宽阔的胸襟?人有宽阔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才能解人之难,取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信任亲近。
而心胸狭小,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
2.为何要宽容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实践证明,在隔阂误会面前,宽容能医治心灵的创伤,使你忘记不快,而不会为往事耿耿于怀;宽容能使你用自身内心的温暖去融化寒冷的坚冰;宽容也能使你理智填平感情上的洼地,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
第二框正确把握宽容友善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答: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教育。
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是对我们的关爱,是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
2、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宽容友善的人?答:(1)重大义轻小是非,对人有宽容之心;(2)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3)坚持原则,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亲身体验法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查找古今中外宽容友善方面的名言警句小故事。
第1课时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新课导入:生活在线(教材P6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可曾因为一点小事(比如踩脚、相撞、课桌三八线、借东西忘还……)就与同学、朋友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61页,看看61页的三幅图片,说说这两位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局怎样?生:(撞车、握手言和)师:同学们,遇到这样的事有些人会因此起争执、冲突、甚至大打出手,而这两位同学却能握手言和。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原文: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译文: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
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资料拓展赏析一段关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
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
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
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
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
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
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
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
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
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
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
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
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
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学习内容第一框生活需要宽容友善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觉形成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与老师、与他人相处。
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知识与能力】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明确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
学习重点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学习难点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活动教学法、阅读讨论法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感悟情境、体验归结法。
课前预习一、预习检测:(第2题4分,其它每题2分,共10分)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宽容”的历史故事。
2.你是如何理解“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的?3.“宰相肚里能撑船”指的是什么意思?4.宽容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有何意义?二、质疑问难:导学过程一、导入示标: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等等。
大家知道这些俗语包含的意思吗?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做到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本节课的主题《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二、探究交流:■阅读感悟:“生活在线”●阅读感悟:仔细阅读P61“生活在线”所配的三幅插图。
●思考感悟:结合自身体验思考感悟并展示交流:1.这三幅图片叙述了什么样的故事?2.为什么最终的结果是握手言和了?■探究交流:《“六尺巷”的启示》●阅读感悟:阅读文本P62 《“六尺巷”的启示》●交流展示:分组讨论并交流展示:1.如果张英和叶家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2.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拓展列举:像类似的故事你还知道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读图赏联:北京潭柘寺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根据插图和对联,说说弥勒佛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理解分析: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请你用下列句式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
■体验交流:“公共汽车上的冲突”●走进情境:仔细阅读文本的P64中的两个生活“镜头”和解读文字。
第7课让人三尺又何妨正确把握宽容友善【教学目标】①知识: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
②能力: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善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老师、他人相处。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宽容友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教学重点】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宽容友善这一交往品质【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宽容与软弱、宽容与纵容的界限【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课题,播放歌曲《最美的太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漫画《抢劫》,引导学生认识到宽容有度,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宽容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通过漫画直观地把问题留给学生,此时可以让学生三言两语发表意见,教师简单作引导,目的是将新授课题展开,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自学质疑】给学生3分钟时间,读完本框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宽容与软弱正确把握宽容友善: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活动一、孔子与颜回的“宽容”的故事,思考:(1)怎样理解孔子的评判?(2)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活动二、阅读故事,讨论问题:(1)故事中王阿姨的做法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什么优秀品质?宽容友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当别人有意无意伤害了你,未造成严重伤害时,如果你缺乏宽容之心,只会激化矛盾,加剧冲突,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因此,我们说:宽容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
你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设计意图:以身边发生的故事为背景资料,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分析问题,加深对宽容不是软弱,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的认识(二)宽容与严格活动一、小品说唱:“最近比较烦”针对小品说唱中的“我”的想法,开展小小辩论赛。
辩题:宽容与批评的关系。
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班级:姓名:评价:【目标定向】1、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
2、结合实例,掌握宽容的度。
3、学会宽以待人,在与人交往中能理解、宽容他人,友善的对待同学、朋友。
【个体自学】(P66-67)1、宽容与软弱:宽容并不意味着不分,;宽容也不是,更不是;宽容友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
你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会赢得。
2、宽容与严格:宽容不是。
宽容与严格两者是。
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是对我们的,是为了我们的。
我们要正确对待。
3、宽容与维权:人生活中社会中,宽容友善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但宽容不能,依法讨回公道,正是对社会、对他人。
4、宽容友善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同伴互导】1、组内交流各小组同学个体自学情况;2、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合作探究】活动一:宽容与软弱(阅读P65-66“三八二十三”的故事)1、怎样理解孔子的评判?2、宽容忍让就是软弱无能吗?3、补充材料一活动二:宽容与严格(P66)1、老师、家长批评我们就是不宽容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2、如何理解宽容与严格?活动三:宽容与维权(P67)1、卫民坚持“讨个公道”,是否没有宽容之心?为什么?2、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哪些权利?【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据报道近年来形形色色的偷拍有越发猖獗之势。
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选择对簿公堂,这表明()A、普通人不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B、尊重隐私仅是道德要求C、人们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D、这些受害者缺乏宽容之心2、宽容并不意味着我们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
这说明()A、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B、宽容是讲究策略的C、宽容就是宽厚待人,与人为善D、宽容就是原谅和不计较他人3、“量小失真友,肚大集群朋”,启示我们()①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②要襟怀坦荡,度量恢宏③要有健康的生活情趣④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②D. ①③④4、、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对朋友的宽容必须以分清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为前提B、宽容就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教育C、朋友之间要多宽容友善,同时要讲原则D、宽容就是原谅他人的一切错误5、80%的消费者在碰到不如意的消费和服务时会自己咽下这口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宽容美德的体现B、这是维权意识淡薄的体现C、这是正确处理宽容与维权关系的体现D、这是忍让教育深入人心的体现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1、“六尺巷”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