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社会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64
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概念一.社会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意向。
在态度中认知是指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意向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交响乐的态度例子看出,在社会态度构成的三个因素中,人的情感是核心要素,在态度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态度的构成有以下几点:1.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2.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社会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二.社会态度的特点: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讨论1.态度和事实的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事实是不一致的,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但有很多人在吸烟。
解释:人社会态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价值观念,它可以形成一种利害关系,如果这种事实不和人价值观念发生一种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人的态度可以对事实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
2.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准备状态和实际行为的做出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和关系不是太好的人打招呼,排华又让中国人住店等。
说明人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表现要受到一个具体的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也就是说,在人的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个事件能够和人的某种经验形成一定的联想,于是我们人的社会态度就会因为这种联想而形成。
操作条件反射是讲由于人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或者惩的后果,于是他可以获得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而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会使得人们做出形成某种态度的取舍。
二.认知理论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知有三种情形,一种是认知是协调的,一种是认知是不相关的,一种是认知是不协调的。
只有当原有的态度和外来的刺激不协调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就要考虑不协调是由什么造成的,怎么样去调整它。
所以认知失调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社会判断理论(霍夫兰德和谢里夫)把人的态度分成了三个区域: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态度概述一、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评价&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3、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便改变。
(二)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觉,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
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对态度的三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式。
一般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行为倾向性。
人们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路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核心要素。
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
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当个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态度;介乎二者之间采取中性态度;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二、态度的功能(一)工具性功能--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关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态度对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成为了经典研究课题之一。
态度理论以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为基础,探索了人的态度形成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进行概述和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在面对特定对象或情境时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是对于特定目标的评价和倾向性。
态度可以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可以是稳定的或是可变的,可以是表面上的或是潜在的。
二、态度形成的认知因素在态度形成中,认知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影响态度形成和变化的主要认知因素:1.认知不协调它指的是个体的认知与其持有的态度之间的矛盾。
当个体遇到与其认知不协调的信息时,其态度会受到影响。
2.自我协调这指的是个体试图维护其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因此会更容易支持与其已有态度相符合的信息。
3.认知一致性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一致时,其态度更容易得到保持。
三、态度形成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对于态度形成和变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情感因素:1.经验个体的经验和感知经验形成的情感印象会对其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2.社会性质社交场合中的信息和同伴的态度会影响个体的对于特定对象或情境的态度。
3.情感加权个体对于不同因素赋予不同的情感权重,这也影响了态度的形成过程。
四、态度的行为因素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即人的行为会受态度的影响,而态度也会随着行为的改变而转变。
以下是主要的行为因素:1.自主行为和惯性行为自主行为体现了个体的选择权力和自我决策,惯性行为则体现了个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行为。
2.协作和竞争个体在与他人合作或竞争时,其对于特定对象或情境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3.观众效应在人群中,因为个体的态度与其他人不同,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影响。
结论态度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深入探讨了人们的态度形成和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