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外交及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52
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作者:齐鹏飞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新中国70年的和平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
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
70年曲折复杂的和平外交历程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伙伴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然选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新中国70年;独立自主;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9-0001-09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开拓进取且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积淀和支撑,以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不断提升为积淀和支撑,以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以及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改善和提高为积淀和支撑,新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为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缔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当前,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之至崇形象,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70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演变,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不断调整,根据中国共产党外交理念的转变,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大体来说,70年的新中国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
新中国的外交图示【说明】1、新中国的外交分为四个时期,即1949-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70年代,78年以后。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未变。
3、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议的需要不断调整的。
(1)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建设的需要(2)调整的过程①一边倒--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新中国推行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
又因旧中国的外交是建立在帝国主义侵略之上的屈辱外交,故新中国又推行了“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的“另起炉灶”和“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从而改变了我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一大片--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的外交方针自新中国成立,世界头号强国,资本主义阵营的老大美国就对中国推行“孤立”和“遏制”政策,从而带动了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
自50年中期起,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对中国的大国沙文主义越来越明显,于是中苏的矛盾逐渐激化。
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已不适于变化了的外交形势,所以中国面向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③机动灵活--70年代的外交方针进入70年代,国际形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由原来的强硬攻势逐渐转变为守势,为此美欲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当时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
于是中国对美国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措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应。
并最终结束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不结盟--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新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出发点,主要是我国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
一是崛起的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冲击着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二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离心力量不断增大;三是世界上各种力量已形成了几个中心。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突破性成就主要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326届联大
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对新中国的支持②美国孤立新中国政策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P90
原因:美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改善两国关系符合两国利益。
②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的共同利益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经过: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交往大门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①带动了众多尤其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如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迎来新的建交高潮,为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缓和和变化
(3)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P91
原因: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舆论强烈要求
③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经过: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中日联合声明》②1972年,日本与台湾“断交”③1973年初,中日互派大使,签协定意义:①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②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③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图说中国70年代的外交20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中国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
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中日建交,两国关系不但发展。
中国外交事业阔步前进。
1970年的国庆节,人们发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与斯诺笑容满面地交谈。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这就是著名“小球推动大球转”的“乒乓外交”。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1972年2月21日,北京首都机场,天气依然寒冷,但周恩来总理已经等候多时。
尼克松总统还未走完空军一号舷梯的最后一个台阶,就伸出了右手,与周恩来的右手紧紧握在一起。
尼克松对周恩来说:“我是跨越了太平洋来与中国人民握手。
”这紧紧的握手,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尼克松将自己在中国的一周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寄给冀朝铸的照片。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它把中方发表的同一照片中消失多年的冀朝铸“还原”纸上。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好特别的表情。
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长达一分钟之久,毛泽东举重若轻地说要和尼克松谈哲学问题,还对尼克松说,你这次来,我们共同的朋友蒋介石委员长不太高兴。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①50年代初,“一边倒”。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②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
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