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静脉注射转复初发和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43例郝增光;杨睿;郑晓晖;王彦方【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予普罗帕酮(心律平)注射液70mg稀释至20ml缓慢静脉推注,注射时间5~10 min,无效者30 min后重复上述治疗剂量,最大用量≤210mg.结果 43例患者中,24例10min复律,占55.81%; 11例30min后转复,占25.58%;6例3h后转复,占13.95%.复律成功41例,占95.35%;未转律者2例,占4.65%.结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22【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普罗帕酮;西医内科疗法;护理【作者】郝增光;杨睿;郑晓晖;王彦方【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血管科,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血管科,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血管科,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血管科,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而且危害严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因阵发性心房颤动突然发生,在急诊处置中,终止发作非常重要。
终止发作的措施很多,目前药物复律仍作为重要的一线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对4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急性发作患者应用普罗帕酮注射液静脉推注治疗43例,安全有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3例均为急诊收治患者,男32例,女11例;年龄31~66岁,平均(47±15)岁。
房颤持续时间l~48h。
29例为初次发作,14例有反复发作史。
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发作时心率150~210次/分。
盐酸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患者的转复作用观察目的观察盐酸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患者的转复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49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75例与对照组74例。
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通路,安装监护仪,常规检测心率、血压等,持续吸氧,准备相关抢救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分别对两组患者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进行治疗。
比较观察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平均复律时间、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7%,盐酸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平均复律时间分别为(4.7±0.6)min、(7.4±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头晕、胸闷、窦缓、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盐酸普罗帕酮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明显缩短復律时间,转复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室上心动过速;阵发性;盐酸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以心力衰竭、低血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急症,对血流动力学具有严重影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转复,有效控制心室率,使血流动力学、窦性心律恢复正常。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盐酸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49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出汗、心慌、强烈心跳感、循环障碍等临床表现,且排除合并恶性肿瘤、严重脑、肝肾、房颤、窦性心动过速、心脏等严重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压迫眼球、刺激咽后壁、按摩颈动脉窦等非药物治疗无效。
普罗帕酮转复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关键词】普罗帕酮;心房颤动;非瓣膜病[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既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但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者增多,临床上常以西地兰静脉推注治疗,本文应用普罗帕酮转复非瓣膜阵发性心房颤动,并与西地兰对比其临床疗效。
[关键词]普罗帕酮;心房颤动;非瓣膜病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3月~2005年3月住院患者60例,均有突发心悸,胸闷等主诉,病程25 min~50 min,并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房颤,诊断标准符合文献[1]。
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3岁~80岁。
排除以下情况: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作时有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室率<60次/min,血压<12.0/8.0 kPa,有电解质紊乱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周内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
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西地兰组各30例。
普罗帕酮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3岁~80岁,平均年龄60±3岁,体重(62±10)kg;原发病: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或老年退行性心脏病变17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3例,特发性房颤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2例;本次房颤发作续时间14.7(4.6~27.1)h,心室率(129±25)次/min,血压(15.4~21.6)/(10~12.4)kPa。
西地兰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岁~72岁,平均年龄59±2岁,体重(62.7±10)kg;原发病: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或者年老退行性心脏病变16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4例、特发性房颤2例、甲亢1例;本次房颤发作持续时间15.4(5.8~28.3)h,心室率(127±23)次/min,血压(15.8~21.5)/(10.2~12.5)kPa。
静注普罗帕酮转复初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标签:普罗帕酮;心房颤动;治疗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国外的研究表明,房颤的总发病率为0.89%,其中大于6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5.9%,有16.0%~21.5%的缺血性脑卒中为房颤所致。
恢复窦性心率或控制心室率,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普罗帕酮是临床上常用的转复房颤的药品,具有安全、方便、经济的特点。
本文旨在评价普罗帕酮转复初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4年4月~2006年10月,初发房颤25例(发病时间为48 h之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6~70岁,平均51周岁。
所有入选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物理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有快速心室率(每分种大于100次),并排除心脏瓣膜病,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电解质紊乱,平时无明显心力衰竭症状,符合入选标准。
自发病24 h内未用过抗心律失常药,接受静注普罗帕酮治疗。
1.2给药及观察方法入院患者卧床休息,用药前观察30 min,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在连续监测心电图和血压下给药,给予普罗帕酮1~2 mg/kg静注,可以反复应用3次,如转律仍未成功,给与普罗帕酮1~2 mg/kg静点。
给药后持续监测心电图24 h以上,10 min记录1次心电图、血压及自觉症状等变化,并记录自给药到房颤转复的时间,记算4 h和8 h内房颤转复率及平均转复时间。
1.3疗效判定方法48 h内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并无复发为有效,48 h未转复或又复发为转复无效。
2 结果2.1疗效25例初发心房颤动患者经静注负荷剂量的普罗帕酮后,在48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19例,所占比例为78%,其中10例在4 h内转为窦性心律(55%),16例在8 h内转复,占67%。
患者在48 h后仍为房颤判为无效,但心室律均有所下降,用药前心室律为87~133次/min,用药后为75~78次/min。
顿服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40例疗效分析
谷洁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8)5
【摘要】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目前,通常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型房颤和永久型房颤三种。
对于永久型房颤患者.治疗主要围绕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这两个环节:而对于阵发型房颤或持续性房颤。
则通过急性复律治疗或预防性治疗以控制心律.同时应当注意预防血栓。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方法有电复律和药物复律.药物逆转房颤具有更简单、更方便的特点,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普罗帕酮(心律平)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高,且副作用少。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谷洁
【作者单位】100049,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顿服和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对比 [J], 李加生;龚亚驰
2.顿服普罗帕酮转复初发性心房颤动24例分析 [J], 孟初飞;王年平
3.普罗帕酮顿服转复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 [J], 乔薇;张小平;郑知刚;钱
端
4.顿服国产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26例临床分析 [J], 李海英
5.顿服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 [J], 李莉;王向明;马振晶;韩荣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和地尔硫艹卓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占成业, 李树生, 邓普珍[摘 要] 目的 对比研究普罗帕酮和地尔硫艹卓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作用。
方法 62例房颤持续时间<48h 的患者随机分入普罗帕酮组(n=32)和地尔硫艹卓组(n=30),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地尔硫艹卓10mg。
1h后普罗帕酮组和地尔硫艹卓组未转复者交叉用药。
结果 首次给药后普罗帕酮组的转复率为65.7%,地尔硫艹卓组的转复率为33.3%(P< 0.01)。
交叉给药后,普罗帕酮的转复率为68.4%,而地尔硫艹卓的转复率为30%(P<0.01)。
转复成功者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转复失败者(41.1±5.2)mm vs(47.7±6.9)mm,P<0.001。
当左房内径≤40m m,普罗帕酮和地尔硫艹卓的转复率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75%vs66.7%,P>0.05)。
当左房内径>50mm,普罗帕酮和地尔硫艹卓的转复率均较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40%vs11.1%,P< 0.01)。
结论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较地尔硫艹卓能更有效转复房颤心律。
左房内径是影响房颤转复的独立预测因素。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地尔硫艹卓[中图分类号] R541.75;R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49(2002)05-0272-02Com parison of propafeno ne and diltiazem in converting paro xysm al atrial fibrillation ZHA N Ch eng-ye,LI Shu-sheng,DENG Pu-zhen.Department of Emergency,Tongji Hos pital.To ngji M edical College,H 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Wuhan43003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efficacies of propafenone and diltiazem in converting paroxys 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62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lasting<48hours were randomized to a5-minut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either propafenone(70mg,32pa-tients)or diltiazem(10mg,30patients).After an hour,nonconverted propafenone or diltiazem patients were s witched to the alternative drug.Re-sults By an hour,conversion rates were65.7%in the propafenone group,33.3%in the diltiazem group(P<0.01).After crossover,diltiazem converted30%of propafenone patients,while propafenone converted68.4%of diltiazem patients(P<0.01).Patients who converted had s maller atria than those who did not(41.1±5.2)mm vs(47.7±6.9)mm,P<0.001.Among patients with left atrial diameter≤40mm,the conversion rates with propafenone and with diltiazem were high and comparable(75%vs66.7%,P>0.05).In patients with left atrial diame-ter>50mm,the conversion rates with the two drugs were40%and11.1%,respectively(P<0.01).Conclusion Intravenous propafenone terminates atrial fibrill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e diltiazem.Left atrial diameter is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onversion.[Key words]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ropafenone; Diltiazem 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阵发性心房颤动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普罗帕酮组转复率为75.56%,对照组胺碘酮的转复率为80.0%;转平均转复时间观察对照组组(38.6±12.6)min,对照组(49.3±13.6)min;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复律效果明显更高,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是阵发性的或持续性的。
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间断发作,一般指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h,常可自动终止。
治疗目标是预防发作和发作期控制心室率。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是常用的心房颤动复律药物[1]。
现对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5.5±2.5)岁,NYHA分级I级7例,Ⅱ级23例,Ⅲ级13例,Ⅳ级2例。
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
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6.5±2.5)岁,NYHA分级I级8例,Ⅱ级22例,Ⅲ级13例,Ⅳ级2例。
其中冠心病20例,高血压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
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6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明确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对PSVT的疗效。
方法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首剂7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PSVT终止时停止用药。
如无效可于10~15 min内重复上述用药剂量,但总量不超过210 mg。
结果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对PSTV有效为91.30%。
结论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对PSVT有明确疗效。
标签:阵发性室上性心動过速;普罗帕酮;心电图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TV)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长期发作的PSVT 可致心力衰竭、休克,立即终止其发作是治疗的主要目的,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其有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2年6月~2014年3月应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治疗PSVT 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16~71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例,预激综合征5例,心肌炎4例,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高血压病2例,冠心病1例,不明原因25例。
临床表现为突然心悸、胸闷、气短、头昏。
心电图示QRS 波群规则,频率150~250次/min,心电图符合PSTV表现。
无禁忌症。
1.2方法对上述病例常规颈静脉窦按摩(单侧)、压迫眼球、刺激咽后壁均无效。
在心电监护下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10%葡萄糖液20 ml,10min 内缓慢静脉注射,PSVT终止时停止用药。
如无效可于10~15 min内重复上述用药剂量,但总量不超过210 mg。
1.3疗效评定标准用药1h内转为窦性心律且3h内不复发为有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转律无效。
2结果46例中有效42例,有效率91.30%,其中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静注70mg,有36例转律,4例应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至140 mg后转律,用时30min,2例用药190 mg时转律,用时55min,4例应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至210 mg,3 h仍未转律,放弃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治疗方案。
普罗帕酮与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目的:对比研究普罗帕酮与毛花甙C(西地兰)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
方法:30例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普罗帕酮组(n=15)和毛花甙C组(n=15)分别静注普罗帕酮70 mg,毛花甙C 0.4 mg,观察治疗后心房颤动转复情况。
结果:普罗帕酮组15例转复成功11例,成功率73%,毛花甙C组15例转复成功6例,成功率40%,转复率普罗帕酮组高于毛花甙C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毛花甙C。
标签:普罗帕酮;毛花甙C;心房颤动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122-02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它使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减少心排血量,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
早期使用药物转复恢复窦性心律可使患者症状早期减轻,降低血栓栓塞发生率。
目前用于转复心房颤动的药物有Ⅰa、Ⅰc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笔者通过对比观察普罗帕酮與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住院的30例患者,经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症状发作1~48 h,房颤病程小于1年,2周内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房颤发作持续时间11.5 h,心室率(130±22)次/min,血压(100~150)/(70~90)mm Hg,所有患者均排除了瓣膜性心脏病、甲亢、急性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重度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临床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
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毛花甙C 组。
每组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入选患者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道和心电监测,记录12导联心电图、心率和血压。
1.2.1 普罗帕酮组普罗帕酮70 mg静脉滴注,5 min完成,1 h未转复窦性心律者,再给70 mg静脉注射。
普罗帕酮静脉注射转复初发和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临床可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持续性(慢性)心房颤动。
初次发作时间48h~7d为初发房颤,初次发作的房颤在48h内可自行复律者称为急性房颤[1]。
笔者学习了胡大一[2]、陈国伟[3]等有关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报道后深受启发,经临床验证,普罗帕酮反复静脉注射,转复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非常有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实验59例初发和阵发性房颤病例均系本院接诊病人,以1996年7月1日前、后为界分成两组。
治疗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4.9±9.1)岁;其中,初发房颤18例,阵发房颤13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65.1±10.1)岁;其中初发房颤16例,阵发性房颤12例。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种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适应证(1)突然出现心悸、气促、胸闷、心前区不适,Ⅰ~Ⅱ级心绞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二项以上。
(2)发作时间<72h。
(3)心功能Ⅱ级以上。
(4)有快室率房颤的心电图特征[1],且心室率120~160次/min,R-R间距差异<50%,无病理性Q波,ST段下移<0.1mV,T波正常、低平或倒置<0.2mV。
(5)病史、查体、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和慢性房颤。
59例均符合以上条件。
1.3 非适应证心室率较慢,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显著增大,房颤持续1年以上。
1.4 治疗方法两组都给以卧床休息、吸氧,静脉点滴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梨醇酯、门冬氨酸钾镁,小剂量镇静剂,全程心电监护。
复律后口服消心痛及保护心肌药物。
治疗组:以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用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5~10min内静脉注射,观察15min,未复律者照前法重复注射普罗帕酮2~3次,注射普罗帕酮总量<350mg/例。
已复律者给予心律平150~200mg,3次/日口服。
对照组:给以西地兰0.4mg加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5~10min内静脉注射,观察1~2h,心室率>100次/min者,再酌用西地兰0.2~0.4mg稀释后静注,或口服倍他乐克25mg,8h后再口服倍他乐克1
2.5mg。
次日起口服地高辛0.125mg,1次/日;倍他乐克12.5~25mg,2次/日。
1.5 观察方法复律过程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态、振幅、时间,每15min测血压、听心肺1次,询问病人的感觉,统计转复房颤的时间及各种药品用量并做好记录。
1.6 复律标准(1)心电图f波消失,出现窦性P波(P Ⅱ 直立,P avR 倒置)。
(2)P波和QRS波规则出现,频率60~100次/min。
(3)P-R间期0.12~0.20s。
(4)QRS间期0.06~0.10s。
1.7 统计学方法 t检验和χ 2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治疗组:转复窦性节律28/31例,转复率90.32%;复律时间(78.64±25.34)min;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总剂量151.55±25.34)mg/例。
对照组:转复窦性节律8/28例,转复率28.57%;复律时间(18.88±10.12)h;静脉注射西地兰总剂量(0.64±0.16)mg/例,倍他乐克(38.15±10.34)mg/例。
治疗组转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复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口干3例,唇舌麻木2例,头晕3例,恶心1例,视力模糊2例,均于停药后1h内消失;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于停药后4~12h消失。
不良反应14/31例(45.16%)。
对照组:恶心2例,视力模糊1例,胸闷3例,心悸4例,停药后2~4h 内消失;一过性心房扑动2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在0.2~48h内消失,ST-T持续呈鱼钩样改变5例。
不良反应19/28例(67.86%),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房内发生小折返所致[4]。
可见于很多病因的心脏病,于无心脏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者,心房颤动可能只是一个单独的心律失常[5]。
初发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因房颤持续时间短尚无房室传导障碍,心室率快。
可引起急性心功能失代偿,出现心悸、气促、胸闷、头晕、乏力、肺水肿,心绞痛,甚至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5%的阵发性房颤可在1年内转为慢性房颤[6],使心脏病恶化,脑栓塞危险性增加。
如无禁忌证,均应择期复律治疗,以恢复血流动力学。
对不能转复的快室率房颤也应控制心室率,防止血栓栓塞。
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电转复律,射频消融等方法。
治疗快速房颤常规首选西地兰0.4~0.8mg静脉注射。
西地兰有拟迷走神经作用,使房室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心室率减慢,缩短心房不应期,使心房率加快,隐匿传导增加,而减慢心室率[2],仅有少数人可转复窦性节律[6]。
如效果不佳可与β阻滞剂或异搏定联合应用。
对照组治疗结果证实了西地兰复律效率低,复律时间长。
普罗帕酮(心律平)为I c 类抗心律失常药,对正常窦房结作用轻微,但能抑制异常的窦房结,降低浦肯野纤维4相自动除极,显著抑制快反应细胞的0相,使其传导减慢。
缩短心房、心室、希-浦系统及异常房室传导的ERP。
并增加AH和HV期及心电图中的P-R,QRS和QT间期,还有β阻滞作用和局部麻醉作用[5]。
近几年来陈国伟,胡大一等,先后报道了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非常有效[2]。
我们通过治疗组的临床验证,认为普罗帕酮转复初发和阵发性房颤成功率高,复律快,无严重毒副反应,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但本组实验病例数量有限,对其实用价值尚有待同仁们共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