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瘫痪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12
针灸的医疗事故案例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在一些医疗事故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针灸医疗事故的案例。
案例一,针灸误伤神经。
某患者因腰痛,到中医院接受针灸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误伤了患者的神经,导致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瘫痪症状。
经过检查,确认是针灸操作不当导致了神经损伤,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损害。
案例二,针灸感染。
一位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出现了皮肤感染的症状。
经过检查发现,是因为针灸操作不符合卫生要求,导致了皮肤受到感染。
患者不仅需要治疗感染,还要面对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案例三,针灸过度治疗。
有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出现了身体不适、头晕、恶心等症状。
经过检查发现,是因为医生过度进行了针灸治疗,导致了患者身体的不适反应。
这种过度治疗不仅没有起到治疗作用,反而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身体负担和痛苦。
这些案例反映出了针灸医疗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针灸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手段,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针灸操作规范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能够得到安全和有效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对针灸治疗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在选择接受针灸治疗时,应该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生,避免因为治疗事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也要加强对针灸治疗过程的监督和了解,确保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总之,针灸医疗事故的发生给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损失。
我们需要加强对针灸治疗的规范和管理,保障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能够得到安全和有效的保障,避免因为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瘫痪能治好吗?该如何治疗?
导语: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见过一些瘫痪在床的人,引起瘫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身体疾病、意外事故等。
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对于患者来说都
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见过一些瘫痪在床的人,引起瘫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身体疾病、意外事故等。
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对于患者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有没有方法来治疗瘫痪呢?现在小编就和大家说一说都有哪些治疗瘫痪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一、药物治疗:祖国医学根据瘫病因病机及相关临床表现可分为5型:肝肾不足型、血虚风乘型、肝强脾弱型、肝肾虚弱型、阴虚风动型。
其治疗原则以补益先天肾气,填精益髓为主,培育脾胃后天之气,调理饮食,去邪。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针灸的特色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经络脏腑以及其经络腧穴入手,施行循径取穴,远道取穴,邻近取穴。
针灸的方法很多,有毫针法、灸法、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穴位注射、耳针疗法、头针疗法及埋线疗法等。
三、物理康复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包括推拿、理筋,具有整复、活血、去瘀及调整气血改善内脏功能的作用。
方法有多种,如推、运、按、摩、掐、搓、理、擦、捏、摇抖及矫形等,必须根据CP儿童年龄、病情、症状等进行辨证施术,效果与手法熟练程度成正相关。
认为手法按摩在运动功能康复中尤为重要。
在点穴按摩的基础上对肌张力不正常处以揉捏法为主,对肌肉萎缩明显者予捏挤法。
并配合并节牵引以矫正关节畸形,隔次1次。
其实临床上治疗瘫痪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手术治疗,这也是临。
偏瘫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效果较好,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
(1)体针的常用穴位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
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
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
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
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
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
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
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
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蛋鸭瘫痪的治疗措施
蛋鸭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禽类疾病,主要由呼吸道传染病引起的,常见
的病原体包括新城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
蛋鸭瘫痪主要表现为
行动不便、无力甚至完全瘫痪,对蛋鸡和产蛋鸭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产
生了不良影响。
治疗蛋鸭瘫痪的措施包括病毒抑制剂的使用、针灸、推拿
等物理治疗以及合理的护理和饲养管理。
首先,治疗蛋鸭瘫痪的关键是使用病毒抑制剂。
病毒抑制剂可以抑制
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减轻机体受到的损害。
常用的病毒抑制剂包括磷酸奥
司他韦、利巴韦林、病毒免疫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的
方式应用,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调整。
其次,针灸和推拿是治疗蛋鸭瘫痪的常用物理治疗方法。
针灸可以通
过穴位刺激来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和内分泌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推
拿则可以通过按摩和推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的疼痛和肿胀。
这些
物理治疗方法需要专业的兽医进行操作,不能自行进行。
另外,合理的护理和饲养管理也对蛋鸭瘫痪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需要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饲料,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其次,需要保持饲料的新鲜和无污染,避免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另外,要注意保持饮水的清洁和水质的良好,以保证蛋鸭有充足的水分摄入。
此外,要保持饲养环境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潮湿和脏乱的环境导致疾病的发
生和传播。
中医治疗瘫痪的案例案例1:王先生王先生因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无法行走。
他通过中医治疗,采用针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逐渐恢复了腿部的知觉和运动功能。
最终,他能够自主行走。
案例2:李女士李女士患有脑血管意外导致的左半身瘫痪。
她接受了中医的针灸和中药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调理身体,逐渐恢复了手臂和腿部的运动能力。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她能够自如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案例3:张先生张先生因颈椎病引发的神经压迫导致双下肢瘫痪。
经过中医师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他的颈椎问题得到了缓解,同时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也逐渐恢复。
最终,他能够站立和行走。
案例4:刘女士刘女士患有脊髓损伤导致的双下肢瘫痪。
中医师采用了中药疗法和针灸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调理身体内环境和刺激穴位,刘女士的下肢肌肉逐渐恢复了力量和运动能力。
她能够在助行器的帮助下重新行走。
案例5:赵先生赵先生因脑脊液感染导致的肢体瘫痪。
他通过中医的推拿和针灸治疗,促进了血液循环和神经再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肢体感觉和运动能力逐渐恢复,最终能够自主行走。
案例6:陈女士陈女士患有脊髓损伤引起的下肢瘫痪。
她接受了中医的草药疗法和针灸治疗,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刺激穴位,陈女士的下肢肌肉逐渐恢复了力量和运动能力。
最终,她能够在辅助器具的帮助下重新行走。
案例7:杨先生杨先生因脑梗塞导致的左侧肢体瘫痪。
他接受了中医的针灸和推拿治疗,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受损的部位,他逐渐恢复了手臂和腿部的运动功能。
最终,他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案例8:黄女士黄女士因脊髓损伤导致的双下肢瘫痪。
通过中医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她的下肢肌肉逐渐恢复了力量和运动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黄女士能够在助行器的帮助下重新行走。
案例9:林先生林先生患有脊髓损伤引起的下肢瘫痪。
他接受了中医的草药疗法和推拿治疗,通过调理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按摩受损的部位,林先生的下肢肌肉逐渐恢复了力量和运动能力。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不能皱眉、鼓腮等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
尽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增加,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等。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随访6个月至1年,复发率较低。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安慰剂无差异,甚至可能引起不良事件。
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针灸组接受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4周的治疗,针灸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口眼歪斜、不能皱眉等症状均有显著好转。
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善。
随访6个月至1年,针灸组复发率较低,仅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7%。
在安全性方面,针灸组有2例出现轻度皮肤过敏反应,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报告。
本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点包括非药物治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患者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同时,针灸治疗的疗效可能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技术参数,以增加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普及性。
本研究未对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如面部肌肉电活动、神经传导速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内经中对全身瘫痪的描述一、病因病机《内经》中对于全身瘫痪的病因病机有深入的阐述。
它认为,全身瘫痪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筋脉失养所致。
其中,肝肾亏损、气血虚弱是主要的内在因素,而外感风寒湿邪、外伤等则是外部诱因。
二、证候分类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内经》将全身瘫痪分为以下几类:1.肝肾亏损型:主要表现为筋脉弛缓,肢体瘫痪,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
2.气血虚弱型:表现为肌肉萎缩,肢体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
3.痰瘀阻络型: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僵硬,舌质紫暗,脉涩等。
4.外伤型:由于外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起瘫痪。
三、治则治法《内经》主张针对不同类型的瘫痪,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
对于肝肾亏损型,应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对于气血虚弱型,应以益气养血、舒筋活络为主;对于痰瘀阻络型,应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对于外伤型,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四、方药应用《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全身瘫痪的方药。
例如,对于肝肾亏损型,可以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对于气血虚弱型,可以采用八珍汤加减;对于痰瘀阻络型,可以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对于外伤型,可以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五、针灸治疗《内经》中详细介绍了针灸治疗全身瘫痪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证候分类,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例如,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治疗肝肾亏损型瘫痪;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治疗气血虚弱型瘫痪;膈俞、血海、合谷等穴位可以治疗痰瘀阻络型瘫痪;而阿是穴、阳陵泉等穴位则可以治疗外伤型瘫痪。
六、预防调护《内经》强调预防调护在全身瘫痪治疗中的重要性。
它提出,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外感风寒湿邪;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食肥甘厚味;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也是预防全身瘫痪的重要措施。
七、预后转归《内经》认为,全身瘫痪的预后与证候分类、治疗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肝肾亏损型、气血虚弱型预后较好,而痰瘀阻络型、外伤型预后稍差。
针灸的民间经典故事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几个与针灸相关的民间经典故事:
1. 华佗送针:相传三国时期的医圣华佗,曾经执针送人,并把针交给这个人,告诉他:“此一针可以救天下!”,但是却让这个人杀掉了华佗,彰显了华佗英雄般的气度和医者慈悲的情怀。
2. 白居易针疗母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母亲患有顽固的风湿病,白居易三次为母亲治疗,疗效甚佳,自己也从此喜欢上了针灸。
3. 刘大刀治疗瘫痪的奇迹:相传北宋时期的针灸师刘大刀,能够用一根针治愈瘫痪的患者,他的精湛针灸技术和治疗效果令人称奇。
这些传说中的针灸医师代表了当时针灸医术较高的医者,展现了他们对病痛的悲悯和慈悲,并在社会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和地位。
这些故事也成为针灸文化和中医文化的传承,弘扬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针灸治疗偏瘫的疗效及其对功能恢复的影响王先芝发布时间:2023-07-06T07:46:19.33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7期作者:王先芝[导读] 目的:探讨在偏瘫治疗中运用针灸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偏瘫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方法,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64.58%,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赣县区南塘镇先芝中医针灸康复理疗中心摘要:目的:探讨在偏瘫治疗中运用针灸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偏瘫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方法,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64.58%,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活动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评分,结果显示没有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评分都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偏瘫治疗中,利用针灸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升临床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针灸治疗;偏瘫;疗效;功能恢复;影响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症状为偏瘫,偏瘫会使患者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十分关键[1]。
在中西医卒中单元中针灸疗法是较为常用的外治方法,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通过不同的经络配穴,对体内的气血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状态,缓解由于脑缺血而导致的脑功能损伤,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运动功能的恢复[2]。
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6T07:35:43.28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5期作者:陈志刚杜朝霞[导读] 脑性瘫痪也就是人们说的脑瘫,通常指的是患儿从受孕开始到婴陈志刚杜朝霞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脑性瘫痪也就是人们说的脑瘫,通常指的是患儿从受孕开始到婴儿期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导致的综合征。
脑性瘫痪发病时,患儿出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大多归属为中医“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脑性瘫痪治疗的重要性,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法愈发多样。
针灸在治疗脑性瘫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语言等方面的障碍。
关键词: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研究进展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问题[1]。
目前公认的病因主要有[2]遗传因素、早产、感染与炎症、先天性畸形、宫内生长缓慢、多胎妊娠、胎盘病理、新生儿脑病胆红素脑病等其他危险因素。
根据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李晓捷教授团队在我国十二省市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研究,脑瘫总患病率为2.46‰,按照这个比例进行估算,大概每年新增脑瘫患儿2-3万人,成为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
脑性瘫痪致的致残率高,治愈率较低且治疗的周期非常长,这给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目前来说,临床上并没有研发出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疗脑性瘫痪的药物,手术又对患儿有一定的损伤。
而由于中医治疗在近些年来得到很大的推广和发展,尤其是针灸治疗,由于其作用明确且无副作、成本低,医生开始使用这种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治疗。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针灸治疗脑性瘫痪,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以及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针灸到底有多厉害,他瘫痪半年多,扎一针就能走路1986年春,金老和老伴去南京旅行,途经无锡,她的一位名叫杨素琴的学生请金老在家中小住。
小住期间,杨医生请金老到她所工作的医院进行参观、指导。
杨医生带着金老刚进医院的大门,迎面就遇到了院长,杨医生向院长介绍道:“院长,这是我老师,金伯华教授,是北京有名的针灸专家。
”金老和院长握手问好后,院长突然兴奋地说道:“金老师您来的真是时候,您能帮我们会个诊吗?”金老此次只是过来参观的,但她是个热心人,便爽快地答应了,接着问道:“您让我看的是一位什么病人呀?”院长答道:“金老师,这个病人姓张,今年36岁,瘫痪了半年多,住院期间我们给他查遍了,脑血管、心血管都没有问题,可就是站不起来,我们也给他扎针、吃汤药都没有任何起色,家里人也十分着急,我们也是想尽了办法,就是不行。
今天真巧,您能来我们医院,请您帮他看一看……”金老说:“那先带我看看病人吧。
” 院长带着金老,来到病房中给病人会诊。
金老看到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精神很差,面色萎黄,两眼无神,躺在病床上。
金老问:“小伙子,你那里不舒服呀?”患者答道:“大夫,我就是站不起来,不能走路,我这么年轻,我还有父母和妻儿,都半年多了我一点都没有好,我可怎么办呀?呜呜……”病人说着说着就痛哭起来,在一旁的家属也是满脸愁容、不知所措,其他病人也不停地唏嘘。
金老耐心地劝解道:“小伙子,先别着急,把你发病时的情况说一下。
”于是患者止住哭声,向金老讲述了发病经过。
原来这位病人是当地某厂的厂长,由于资金的原因,工厂面临很大困难,这位厂长一时着急,第二天早晨就瘫痪了,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治疗。
金老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象,舌淡暗,苔白;认真地进行脉诊,脉弦滑;一丝不苟地进行了触诊,她惊奇地发现,这位瘫痪半年多的患者,居然没有肌肉萎缩。
金老思忖着“按照他的发病情况、现在的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这名患者是一种癔病性瘫痪”。
于是她对患者说:“你呀脑子没有问题,心里也没有问题,就是一口气憋住了。
针灸治疗128例面神经性瘫痪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法治疗面神经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面神经性瘫痪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面瘫患者128例,根据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早期组36例、中期组49例、晚期组43例。
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早期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中期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51%;晚期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8.14%。
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面神经性瘫痪各期均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早期治疗效果优于中期,中期治疗效果优于晚期。
及早采用针灸治疗对面神经性瘫痪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针灸面神经性瘫痪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06-02面神经性瘫痪,亦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
病因较复杂,常由于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
中医学理论将其归纳为“风㖞”、“㖞僻”及“吊线风”等。
我院对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面神经性瘫痪各期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面瘫患者128例,根据患者发病时间长短进行分组。
发病1~7天为早期,发病8~20天为中期,发病21~90天为晚期。
早期组患者共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6.3±12.6)岁;中期组患者共4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1.5±20.3)岁;晚期组患者共4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