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此之前,我已经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现在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使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并且能够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
然而,对于乘法这个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的基本含义,能够识别乘号、读出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的基本含义,能够识别乘号、读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学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教学法。
通过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的规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2.学法: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加深对乘法的理解,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体验。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方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你有4个苹果,每2个放在一起,你能放几组?”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
接着提出:“如果有很多苹果,每2个放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很麻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乘法。
《乘法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三班郭惠凝一、说教材说课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所以设计了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教材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了游乐场游玩的场景从中提炼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一)方法与过程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说教法:考虑到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思想。
三、说学法: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游乐场游玩的场景。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情境的创设,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数学知识。
)(二)探索新知:1、让学生观察图,并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数学运算的联系起来。
)2、根据学生列出的几个加法算式让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加数相同。
3、引出课题,像这种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
)4、认识乘号,学会读乘法算式。
5、把其他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今后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简单的乘法现象,如几个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等。
但是,学生对于乘法的概念和意义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1. 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乘法的奥秘。
2. 学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问题。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操作活动,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六、说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游乐场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游乐设施,以及这些游乐设施上的人数情况。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教材简析说课内容: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39页到41页的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通过学习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我们知道乘法的含义是后面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我把知道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我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选用: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学法选用: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一套,卡片若干。
四、概说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
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
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认识乘法》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做介绍:第一方面: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带入学习乘法的数学园地,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底数,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号,会读、写算式,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
学生的学法我准备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准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我安排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第一版块: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
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
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
“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碰碰车的,玩跳绳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认识乘法,冀教版(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乘法的定义;2.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律;3.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1.发现并解决乘法问题;2.改变运算顺序,灵活运用乘法法则;3.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唤起学生对乘法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2.掌握乘法运算法则;3.运用乘法算术知识解决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2.帮助学生灵活运用乘法法则;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乘法。
2. 新课讲解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乘法的概念。
乘法就是一种简单的加法运算,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比如说,2+2+2+2可以写成2×4,即2乘以4。
因此,我们可以将乘法理解为重复加法。
例如,2×4等于将2加4次,即2+2+2+2=8。
接着,教师要为学生演示乘法运算法则。
通过简单的算式演算,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基本规律:在乘法中,先乘后加,先括号后乘,先乘方后乘。
这些运算规律都是为了保证乘法运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巩固所学的知识。
3. 练习环节1.本节课的主要练习是通过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灵活运用乘法法则的能力。
例如:爸爸在超市买了2包饼干,每包饼干有4个,一共有多少个饼干?妈妈给小明买了3件衣服,每件衣服花费了50元,一共花费多少钱?2.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计算。
这不仅刺激学生创新思维,还能增强班级合作氛围。
4. 实践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参与到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中,例如:1.假设你要照顾一只小狗,一天要给它喂多少次饭,每次喂多少食物?2.你的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走路要用多少时间,坐公交车又要用多少时间?3.你买了一些水果,每种水果重量不同,你需要用多少钱来买这些水果?5.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对乘法的运算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乘法的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
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
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
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一)直接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消息,有一家新建的游乐场诚邀二年二班的孩子们去参观你们想不想去?(想)(二)讲授新课1.感知相同数相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师:请按顺序认真观察游乐场的主题图,说一说都有哪些游乐项目?生:有过山车、小飞机、小火车、旋转木马。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一起探讨乘法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传授这些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对乘法的定义、乘法运算的基本规则,以及如何使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1.理解乘法的定义,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化;2.掌握乘法的基本规则,如交换律、结合律等;3.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引入: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比如:“如果有5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3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实际应用。
2.讲解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定义和基本规则。
我会在黑板上进行乘法运算的演示,并解释每一步的原因。
3.互动与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乘法运算的练习和讨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乘法。
我会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归纳与总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适当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阶段:首先,我将用5-6分钟的时间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5个篮子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这将引导学生进入乘法的概念。
2.新课教学:然后,我将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进行新课的教学。
我会详细解释乘法的定义和基本规则,并进行一些例题的演示和讲解。
我会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乘法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乘法更合适。
3.互动练习:接下来,我将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乘法运算的练习。
我会准备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进行实战演练,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和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4.讨论与答疑:之后,我将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答疑。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量的类型题。
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学习兴趣。
优秀的⽼师往往都有⾃⼰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种魅⼒。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版⼩学⼆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的说课内容。
⼀、学习⽬标的叙写 ⼆、评价任务 三、学习流程 四、板书设计。
⼀、学习⽬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来叙写学习⽬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进⼀步学习乘法⼝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常重要的作⽤。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对乘法并不太陌⽣,甚⾄还有少部分学⽣能背出乘法⼝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不太清楚。
这就需要给学⽣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活的情境。
通过学⽣⾃⼰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个⼏,会⽤乘法算式表⽰,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们初步认识乘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教学目标•初步认识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乘法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初步认识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们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明白乘法计算的方式;•乘法的计算方法:教授学生们如何正确进行乘法计算,包括口诀和算法;•练习与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们了解乘法的实际应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与学生们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现式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乘法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1.教学步骤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复习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们思考乘法的问题;•介绍新知: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巩固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难点。
2.时间安排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如下:•导入新课:5分钟;•介绍新知:15分钟;•巩固练习:2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总计45分钟。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
同时,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说课内容: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39页到41页的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通过学习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乘法的含义是后面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我把知道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我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选用: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
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一套,卡片若干。
四、概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
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
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观察情境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
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有多少人跳绳?”,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了多少根小棒,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
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
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
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
过程。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
因此,在练习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习,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
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评价过程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