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评论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9
《死亡诗社》评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基丁老师改变学校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
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
但却与学校的风格不符,最终被学校开除。
虽然到影片最后基丁老师被开除,但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张力、自由的气息、思想的碰撞的火花已经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萌芽。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需要的不是传统守旧,而应该是从生命中迸发出来的自由与创新,才能创建更美好的社会。
他善于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长处,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正是现在我们所缺少的。
为什么缺少,是因为也许当我们特立独行的时候,所得到的结果会像基丁老师一样,所以许多人才会随波逐流,导致了当今的格局。
评分:10分影片叙述的解放思想,真实自我是我们当代学生所缺少的,看这样的电影能激励自己,充分挖掘自己,展示自我风采。
《勇闯夺命岛》评论:影片主要讲的是一群海军陆战队的军官不满美国政府对于那些被派往海外执行非法任务而丧命的官兵的待遇而偷窃VX神经毒气导弹,准备以此要挟美国政府来给于死去的人以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世界上很多都是政治的牺牲品,也许本来就没有恐怖分子。
这部影片让人看得十分过瘾,有相当大的视觉冲击。
评分:6分影片中的音乐十分经典,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场面人物刻画都很精彩。
《惊魂记》评论:其中的“浴室杀人”片段是整部影片的极其经典之处。
尽管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但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虽然历时时间很短,但整个场景给人逼真恐怖的效果。
评分:8分看完这整部影片,留给了我无尽的想象的空间,这样让人觉得非常过瘾,看了这个差点就不敢独自洗澡了呢。
《城市之光》评论: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无论是其中的幽默的桥段,还是整体的剧情,都能透露出经典的气质,这是一个时代的永恒,是很难被超越的。
一个流浪汉与卖花女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在患难中真正的爱情,在我们今天感动之中带着深刻思考。
影视鉴赏与影视评论第一篇:影视鉴赏与影视评论影视鉴赏与影视评论影视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影视都是新兴的,独特的现代艺术。
由基本体形态的共性和个性决定。
因此,影视鉴赏活动必然带有各自的鲜明特点。
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是不容忽视的。
其具体表现是:1、被动性和主动性电影的观赏内容是完全被动的-------题材内容、银幕上的形象内容、观众的视角、观赏环境、观赏者与创作者之间交流对话与沟通的滞后性等等。
电视的观赏内容的完全被动与电影的观赏内容的完全被动有共同性,但就观赏环境与观赏方式而言,其通常状况则完全相反。
1)观赏空间环境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为的限制;2)随意的选择频道改变观赏的对象,观众有选择自主权;3)家庭明亮、舒适的自然条件,和其亲切。
温馨的人际气氛,使观赏者不可能产生像电影院中那样的孤立无助,主体“残缺”,寻求保护与支撑的潜意识。
相反他会觉得自身的强有力;4)电视观赏的集体性不是使观赏者相互受到人为的钳制,而是提供给他们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客观人文条件;5)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创作方式本身,也使观赏者随意中断和改变原有的观赏内容,以便并不妨碍他对鉴赏对象的接受得到应有的收获。
影视二者的既定目标与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在电影观赏中,创作者主要通过引起观众强烈的艺术幻觉的方式,来吸引其参与,引起其兴奋,诱使其投入;在电视观赏中,创作者则借助某种精心设置的途径,制造间离效果,激发观众兴趣,创构投入环境,提供参与条件。
所以,它们对各自观众的吸引力与诱惑力,可以说是同样巨大的。
就此而言,它们是殊途同归。
2、亲和性与间离性电影作为观赏对象,是与实际生活情形高度一致的逼真的形象世界。
第一、与其他艺术相比,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的范围,影视作品借助一定的物资媒介和高科技手段,可以把生活形象和生活全过程全面地、完整地、极其逼真地展露在观众面前。
达到客观形象和主观感觉的逼真。
第二、电影作为观赏目的、人们从来以从中看到人类自身的真实生活情状为第一动机。
一、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电影的发明和世界最早的电影,电影之父和电影艺术之父各是谁,电影的特征)1、电影的发明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其传入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觉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觉娱乐游戏之中。
1822年,尼埃普斯将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置于暗箱中,经过长达14小时的曝光,终于得到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餐桌》;19世纪中期以后,运用赛璐珞这一物质,曝光时间只要几秒钟,照相和照相机械才很快流行起来;1878年,美国人幕布里奇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他让24台照相机同时工作,成功地拍下了马飞跑得较为连续而完整的一段分解动作。
1887年,爱迪生在“第五号”实验室将留声机的改进与活动照片的试验相结合,和助手迪克逊一起制成“留影机”。
美国乔治-伊斯曼发明透明、加长的赛璐珞胶片,也就是胶卷。
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
根据这一原理,普拉托在1832年制造出被称为电影雏形的“诡盘”。
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
1888年,法国人艾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洛》,是早期的动画放映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这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
这个“电影视镜”的特点是仅能供一个人观赏。
1894年底,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地发明了“活动电影机”。
1895年的最后两天,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
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影视鉴赏影视作为一种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的喜爱和青睐。
每部影视作品都是导演和演员们的心血结晶,是他们对生活、情感、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娱乐和放松,更可以激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启发我们思考。
影视鉴赏不仅仅是简单地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更是要通过深入理解、分析和品味,去发现其中蕴藏的思想和情感。
影视与文化影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潮。
每一个时代的影视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特征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影视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
影视与艺术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在叙事和剧情上有极高的水准,更在影像、音乐等方面展现出艺术的美感和表现力。
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和演员们的艺术创作才华,体验到影像和音乐的魅力。
影视作为艺术的表达形式,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启迪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影视作品的解读与鉴赏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鉴赏。
首先,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分析影片的结构和情节设置,思考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演员的表演技巧。
其次,我们可以从影像和音乐等方面入手,审视影片的画面构图、色彩搭配、音乐配乐等元素,感受影片所传达出的情绪和意义。
最后,我们可以从主题和意义等方面入手,探讨影片所探讨的主题和意义,反思影片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启示和警示。
综上所述,影视鉴赏是一项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
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艺术欣赏能力。
希望每位影视爱好者都能够珍惜每一部影视作品,用心去体验、品味和思考,感受其中的乐趣和启示。
1. 电影发展史上有哪些基本的影视美学观念?其核心内容是什么?答:电影发展史上的基本影视美学观念有:影像美学、蒙太奇理论、照相本性论、综合性理论、影戏美学。
影像美学的核心内容是:认为电影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影像的特性,因此电影创作的焦点,就是充分挖掘和发挥影像的潜力;强调电影与戏剧的差别,是它得以成为独立的艺术的客观基础,因此也就是它的本体特性存在的基本根据;在技巧上,电影应当充分运用它的独特的摄影技术,强调其照相记录性和绘画形式感,从而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不尽相同甚至根本不同的艺术世界。
蒙太奇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电影创作中,蒙太奇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手段,而其功能,是叙事、抒情、达意三种效用兼备;对于电影来说,蒙太奇手段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也是它借以体现自己本体我的基本标志;蒙太奇手段作为一种创作技巧,必须服从影片总体的创作意图的要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照相本性论的核心内容是:认为电影与照相在本性上是同质的,因而电影创作的终极艺术目的,是复原客观外部世界的物质的和现象的真实;据此,主张采用记实性的手段,去不愿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真相,重视客观性,反对主观性,强调再现性,拒绝表现性;在技巧上,否定蒙太奇的手段的艺术效能,提倡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等创作手法,去保持银幕世界中的统一性。
总之,它是对电影中写实主义追求的一种理论说明和倡导。
综合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充分认识到并指出了电影艺术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在明确澄清一些电影理论基本症结的基础上,为真正认清电影的实质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认识的方向。
影戏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在本体论上,认为决定电影本性的,不是其形式结构,而是其功能价值;在创作论上,认为电影应当更重视其戏剧和文学手段,而电影自身的影像手段,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技巧论上,认为电影创作中最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戏剧创作中那些惯常的成人,而其电影技巧运用的目标,亦只是为之服务的。
很明显,这与本文的一般电影理论,是绝然不同的。
第三讲影视美学鉴赏评论基本内容一般来说,影视美学鉴赏评论主要指的是对影视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各自审美效果的鉴赏评论。
一、题材的鉴赏评论(一)题材概述:1、界定:影视作品具体表现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
广义的题材指的是影视作品中的事件和现象的范围分类;狭义的题材指的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加工后纳入作品中去的具体内容、生活现象。
2、题材与素材的关系:A、没进入作品的材料是素材,进入作品的材料是题材。
B、同一素材可以处理成不同题材内容的影视作品。
同一素材被不同人拍摄或在不同时代拍摄。
C、素材是客观的,题材则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
(二)题材鉴赏评论的主要方面1、题材的现实意义、社会价值和时代影响。
重大题材:直接关联着时代风云、现实主题、社会重大问题的题材。
非重大题材: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折射时代精神。
分析“题材决定论”。
2、创作者熟悉题材的程度、把握题材的能力。
3、题材能否适应主题,能否充分表现主题。
4、题材是否适合表现该题材的艺术样式。
影视艺术:视觉性,动作性,时空性,容量。
5、题材的开拓性和创新程度。
二、主题的鉴赏评论(一)主题概述:1、界定:影视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旨”,即影视作品的精神指归、思想内涵。
主题的鉴赏评论,既要揭示主题也要评论主题。
2、主题的形态:A、政治性、道德性等社会、文化思想。
《云水谣》B、心理内容。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苹果》、《左右》C、情绪。
《城南旧事》D、情调。
《边城》E、人性、人生境界、生活态度、生存状态。
《活着》、《大鸿米店》。
(二)主题鉴赏评论的主要方面1、正确、到位把握主题形态。
《黄河绝恋》、《与狼共舞》、《云水谣》、《左右》。
2、分析、评价主题构成及其关系:作品客观内容的思想意义;创作者的主观思想。
A、一致。
B、矛盾。
《李双双》、《人生》3、多向度把握作品主题A、多主题:一部影视作品表现不同意义的几个问题。
《活着》、《集结号》B、主题的多义性:一部影视作品表现了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及其多重含义。
少年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创作的原声音乐感情敏锐、演奏乐器的表现独具一帜,彰显了电影独特个性魅力,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振奋人心,激动得想落泪,一下子就让人进入到那个情境中。
电影引导观众对于人性与哲学的问题进行思考,音乐则通过营造情感的共鸣带领观众度过电影的每时每刻。
怒火救援影片运用两段轻重有别的蒙太奇着重强化了克瑞塞无法摆脱心理重压下的扭曲幻灭感。
刚到平塔家的当晚,克瑞塞重操故技,酗酒过量令他手部痉挛,迸出枪膛的子弹总是从他手中滑落,连续的画面蒙太奇伴随声音蒙太奇,装卸枪弹的重音效和舒缓的怀旧气息的古典吉他乐曲,快慢镜头切换下的动作节奏,表达出有了保镖新差的克瑞塞却抹不去旧时的心伤,找不回干练娴熟的技能;一个外形刚毅强壮的男人却毫无生气和热情,沉闷低郁。
持续的怀旧吉他曲自然地延伸着叙事,弱化了画面语言的沉重、突兀。
克瑞塞自杀未遂的蒙太奇段落更为激烈,将新环境与旧经历的矛盾碰撞推到极点,声画蒙太奇更为繁复:片中实景播放的CD 背景音乐,重复的画外音是记忆中战友的话语“上帝会原谅我们所做的一切……你要杀了他……”和回声音效的内心独白“我不行……我不能保护任何人……你知道我擅长的……你知道我擅长的……”,装卸枪弹的重音效、渐趋强烈的摇滚背景音乐相叠加;克瑞塞坐立不安,喝酒,掩面哭泣,反复装卸枪弹举枪瞄准的镜头和子弹从手心中滑落坠地的慢镜迅速切换;重金属音效逐渐升高,克瑞塞将一颗子弹装入枪膛,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一声实弹爆破的巨响,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城市楼宇的俯视画面极速切换伴有鸟惊起扑扇翅膀的音效,然后一切归于短暂沉寂,悠扬的钢琴声响起,镜头交代出克瑞塞射向自己的是一颗哑弹。
这段剪辑极具现代主义的虚无感和荒谬感,意识流色彩的画外音和颠覆性的幻灭镜头将克瑞塞无法从凶恶记忆中自拔,对现实充满了艰深的不可进入感,剧烈心理激荡至顶点而拔枪自杀的精神态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影片将“以恶制恶”的后遗症放大,为平塔“以善胜恶”营造反差,又为克瑞塞回到“以恶制恶”作悲剧预设,“恶行”循环的宿命化处理加深了黑色主题,也消解了暴力美学原本虚弱的价值批判性。
在平塔遭绑架时,克瑞塞与绑匪和被收买的腐败警察展开街头枪战,精心设计的绑局将克瑞塞置于四面八方的匪徒围攻下,他率先鸣枪示意平塔逃离,在中枪后顽强抵抗,枪战镜头的快速切换与平塔孤独无助的慢镜拼接起来,有效地增加了绑架过程的时空容量,对克瑞塞中枪倒地和平塔跑回他身边的慢镜处理及叠加镜头的快速切换超现实性地丰富了人物的主观体验,安详温馨的情感氛围被割出一道硬伤,平塔声嘶力竭的呼喊与克瑞塞逐渐失去知觉的静谧对比强烈,黑银幕的节奏性切入切出更强调克瑞塞失去意识的最后时刻的意志挣扎。
托尼·斯科特的暴力镜语表现在《怒》片中形成了慢镜和色调变换的风格特点。
天使爱美丽电影采取了人物叙述的常规原则,对于艾美丽的一切都在进行着流水帐似的介绍。
从她的出生,成长,家庭环境,父母的命运等等,凡是一切和艾美丽有关的东西全都搬了上来。
但导演却很厉害,运用了精熟的场面调度,将镜头处理的很是精彩。
然后,到了艾美丽的青年时期,整个故事才全面展开,从为老人找到童年的回忆开始,艾美丽开始了她的“天使”之旅,她不断的在帮助别人,是有策划的进行,包括对自己的父亲。
在她周围生活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关爱,天使的定义开始发挥,整个故事也都在艾美丽的精心设计下发展。
到了她自己的爱情,导演和编剧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天使帮助了别人,可谁来帮助天使呢?于是乎,那位玻璃老人成了“天使”,是他的鼓励让艾美丽敢于正视自己的人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爱情。
电影的最后,看到那些被艾美丽精心策划后的每个人再次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其实,导演也想告诉我们,艾美丽也将他们变成了“天使”。
下面我们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天使爱美丽》是属于经典当中的经典。
首先,镜头的处理上很到位,动态镜头和静态镜头剪接的恰到好处。
我将电影粗制的分成四大段落。
第一段落,艾美丽成熟前。
第二段落,艾美丽成熟中。
第三段落,艾美丽成熟了。
第四段落,艾美丽成熟后。
艾美丽成熟前,童年时期,为了避免电影的冗长,导演采取了一种快节奏的叙述方式,每个阶段的处理都选择了对人物性格有影响的事件进行表述。
这里要注意,导演的推轨镜头的运用,我们知道推轨镜头是时间比较长的镜头,而且和静态镜头剪接起来比较难。
所以,推轨镜头要在拍摄过程中含有静态镜头元素,才能保证电影的简洁、合理。
艾美丽成熟中,采取了第三人称讲述的方式,这是场面调度纯熟的原因。
他将第三人称的叙述基本上都是在一个事件的结尾和开始的地方,《天》这部影片中的对话并不是很多,这也是第三人称叙述成功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艾美丽成熟了。
这个段落主要是反映艾美丽改变了自己平淡的生活方式,开始不断的帮助别人,帮别人完成心愿,促成一段爱情,抚慰受伤的心灵,当然还包括惩罚“恶人”。
看来,天使也是赏罚分明,明辨忠奸的。
在这个段落里,蒙太奇的运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几个事件的同时进行,在每个事件里又充斥着悬疑,加上合理的镜头配置基本电影镜头型态的综合使用,导致影片在这个部分的节奏加快。
从他帮助瞎子老人过马路,用他的眼睛和话语来帮助瞎子老人看见身边的事物那时起,整个电影达到了高潮,推轨镜头和静态镜头的综合使用更加的紧凑,为了加快这种节奏,导演甚至用到了人物调度、场景调度和摄影机调度同时使用。
艾美丽成熟后,遭遇了爱情危机,她对于自己的爱情上显得过于迟缓,但最终在另一位天使的鼓励下获得了勇气,终于获得了幸福。
在这个段落里,导演没有使用过多的推轨镜头和长镜头,大部分是蒙太奇般的静态镜头,在场面调度方面更加注重演员的调度,固定镜头开始调整电影的节奏。
因为电影终有收尾的时候,控制好结尾的电影节奏就是在镜头上做“手脚”。
也是导演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子弹横飞百老汇这部描述百老汇和黑帮的滑稽喜剧,是伍迪90年代作品的最高峰,滑稽搞笑、充满活力而能又令人思考。
大卫在接受黑手党老大条件之后,当晚噩梦中醒来,凭窗大叫:“我卖了,我是妓女,我是娼妓”,虽然搞笑,但不无悲哀,是伍迪最典型的得到后的无奈心态。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无偿得到的,你十倍付出,不一定能够得到,而你得到的,总要百倍地偿还。
这个自认是艺术家的犹太编剧,多多少少都会带着伍迪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人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出卖灵魂。
海上钢琴师1900和MAX1900用轻快活泼的琴声帮助麦克斯解除晕船痛苦的那段优雅又附诗意的运动片断更是成为了经典片断开始于麦克斯从床上滚落,直到两人坐在钢琴上撞毁船长卧室的门打止。
共5分12秒,分72个镜头,以中景为主。
其中1900带领麦克斯进入大厅时有一个21秒的长镜头;最后用8个快节奏组合镜头完成了撞毁大厅玻璃屏风惊险刺激的一幕。
片中大量运用了摇晃和倾斜的移动镜头,采取了短焦拍摄拍摄的方式把画面各个角落处理地干净清晰,还原了真实场景,营造出了在波涛氦浪中船体摇曳晃动的气氛,加入富有节奏感和轻松诙谐的配乐,一个看似紧张充满危机的场景瞬间转化成一次轻快浪漫充满诗意的音乐短旅。
当1900进入画面决定帮助麦克斯消解晕船之苦时,镜头给了1900一个仰拍中景,天花板摇摇欲坠的吊灯与轻柔前脚光地运用,刻画了1900与众不同的能力,。
接着镜头反打给趴在地上的麦克斯,镜头后移,用个小全景跟镜头与侧面水平移动镜头描写麦克斯爬起跌跌撞撞地跟1900走入了大厅。
然后机位摆在大厅左侧前端空间中间处,镜头直对大门。
下来的长镜头构图是以三二与对角线为主。
1900信步走向钢琴处于画面三分之一处并且比较虚,画面三分之二处比较空旷,这样一来能很好的突现1900和他的运动方向。
作为陪体的麦克斯则东倒西歪以一个S形路线颠簸在1900之后衬托了1900的人物形象,烘托了当时的环境气氛。
镜头左右摇晃,根据机位与1900的距离不断变换焦距,快到钢琴后镜头从旁边的梁柱绕过直追1900,以及和1900保持一定距离的麦克斯,最后长镜头结束于麦克斯扑向钢琴。
两人各自处于画面两端,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
镜头中,导演多纳托雷在构图上严格遵守了视觉兴趣中心的原则,运用对角线、三二、S型三种不同构图方式使得前景和背景的处理相当得当,丰富了画面层次,也不至使画面混乱无章,而且多而复杂的倾斜线条运用是画面产生变得活泼,配合着背景音乐形成一定的节奏感。
在镜头中以中间中凋偏冷的青蓝光为主,表现大厅朦胧和宁静与窗外澎湃的波涛的气氛。
从镜头右侧对天花板、玻璃、墙壁和钢琴摄入光滑柔软的散射光,温暖的暖色调散射光与冷色调蓝光对比,为后面诗意般的音乐短旅,铺上了一层浪漫而优雅的轻纱。
当1900坐上钢琴,用手爱抚琴键奏出简约优雅的琴声后,麦克斯也慢慢融入1900的音乐世界。
麦克斯钻进琴底,松开手刹,随即慌慌悠悠跟上了滑动的钢琴。
这时他们俩的音乐之旅已经开始,片断的高潮也即将到来。
随着音乐的响起,影片的节奏有所调整,原本安静阴冷的大厅气氛被琴声打破,此时的类似烛光的散射光恰到好处的营造了音乐带来的浪漫气息。
而麦克斯也似乎已经完全被1900的优美的琴声打动,忘却了晕船痛苦,跟随1900一起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此时镜头用中景与小全景相互配合,中间穿插了1900与手部特写。
运动镜头则已S型为主,推拉摇移互相交替。
两人位置刚好处于黄金律中2点视觉中心。
从侧面30度拍摄1900,正面拍摄麦克斯,这样就把观众的目光大部分的投在主角1900身上,达到了突显主题的目的。
运动移动镜头的过渡运用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匠心独运的导演在其中穿插了一次闪电光效的运用加强气氛的渲染;用墙顶吊灯的突然坠落来对比主体与陪体截然不同的反应来深化1900传奇的人物形象,缓解观众视觉疲劳;再加入麦克斯拿红酒助兴,以及高潮时段两人与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叠印来转移观众注意,直抒主题,从而完美的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用光方面,主要采取了半侧光、侧逆光和轮廓光刻画主角1900的质感与画面的立体感。
多重光滑的散射光的配合很好的表现了大厅空间的深度感,配合质朴而又浪漫的钢琴曲升华了整个片断的气氛。
最后冲破华美玻璃屏障的一幕共用了8个小全景的快速组合与6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把刺激惊险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场面调度方面,片断中吊灯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空中不停摇晃的水晶透明的吊灯宛如一位身着婚纱的公主在空中翩翩起舞和滑动中非常绅士的钢琴交叉配合,无疑这次音乐之旅就如同一个次漫至极的烛光宴会。
中间很多的镜头切换也是通过吊灯的添入才使得画面过渡行运流水,流畅无比,对于细节的把握导演多纳托雷可谓真是用心良苦。
剪辑方面则大量运用了动作匹配剪辑,对比剪辑和情绪剪辑来保证画面的流畅和叙事的完整。
音乐由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音乐大师埃尼奥·康里莫内操刀,乐曲优雅灵动,与画面中其他物体撞击声相互交映,诙谐中带点浪漫,带给观众审美与视听上的双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