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盆部及会阴
- 格式:doc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5
怀化医专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案编号:53第六章盆部及会阴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盆部(pelvis)及会阴(perineum)位于躯干的下部。
盆部:由骨盆、盆壁、盆膈及盆腔脏器等组成。
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二、境界与分区(一)盆部:前面: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腹股沟和髂嵴前份连线与腹部分界。
后面:髂嵴后份、髂后上棘、尾骨尖的连线与腰区及骶尾区分界。
(二)会阴(perineum):广义会阴境界呈菱形:前角—耻骨联合下缘;后角—尾骨尖;两侧角—坐骨结节;前外侧边—坐骨支、耻骨下支;后外侧边—骶结节韧带。
以两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分前后两“三角区”:前方—尿生殖区(urogenital region)后方—肛区(anal region)狭义会阴:男—阴囊根部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
女—是指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产科会阴。
三、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下棘、髂后上、下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弓、坐骨结节、尾骨尖。
四、体表投影:髂总A及髂外A的体表投影: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与脐下2.0cm的连线,此线上1/3段为髂总A的投影,下2/3段为髂外A的投影,上、中1/3交点为髂内A的起点。
第二节盆部一、骨盆、盆膈、盆壁肌及盆筋膜:(一)骨盆(pelvis):骨盆由髋骨、骶、尾骨,借关节、韧带等连结而成。
有传递重力、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
借界线分为:大骨盆(greater pelvis)小骨盆(lesser pelvis)—女性兼产道作用界线:小骨盆:上口—界线下口—耻骨联合下缘、耻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尾骨尖围成。
耻骨弓(耻骨下支、坐骨支构成)—其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
骨盆腔:小骨盆的境界:前壁—耻骨、耻骨联合后壁—骶骨、尾骨、骶尾联合侧壁—髂骨、坐骨、骶结节和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小孔。
骨盆侧壁前部—闭孔、闭孔膜封闭,其上缘与耻骨上支之间形成闭膜管。
骨盆薄弱区—骶髂部、髂翼、闭孔区。
耻骨闭孔区骨折较常见。
(二)盆膈(pelvic diaphragm):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肌上、下面盆膈上、下筋膜构成。
封闭小骨盆下口大部分,仅留前部一窄隙称盆膈裂孔—尿生殖膈封闭,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阴道通过;盆膈后部有肛管通过。
功能:支持、承托、固定盆内脏器作用,维持腹内压、助排便、分娩等作用。
1.肛提肌(levator ani):扁薄肌,左、右两侧合成漏斗状,肌纤维向下、内、后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肛尾韧带。
按肌纤维起止及排列分四部:(1)前列腺提肌(耻骨阴道肌):固定前列腺、阴道、收缩阴道作用。
(2)耻骨直肠肌:肛直肠环主要组成部分。
(3)耻尾肌:固定直肠作用。
(4)髂尾肌:2.尾骨肌(coccygeus):(三)盆壁肌:1.闭孔内肌:2.梨状肌:(四)盆筋膜(pelvic fascia):一)盆壁筋膜(pelvic fascia):覆盖于盆腔前、后及两侧壁的盆面。
从耻骨联合面至坐骨棘之间的筋膜增厚形成肛提肌腱弓(盆筋膜腱弓)。
按其部位的可分为:闭孔筋膜—覆盖闭孔内肌表面梨状肌筋膜—覆盖梨状肌骶前筋膜(Waldeyer筋膜)—覆盖骶骨前面骶前筋膜与骶骨附着较紧密,其间有骶前V丛。
二)盆脏筋膜(visceral pelvic fascia):1.是介于盆腔腹膜之外、盆膈之上和盆壁之内的结缔组织,包裹盆腔脏器、血管、神经的表面,有些形成鞘或包囊,如前列腺鞘、直肠筋膜鞘等。
2.有些形成韧带,如耻骨前列腺韧带、子宫韧带、骶子宫韧带等,有维持脏器位置的作用。
3.形成隔:直肠阴道隔、直肠膀胱隔、膀胱(尿道)阴道隔。
上述筋膜隔向上分别达直肠子宫陷凹、膀胱子宫陷凹等处的腹膜,向下续盆膈上筋膜。
三)盆膈筋膜:覆盖于盆膈肌上、下面的盆筋膜,称盆膈上、下筋膜,盆膈上筋膜为盆壁筋膜向下的延续、并形成盆脏筋膜;盆膈下筋膜是臀筋膜向会阴的直接延续、并形成坐骨肛门窝的内侧壁。
(五)盆筋膜间隙:在盆壁与盆脏筋膜之间或盆脏筋膜之间形成的一些间隙。
1.耻骨后隙(或Retzius隙、膀胱前隙):前界—耻骨联合、耻骨上支及闭孔内肌筋膜后界—男为膀胱和前列腺、女为膀胱两侧界—男为耻骨前列腺韧带、女为耻骨膀胱韧带上界—壁腹膜至膀胱上面反折部下界—男为盆膈和耻骨前列腺韧带、女为耻骨膀胱韧带和盆膈间隙内容物:疏松结缔组织、静脉丛等。
临床意义:(1)耻骨骨折、血肿、膀胱损伤尿外渗、潴留于此间隙内;(2)耻骨上腹膜外引流,膀胱、子宫下部手术均经此间隙。
2.直肠旁隙(pararectal space)又称骨盆直肠隙:上界—腹膜下界—盆膈内侧界—直肠筋膜鞘外侧界—髂内血管鞘及盆侧壁前界—男为膀胱、前列腺,女为子宫下部、阴道上部、子宫阔韧带后界—直肠及直肠侧韧带(盆膈上筋膜、闭孔内肌筋膜包直肠下A、V、盆内脏N、Ln等构成)临床意义:(1)此间隙感染积脓直肠指检于直肠壶腹下部两侧触及,可行直肠穿刺引流。
(2)如引流不及时,脓液可沿脏器血管神经束蔓延至脏器周围间隙。
3.直肠后隙(retrorectal space)—或称骶前间隙:前界—直肠筋膜鞘后界—骶前筋膜上界—盆腹膜骶前反折部下界—盆膈上筋膜临床意义:(1)炎症积脓—沿腹膜后间隙蔓延;(2)腹膜后间隙空气造影—经此间隙进行。
二、盆部的血管、淋巴和神经:(一)髂总血管和髂总淋巴结:腹主A—L4水平分左、右髂总A(common iliac artery)—骶髂关节前方分髂内、外A。
髂总A后方—髂总V(common iliac vein)髂总淋巴结—髂总A两侧及前方(二)髂外血管和髂外淋巴结:髂外A—旋髂深A、腹壁下A髂外淋巴结—髂外A两侧,数个淋巴结(三)髂内血管和髂内淋巴结:一)髂内A(internal iliac artery):长4.0cm,向下跨越骨盆上口入盆腔、沿外侧壁下行,至梨状肌上缘分前、后干,前干分壁、脏支,后干全为壁支。
1.髂内A前干的分支:壁支:(1)闭孔A(obturator artery):盆侧壁—闭膜管——股部。
闭孔A的耻骨支常与腹壁下A耻骨支吻合,尚有吻合支很粗(闭孔A很细)如闭孔A缺如,常由该吻合支取代。
异位闭孔A常发自腹壁下A,恰位居腔隙韧带深面,当嵌钝性股疝手术时,免伤及此血管。
(2)臀下A(inferior gluteal artery):脏支:膀胱上、下A、子宫A、直肠下A、阴部内A(详见各器官的血管)。
2.髂内A后干的分支:髂腰A、骶外侧A、臀上A。
二)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四)盆腔内其他血管、淋巴(略)。
(五)盆部的神经:1.骶丛:位居盆后外侧壁、骶骨、梨状肌的前面,髂内A后方。
临床提示:(1)骶丛损伤不多见;(2)肿瘤压迫、胎头压迫—下肢痛。
2.骶交感干:3.盆内脏神经:4.上腹下丛、下腹下丛、盆丛:三、盆内脏器:(一)膀胱(urinary bladder):一)位置、形态与毗邻:居小骨盆腔内、耻骨联合及耻骨支的后方。
在空虚时呈锥体形,分尖、体、底、颈4部分,颈为膀胱的最低点。
前面—耻骨联合、耻骨支,其间为耻骨后隙,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阴部V丛。
下外侧面—肛提肌、闭孔内肌及其筋膜相邻,其间充满结缔组织(膀胱旁组织)、膀胱血管、神经丛、输尿管盆部穿行。
底:男—借直肠膀胱陷凹邻直肠、下部与精囊、输精管壶腹相邻;女—与子宫颈、阴道前壁直接相贴。
颈:男—前列腺;女—尿生殖膈。
充盈时,膀胱下外侧面直接与腹前壁相贴。
临床膀胱手术、穿刺在耻骨联合上缘进针。
二)内面观:膀胱三角:输尿管间襞:三)血管、淋巴及神经:1.膀胱上A:发自脐A近侧端—膀胱上部。
2.膀胱下A:发自髂内A—膀胱底、精囊、输尿管盆部下份。
3.静脉:在膀胱及前列腺两侧形成膀胱V丛—膀胱V—髂内V。
4.淋巴:膀胱前部淋巴—髂内淋巴结;膀胱三角及后部淋巴—髂外淋巴结。
5.神经:交感神经来自T11~12及L1~2—盆丛—膀胱;副交感神经来自S2~4—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与排尿有关。
与意识性控制排尿有关的尿道括约肌(女为尿道阴道括约肌)—阴部神经支配。
(二)直肠(rectum):一)位置和形态:位居骶骨前方,上在S3高度接乙状结肠,下穿盆膈续为肛管,全长12.0cm。
矢状面上有2个弯曲:上凸向后—骶曲,下凸向前—会阴曲;冠状面有三个弯曲:自上而下依次为右→左→右。
腹膜反折高度男>女(女低1.5~2.0cm),直肠子宫陷凹距肛门5.5~6.0cm,直肠膀胱陷凹距肛门7.5~8.0cm。
二)毗邻: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骶骨、尾骨、梨状肌相邻,其中有骶正中血管、骶外侧血管、静脉丛、骶丛、骶交感干、奇神经节。
两侧:上部—腹膜腔直肠旁窝、下部—盆丛、直肠上、下血管、肛提肌相邻贴。
前方:男性—腹膜反折线以上的直肠隔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精囊相邻,反折线以下的直肠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部相邻。
女性—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肠隔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及阴道穹后部相邻,反折线以下的直肠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三)内面观:直肠横襞排列为左—右—左,分别距肛门约13、11、8cm,直肠镜检查时注意勿损伤肠壁。
四)血管、神经与淋巴:1.动脉:直肠上动脉:为肠系膜下A的终支,至S3分为左、右支,自直肠侧壁入直肠。
直肠下A:来自髂内A,分支至直肠下部、肛管上部。
骶正中A:分布于直肠后壁。
2.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直肠肛管上、下丛直肠肛管静脉丛外丛3.淋巴:(1)直肠上部—肠系膜下淋巴结;(2)两侧—髂内淋巴结;(3)向下入坐骨直肠窝淋巴结—髂内淋巴结;(4)向后入骶淋巴结。
4.神经:直肠和肛管齿状线以上由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
本节临床提示:(三)输尿管(ureter):1.盆部:位居骨盆侧壁的腹膜下,经髂内血管、腰骶干、骶前关节前方向后下走行,再经脐A、闭孔血管、神经内侧于坐骨棘平面转向前内穿入膀胱底的外上角。
男性:达膀胱外上角之前有输精管跨越过,再经输精管壶腹与精囊之间达膀胱底。
女性:在卵巢后下方经子宫阔韧带基部至宫颈外侧 2.0cm处(阴道穹侧部上外方),子宫动脉从前上方跨过。
手术时注意勿损伤。
2.壁内部:输尿管于膀胱底外上角处,向内下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三角输尿管口,此段长1.5cm,是输尿管最狭窄处。
膀胱充盈时,压迫壁内部,防止尿逆流。
(四)前列腺(prostate):一)位置与形态:位居于膀胱颈忽然尿生殖膈之间,形如粟子、质坚实。
前列腺底—宽大,上接膀胱颈,其前部有尿道穿入、后部有双侧射精管向前下穿入。
前列腺尖—与尿生殖膈上面接触,有尿道穿出、两侧有前列腺提肌绕过。
前列腺体:前面—耻骨前列腺韧带,与耻骨后面相连;后面—平坦,正中有纵形前列腺沟;后面借直肠膀胱隔与直肠壶腹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