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斋诗词赋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陶渊明评价: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
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
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 9卷。
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
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
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
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竑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竑翻宋。
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
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
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
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
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生平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生平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 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
少年时代志趣未定。
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
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朋友写了⼀篇《晋江赋》,分享给⼤家。
晋江赋晋江之⽔,浩浩汤汤;⽣⽣不息,源远流长。
汇双溪⽽成晋⽔;注东海⽽兴巨浪。
史⾄永嘉,国失纲常。
⾐冠南渡,避难此⽅。
临河筑城⽽居之;常怀晋地故名之①。
⾃此以降,开蛮荒之旧⼟,拓⽂明之新壤。
劈荆斩棘,筚路蓝缕,创闽南康乐乡;长风破浪,远渡重洋,闯异国新天堂。
闽南毓秀,海西名城。
巍巍青⼭有意,记取历史慷慨风流事;悠悠绿⽔⽆情,洗尽世间沧海桑⽥景。
泉南佛国⽆双地,晋⽔灵源第⼀⼭②。
南眺可见⼤海,北览即是群城。
层峦起伏,⿁斧神⼯。
朝霞散紫雾,暮烟锁奇峰。
⾬润道边千丛花,如画境;风吹⼭间万株松,似涛声。
⼭中藏古寺,⾹⽕唯此盛。
灵⼭好作西天界,源⽔能通南海潮③。
⼭若华表,岩⽯嵌崎,星罗棋布,点缀其中。
⼭中何所有?遍地青松与绿榕;莫道太冷清,⽟泉常流声淙淙。
万⽯梅峰,原是弘⼀法师所留真迹;草庵古寺,依稀可见摩尼当年胜景。
紫帽奇⼭,⼭岳层迭起伏,峻峭参天,蜿蜒含蓄,回顾⽣媚。
⼭间⾼崖飞瀑,幽⾕流泉。
⼀⽚紫云护宝地;百颗善⼼佑青⼭④。
平安桥,桥平安,经风⾬,⼋百年。
天下⽆桥长此桥,爱拼敢赢意⽓⾼⑤。
天竺梵钟传千载,祥光慈云耀龙⼭。
世间有佛宗斯佛,声名远播到彼岸⑥。
声华⽂物、雄称海内。
晋江多胜迹,岂可⼀⽇语?海滨邹鲁,⼈杰地灵。
⾃古⾄今,⽂风⿍盛。
⽂词崛兴,⾏周开闽南科举之先河⑦;直⾔⽆隐,叔⼦乃历代贤相之典范⑧。
《武经总要》,囊括乐正⽂韬武略之雄才⑨;《题临安邸》,尽显林外⼼忧家国之真情⑩。
何乔远持正敢⾔,屡遭排挤⾃引去,独留《闽书》在世间⑾;张瑞图多才善书,南张北董名天下,银钩铁划冠京华⑿。
病不假,劳不休,庄际昌鞠躬尽瘁⒀;辨是⾮,求真理,李卓吾以⾝殉道⒁。
俞⼤猷,有奇志,荡平倭寇彪炳千秋⒂;王慎中,⾰旧⽂,标新⽴异笔⼒甚厚⒃。
复台固疆,四海归⼀,两岸同拜靖海侯⒄;清明如镜,名及包拯,戏曲依旧唱施公⒅。
师夷长技,丁拱⾠编著《演炮图说》⒆;忧国忧民,吴状元悲吟《百哀诗》歌⒇。
太原晋祠七绝1. 晋祠的历史背景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的长治路晋祠街,是一座供奉晋文公、晋文公夫人邑姜夫人的祠堂。
晋祠由两座正殿、两座配殿和两个廊庑组成,依托于晋文公墓葬中心线上的一座高地上。
这座古老的祠堂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2. 晋祠的建筑特点晋祠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以“古朴、肃穆、庄严”为特点。
主殿及配殿均采用了典型的重檐歇山顶,屋顶由青瓦覆盖,檐角上装饰有琉璃瓦兽头形象。
殿内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精美,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技艺。
整座建筑保持了古代建筑的原始风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3. 晋祠七绝的由来晋祠七绝是晋祠的一大特色,每个殿堂入口处都刻有一块石碑,上面题着一首七绝诗。
这七首诗分别描绘了晋文公和邑姜夫人的生平事迹,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这些七绝诗以其字数精炼、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晋祠七绝”。
4. 晋祠七绝的意义与价值晋祠七绝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它不仅是晋祠的核心文化元素,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些诗句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晋文公和邑姜夫人的伟大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良知、正义和智慧。
晋祠七绝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思想道德的重要资料。
4.1 晋祠七绝的艺术价值晋祠七绝以其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成就。
这些诗句构思巧妙,用典独特,通过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形象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晋祠七绝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艺术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4.2 晋祠七绝的历史价值晋祠七绝是对晋文公和邑姜夫人事迹的正式记载,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诗句通过简练的文字,揭示了晋文公和邑姜夫人的伟大品质和为国家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人文关怀,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两晋文学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1、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
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
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
简称《洛神赋贴》。
《十三行》。
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
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
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
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
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
其中“碧玉版本”较好。
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
原石藏首都博物馆。
作品名称,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作品别名,洛神赋贴。
十三行。
创作年代,东晋。
作者,王献之。
书法风格,小楷。
版本。
洛神赋贴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
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
写过不只一本。
共计十三行。
真迹已不复存在。
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
因石色如碧玉。
世称“碧玉十三行”。
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体势秀逸。
笔致洒脱。
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
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中可看出。
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
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
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
风格秀美。
结体宽敞舒展。
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
但并不轻浮软弱。
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
遒劲有力。
神采飞扬。
字体匀称和谐。
各部分的组合中。
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
字的大小不同。
字距。
行距变化自然。
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
运用“内扌厌”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
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
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
字法端劲。
是书家所难。
偏旁自见。
不相映带;分有主客。
王献之趣向严整。
与王羲之《黄庭经》。
《乐毅论》相比。
一反遒紧缜之态。
神化为劲直疏秀。
经典。
王献之。
字子敬。
小字官奴。
是王羲之的第七子。
年少即负盛名。
唐张怀瓘说:“若风行雨散。
流便于草。
开张于行。
章法体势之中。
最为风流者也。
”王献之“幼学其父。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学家辞赋家散⽂家—陶渊明诗⽂全集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学家、辞赋家、散⽂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园⽣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居》、《桃花源记》、《五柳先⽣传》、《归去来兮辞》等。
► 134篇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东晋末⾄南朝宋初期伟⼤的诗⼈、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多天便弃职⽽去,从此归隐⽥园。
他是中国第⼀位⽥园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孟嘉,晋代名⼠,娶陶侃第⼗⼥。
祖⽗做过太守(祖⽗名字有⼆说,或名岱或名茂),⽗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庶妹,⼩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家,故陶诗⽂提及她时称程⽒妹。
就其⽗尚有⼀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岁时渊明⽗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六,尔才九龄”(《祭程⽒妹⽂》)。
⼆⼗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作》)。
渊明“⾃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有猛志,不同流俗”。
《荣⽊》序⽈:“总⾓闻道”,《饮酒》其⼗六:“少年罕⼈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庄盛⾏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归园⽥居》其⼀),⼜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
清代最美骈文
每天一篇骈文,您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宝晋书院赋》节选其十
清代魏晋贤
若夫翼翼京国,济济名人。
杨浮南耀,郑返东轮。
朔会望课,年造日新。
玉破璞而弥润,金跃冶而皆纯。
前铁瓮以受滴,韬广陵以承尘。
展赫蹦于瓜步,染陶麋于蒜津。
缅圈桥之规画,验卧阁之经纶。
魏晋贤又名魏晋锡,字泽漪,号梦溪,乡榜名魏晋贤,丹阳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累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
四十五年(1780年)担任恩科会试同考官,选拔了汪如洋等。
宝晋书院,位于北固山北麓海岳庵,原为宋代书法家米芾修行习学之所,内建有宝晋斋。
赋者,古诗之流也!。
晋斋诗词赋创作
作者:徐学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一:夜雨
小阁寒簟对疏桐,一夜清音入梦中。
澹澹遂觉春燕瘦,茸茸更见楝花红。
披衣堪敌露深浅,斟酒难消意淡浓。
遥视城郭西户外,云烟弥漫水空濛。
二:《夜泊》
念我在行役,今泊南水阴。
佳期怅幾岁,朝夕顾彼京。
浮云暮归海,宿鸟晚投林。
远村接芳甸,夜凫枕数星。
潮水叩舟楫,江风撩我襟。
伏簟多反侧,衾单滴漏新。
汀枫对独火,落叶故林心。
荒城虽千里,隐隐闻乡音。
三:《辛卯游故地有感》
寂寂空庭里,簌簌落花风。
落花满庭地,无言树头红。
鸟啾无人处,叶振晚凉时。
相顾无长策,咨嗟残尊迟。
此尊昔嫣翠,算比雀上翎。
玉人共持举,绻缱醉花阴。
素娥敷胭脂,霞绡绣鸳鸯。
搔首相见苦,语欢凤求凰。
门掩不归客,铜壶既五更。
相期某年日,同来会此亭。
庭亭都依旧,青草伴斜阑。
落花虽不辍,偶值故鸟还。
鸟还人何在?隐隐一夕阳。
四:《噫嘘歌》
噫嘘,思不已萍水相逢桃花里;噫嘘,苦不见明月梢头黄昏后。
噫嘘,吹不休柔絮纷纷入泥淖;噫嘘,撩不断琵琶嘈嘈阳关道。
噫嘘,卷不团珠帘慵困银钩冷;噫嘘,拂不去菱花镜里青丝茂。
噫嘘,食不香珍馐琼液终似蜡;噫嘘,叹不止秋临遍地花容瘦。
噫嘘,诉不够厚爵高位恢罗网;噫嘘,听不尽古来绣户鸟雀闹。
噫嘘!多少噫嘘复噫嘘,年年流水摧滴漏。
五:《踏莎行》
社燕翩翩,柳风细细。
相嗟又似旧天气。
香园踏遍问斜阳,斜阳日暮何方去?最是晚来,草川寂寂。
烟凝怯露重门闭。
无情凉月被庭轩,青苔满覆幽人迹。
六:《虞美人·忆故人》
举樽对影深秋酒,夕露滋罗袖。
西楼无语月初来,更那堪长夜漫漫徘徊。
澹澹春山盈盈水,袅袅一枝桂。
至今长忆送兰舟,杨柳空折黯黯对东流。
七:《送给无名氏》
走过一百回的路
这一刻迷了路
背过一千遍的诗
这一刻忘了诗
想过一万次的脸
这一刻错了脸
啊
不是因为
那炽热的木棉花
那夭佻的垂杨柳
那雄拔的马尾松
而因为
我兀自不回头
任她轻轻地从我身边走过
八:《竹赋》
竹者,冬生草也。
幼可制食,长能入药。
衣即竹皮,履也竹鞋,书则竹纸,眠乃竹席。
其叶如舟,攒散有致。
其竿直挺,风雨不屈。
其心谦虚,若谷雅量。
其节坚净,耸峙青云。
其根牢实,固扎岩罅。
其枝袅娜,怫郁多情。
居北阙华苑不矜其贵,处寒寮陋庭不卑其微。
远而观之,倩影曼妙,夺飞燕之流袖,媲玉环之飞裾;迫而察之,葱翠欲滴,同瑶玉之澄澈,共琼酒之清醇。
秋高雨霁,浣女娉婷喧竹谷;春和景明,江凫嗷啕嬉竹枝。
万方逸风,郁郁芊芊。
夫妇童叟能辨其姿,明晦冬夏堪赏个韵。
夹竹亘绵,蓊翠接荒,渚迷沙暖,鸟呢风香。
此古来风骚之常题,贤达之素好也。
青梅竹马,李太白之喻意;绿窗斜影,郑克柔之寄兴。
湘江岸口,虞舜双妃之斑泪;首阳山头,孤竹两公之饿殍。
放歌酣吟,徂徕竹溪六逸;纵酒恣谑,山阳竹林七贤。
杨柳青青,晴竹历历,才子佳人,贩卒闺妇,梦里长别;雪垛皑皑,雨竹萋萋,空壑丛糵,涧溪渔舍,画中恒存。
独栖幽篁,抚弦达宵,明月相和,王右丞当胜陶五柳之黄菊;檐傍隽竹,优游终朝,清音盘旋,王子猷岂逊周濂溪之青莲?且复上有墨客名流,倚茂林修竹,衔杯引觞,醉压古今毫翰;下有里人凡夫,临冬月荒山,哭竹抽笋,断摧多少愁肠。
坡公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其笃如斯,宁有虚妄乎?嗟夫!人苟如竹,安属俗侪?是以爱之绘之予每不知倦也。
九:《书斋赋》
近月冗务萦羁,冷落书房已计一旬。
子夜归来,孑然自酌而了无兴味。
展卷作书,笔滞心殆,形绌古贤。
胸中块垒营结既久,暨今事不称意,令我不得不自省其縁矣。
遂作斯赋,其辞曰:
午月朔日,学子与毅子共访徐子书斋。
三友酾酒属杯,赏幽窗素月,析简籍奇文,蝉联风雅,言语甚欢。
徐子多率真,兴致倏来起立而曰:“陋矣,仆之斋也。
一蓝笋,一青案,枕于九典,调于五弦,囊羞阿堵,壁短长饰,方之颜回亦宜矣。
然则地既偏郊,心无车马,感辰露之闲,通莺鳩之趣,斯之乐,惟世人幾得知焉?”其声摐摐,语迄,继拊掌作歌。
学子雅好风韵,遂搏髀以相和。
歌曰:“碧絮摇曳兮春晖,朱闼排开兮月色。
灵唇驰骤兮诗文,柔锥波涛兮翰墨。
”
学子激昂胜慨,赏其音律,良久方曰:“君固迈世矣,人间不可多闻。
斯室虽陋,自有馨香。
游目仰观,邀北斗星宿,重峦叠嶂,入牖向而悦流波;收视俯聆,请丝竹匏革,细泉激湍,绕极梁而娱鬓厮。
出可掬天地精气,超拔闾市之红尘;入如登前朝堂庑,神晤古哲之襟怀。
寻古求今,不愧政客骚人,倚一榻而著日月;达忧传怨,更为闺少征夫,背两地而通心腑。
吁嘘!陶靖节、孟襄阳者不亦尔尔哉?夫士者所求无非朝有册可读,夕有酒可饮,无形骸之羁,无案牍之劳。
草木一春,俯仰一世,至于祗植叱咤,庶几天之数也。
但视冯唐李广之流,君乃善安命者也。
”
毅子言寡而性刚烈,学子语毕,顷见其面起火赤,危坐正言,曰:“君何以其然耳?愦愦而恹恹,耻笑于天下匹夫。
夫男子者血烈于酒,肩宏于犊,挥汗则化九州,举掌则蔽绛霄,岂能溺于星豆之室,吟风虚度,徒负七尺之躯,奈天下苍生乎?骐骥展足川野,鹰隼振翮穹际,若君非獐鼠,曷为匿于冥穴也哉?夫隐者有君子之隐有小人之隐,谢安石笑谈深院棋局则退却百万雄兵,诸葛亮高卧南阳茨寮而运筹三分天下。
盖隐之大者莅丹墀而无官事,处山林犹恩及
百黎。
今君比之,无乃小人之隐乎?鸿鹄夜临,尚知留声,百年之后,孰记有卿矣?设无名则谓之隐,古来隐君不亦夥乎?惟君图之,不作新亭之声。
”
学子愀然,无以言对,俄而散席各去。
唯余徐子盘桓书斋,至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