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重症肌无力)-针灸治疗学
- 格式:pptx
- 大小:21.95 MB
- 文档页数:47
针灸如何治疗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目前发病机制最为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医学上有“不死的癌症”之称,在中医辨证上属于“萎症”范畴,治疗起来非常有难度。
单存的中医或西医疗法均不能有效的治疗重症肌无力,因此多采用多科结合治疗的方式,其中中医针灸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即是一种比较特色的辅助方式。
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1、穴位注射:取穴曲池、外关、合谷、风市、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
每次选2-3个穴位,双侧针,每穴注射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混合液1ml,每日1次。
2、耳针:主穴取眼、皮质下、脾。
配穴取肝、肾、内分泌。
毫针刺激后加用压丸,双耳针刺,每次取3-4个穴位,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体针:主穴取中脘、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血海。
眼肌型,加攒竹、鱼腰、太阳、太冲;单纯上睑下垂,加阳辅、申脉;全身型者,加肩YU、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太冲。
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2-3个,行补法,留针30-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间隔2-3日后,可开始第2疗程。
针灸治重症肌无力注意事项1、严密观察病情应用呼吸机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尤其使用抗胆碱醋酶药物后呼吸道分泌物更多,所以及时有效的吸痰至关重要。
3、心理护理呼吸困难的患者往往有濒死感,而机械通气又作为一种强烈的刺激源,使患者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变化。
4、保持呼吸道湿化由于气管切开使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加上呼吸运动,易使气道干燥形成痰痂。
5、气囊定时放气气囊放气是防止呼吸道黏膜受损的重要措施。
6、加强皮肤、饮食护理,增强患者体质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肌体无力,不能自行翻身,加上机械通气后活动受限易发生褥疮。
温馨提示:有些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针灸治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国传统的医疗手段之一。
要注意的是,针灸并不是治疗重症肌无力最佳的选择,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只可暂时性的控制疾病,并不能治本,而且容易反复发作,会造成患者一定的痛苦。
刺灸法诊疗痿证一、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经脉迟缓、萎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临床多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萎痹。
二、病因病机:1.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
2.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
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3.西医相关:萎证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
三、辨证:1.主症:肢体痿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
2.临床分型:常见肺热伤津、湿热浸淫、脾胃虚弱和肝肾亏虚型。
四、治疗:(一)基本治疗:1.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2.主穴:(1)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2)下肢: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夹脊。
3.配穴: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次。
4.方义:阳明经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夹脊穴与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阳陵泉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5.操作: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可用电针;大椎、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二)其他治疗:皮肤针法: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及手足阳明经体表循行线,用皮肤针叩刺,以皮肤微红为度,隔日一次。
五、注意事项:用针灸疗法治疗痿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应嘱患者加强主动及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应明确现代医学病名的诊断,采取相应的西医治疗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
导语:针灸是我们中医疗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采用针灸来治疗疾病,而且还可以采用针灸来起到减肥美容等作用,所以针灸的治疗方法深
针灸是我们中医疗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采用针灸来治疗疾病,而且还可以采用针灸来起到减肥美容等作用,所以针灸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喜欢,很多疾病我们都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本病可因先天禀赋不足,劳倦过度等原因而使脾胃气虚,倦怠乏力。
本病隶属中医“虚劳”范围。
辨证最初常为一侧或两侧的眼睑下垂,于傍晚疲劳时出现,伴有复视,经一夜休息后症状可好转或消失。
随后出现颈肌、肩背肌肉、上肢肌、躯干肌和下肢肌无力,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
症状的暂时减轻、缓解、复发和恶化交替出现,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治则本病治宜健脾益气。
穴取阳明经、任脉经为主。
针灸主穴:足三里、关元、气海。
配穴:眶睑下垂加配阳白、风池;颈项无力加配风池、颈夹脊;上肢无力加配肩髃、曲池、合谷;下肢无力加配环跳、伏兔、阳陵泉、太冲。
注意事项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疾病,需坚持长期治疗。
2.如出现呼吸肌麻痹,以及影响心肌时需及时抢救。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那就是针灸了,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名中医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94.1 益气温肾汤【来源】徐杰,《湖北中医杂志》(4)1988年【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柴胡、升麻各7克,干姜、肉桂各6克,防风、生甘草各8克,赤芍、地龙、白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
待病情好转后,可用上方加工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服20克,以巩固疗效。
【功用】温肾运脾、益气升陷。
【方解】方中的党参、黄芪、甘草、柴胡、升麻益气和中,升提脾气;又加肉桂,温煦元阳,兼顾脾肾;久病体弱者肾阳亦亏,故再加熟附片以助干姜、肉桂温阳运脾,益气升陷,适当佐以防风、赤芍、白芍、地龙祛风胜湿、活血通络。
本方功专力著,疗效甚为满意。
【主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加减】畏光、流泪、纳呆,加羌活、苍术;复视、斜视、眼球活动受限,加川芎、全蝎、蜈蚣;面色?白、活动乏力,则红参易党参;病程长,反复发作,四肢欠温,加熟附片、鹿角霜;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去防风、干姜,加仙鹤草、旱莲草。
【疗效】治疗65例,痊愈(眼裂大小正常,且早晚无改变,伴随症状消失、新斯的明试验阴性)24例(其中重型10例、中型14例);好转(眼球症状好转、眼睑下垂上抬0.2厘米、全身症状好转)36例(其中重型12例、中型22例、轻型2例);无效5例(其中中型4例、轻型1例)。
总有效率为92.3%。
平均治疗天数为41天,平均好转天数为13天。
94.2 马钱子方【来源】裘昌林,《上海中医药杂志》(1)1986年【组成】生马钱子适量。
【用法】先将马钱子制成胶囊。
取生马钱子用清水浸泡半日,去毛,切片后,用香油煎至呈棕黄色。
捞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筛去六一散,磨粉,每粒胶囊装入炙马钱子粉0.2克,备用。
每日3次,每次服1粒,饭后即服,每隔2~4日增服1粒,逐渐加至7粒为止。
如不到7粒而自觉肌体局部有一过性肌肉跳动、抽动感时,亦不可再增加。
原来如服西药吡啶斯的明或新斯的明者,随着肌力逐步增加,可减少用量直至停药。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重症肌无力梅花针疗法
重症肌无力是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而影响肌肉收缩的一种慢性疾病.属中医"痿证”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在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萎缩(下肢尤多)和眼外肌无力,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严重者危及生命。
多因湿热侵淫,气血不运或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或肝肾亏损,髓枯筋疫而致本病。
重症肌无力梅花针疗法一
叩刺部位:九连环(位居背正中线,即第1、3、5、7、9、11胸椎棘突与第1、3、5腰椎棘突之下方凹陷中,共9穴)、阿是穴。
操作规程四种类型均用梅花针叩刺九连环穴.每穴叩刺部位呈鸡蛋大的圆形,从内到外.施以轻度至中度手法叩刺,每日叩打1次,然后再叩刺患部(阿是穴),如眼肌型即在眼周围叩剌,以局部红晕微出血为宜。
操作间:隔每日1次,缓解为止。
主治重:症肌无力。
技市重症肌梅花针疗法二
叩刺部位: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脾虚湿热型配阴陵泉、大椎、曲池;脾气虚弱型配气海、百会;肾阴亏虚型配肾俞、太溪、然谷;眼肌无力配阳白、攒竹、丝竹空、合谷、申脉;咽喉肌无力配廉泉、人迎、列缺、照海;上肢肌无力配肩髃肘臂腊、曲池、手三里、
合谷;下肢肌无力配环跳、承扶,髀关、伏兔、血海、解溪。
操作规程:对上述所选穴位施以轻度叩刺为宜。
操作间隔:每2~3日叩打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重症肌无力。
中医专长针灸学考点:痿证的治法、痿
证的处方
关于“中医(专长)针灸考点:痿证的治法、痿证的处方”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痿证的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痿证的处方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
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津伤配尺泽、大椎;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内庭;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方义《素问·痿论》指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血多气,主润宗筋,故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经气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
外关、阳陵泉、悬钟为少阳经穴,能辅佐阳明经通行气血,其中阳陵泉、悬钟分别为筋会、髓会,有强筋壮骨之功。
三阴交健脾养肝益肾,濡养筋脉。
全!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针灸歌诀】考点汇总【歌诀速记】中医医术确有专长方剂歌诀速记72点
中医医术专长考核“50个清热药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整理!
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证书vs中医医术专长证书作用对比。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头面躯体痛症)第八节痿证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3分钟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4.治疗(基本治疗)——10分钟(其他治疗)——5分钟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一、病案导入:【病案内容】张某,男,19岁。
主诉:四肢瘫痪18小时。
现病史:1981年12月31日锻炼汗出较多,自觉头部发紧,周身疲乏,翌晨觉四肢无力。
1982年1月2日病情发展,出现四肢瘫痪,自觉憋气。
3日来我院住院治疗。
查:四肢呈完全性瘫,肌张力减弱,肌容量正常,深浅感觉无变化,四肢腱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舌暗苔白腻,脉细数。
【问题与思考】1.诊为何病?何证型?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概念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类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
病因病机痿证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
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西医范围西医学中,痿证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性截瘫等疾病中。
三、辨证要点【熟悉】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证型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
“治痿独取阳明”——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奇妙中医针灸疗法历史悠久,在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奇效,而其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中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早在《素问·痿论》中就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的治疗原则。
根据对重症肌无力病因病机的分析,治疗原则以补益为主;循经取穴,以阳明经为主,配合局部取穴;手法用补泻兼施,以补法为主或平补平泻;如上可起到平调阴阳,补益脾肾,养血荣筋之功效。
眼肌型主要表现为眼外肌无力、上眼睑提肌受累、眼睑下垂、复视、斜视或眼球固定等临床表现。
主穴:太阳、印堂、阳白、攒竹、丝竹空、百会、合谷、睛明、四白、光明。
太阳、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睛明等穴,均为局部取穴,能疏通眼部经络,疏散外邪,从而濡养睑部筋脉肌肉,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其眶上神经,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
百会、印堂居于人身之高处,故能开提升阳,取之以益气升阳。
光明为治疗眼疾的经验取穴,《四总穴歌》所提“面口合谷收”,取合谷穴可增诸穴之功效。
全身型要表现为眼外肌、延髓肌、表情肌、颈肌和四肢肌均无力。
主穴:曲池、手三里、尺泽、环跳、委中、大椎、百会、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取“ 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再搭配上肢尺泽,下肢环跳、委中,共奏四肢气血,疏通经络。
大椎、百会为督脉之穴,加之任脉中脘、关元,一阴一阳,阴阳贯通,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可健脾益肾,濡养经脉。
延髓型要表现为咀嚼、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说话多鼻音,连续说话后声音越来越轻,此型患者感染后常可加重症状,极易发生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主穴:廉泉、天突、肺俞、三阴交、内关、地仓、颊车、照海、列缺、太渊。
廉泉、天突为局部取穴,可疏导气血,通利舌窍;内关为心包络穴,可调理心神;三阴交之足三阴经交汇之所,一穴定三经,养肝肾,补精血,是调治肝、脾、肾经要穴;地仓、颊车为局部取穴,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肺俞为肺之俞穴,加之络穴列缺,原穴太渊,三穴共调肺脏,充肺气;照海为肾之腧穴,通于阴跷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功能。
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26例魏扬震 魏九康(江西省资溪县人民医院,335300)主题词 重症肌无力/针灸疗法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间的传递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多由眼睑、咽喉等局部逐渐向下发展到全身四肢肌肉群松弛萎软无力,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预后极为不良。
由于病因不全明了,故治疗尚无特效疗法。
笔者用针灸推拿治疗2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亦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患者,均经地、省以上医院检查确诊久治未愈的病例,男21例,女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9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6年。
2 治疗方法(1)针灸:针刺穴取印堂、水沟、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气海、涌泉、劳宫穴;艾灸穴取百会、大椎、陶道、八、神阙穴。
(2)手法:每次选3~5穴,粗针弹刺,不留针,针后每穴艾条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潮红,灼热刺痛时停灸,再取自配“痿痹药酒”按摩患部、背部及四肢20~30分钟,使局部皮肤、肌肉、关节乃至全身发热,温暖舒适为宜。
每日1次,12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
(3)痿痹药酒方:羌活、独活、川乌、草乌、当归、川芎、钩藤、玉桂子、鸡血藤、大活血各20 g,北细辛、吴萸子、藏红花各10g,再取75%酒精1000ml,浸泡1周备用。
3 疗效观察(1)疗效标准:治疗后肌力达到5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灵活自如;显效:肌力达到3~4级,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活动欠佳;好转:肌力达到2~3级,肢体功能恢复欠佳,手握物不紧,足站立不稳;无效:治疗后症状仍无进展,肌力仍为0级。
(2)治疗效果:本组26例,痊愈21例,显效3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100%。
治疗时间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3个半月。
4 典型病例严××,女,19岁,临川县孝桥乡农民。
于1987年10月3日就诊。
病史:今年6月开始,眼睑、双足浮肿,尿蛋白和红白细胞各(+),诊断为急性肾炎,打针服药3天,症状消失,尿检转阴。
痿证辩证取穴
痿证指四肢痿软无力,纵缓不收,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西医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常见痿证症状。
【临床表现】
肢体痿软不能随意运动,瘦削枯萎,足不能着地,手不能握物,久则肌肉瘦削,葚至瘫痪。
【病因病机】
肺热伤筋,津伤不布,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怒伤肝经,肝气不疏,气机不畅,精微不布。
【治则】
补中益气,濡养筋脉。
【马氏温灸处方】
【取穴】
中脘、足三里、脾俞、神阙、关元、阳陵泉。
肺热加肺俞;肝肾亏加肝俞、肾俞;肝气不舒加章门、天枢。
【取穴位置】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取穴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取穴位置】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位置】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取穴位置】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施灸顺序】
先阳后阴,先背部后腹部,先上后下。
【施灸时间】
背部/四肢穴20分钟,胸腹部30分钟;可根据身体情况调整温灸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