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50 KB
- 文档页数:56
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 Excel 的基本功能和用途。
掌握 Excel 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基本概念。
学会在 Excel 中输入、编辑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操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Excel 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基本操作。
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设置。
2、教学难点函数的使用和数据的计算。
数据的筛选、排序和图表的制作。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 Excel 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操作技巧。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展示一些用 Excel 制作的表格,如学生成绩表、课程表、销售报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表格,以及这些表格有什么作用。
2、知识讲解(12 分钟)介绍 Excel 的基本功能,如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等。
讲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何新建、保存、打开 Excel 工作簿。
3、数据输入与编辑(15 分钟)让学生打开一个新的工作表,输入一些简单的数据,如姓名、年龄、成绩等。
演示数据的修改、删除、复制、粘贴等操作。
强调数据输入的规范和准确性。
4、数据格式设置(15 分钟)讲解数据格式的种类,如数值、文本、日期等。
演示如何设置数据的字体、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
让学生对自己输入的数据进行格式设置,使其更加美观和清晰。
5、函数与计算(20 分钟)介绍常用的函数,如求和函数 SUM、平均值函数 AVERAGE 等。
第一节 Excel简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单元格内容等概念。
(2)能够对比Word窗口,描述Excel窗口的功能和特点。
(3)通过实例认识Excel电子表格的工作簿窗口。
(4)了解工作簿文件的扩展名,以及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打开Excel软件,让学生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单元格等内容,完成目标1。
(2)比较Word、Excel窗口,让学生描述Excel窗口的功能和特点完成目标2。
(3)打开Excel成绩表让学生认识Excel电子表格的工作簿窗口,完成目标3。
(4)保存新建工作簿,让学生明白文件的扩展名,以及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关系,完成目标4。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具有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学生在制作成绩单工作表的过程中,学会创建、保存工作薄,并能够对学习Excel软件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Excel的正确启动与退出以及工作簿的创建和保存的操作方法。
(2)熟悉Excel窗口的组成元素。
(3)理解工作簿窗口中的有关概念。
2.教学难点(1)单元格的选取。
(2)单元格数据的输入(3)正确使用单元格地址标识单元格3.教学策略Excel是微软公司Office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窗口界面和操作方法。
因而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借助Word软件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找出相同的操作方法,强调不同之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4.课时安排1课时5.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Excel软件教学过程:启动Excel: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Excel窗口:1)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最上面是标题栏,默认的是文件名Book1,保存的时候起一个有意义的,Excel的文件称作“工作薄”。
第一课认识Excel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Excel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3.使学生掌握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4.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一张简单的工作表。
5.使学生掌握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技能方面:1.使学生建立数据处理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查找和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概念。
2.工作表、工作簿的建立和保存。
三、教学难点建立工作表。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3.自学法。
4.启发式。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八、板书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效果与备注一、导入课题教师展示如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
要求学生讨论在Word中怎样绘制这个表格。
图1—1学生讨论在Word中如何绘制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应用Word字处理软件,绘制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计算的表格很不方便。
八、板书第一课认识Excel一、启动Excel二、认识Excel窗口三、几个概念1.单元格2.工作表3.工作簿三者的关系:单元格组成工作表组成工作簿。
四、建立简单的工作表五、保存文件六、退出Excel第二课数据的输入、修改和计算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2.使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技能方面: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意识.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1.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修改数据的方法.3.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三、教学难点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Excel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掌握Excel中常用的函数和公式;4.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2.掌握基本的函数和公式;3.能够利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如何使用Excel进行数据计算和处理;2.如何运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计算机教室;2.多媒体设备;3.Excel软件安装好的电脑。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利用多媒体展示Excel软件的界面和功能,并简单介绍Excel的作用;2.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运用到Excel 的场景有哪些?举例说明。
步骤二:Excel基础知识掌握1.讲解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a. 启动Excel软件并创建一个新工作簿;c.学习如何调整单元格的宽度和高度;d. 掌握Excel中的常用快捷键;e. 了解Excel的数据格式;f. 学会保存和关闭Excel文件。
步骤三:数据计算与处理1. 了解Excel的基本计算功能:a. 认识Excel的四则运算符号;b.学会利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计算;c.掌握如何进行数据自动填充;d.学习如何进行单元格引用和跨列计算。
步骤四:数据分析与统计1.学习Excel中的一些常用函数:a.平均值函数;b.求和函数;c.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d.计数函数。
2.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图表展示和分析:a.掌握如何制作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b.学会设置图表的样式和布局。
步骤五:实践操作1. 给定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鼓励学生在计算和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小结与反思1.给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鼓励学生将Excel的学习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七、拓展延伸1. 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Excel的其他功能,如数据筛选、排序和数据透视表等;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使用Excel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课认识Excel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Excel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3.使学生掌握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4.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一张简单的工作表。
5.使学生掌握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技能方面:1.使学生建立数据处理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查找和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概念。
2.工作表、工作簿的建立和保存。
三、教学难点建立工作表。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启发式。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八、板书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效果与备注一、导入课题教师展示如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
要求学生讨论在Word中怎样绘制这个表格。
图1-1教师小结:如果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应用Word就不方便了。
由此引出学习新的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
二、新课1.启动Excel教师介绍:Excel和Word一样,是MicrosoftOffice家族的成员,启动方法与Word相同。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启动Excel。
学生讨论在Word中如何绘制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
学生听教师叙述。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完成启动Excel的操作。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应用Word字处理软件,绘制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计算的表格很不方便。
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程序、Word的启动方法。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启动Excel的方法。
教学内容、步聚与方法学生活动内容与预期效果与备注。
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完整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将使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以Excel软件为主要教学内容。
具体章节为: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图表制作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单元格,调整行高、列宽等。
2. 学生能够学会在Excel中进行数据处理,如排序、筛选、查找等。
3. 学生能够掌握Excel中图表的制作方法,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图表制作。
难点:图表的制作,数据处理的高级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成绩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Excel来管理这些数据。
2. Excel的基本操作:讲解插入、删除单元格,调整行高、列宽等基本操作。
示例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3. 数据处理:讲解排序、筛选、查找等数据处理方法。
示例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4. 图表制作:讲解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制作方法。
示例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图表制作。
七、作业设计:1. 请用Excel制作一份班级成绩单,包括姓名、科目、成绩等。
2. 请用Excel制作一份数据统计表,包括数据录入、排序、筛选等。
3. 请用Excel制作一份图表,展示班级成绩分布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于数据处理的高级应用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探索更多的Excel功能,如条件格式、数据透视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将使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以Excel软件为主要教学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教案名称: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学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编辑。
2. 学会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排序和筛选。
3. 学会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
教学重点:1. 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
2. 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4. 数据的统计和图表制作。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的应用。
2. 数据的统计和图表的制作。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Excel软件安装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讲解Excel基本操作(10分钟)1. 介绍Excel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功能。
2. 演示如何创建新的Excel文件、输入数据和编辑数据。
3. 演示如何保存和关闭Excel文件。
三、数据的排序和筛选(15分钟)1. 讲解数据的排序功能,包括升序和降序排序。
2. 演示如何使用排序功能对数据进行排序。
3. 讲解数据的筛选功能,包括条件筛选和高级筛选。
4. 演示如何使用筛选功能对数据进行筛选。
四、数据的统计和图表制作(20分钟)1. 讲解数据的统计功能,包括求和、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等。
2. 演示如何使用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
3. 讲解数据的图表制作功能,包括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
4. 演示如何使用图表制作功能对数据进行图表制作。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操作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排序、筛选、统计和图表制作。
2. 辅导和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思量Excel软件的其他应用场景和功能。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主探索Excel软件的其他功能,如数据透视表、条件格式等。
2. 给学生布置Excel软件的实际应用任务,如制作课程表、成绩统计表等。
第一课认识Excel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Excel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3.使学生掌握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4.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一张简单的工作表。
5.使学生掌握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技能方面:1.使学生建立数据处理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查找和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概念。
2.工作表、工作簿的建立和保存。
三、教学难点建立工作表。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启发式。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续表八、板书第一课认识Excel一、启动Excel二、认识Excel窗口三、几个概念1.单元格2.工作表3.工作簿三者的关系:单元格组成工作表组成工作簿。
四、建立简单的工作表五、保存文件六、退出Excel第二课数据的输入、修改和计算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技能方面: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1.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修改数据的方法。
3.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三、教学难点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八、板书第二课数据的输入、修改和计算一、数据的输入1.输入数据的两种方法2.输入数值3.输入文本4.输入日期和时间二、修改数据三、利用公式计算1.公式的组成2.输入公式第三课自动填充功能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选定单元格的方法。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实用Excel教案第一章:Excel基础知识1.1 教学目标了解Excel的界面及基本操作掌握Excel的基本功能键和快捷键学会在Excel中输入和编辑数据1.2 教学内容Excel的启动和关闭Excel界面认识单元格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与编辑撤销和恢复操作1.3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Excel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Excel的基本界面和功能键。
3. 示范: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和编辑数据。
4. 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公式与函数2.1 教学目标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与编辑学会使用常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2.2 教学内容公式的输入与编辑单元格引用常用函数(如SUM、AVERAGE、COUNT等)2.3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公式和函数在Excel中的应用。
2. 讲解:介绍公式的输入与编辑方法,讲解单元格引用。
3. 示范:演示如何使用常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4. 练习: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第三章:数据排序与筛选3.1 教学目标学会在Excel中进行数据排序掌握数据筛选的方法3.2 教学内容数据排序:升序排序、降序排序数据筛选:自动筛选、高级筛选3.3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数据排序和筛选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
3. 示范:演示如何进行数据排序和筛选。
4. 练习: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数据排序和筛选功能。
第四章:图表的使用4.1 教学目标掌握Excel中图表的类型及特点学会创建和编辑图表4.2 教学内容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常用图表类型图表的创建和编辑:图表、坐标轴、图例等4.3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图表在数据展示中的应用。
2. 讲解:介绍不同类型的图表及特点。
3. 示范:演示如何创建和编辑图表。
4. 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不同类型的图表。
第五章:数据透视表5.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透视表的概念和作用学会创建和应用数据透视表5.2 教学内容数据透视表的概述创建数据透视表:数据源、透视表字段等数据透视表的编辑和应用5.3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数据透视表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实用Excel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启动和退出、工作簿的创建、保存和打开。
2. 让学生学会在Excel中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格式化数据。
3. 让学生了解Excel中的常用函数,并学会使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4. 让学生掌握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
5. 让学生学会在Excel中制作图表,并对图表进行编辑和格式化。
二、教学内容1. Excel的基本操作:启动和退出、工作簿的创建、保存和打开。
2. 在Excel中输入和编辑数据: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数据的编辑。
3. 数据格式化:字体、颜色、单元格边框、数据对齐、数字格式等。
4. 常用函数的使用: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等。
5. 数据处理:排序、筛选、分类汇总。
6. 制作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7. 图表的编辑和格式化:图表、坐标轴、图例、数据标签、图表样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数据格式化、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处理、图表的制作和编辑。
2. 难点:常用函数的运用、数据处理功能、图表的制作和编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Excel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Excel的功能。
3. 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Excel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和演示:讲解和演示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数据格式化、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处理、图表的制作和编辑。
3. 实践练习: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Excel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Excel的功能。
5. 分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际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实用Excel教案第一章:Excel的基本操作1.1 认识Excel界面熟悉Excel的工作界面,包括菜单栏、工具栏、单元格、工作表等。
学习如何新建、打开、保存和关闭Excel文件。
1.2 单元格的操作学习如何选取、编辑、格式化单元格。
学习如何插入、删除单元格。
学习如何调整单元格的行高和列宽。
1.3 工作表的操作学习如何添加、删除、重命名工作表。
学习如何复制、移动、隐藏工作表。
学习如何设置工作表的背景样式。
第二章:数据的输入与编辑2.1 数据的输入学习如何输入文本、数字、日期和时间等数据。
学习如何使用自动填充、拖放和粘贴功能快速填充数据。
2.2 数据的编辑学习如何修改、删除和查找数据。
学习如何使用撤销和恢复功能。
学习如何复制、移动和隐藏数据。
2.3 数据的格式化学习如何设置数据的字体、颜色、对齐方式等格式。
学习如何使用条件格式化功能自动设置数据格式。
第三章:公式和函数的使用3.1 公式的使用学习如何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符和函数。
学习如何使用括号、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来控制公式的计算。
3.2 函数的使用学习常用的内置函数,如SUM、AVERAGE、COUNT等。
学习如何输入和编辑函数。
学习如何使用函数帮助查看函数的参数和用法。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4.1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使用排序、筛选和查找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
学习如何使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展示。
4.2 图表的制作学习如何插入、编辑和格式化图表。
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和样式。
学习如何修改图表的数据和等属性。
第五章:打印和分享Excel文件5.1 打印设置学习如何设置打印范围、打印样式和打印质量等。
学习如何调整页边距和纸张方向。
5.2 分享Excel文件学习如何将Excel文件保存为其他格式,如PDF或CSV。
学习如何通过电子邮件或云存储服务分享Excel文件。
第六章:高级数据处理与分析6.1 高级筛选与排序学习如何进行高级筛选,包括使用条件对话框和自定义筛选。
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教案名称】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Excel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2. 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创建、编辑和保存Excel文档;3. 学会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排序和筛选;4. 能够运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5.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1. Excel软件的基本介绍a. Excel的定义和应用领域b. Excel的功能和特点c. Excel与其他办公软件的比较2. 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a. Excel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栏b. Excel的单元格和行列操作c. Excel的文档创建、编辑和保存3. Excel的数据录入和格式化a. Excel的数据输入方式和技巧b. Excel的数据格式化和样式设置c. Excel的数据复制和填充4. Excel的数据排序和筛选a. Excel的数据排序方法和规则b. Excel的数据筛选和条件筛选c. Excel的数据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5. Excel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a. Excel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函数b. Excel的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c. Excel的图表类型和制作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Excel软件的基本介绍(15分钟)a. 通过展示PPT,向学生介绍Excel的定义和应用领域;b. 引导学生思考Excel的功能和特点,与其他办公软件的比较。
2. 演示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20分钟)a. 展示Excel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栏,讲解各个工具的作用;b. 演示如何创建、编辑和保存Excel文档;c. 给学生分发练习材料,让他们跟随操作。
3. 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录入和格式化(25分钟)a. 演示Excel的数据输入方式和技巧,如手动输入、复制粘贴等;b. 讲解数据格式化和样式设置的方法,并进行实例操作;c. 让学生自行录入一些数据,并进行格式化和样式设置。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实用Excel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单元格、行、列等。
2. 让学生学会在Excel中进行数据的录入、编辑、查找和替换。
3. 让学生了解Excel中的常用函数,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4. 让学生学会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分列、合并、筛选和排序。
5. 让学生掌握Excel的图表制作,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二、教学内容1. Excel的基本操作:插入、删除单元格、行、列等。
2. 数据的录入、编辑、查找和替换。
3. 常用函数的使用: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最大值(MAX)、最小值(MIN)等。
4. 数据的分列、合并、筛选和排序。
5. 图表的制作: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的录入与编辑、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的分列、合并、筛选和排序、图表的制作。
2. 教学难点:常用函数的灵活运用、数据的高级筛选和排序、图表的个性化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Excel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直观地展示Excel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Excel的作用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讲解Excel的基本操作,演示数据的录入、编辑、查找和替换,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的分列、合并、筛选和排序,图表的制作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际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实时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评估学生对Excel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全集第一课认识Excel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Excel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3.使学生掌握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4.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一张简单的工作表。
5.使学生掌握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技能方面:1.使学生建立数据处理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查找和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概念。
2.工作表、工作簿的建立和保存。
3、教学难点建立工作表。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启发式。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进程(见下表)八、板书教学内容、步骤与举措一、导入课题教师展现如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
要求学生讨论格。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效果与备注经由过程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制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
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计算的表格很不轻易。
图1-1教师小结:如果需要对表学生听教师叙述。
格中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由此引出研究新的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
二、新课学生听教师介绍。
1.启动Excel一样,是MicrosoftOffice家族同。
作。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测验考试启动Excel。
教学内容、步聚与举措2.认识Excel窗口教师提出要求:观察Excel窗和不同之处。
联合Excel窗口,教师介绍单元格、行号、列号、名称栏、编辑栏以及工作表标签等。
3.几个概念教师展现含有多张工作表的工作簿。
联合此工作簿介绍单位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教师提问: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三者是什么关系?教师介绍:按下Ctrl键,再按四个方向键,可以快速抵达工作表各个边界。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表中共有多少行多少列。
4.建立简单的工作表教师演示在单位格中输入数据的举措。
初中信息技术Excel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Excel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创建、保存和关闭工作簿;3. 学会使用Excel进行数据输入、编辑和格式化;4. 掌握Excel的基本函数和公式的使用;5. 能够制作简单的数据图表。
二、教学重点1. Excel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3. 数据输入、编辑和格式化;4. 基本函数和公式的使用;5. 数据图表的制作。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Excel的基本概念和功能(10分钟)a. 介绍Excel是一种电子表格软件,常用于处理和分析数据;b. 说明Excel的主要功能,如数据输入、编辑、计算、分析和可视化等;c. 引导学生思考Excel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场景。
2. 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15分钟)a. 打开Excel软件,介绍Excel的用户界面和主要组成部分,如菜单栏、工具栏和工作区等;b. 演示如何创建新的工作簿,保存和关闭工作簿;c. 演示如何在工作簿中创建、删除和重命名工作表。
3. 数据输入、编辑和格式化(20分钟)a. 演示如何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包括文字、数字和日期等;b. 演示如何编辑和删除数据;c. 演示如何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如设置字体、颜色、对齐方式和边框等。
4. 基本函数和公式的使用(25分钟)a. 介绍Excel中的基本函数,如SUM、AVERAGE、MAX和MIN等;b. 演示如何使用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c. 介绍Excel中的基本公式,如加减乘除和求和等;d. 演示如何使用公式对数据进行计算和自动填充。
5. 数据图表的制作(20分钟)a. 介绍Excel中的数据图表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b. 演示如何选择数据并创建不同类型的图表;c. 演示如何对图表进行格式化和调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Excel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Excel的作用和应用场景;2. 演示法:通过演示操作步骤,让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练习题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评价和反馈。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实用Excel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等。
2. 培养学生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Excel的基本操作:启动和退出Excel、创建工作簿、保存和打开工作簿、选择单元格、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格式化单元格等。
2. 数据处理:数据的排序、筛选、查找、替换等。
3. 数据分析: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图表的制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2. 难点:公式和函数的应用、图表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
2.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讲解:教师讲解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等。
3. 演示: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并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
4. 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
5. 交流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6.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的问题进行辅导。
10.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操作熟练程度以及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认识Excel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Excel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3.使学生掌握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4.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一张简单的工作表。
5.使学生掌握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技能方面:1.使学生建立数据处理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查找和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概念。
2.工作表、工作簿的建立和保存。
三、教学难点建立工作表。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启发式。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第一课认识Excel一、启动Excel二、认识Excel窗口三、几个概念1.单元格2.工作表3.工作簿三者的关系:单元格组成工作表组成工作簿。
四、建立简单的工作表五、保存文件六、退出Excel第二课数据的输入、修改和计算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技能方面: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1.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修改数据的方法。
3.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三、教学难点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八、板书八、板书第二课数据的输入、修改和计算一、数据的输入1.输入数据的两种方法2.输入数值3.输入文本4.输入日期和时间二、修改数据三、利用公式计算1.公式的组成2.输入公式第三课自动填充功能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选定单元格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应用自动填充功能填充数据。
技能方面:1.使学生掌握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把所学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自动填充数据。
三、教学难点自动填充数据。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启发式。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好测验和练习用的表格。
六、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三课自动填充功能一、选定单元格二、自动填充单元格1.自动填充相同数据2.自动填充有规律数据3.自动填充单元格中的公式第四课函数的使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掌握求最大值函数、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技能方面:1.使学生掌握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1.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
2.求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八、板书第四课函数的使用一、求和函数1.使用SUM函数2.使用自动求和工具按钮二、求平均值函数三、求最大值函数四、求最小值函数五、其他函数介绍第五课工作表行列的设定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改变表格列宽和行高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在表格中插入行或列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初步掌握隐藏行或列的操作方法。
技能方面:1.使学生掌握表格的编辑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改变表格的行高和列宽。
2.插入行或列。
三、教学难点改变表格的行高和列宽。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续表八、板书第五课工作表行列的设定一、改变表格的列宽和行高1.改变表格的列宽2.改变表格的行高二、插入行或列1.插入行2.插入列三、隐藏行或列第六课排序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排序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了解排序的几种类型。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排序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置主要关键字和次要关键字排序。
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续表八、板书第六课排序一、排序的方法1.利用工具按钮2.利用菜单操作二、排序的种类1.按数值排序2.按笔画排序3.按字母顺序排序第七课数据的复制、移动和引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复制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动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及应用。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复制。
2.数据的移动。
三、教学难点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四、教学方法1.自学法。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续表八、板书第七课数据的复制、移动和引用一、数据的复制二、数据的移动三、数据的引用1.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2.相对引用例:=C3+C53.绝对引用例:$A$8,$B$6第八课查找和替换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查找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替换数据的方法。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查找。
2.数据的替换。
三、教学难点数据的替换。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自学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续表八、板书第八课查找和替换一、数据的查找二、数据的替换第九、十课设置单元格和修饰单元格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内字体、字型和字号的方法。
5.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边框和底纹的方法。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设置和修饰表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1.设置单元格格式。
2.修饰单元格。
三、教学难点单元格的设置与修饰。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
2.演示法。
3.自学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续表续表八、板书第九、十课设置单元格和修饰单元格一、设置单元格格式二、合并单元格三、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四、设置字体、字型和字号五、设置边框和底纹第十一课自动套用格式和条件格式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利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表格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对自动套用格式进行修改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条件格式对表格中的部分内容做特殊处理的方法。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管理、编辑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1.自动套用格式。
2.条件格式。
三、教学难点条件格式。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自学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1课时。
第十一课自动套用格式和条件格式一、自动套用格式二、使用条件格式第十二课在工作表中插入图片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在表格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修饰、美化表格的技能。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插入图片2.插入艺术字三、教学难点插入图片和艺术字。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第十二课在工作表中插入图片一、插入图片1.插入剪贴画2.插入其他图片文件二、插入艺术字三、插入自选图形第十三课工作表的操作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如何设定工作表的数目。
2.使学生掌握切换工作表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给工作表改名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移动、复制、删除工作表的方法。
5.使学生掌握在相关的工作表中进行操作的方法。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处理表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设定工作表的数目。
2.切换工作表。
3.工作表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三、教学难点在相关的工作表中进行操作。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续表八、板书第十三课工作表的操作一、设定工作表数目二、切换工作表三、给工作表改名四、移动工作表五、复制工作表六、删除工作表七、在相关的工作表中进行操作第十四课使用批注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添加、删除批注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编辑、显示批注的方法。
技能方面:1.培养学生管理、编辑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添加批注。
2.编辑批注。
三、教学难点添加和编辑批注。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观察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0.5~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八、板书第十四课使用批注一、添加批注二、编辑批注三、显示批注四、删除批注第十五课创建统计图表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在Excel中插入统计图表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