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4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备战2024年高考激情晨读聚沙成塔2024届高三语文晨读04名言运用示例+成语积累+《谏太宗十思疏》助记、默写+文化常识【名言运用示例】名言01: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周恩来)适用主题:“豪迈”、“梦想”、“追求”等。
运用示例:“追求”主题浮世三千,人各有志。
有人追求风花雪月,也有人追求为国为民。
前者所期待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终究是小我范畴,而后者所向往的浮舟沧海立马乾坤,方能成就大我情怀。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名言02: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周恩来)适用主题:“壮志”、“担当”、“克服困难”、“直面挑战”等。
运用示例:“壮志”主题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
最终,他勇立在时代的潮头,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救国救民之篇章。
【成语积累】望文生义类1、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易误解为】:犯了错误也不改正。
2、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3、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易误解为】:笑一笑或以微笑感谢对方。
4、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易误解为】:稍纵即逝;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5、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背诵助记】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树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蓄养自己的德行。
水源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树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极其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位于天下的最高地位,应该推崇帝王的威权,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能居安思危,用节俭戒除奢侈,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思想不能克服欲望,这是砍伐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4)文言特殊句式必备知识+方法技能【必备知识】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高三年级语文必修四古文知识点【篇一】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7、阴知*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员”通“圆”,直径; “尊”通“樽”,酒杯)【篇二】负:①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6分)2.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②静滩声转,白马江③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传说春秋时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②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自蜀州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③白马江:在蜀州(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显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备战2024年高考激情晨读聚沙成塔2024届高三语文晨读24精美语段+《拟行路难(其四)》+《春江花月夜》助记、默写+文言实词、成语积累【精美语段】01开头:一辈子就像一首诗,有的人,匆匆写完,就此搁笔,还有的人,写得很慢,一生只有几行,从青丝到白发,一直在灯下撰写和修改。
前者如雁过湖面,去而无影:后者像飞鸿踏雪,逝去有痕!结尾:诗人冰心有言:“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愿你我在人生的底稿上,提着笔慢慢写,一撇一捺有讲究,一字一句显匠心。
如此,定然可以把人生写成永恒的经典篇章!02开头: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文明犹如一艘精美的画舫,静静地,从岁月的远处驶来。
历史的风雨似刻刀,在精致的琉璃上划出道道痕迹。
沧桑中的安详,是文明的韧性。
结尾:文明的韧性,跟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也与现代的风貌紧密相连。
一粒沙里可以见一个一个世界,一个普通人身上可以看到传承不息、历久弥新的华夏文明的韧性!【背诵助记】2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助记] 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翻译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助记] 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翻译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助记] 写诗人用酒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助记] 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但是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
【情境默写】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4古诗文关于写山的名句1.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2.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3.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李贺《巫山高》4.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李白《忆东山二首》5.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李白《登峨眉山》6.笔蘸天河,手扪象纬,笑傲风云入壮题。
——周权《沁园春·再次韵》7.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8.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元好问《台山杂咏》9.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萧纲《蜀道难·其二》10.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11.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袁枚《独秀峰》12.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袁枚《独秀峰》13.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14.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
——潘阆《酒泉子·长忆孤山》15.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顶》16.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李白《剑阁赋》17.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
——李白《剑阁赋》18.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历历。
——侯文曜《虞美人·影松峦峰》19.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阙题二首》20.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元好问《台山杂咏》21.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王守仁《登大伾山诗》22.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
——唐毅夫《殿前欢·大都西山》23.悬崖一线天疑裂。
——纳兰性德《忆秦娥·山重叠》24.混沌凿开,天险巍巍,东岩峻兮。
——周权《沁园春·再次韵》25.凭高处,见云嘘岩腹,鼓舞风雷。
——周权《沁园春·再次韵》26.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谢道韫《泰山吟》27.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第四册——《劝学》《师说》《与高司谏书》《原君》一、文言实词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视之如寇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2)“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3)通“智”,才智(4)通“性”,资质,禀赋(5)通“授”,传授(6)通“否”,不(7)通“仇”,强盗,仇敌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其后更.十一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亦将闵.足下之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此君子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皆自谏诤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春秋》之法,责.贤者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去.之而不欲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画圆形的用具。
文言文复习资料一:实词部分游褒禅山记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复习方法建议:先认真理解一遍课文,揣摩每一个字的含义,再动笔解释相关实词,并筛选出没有掌握到位的字词。
另外两课同)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4.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7.不出,火且.尽8.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9.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1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2.奇伟、瑰怪、非常之观.13.无物以相.之 1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5.其孰..夫古书之不存..能讥之乎 16.余于仆碑,又以悲17.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记两篇1.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2.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3.有泉焉.,其始.出石罅4.浸为..小渠,冬夏不枯5.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 6.其音如竹鸡而滑.7.余早春来时方.甚寒 8.至是.,悉.出9.予既爱兹.水之清 10.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11.则其泽.又能及.万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12.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 13.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14.洞居.僧寮.右偏,因.石势为楼15.据栏下瞩,洞然....而深。
石级濡滑16.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楼,石根下插,幽杳莫竟.17.东向有小门,绝.黑,偻.而始入18.壁苔阴滑,若被.重锦。
渐行渐豁.,斗.见天光19.微风徐振.,掩苒摇飏.... 20.坐炊许.,出洞,饮茶僧寮21.怪石骈列..,或.升或偃.,或倾或跂.22.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遂借笔而为之.记赤壁赋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羽化而登.仙7.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8.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9.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0.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1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1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1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14.哀吾生之须臾..15.知不可乎骤得..1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9.吾与子之所共适.20.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专项突破卷四古诗文阅读专题(90分钟 100分)一、古文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讠斤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
’”周讠斤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
”“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
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魏王自称,中国古代的君主常以此谦称自己。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五年高考北京卷2019—2023真题一、(2023北京,6—10,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
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
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此议今亦可行。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注] 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文言断句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敝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B.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C.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D.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
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
绍定三年,待命誓川,移文阁门,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
会行都火,应诏曰:“……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上读之感动。
它曰星变求言,复申前说。
(有删改)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亡金革之危, 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大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C.正言者/胃之诽镑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D.正言者/谓之诽镑/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课文04 登泰山记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2段,完成题目。
泰山之阳.( 这里指山的南面 ),汶水西流;其阴.( 这里指山的北面 ),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 在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在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冒着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 这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 山脚 )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石阶 ),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 顺着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山顶 )。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几乎 )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 背 )雪,明烛.( 照 )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停留 )雾若带然。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得分点:历、限、至于)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_当其南北分者__,_古长城也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2)在《登泰山记》中,写姚鼐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其中“_道中迷雾冰滑__,_磴几不可登__”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恶劣、登山艰难的情形。
(3)在《登泰山记》中,写姚鼐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壮观雪景的句子是“_苍山负雪__,_明烛天南__”。
(4)文中“_汶水、徂徕如画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__”两句,写出了作者在山顶上见到的晚日照城郭的景象。
(5)姚鼐《登泰山记》“_阳谷皆入汶__,_阴谷皆入济__”中两个“皆”字,顿挫有力,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终归二河的景色。
高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4
(每天半小时,轻松学古文)
四、倍
1.字义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2.成语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
3.古文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4.练习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 焉用亡邻以倍郑()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4每逢佳节倍思亲()
5.答案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