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_动机和价值观-2010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9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一)动机及其功能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
二是指向功能。
三是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动机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动机和价值观是我们行为和决策的重要驱动力,它们之间有着
紧密的关系。
动机是指促使人们行动的内在或外在因素,而价值观
则是我们对于什么是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的信念和观念。
这两者之
间的关系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首先,动机可以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当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与我
们的价值观一致时,我们会感到更有动力去追求和实现目标。
例如,如果一个人视诚实和诚信为重要的价值观,那么他的动机就会驱使
他去遵守承诺和保持诚实,因为这与他的价值观相一致。
价值观可
以成为我们内在动机的源泉,激励我们朝着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方
向前进。
另一方面,动机也可以塑造和影响我们的价值观。
当我们通过
行动和经验实现了某些目标时,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改变。
我
们可能会重新评估什么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和有意义,从而调整我
们的价值观。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发现家庭
关系的重要性,这可能会导致他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将家庭放
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因此,动机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我们的动机可以受到我们的价值观的影响,同时我们的动机也可以塑造我们的价值观。
了解和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及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动机和价值观,使其更加符合我们所追求的有意义的生活。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反映的是现实的人的需求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价值观在人们的观念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的具体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
民主指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有机统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第二篇个性倾向性第四章需要和动机第一节需要一、需要概述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不知疲倦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各种活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思维,而在于它的需求。
个体为了求得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个体的需要。
1、定义: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含义有多种解释:杨国枢在分析西方心理学的各种需要的概念后指出需要大体有两种用法:A、重视需要动力意义的心理学家把需要看做是一种力或紧张B、重视需要的非动力意义的心理学家把需要看做只是个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
2、需要的特征:A、对象性B、紧张性C、驱动型D、周期性E、发展性当个体生活中有所缺乏时会产生心理失衡、体验到紧张、忧虑和焦虑,并有达到新的平衡的趋势。
需要(缺乏)——心理失衡、紧张焦虑——动机——行为——新需要3、需要的作用A、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根源B、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需要无止境)C、需要是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D、情绪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E、为满足需要而从事活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F、需要对个性发展的动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个体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他的个性就是什么样的,能激发他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
(需要的种类、需要的层次)引导需要,引导行为,引导个性,引导3、需要的种类:人类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心理学界对需要做了各种各样的分类。
最常用的对需要的分类依据是社会起源、对象。
苏联心理学家的分类:A、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认知、审美、交往)、社会需要B、需要: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西方心理学家的分类:默里:20种需要马斯洛:5或7个层次阿尔德夫:3种人类基本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麦克莱兰: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李维特: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我国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分类:A、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分类)生理需要(生物性需要、原发性需要):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