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竖式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2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的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竖式。
教师首先通过6个小朋友跳绳,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的图画列出除法算式:62=3。
然后指出: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随即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和各部分表示的含义,最后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一般算法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与学生熟悉的加、减、乘法竖式都明显不同,并且计算过程涉及到除法、乘法、减法三种不同的运算,比其他三种竖式都来得复杂,因而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他们对于为什么要把2和3相乘、6减6等于0又是什么含义等可能无法达到真正地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根溯源,除法的含义是表示平均分。
现实中平均分的结果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到最后无法再满足平均分的要求,出现剩余。
除法竖式的与众不同就是为了能很好地同时表达上述两种平均分的情况。
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这两种平均分情况的认识之上。
所以,我认为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按以下三步展开:一、灵活调整,循序渐进教材安排上学期先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接着认识除法竖式,下学期再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不够恰当的。
首先,它使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颠倒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次序;其次是用成人的思考代替了儿童的思考,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沿袭这样的思路反复模仿,降低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功效。
因此,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顺序进行了灵活地调整:先学习没有余数的除法,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并与前者加以比较,最后学习认识除法竖式。
认识除法竖式时,从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入手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继而推广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达到真正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
认识除法竖式-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除法竖式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竖式计算。
3.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除法竖式计算技巧。
二、教学内容1.除法竖式的基本概念。
2.除法竖式的步骤。
3.除法竖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学法。
2.组内合作学习法。
3.实践活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简单算式,让学生进行口算,介绍今天将要学习的除法竖式。
2. 讲解除法竖式的基本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概念,即通过竖式布局的方式来进行两个数的除法运算。
3. 讲解除法竖式的步骤教师向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步骤:1.将除数写在左边,被除数写在右边,除法竖式竖排。
2.找出能够整除的最大数,写在上方。
3.将上方的数乘以除数,得出一个乘积,将其写在被除数下面。
4.用被除数减去乘积,得出余数。
5.如果余数不为0,则将余数和下一个数字结合起来,继续进行第3、4步。
6.如果余数为0,则计算结束,将商写在等号下面。
4. 练习部分1.教师出示若干道除法题目,让学生自己完成。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除法竖式题目,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能力。
5. 课堂反思教师向学生了解课程效果和反馈。
五、教学评估1.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除法竖式题目,进行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2.学生完成一些活动题目和书面作业。
六、教学资源1.讲义、练习题和作业本。
2.计算器和黑板。
3.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七、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基本概念和步骤,通过练习掌握除法竖式计算技巧。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教学法、组内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技巧和方法。
3年级除法竖式讲解一、除法竖式的认识。
1. 各部分名称。
- 在除法竖式中,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面,除数写在除号左边。
例如:计算42÷6,42是被除数,6是除数。
- 商写在除号上面。
计算结果42÷6 = 7,这个7就是商。
- 还有余数的概念,如果是43÷6,6×7 = 42,43-42 = 1,这个1就是余数。
余数要比除数小。
2. 书写格式。
- 以56÷7为例。
- 先写除号“厂”,把被除数56写在除号里面,除数7写在除号左边。
- 开始计算,想7和几相乘最接近56且小于56,因为7×8 = 56,所以商8写在除号上面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 然后用商8乘以除数7,结果56写在被除数56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减得0,表示正好除尽。
- 竖式如下:8.7)56.56.--0.二、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例)1. 试商。
- 例如计算78÷6。
- 先看被除数的十位,7除以6,商1,1写在十位上。
因为1×6 = 6,7 -6=1。
- 这里的1表示1个十,再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落下来,和这个1个十合起来是18。
- 接着看18除以6,商3,3写在个位上,因为3×6 = 18,18 - 18 = 0。
- 竖式如下:13.6)78.6.--18.18.--0.2. 有余数的情况。
- 计算95÷8。
- 先看被除数的十位,9除以8,商1,1写在十位上,1×8 = 8,9 - 8 = 1。
- 把被除数个位上的5落下来,得到15。
- 15除以8,商1,1写在个位上,1×8 = 8,15 - 8 = 7。
这个7就是余数。
- 竖式如下:11……7.8)95.8.--15.8.--7.三、练习巩固。
1. 计算48÷4,并写出竖式。
- 先看被除数的十位,4除以4商1,写在十位上,1×4 = 4,4 - 4 = 0。
和除法2023-11-06CATALOGUE 目录•除法竖式的认识•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乘法和除法的关联•总结与展望01除法竖式的认识除法竖式是一种用于表示除法运算过程的竖式它通常用于在纸上或计算器上记录或计算除法运算的结果除法竖式可以表示整数、小数或分数的除法运算除法竖式的含义除法竖式的格式除法竖式的格式通常包括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等部分被除数是指我们要被分的数,除数是指我们要分的数,商是结果,余数是剩下的部分在除法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都以竖线分隔开来,从上到下分别是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除法竖式的应用在数学学习中,除法竖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运算的原理和过程在日常生活中,除法竖式可以用于计算物品的平均分配、计算利息、计算价格等方面除法竖式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02表内乘法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它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
乘法是加法的累积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乘法的符号乘法可以看作是加法的简化,它把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一个简单的运算来表示。
乘法用符号“×”表示,也可以用圆点“·”表示。
03乘法的定义0201使用乘法表可以快速找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乘法表的使用乘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即a×b=b×a和(a×b)×c=a×(b×c)。
乘法的基本性质分配律是乘法的基本性质之一,它可以将一个数与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与这几个数相乘再相加。
分配律的应用通过口算练习可以提高对乘法的熟练度和反应速度。
口算练习通过心算练习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算练习通过应用题练习可以理解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应用题练习表内乘法的练习03表内除法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表示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除法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糖果、分水果等。
除法的定义使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乘积,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对应的答案。
小学数学认识除法竖式教案(7篇)小学数学熟悉除法竖式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63页的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把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详细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育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深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局部的含义。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日我们连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察。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
(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终是余数。
也就是:4商除数被除数124和3的积1余数师: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察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忆一下。
(结合详细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3、师:假如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争论,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