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及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5.16 KB
- 文档页数:11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关于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摘要:路易斯·康在现代建筑的开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杰出的现代建筑大师的路易斯·康更被人们称为“建筑诗哲”,他的建筑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建筑突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标志着建筑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本文旨在通过对路易斯·康建筑哲学的深入探讨,以求剖析其建筑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19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工程使康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建筑师。
19世纪60年代康的设计到达成功的顶峰。
康的设计作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康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各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因素,比方其中囊括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又表达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以及东方文化的哲学观,例如中国的老庄学说。
二.古典哲学对路易斯·康设计的影响康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开始,经过了可度量的过程,而最终又必须是不可度量的展示。
”古典主义建筑所展示的正是“不可度量”的精神和品质,当人们处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以及帕提农神庙之前,都会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心潮澎湃,体验到这些古迹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康在欧洲考察古典建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被这些古典建筑的恢弘气势,精确比例以及和谐的美感所深深折服,因此在康的设计中古典的元素随处可以,例如,康的屈灵顿犹太文化中心游泳池其四棱形的屋顶,让人联想起有亲切感的屋顶的建筑形象,理查德实验楼那一个个高耸的小塔楼给人以哥特时代的悠悠韵味。
清晰的轴线构图可以说是贯穿了康在60年代之时所做的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并且所有的建筑作品都有着浓重的古典构图手法的色彩。
在康的代表性建筑——萨克尔生物研究所中就有着强烈的轴线关系,两座形体完全一致的研究楼遵循着中央庭院的中分线进行对称,同时这样一条轴线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建筑群体的重心。
而其旁的住宅区,那么是因地形展开具有欧洲中世纪村镇的形态。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
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
1901年,举家移民美国,并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
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
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路易斯·康身材瘦小,然而他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却是非凡的。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建筑并以艺术家的手来草绘他们。
其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
对于路易斯康来说,建筑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有生命力的偶像。
路易斯·康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影响。
希腊,罗马,歌特,文艺复兴建筑都影响了路易斯·康。
对于康来说,这些建筑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永恒的奇迹。
就这一点来说,另一个人——勒,柯布西耶也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柯布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路易斯康。
然而,对于柯布的作品,路易斯·康认为这些作品属于柯布本人,因此他从不会照搬这些作品。
柯布西耶的作品激发了路易斯·康心中对于建筑的情感,而在柯布西耶之前的年老的建筑师却没有。
那些年老的建筑师走着一个平常的道路,没有人真正的切入到问题的核心。
柯布西耶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作品为其所接受。
然而,柯布西耶后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筑”却并不是完全为路易斯·康所赞赏的。
路易斯·康在柯布其后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当路易斯·康做特伦顿公共浴室时,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些特定的空间是很不重要的,而另一些空间才是做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理由和目的。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一、追本溯源—起论点
1.打破既有的原则
2.回溯问题的起点
3.建筑的本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 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
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
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
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
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
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
设计≠设计品
形→设计→设计品
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
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
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大的差异。
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神”塑像,并将其安置于神庙内,创造神在凡间的居所,人们通过神像和神庙与神建立沟通和联系,颇有“己欲立而立神,己欲达而达神”的意味。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以下简称“康”)在古建筑遗迹游历旅程中发现,那时的建筑不仅要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还要赋予“神”一个“存在的立足点”。
受此启发,康在此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接续叩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在哪里?建筑空间的存在有何特性?什么见证了建筑的存在?这些也正是设计师在完成本土特色建筑时所面临的问题。
1建筑在人们认知的环境中寻找“存在的立足点”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是康从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游历归来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原馆建于1928年,是由艾杰敦·施瓦德沃特设计的一个由石灰石建造,有着连续高大的圆拱窗户的具有厚重历史形式的折中主义建筑。
扩建部分在整体上是两个矩形体块的简单组合,以一个小的矩形体块连接较大的体块和原馆,并顺势将沿街凹口设置为出入口[1](见图1)。
为响应外部环境秩序,建筑西南侧入口面向街道的整个立面采用完全封闭的褐色砖墙,使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在色彩、立面质感上保持协调,细部处理简洁、粗犷,姿态放得很低(见图2),处处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
扩建部分与原馆之间在地位上存在一种主从关系,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原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知:一种原馆似乎以前就存在于那儿,似乎以后也会存在于那儿,似乎就应该存在于那儿的状态。
康对扩建建筑的处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探讨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的某种隐性的建构秩序,探索建构背后的建筑精神。
讨论路易斯·康在建筑实践中追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探究建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探讨其整合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以及一系列对建筑存在的相关因素的本质追寻与呈现的建筑活动。
发掘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对我国建筑实践的意义,有助于建筑师在当下思潮泛滥的建筑学语境中把握中国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浅析路易斯·康建筑思想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关键词:路易斯康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性1.关于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建筑1.1现代性的产生关于现代性这一词的解析与研究也是在最近才开始深入了解的,之前的认识应该纯属较为表面化的东西,现代性这个东西不仅仅存在于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中,应该是广泛的存在于生活及生产中的,那么又如何解释它呢?据西方世界史的划分来解释,从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就分为现代和当代,而与之不同的是我们中国史的划分却有近代、现代和当代。
所谓的现代性(modern)就是以个体性为前提的,理性的运用和自由的权利。
①西方的工业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性的发展,或是技术,或是生产力,或是时代精神,或是思想基础。
1.2现代主义建筑现代性最初出现的不是在建筑上,而是在工程界。
工业革命后,很多工程师注重追求功能型产品,很多现代建筑的灵感其实是源自工业产品,因为工程师们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使得工业产品出现以功能为主、形式为辅的趋势,然后产品出产后就自动省略了那些花哨的、无用的外在,更多的是以简洁的形式出现。
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性就是要发展自由的形式并且跟随时代有其独特的未来的预见性,那么这种工业产品的功能主义也是在满足人们所追求的需要。
而说到现代主义建筑,它的特征主要是理性与自由在建筑学层面上的逻辑发展和自我构建。
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诉求是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崭新的建筑。
②跟随时代的变化,它也在变化,最初古罗马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要素:经济、适用、美观;沙利文的“Form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到密斯这变成了功能追随形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我们都知道有密斯·范德罗、柯布西耶、莱特、格罗皮乌斯等之类的人物。
1.关于路易斯·康2.1康的基本情况有一位建筑师在这群人当中并不是很起眼,甚至说他幼年时的意外毁容会让他看起来有点阴暗与自卑,这位建筑师就是路易斯·康。
康的建筑“对那些低能的建筑师来说,建筑不过是挣钱的来源。
而不象它所应该的那样——创造美感和艺术。
对我来说,建筑不是事务,而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为人类幸福、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路易斯.I.康最近在读外国建筑史相关的书,古代史近代史都有在看,而其中康的建筑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由硬直线和简单的几何图形为要素,通过对这些几何元素进行精心设计之后,带来了典雅庄重的建筑美感。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康的作品却往往会带有古典主义的色彩。
从他的作品中似乎都能能够寻找到一些古典元素的微妙氛围。
康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以其严格的巴黎美术学院教学方式著称。
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游历欧洲,为古典建筑而深深叹服。
他的教育经历带来了他对建筑的认知。
他曾接触到两种对立的理论:一是源自维奥莱的以哥特建筑为典范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一种是迪朗的以古典建筑为原型的建筑排列组合系统。
康的第二个女人安妮唐也对康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安妮认为建筑是应该在真正的三维几何体系中创造形式,而非仅仅是将二维的几何图形升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形式的自我特征。
“几何的原型秩序”,这是康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路易斯·康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
康曾说过“我一再说我经常追求源泉、起点。
在我的性格中,总想发现起点。
”康喜爱的不仅仅是起点,更重要的是起点上“事物所在的实际状态”。
这大概能看出来康对传统建筑的不满,想要重建一种他想要的建筑文化。
形式与功能现代建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与之前的建筑有所区别的特点是功能主义。
“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早早的在现代建筑崛起的时候被沙里文提出。
密斯也说过“建筑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
而康说“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
他认为形式是重要的,而功能可以随着形式变化。
这并不代表着康对功能毫不在意,康在追求极致形式的同时,仍然把功能做的很好。
永恒的追求——路易斯康本文通过对路易斯·康建筑哲学思想的探讨,指出永恒性的表达是其作品的根源。
标签:建筑哲学;意志;空间;不可度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致力于人之心性的探索,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他用自己的思想和建筑物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乐章,它们在阳光下静静地矗立,或是凝视着大海,或是在虔诚地祈祷,或是细诉于和风,或是在和你推心置腹地长谈……他用自己黄昏的太阳给世界镀上了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而它们,则是康笔下的建筑物,它们迎向阳光,面向自然,在时间的流逝中微笑着。
他,置身于对永恒的追求,而它们则用自己的诞生和成长来表露着永恒。
康在50岁的时候才闻名于世界,前50年对康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积淀过程.是漫长的蜕壳期.在这段灰暗的年代里,康所表现出的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也是最强烈,最持久的。
早在经济大萧条的20世纪30年代康就领导了一个非赢利性的“建筑研究小组(ARG)”成员多数是费城的年轻失业建筑师.他们租便宜的房子从学校借来绘图工具,尽管条件艰苦,他们却关心严肃的问题,如社会责任和大量需求的平民住宅;20世纪30年代后期,康成为一位激进主义者.积极的参与政治。
除了对贫困住宅的关注,康一样关心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20世纪40年代康参与设计工人住宅解决战争年代社会的基本问题。
战后康非常关注建筑平民思想的普及。
这段漫长的时期,可以称作康设计生涯的平民建筑时代.是什么促使康从一位现实主义的、坚持实践理性的社会工作者演变为一位理想主义的、坚持形而上学的建筑思想家,迄今尚未可知。
普遍认为是1951年的欧洲旅行,让康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
表面上与康此前所思考的问题迥异,但本质上只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时代的变形。
当勒·柯布西耶完成他惊世骇俗的朗香教堂的时候.康也完成了一篇旁征博引的文章《纪念性》.至此康已经从一个社会公德的积极支持者.发展成一位人类永恒智慧的探索者。
于是,对着砖石,康发问道:“你们想成为什么?”深悟了意志哲学的精髓之后,康把意志概念移植到建筑之中。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路易斯-康(Louis 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是无所不作,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整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应该归属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虽然一般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都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 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诗意的建造——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解读摘要:路易斯•康是西方建筑界的巨匠,本文通过对他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他的建筑思想。
从路易斯•康宏观上的建造逻辑出发,重新发现他的作品的感人之处,进而从结构理性、自明性和地域性几个角度探讨路易斯•康对建造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路易斯•康;建造;诗意;现代主义;传统传统,对于东西方建筑师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词汇。
自现代主义兴起,他所创造现代主义风格和国际式风格将他自己同建筑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分割开来。
从希腊罗马,到拜占庭、罗马风、哥特、巴洛克、洛可可…这些建筑风格的联系和演变为什么没有让我们对横空出世的现代主义产生过怀疑。
虽然,现代主义的影响是以往任何一个建筑时期都无法与之相比,但同时,我们也很难为之后人类社会出现的建筑时期去下定义。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路易斯康曾这样说过:“根本就没有像‘现代’这样的东西,因为属于建筑的所有东西都存在于建筑中,并且有它们自己的力量。
”1.建造逻辑康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很难达到以前的建筑时期所达到的高度,过去的纪念性建筑具有伟大的特征,这点是未来的建筑师的依靠。
为此,他痛快的放弃了视觉的愉悦,从罗马建筑纯粹的体量中获得灵感,并争取对现代建筑局限性进行了填补。
他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参考,这一方面,是因为康一贯认为建筑需要有并且清晰的表达出来建造的逻辑,这帮助他的作品成功逃离现代主义的缰绳,创造出了超越功能的建筑,也为我们精读他的建筑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康的作品稳重简练却又精致真实,他对结构与材料的诚实处理使他创造出了诗意的建筑。
1.1建造逻辑:几何形康的设计,是离不开几何形的。
不同于其他热衷几何形的建筑大师,比如安藤忠雄,只是在平面上追求几何的纯粹,康从平面,立面、屋顶和开窗上,都热衷于使用简单的几何形。
路易斯康早期的作品是完全的现代主义风格。
康的改变,源自亲身感受到来自罗马建筑和埃及金字塔带来的冲击,他意识到现代主义有它不能达到的高度,所以康选择向古人学习。
解读路易斯·康——一个伟大的建筑诗哲作者:柳王华杨宝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摘要:路易斯康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古典主义”或“新历史主义”。
他们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不断地完善内外部的空间环境,表达每个不同特性建筑自己的特色,尊重建筑本身已有的特点最终设计出完美的作品。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光;空间特性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64-01路易斯·康,犹太人,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4岁时随父母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并在上世纪50年代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州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63岁那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一、康的建筑理论(一)形式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认为“形式服从功能”或“功能决定形式”,康处于现代建筑兴盛时期,但他也并不趋同时势,并特别赋予建筑以历史和环境内涵,否定了不顾时间、地点而一味搬用“国际式”的做法。
形式是先于设计而存在,与其说是设计了某种形式,还不如说是发现了其后面存在的秩序。
形式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属于内在的想象。
他没有固定的形状,特别的尺寸,也没有某一人尽皆知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属于它自身的东西。
这是某一事物自身系统的和谐统一,是事物自身系统的和谐统一,是事物秩序的意义。
形状是形式的表达。
形式追随欲望,是作为梦想和信仰的认识。
形式体现了不可再次划分的细小元素。
设计则是为了将这些元素予以发展,并使其成为和其他的元素相一致的形状,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在康的设计生涯中,建筑艺术风格主要采用的是“柏拉图”式构图,即建筑主体构图由简单的几何形体圆形、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等。
这些形体兼具古典和现代的特征,建筑材料技术上采用的是现代建筑做法,虽然没有在建筑上沿用传统建筑的特有的符号,但是在空间组合上借鉴了古典建筑的做法。
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及理论概述
《路康建筑设计哲学——路康建筑设计论文集》(王维洁)读书笔记
Frank.L
路易斯康的建筑,以其永恒的气质,史诗般的叙事,理性的秩序和严谨的建构逻辑完成着其作为“建筑”的最为本体的表达。
从萨卡尔生物研究所到达
题。
年在集》
《也因此在本文发表之后,康也多次针对本文的若干观点予以澄清、补述与修正。
“Oder”是康所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也最为重要的出发点,许多学者把它译为“秩序”,然而康的原意不是“秩序”,也为了别人做秩序解,他很不高兴,并且公开澄清:“经常,人们提及“order”均意指秩序(Orderliness),然而这和我
说的Oder完全不同。
我的意思不是秩序,因为Orderliness和设计有关,却和Oder无涉。
Orderliness和Order一丝关系也无。
它只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理解状态,以及关于存在之感的一种感知。
由于某些学者提到康的”Order”是一种“存在的意志”,康在此继续加以澄清:“由它,人可以感知某物存在的意志。
这种存在的意志,我们可以说是存于一种形式,存于一种需求,人可如此
的”1961年《
”
自然无意识,自然不在乎夕阳之美。
每次思考康之所谓“order”,总是不可遏止的想到老子。
如果我们承认有终极的真理存在,承认真理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文化的界限,是不是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康之所谓“order”和老子在《道德经》里的“道”其实是同样
的一种存在。
不可言语,不可解释,不可触摸,不可度量,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二路易斯康的自然论
在路易斯康的眼中,创造的出发点和最终评判的依据不是任何大师的言论或者作品,而仅仅是创造是否遵循了“Oder”,一切是否宛如自然所造之物:
然”
践。
“只
产生的,建筑是物质的,而建筑师是人,人如何进行着“人”的创造,并与物质的本性相和谐,从而让建筑获得自然造物般的永恒气质就是康的设计哲学的原动力。
三路易斯康的灵魂论
康相信人的意志始终存在于创造的过程之中,而且建筑物作为一种实体永远也不能呈现出人的精神中的“建筑”这一崇高的概念。
建筑是一种精神,是神的意志借由人的精神世界来传达出的理念。
“Order”是不具有意志的存在,但人在领悟到了这种存在之后,却一定会进行渗透了人的意志的创造,这是人的灵魂在建筑中和建筑精神融为一体的体现。
”
”奇异的是,路易斯康不仅将人视为有意志有灵魂的创造的主体,甚至将无生命的光,砖石,拱都作为有意志、有自身欲求的存在来看待,他相信Order的无所不在,并且相信Order赋予万物以无与伦比的灵性,这就是所谓自然依据“Oder”来创造。
尽管康一再声明自然的不具有意志,但他却始终相信自然造
物中一定有着某种“应然”的气质,这似乎有些矛盾,但事实上自然不具有意志恰恰是万物得以在自然中自由存在的基本前提。
这虽不是“秩序”,但却是
某种类似规则的东西,是自然本身的欲求。
下面这段着名的对话是康对于万物灵魂的表达:
“我问砖:你想要什么?
恒:“”
下交谈。
这种对于原型的探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个人感悟和诗意的想象。
但是这些原型是如此的强烈而富有诗意,以至于无论在理性和感性上都没有办法否定它。
康的这一系列对于原型和本质的探索揭示出一个最诗意的建筑学的世界,也让他的建筑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永恒气质。
这些所谓“原型”在康的设计中一再的出现,不断的被诠释,逐渐成为康的建筑语言的一部分,表达着康的对于建筑(尤其是功能)的终极理性的思考。
五路易斯康的光理论
光在一切的宗教之中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康更是把光视为建筑的生命。
在康的眼中,光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一种是“自然之光”,一种是“表
1
CIAM
予空间不同的气质,光似乎进入了空间,并调整了空间。
”至于空间要如何与光建立关系,康说:“一个建筑应被视为空间在光线下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
即使空间欲为(注意康说的“欲为”的意义)一暗室,也起码该有一定程度的光由某个神秘的开口进入,来告知幽暗的程度。
每一个空间必须由构造体与光
线特质来界定。
”
康把柱子和结构都视为光的创造者。
我个人的理解,康并非认为柱子本身会发光,而是想说明对于建筑空间中的光,柱子表达了光线。
1959年康写下对手边几个设计的备忘录,其中对达卡的大会堂有如下评语:“在大会堂案中,我引进一种探光入室的单元,加假如你见到一列柱,你可以这么说:柱位之选
(图
,通过
2表现之光
康在对于自然之光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开始意识到一切的物质都具有光的属性,1927年雅思本国际设计年会时,康在论文中指出:“我相信物质是发出来的光,山陵、大地、小溪、空气、以至于我们自己都是发出来的光。
”1967
年,在英格兰音乐学院论文研讨会中,康指出:“我感受到这样的学术会议在讨论表现之神奇与渴望表现之灵感。
灵感是对太初的感觉,仿佛一门槛,静谧与光明在此相会:静谧具有存在的意志,而光明赋予某种形式。
”在图示中,康明确的表明他对创造这一门槛及门槛两端的看法:在创造之先的是一种想要存在的欲望,它是静默的,无设计明暗与否的状态,此时创造物尚未具有具体
,是创
”
康只说静谧是“一种存在和表现的欲望”,并指出其本身也是光,虽然它与光明相对,但它仍然是光的一种形式。
人类通过作品的呈现,满足了灵魂骚动的欲求,并找到了自身存在的理由。
六路易斯康对于建筑的理解
1建筑永远不会改变
建筑往何处去?一直是任何一个时代令人苦苦准寻着答案的问题。
康说:“今天在课堂上有人提到建筑往何处去的问题,那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因为建筑哪里都不去,甚至在过去,建筑哪里也没去过。
我指出一切本质,一切未来的,一切过去的,均早已存在那儿了。
因为他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也就是说
望。
而建筑,却仿佛崇高的神。
建筑,有时被康理解为对Order的一种物化,似乎神派到尘世的使者。
康说:“人创造一个建筑作品,作为对建筑精神的献礼。
建筑作为一种精神,不知道风格,也不知道技术,甚至不知道方法,唯有等待能表现它自己的一刻。
”
3建筑的本质
康认为:建筑永恒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是Order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反应,那么也必然存在着某种恒常不变的属性,脱离于变化的“相”。
康说:“建筑萌发自一室之创造。
”建筑的本质就是一个房间。
“空间之塑造同时也是光线之塑造。
当光线受到阻碍,也打破了韵律,音乐性也因此破坏了,而音乐性对
康在许多的场合皆提到一段令人费解的关于大学教堂的寓言:大学中需要一个秘密的场所,就是这个大学教堂。
我们需要把大学教堂设计成一个令人不想进入的地方,学生经过它甚至要装作没有看见它。
大学教堂最好要有个外围的回廊,不想进入教堂的可以在此停留。
回廊之外,最好还有个环圆的花园,
不想进入回廊的可以在花园逗留。
总之,大学教堂是一个不要让人进去的地方。
建筑真的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让人敬畏的神圣之所么?如此的超凡绝俗以致于让人不做好准备不能轻易的进入。
这是康对于建筑的诗意的理解,诗,揭示出最美丽的本质。
七小结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