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08 KB
- 文档页数:3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从整体上感知内容,明了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中心,进而了解先生的性格特点。
3、感受先生真挚的情感,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学法引导】从演讲词的要求导入学习内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强调字词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重点分析三点要求在当时的意义,并让学生探讨一下对我们今日的教育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针对现实的演讲词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90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二、走近作者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
他是一个清末的进士,他又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
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有着明确的开放思想。
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
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周恩来“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演讲词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其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结构层次清晰,中心思想明确。
对学生来讲,很容易阅读并理解。
演讲词是一种常见又常用的实用类文本,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给予高度关注。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提高“大单元意识”。
备课时不能以篇章为单位,各自为战。
要统筹好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分摊在每篇课文中,突出重点,落实到位。
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各具特色,使用场合不同,语言风格迥异,学习时的则重点自然也不相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的就职演讲词,短小精炼,内容启迪性强,又是单元首篇,我们在此重点学习演讲词的相关特点,体会长者的殷殷期望。
《我有一个梦想》是著名的集会演说词,有强烈的鼓动性,语言气势如虹,铿锵有力,我们在此重点学习语言和篇章结构在演讲辞上的运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文,饱含着作者恩格斯对友人的追悼和赞誉,因此我们重点研讨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体会马克思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本文要在一课时内完成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充分的预习。
在学习步骤的设计上,要简化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介绍,更不能把导入演变成名校的宣传广告。
关于演讲辞的文学常识,可以在课文的理解中来理解、学习。
由于课文的特质,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太有压力,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简单实用。
必修2的“表达交流”中有“演讲”这一章节,可以用来做拓展学习;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班内小范围的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实践能力。
【课标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课标分解】1.通过阅读并理解课文,能够领会演讲辞的特点,并指导以后的写作实践。
2.通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以及关键语句的分析;能够把握文章宗旨,深刻体会作者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蔡元培的生平事迹及教育理念。
- 掌握演讲辞的结构特点,学会分析关键语句。
- 理解《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通过对比分析,提升学生对演讲辞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 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 分析演讲辞的结构特点和关键语句。
2. 教学难点:- 理解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北大的影响。
-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北京大学校园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热爱。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大学的历史吗?谁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二)新课讲授1. 介绍蔡元培的生平事迹及教育理念。
2. 阅读课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了解演讲辞的背景。
3. 分析演讲辞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4. 分析关键语句,如“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等,理解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5.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演讲辞的历史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对北京大学的发展有何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蔡元培的其他教育思想。
2. 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有何启示?(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北大的影响。
2. 鼓励同学们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拓展:关注学生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思考和实践。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
1.3 教学步骤:1.3.1 引导学生关注蔡元培的生平背景,了解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1.3.2 提问学生对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一主题的初步理解和期待。
1.3.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和目标。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的:通过深入解析演讲文本,使学生理解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
2.2 教学内容:对演讲文本进行逐段解析,提炼出关键信息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步骤:2.3.1 让学生阅读演讲文本,注意理解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2.3.2 逐段解析演讲文本,引导学生关注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
2.3.3 鼓励学生分享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课堂讨论。
2.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演讲技巧分析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蔡元培演讲中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演讲风格。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注意观察蔡元培演讲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3.2 分析演讲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
3.3.3 引导学生关注蔡元培的演讲风格,如严肃、激昂、富有感染力等。
3.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演讲练习,评估学生的演讲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针对演讲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4.3 教学步骤:4.3.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演讲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4.3.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1、疏通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提取信息要点。
2、根据课文归纳演讲词的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3、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1、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思路疏通课文内容——归纳演讲词的特点——学生针对演讲内容谈感想主要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和思考中疏通课文内容,把我知识要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会写演讲词以及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未名湖博雅塔师:“博雅塔前人博雅,未名湖畔我未名”大家知道这副对联中涉及到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是哪所大学的著名景观吗?学生回答北京大学师:北京大学不光有风光旖旎的未名湖,富有哲理的博雅塔,更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它是中国最具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他更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圣地。
但大家知道北京大学在刚创立之初的状态吗?学生讨论师:北京大学在当时以学术腐败而声名狼藉,当时的北大学子大多抱着做官发财的目的而来,他们惟官是图,当时的北大被人们称为大臭虫,大染缸,腐败的大粪。
是什么让北大这棵枯树枝繁叶茂?提及北大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蔡元培。
1917年蔡元培应教育部的要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从他的就职演说开始,北大就踏上了一条革新之路。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重温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来窥探北大发展之一隅。
讨论北大创立初期的状态引发对内容的兴趣,了解北大的过去。
因为我们现在的北大众所周知。
而他过去的历史很少有人关注,更不会关注他的腐朽与没落。
并且这篇课文的内容针对的就是不被人所知晓的北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蔡元培的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
2、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特点的同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蔡元培的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
学法探究1、圈点勾画。
2、质疑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北大图片,如校门、藏书楼、未名湖、红楼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名校,首先应归功于蔡元培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就职演说稿《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二、整体感知PPT:速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梳理主要内容。
(板书要点)第一部分(第1段):回顾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②砥砺德行③敬爱师友第三部分(第5段):交待上任后要做的事。
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在演讲中,蔡元培先生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他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三点?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想。
学生自由发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析:抓住虚词“苟”、“若”、“则”,“苟”和“若”对比鲜明,“苟”和“则”又有假设关系;整齐的句子朗朗上口。
体会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演说大纲I.引言•欢迎辞和感谢词•对北京大学的历史和地位进行介绍•强调作为校长的责任与使命II.当前形势分析•介绍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北京大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III.发展愿景和目标•阐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中期工作计划IV.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V.加强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持重点学科和研究项目•推动学术交流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VI.建设国际化校园和全球合作网络•加强国际学生招收和交流项目•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建立全球合作网络,提升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VII.推进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服务和公共责任意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VIII.总结和展望•对未来校长任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展望北京大学的未来发展,号召所有师生共同努力正文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的校董会和全体教职员工的信任和支持,使我有幸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在这个庄严的仪式上,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向各位老师、学生和全校关心支持我们教育事业的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北京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学术传统。
我们在这片古老的壤地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我感到深深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紧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因此,我提出以下发展愿景和目标:我们要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
可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9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2.应用导入社会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们的交际活动空前频繁。
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同学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才?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演讲,是表现人们口才最明显的场合。
在这种场合,能不能把听众吸引到自己预定的场景中来,能不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表达清楚,能不能鼓动听从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演讲者具有高超的能力,更需要演讲者具有真挚的感情。
演讲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要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应具备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渊博的知识。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做的演讲,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为我国近代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的学识、人品,看到他具有的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渊博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文章;(2)了解蔡元培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3)掌握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演讲稿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蔡元培先生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崇高的教育理想;(2)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演讲和教育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蔡元培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2)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3)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演讲稿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培养学生对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蔡元培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2)激发学生对演讲和教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2)引导学生关注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4. 课堂讲解:(1)讲解演讲稿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蔡元培的演讲技巧及其在课文中的运用。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模拟演讲,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2)组织学生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公共表达能力。
6. 总结反思:(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关于教育使命感的演讲稿;3. 调查身边同学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蔡元培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如演讲能力、公共表达能力等;4. 学生对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树立情况。
1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了解演讲辞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本文语言凝炼犀利,感情饱满,鼓动性强。
要体会作者的情感。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写作背景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二、作家作品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
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
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解题本文是一篇演讲辞,借就职演说谈自己对青年学子的三点希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识记要点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
三、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肄(yì)业提携(xié)弭(mí)谤造诣(yì)砥砺(dǐlì)矫(jiǒo)正相勖(xù)訾詈(zǐlì)店肆(sì)商榷(què) 2、词义肄业:①正在学校学习;②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
干禄:求功名利禄。
孜孜:勤勉不倦怠。
砥砺:磨炼。
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字词巩固“弭”莫读“”;“勖”这个词是个生字,当“勉励”讲;“訾詈”也不是很常见的词,但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着,尤其是书面语,指责,诋毁,谩骂。
“干禄”的“干”是“求取”义,如《荀子·议兵》“皆干赏蹈利之兵也。
”[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一、内容详解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点明本次演讲的目的。
作者曾在北京大学更名之际莅临于此,对北大学生多有了解,因此不加客套,直扑正题,点明“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先”。
“长斯校”的“长”应为名词用如动词,“作校长”。
第二部分(第2-4段),对北大学子提出的三点希望。
第2段要求学生抱定宗旨。
宗旨是方向,是目标,凡求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坚定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才能打起精神,才能学有所成。
这是大学生和专科学生的区别之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做研究,就要能耐寂寞,就要能忍受清贫,就要能淡泊名利。
而此时的北京大学,却弥漫着一种腐败的风气,“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毕业有人提携也。
”赤裸裸的为名利而来,必心浮气躁,必趾高气扬,必投机钻营,必不择手段。
以此种心态求学,必无果而返,是最要不得的。
因此必要抱定宗旨,坚定方向,方可学业有成,成栋梁之材。
作者心之拳拳,言之切切,肺腑之情,涕泪泣血。
“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倘能如此,北大幸甚,学子幸甚!后又谆谆告诫,循循善诱,令人动情,“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非但如此,“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是误人也。
”苍天有耳,听此亦要堕泪。
第3段要学生“砥砺德行”。
作者尖锐地指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学校往往是被污染的最后一块净土,倘若学校已然是道德沦丧,那么社会该到何等地步!百行德为首,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立国之本,大学培育人才,当以培养品德为重,学生修身,当以修德为要务。
第4段要学生“敬爱师友”。
古来讲“天地君亲师”“尊师如父”,这是对长者的礼敬,是对学问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
一个对师长都不尊敬的人,何以坦诚对待别人。
教师是一种奉献的职业,他愿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师长“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
同学更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患难与共的良伴,是切磋技艺的益友,因此与同学“尤应互相亲爱”。
一般百姓尚能知礼识廉,况受过高教育的大学生呢?此处以常人对比,更能对学子产生警诫作用,更能引人深思。
三个自然段由志向确立,到砥砺德行,到敬爱师友,向大学生们提出了最基本要求,有目标,有做法,既切实可行,又不得不行,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催人深思。
第三部分(第5段),结束语。
简单勾勒目下所做之事,简明扼要,切中肯綮。
首先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
老师重在启发引路,由学生自行探索,增广见闻,这是培养研究性人才的必由之路,道理虽浅,可惜有多人不明也;二是添购书籍,尤其要采购新书。
书是知识之源,是研究之本,是一所大学办学力量的显示,学生必须占有大量书本知识,方能旁征博引,开启研究之门。
事虽小,但若无人经办,也必不能产生良好效果。
两件事虽小,但却显示蔡先生作为一校之长求真务实的作风,显示一代大师敢为人先的勇气,惟其如此,北京大学的面貌才由此改观,才真正奠定了在中国大学中的领先地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革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构网络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不落俗套。
三点希望抱定宗旨做研究的基本素质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淡泊名利北京大学曾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必须扭转拳拳之心,诚挚之言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从反面论证点明浮夸之危害。
砥砺德行列举丑恶现实,点明有改革之必要。
敬爱师友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当与蔡先生之说意思相同。
大学生普通百姓抱定宗旨逐层砥砺德行步步深化敬爱师友推进总结――收束照应――深入蔡先生抓的两件事:①改良讲义,培养研究能力;②购置图书,培养阅读能力。
勿以善小而不为二、技巧鉴赏 1、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作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爱国者。
他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着太多的情感。
面对北大师生,面对这饱受非议的大学校园,他有很多话要说,这些情感都凝聚在他的这篇演讲辞里。
几个反问句,集中地表达出了这种情感。
“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苟中道而违之,岂与原始之意相反乎?”“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有痛心疾首,有谆谆告诫,有激励期盼,无一不是一位忠厚长者的逆耳忠言,无一不表现出他力改痼疾,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决心。
2、结构紧凑,首尾照应。
作为一篇演讲辞,要能很快地吸引听众,产生预期效果,必须简洁凝练,不能拖泥带水。
本文开头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出以三事先诸君,接着用三段话从三个方面点明了对大学生要求和希望,一段一事,言简意赅,言近而旨远。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既对三件事做一简短总结,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方向,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三言两语,含义隽永。
技巧拾零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理解文章的手段。
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首先必须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一层次到底说的是什么,观点怎样,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然后,分析每一层、每一段内部的内容。
一段内有几个句子,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可根据句意和连接词语来判断,才能准确、细致、具体的把握文意。
三、体裁知识(一)演讲稿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讲话不必、也不可能有稿,但是,在特定场合里,为了保证讲话的质量和效果更加准确可靠,需要讲话稿。
讲话稿的用处很多,如各种工作会议、研讨会议以及群众集会、庆典仪式等等。
既定讲话,常有稿在先;即席讲话,如需要,其稿则整理在后。
但无论哪一种讲话稿,都需要保证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声音传递为发表的主要手段。
因为讲话稿必须要保证听话人能够听得明白,因此,语言使用必须多用短句,多用口语,多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写作讲话稿时必须注意讲话人能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
2.演讲稿必须接受来自三个方面的约束:⑴讲话人的身份、条件和想要讲的内容。
普通人讲话和领导人讲话的口气和方式都是不同的。
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和在一般面对面场合讲话的方式也各不一致。
讲话的内容则有难易之分。
⑵听讲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
比如,听话者是普通人,那么讲话者往往用一般性语词。
听话人是专业人士,讲话者则可能更多用专业术语。
一般人可能更关心日常生活,而层次较高的人士则更有可能其他问题。
因此讲话的内容就会明显有差异。
⑶主持者已经确定的主题及其对讲话的有关要求。
由此构成讲话的特定场合,影响讲话稿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3.从讲话稿的功能上讲,因为是讲话人面对听讲人讲话,所以必须采用以讲话人为第一人称的写法。
而且讲话内容要有鼓动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篇讲话稿也是按照这一原则写作的。
(二)关于“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
它诞生于清末民族危亡之时。
为了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
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
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
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
1916年12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
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1998年,北大已有8个学院、23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美文品读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