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
- 格式:ppt
- 大小:5.95 MB
- 文档页数:27
建筑师背景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特偏爱。
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
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
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
路易斯•康,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35年在费城开设设计事务所,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7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独特的约束性。
其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
建筑概况萨尔克研究所是由乔纳斯•萨尔克(JonasSalk)博士——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人——出资建立的一所旨在研究基本生命原理的机构。
在这里,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可以相互合作,在更广泛的领域协同探索人类发展中的医学问题。
1960年,萨尔克邀请当时已经颇为知名的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工程至1965年完成,最终成为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之一。
研究所坐落于加州西海岸的拉•霍亚(La Jolla,Califo rnia),静静的俯瞰着太平洋。
设计最初包括三个部分:实验室、社区中心、宿舍区(图3),可以容纳57名教学人员及850名科研工作者从事研究,但最终只有实验室部分建成。
耶鲁大学美术馆丨路易斯·康
建筑师:路易斯·康 Louis I. Kahn
地点:美国康涅狄格州
时间:1947-1953年
耶鲁大学美术馆丨路易斯·康
耶鲁大学美术馆被认为是路易斯·康的第一个代表作。
•耶鲁大学美术馆于1832年创建,是西半球最早的学校美术馆。
•1866年,Peter Bonnett Wight设计建造了Street Hall.
•1926年,Egerton Swartwout设计建造了Old Yale Art Gallery.
•1947年,在罗马的路易斯·康收到耶鲁大学的邀请,对美术馆进行扩建。
•1998年,耶鲁大学启动对美术馆三栋建筑的修复改造,于2012年完全完成。
平面图
▼ 建筑外立面
建筑外立面使用了砖、玻璃、混凝土。
▼ 建筑庭院
▼ 内部展厅
由Anne Tyng设计的金属倒模的三角锥空心混凝土既充当了楼板,也充当了天花板,并将设备管道系统安排其中。
•Anne Tyng, 1920年生于中国江西庐山,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系;对柏拉图式实体,三维多面体及荣格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
1945年加入Kahn and Stonorov 建筑事务所,之后与康产生恋情,于1853年产一女。
▼ 楼梯空间
▼ 图纸。
“设计是个人的事。
一般而言没有尽善尽美的设计。
为尽善尽美而努力,却从来没有实现,尽善尽美的愿望总成为艺术家的动机。
下一件作品的种子就在已完成的作品之中。
”——LouisIsadoreKang1901年2月20日,路易•康(LouisIsadoreKahn)出生在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它是爱沙尼亚的一座小岛,当时处于波兰统治下。
1905年,全家迁徙至美国。
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幸运地被安排在保罗•甚列特(PaulCret)执教的班上学习,后者是法国著名的设计师,从巴黎到费城,他一直严格地沿用Beaux-Arts体系的一系列方法论。
在完全领会Beaux-Arts体系之后,康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他像一名制图员一样工作,后来,康成为了费城几家建筑集团的主要设计师。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康开始设计单独的住宅和工厂。
1947年,他成为耶鲁大学建筑学教授,在那里,他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远远比最满意的答案更让人满意。
”在1950年参加了位于罗马的美国建筑学研讨会之后,康对地中海式的建筑特别欣赏,于是他开始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在纽黑文创建耶鲁大学艺术中心(1952-1954),他的建筑风格违背了当时盛行的国际式建筑风格。
1957年,康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的知名教授。
他所设计的宾州大学理查兹医学研究大楼(RichardsMedical)(1960-1965)突出展示了“医生区”与“病人区”的空间区别。
病人区通常包括楼梯间、电梯、排气口以及进气口、管道等都分别在四个单独的塔里;而医生区就不同,主要包括实验室和办公室,实验室的建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照此设计。
康将实际的特征运用于建筑原则之中,加利福尼亚拉霍亚索克研究中心(SalkInstituteLaJollaCA)(1959-1965)正体现了他这一成熟的风格,也是其最好的例证。
康从古典建筑和中世纪建筑风格中得出的灵感,并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及混凝土和砖瓦之类的原材料成功地建成了耶鲁大学艺术中心(YaleCenterforBritishArts)(1977)。
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 1901-1974)简介(路易·康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美国现代建筑师。
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
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
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
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设计思想:路易·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
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
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评论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相当多的建筑评论家认为,路易斯·康是一位在现代建筑的演变中居关键地位,因而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重要启迪的学者,认为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是一个理论、实践皆极为出色,因而无愧为当代大师的人物。
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糅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乃至中国老庄学说。
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常常如诗的语言一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然而也确如诗句一般,充满着隐喻的力量,引人而又多义。
他的实践,似乎为这些诗句般的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泼洒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二日,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发表了一篇演讲,题目是“静与光”(Silence and Light),或者译为“静谧与光明”(《静谧与光明》,载《路易·康》,李大夏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在简短的开场白后,他有些突然地谈到了“静”这个概念:静并不是十分十分安静。
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
这些都是生造的词……但为何不可?无光,无暗。
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
(第三自然段)一般而言,光对暗,静对闹,从来没有看到过光与静的对举。
至于说无光,无暗;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Lightless; Darkless;Desire to be; to express),则更加不能理解。
好在路易斯·康立刻谈到了“光”:我转向光,它是所有存在事物的造就者……可以说光,一切存在的造就者,也造就了物,物产生影,影属于光。
(第四自然段)显然,这里的光(light)是一种无所不能的造物者,一个与静(silence)相对举的概念,与暗(dark)没有什么关系,难怪路易斯·康说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在我们通常对举的光(light)和影(shadow)这两个概念中,路易斯·康把后者归结为前者,于是,影不再出现在讨论中。
这种光、物、影的隐喻也在柏拉图那里出现过。
柏拉图用这个系列隐喻来说明各种“理型”(每类具体事物共同的本原)的层次关系:太阳是善的理型,物体喻为一般理型,影子则如世间万物。
只有太阳才能使物体有影子,只有物体才能有影子,而影子是源于两者的。
人们的认识如同观看物体,这也需要阳光(谢文郁:《〈智者篇〉和柏拉图理型论的发展》,载《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五年版,附录一)。
但康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重复柏拉图的见解,不是为了突出光作为理型的本原地位。
读路易斯康有感读《路易斯·康的建筑特征剖析》有感1901年2月20日,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出生在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上一个犹太家庭。
1905年随父母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自己创办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于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设计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
康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西耶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设计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设计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西耶是无所不做,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设计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在设计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归属于现代主义!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康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例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 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设计风格。
康在设计的建筑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他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
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
1901年,举家移民美国,并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
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
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路易斯·康身材瘦小,然而他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却是非凡的。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建筑并以艺术家的手来草绘他们。
其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
对于路易斯康来说,建筑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有生命力的偶像。
路易斯·康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影响。
希腊,罗马,歌特,文艺复兴建筑都影响了路易斯·康。
对于康来说,这些建筑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永恒的奇迹。
就这一点来说,另一个人——勒,柯布西耶也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柯布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路易斯康。
然而,对于柯布的作品,路易斯·康认为这些作品属于柯布本人,因此他从不会照搬这些作品。
柯布西耶的作品激发了路易斯·康心中对于建筑的情感,而在柯布西耶之前的年老的建筑师却没有。
那些年老的建筑师走着一个平常的道路,没有人真正的切入到问题的核心。
柯布西耶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作品为其所接受。
然而,柯布西耶后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筑”却并不是完全为路易斯·康所赞赏的。
路易斯·康在柯布其后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当路易斯·康做特伦顿公共浴室时,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些特定的空间是很不重要的,而另一些空间才是做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理由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