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的起源特征。
【概念解读】1、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2、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3、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
在中国,这个时代出现了龙虬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4、禅让制:“天下为公”的时代,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
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禹。
5、世袭制:“天下为家”的时代,从夏朝开始。
方式: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
宗法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该制度一直延续到1912年。
6、封建:(1)古代史料中的分封制;(2)封建社会,近代以来由日本引入中国。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中国古人类1. 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分布流域社会形态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1万年前——5000年前)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前——4000年前)文化遗存北京人:(-70万至20万年)(中上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 龙山文化 黑陶 黄河流域(下游)大汶口文化元谋人:(-170万年)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技术良渚文化 玉器 长江下游红山文化(玉器)辽河上游生产方式 渔猎、采集 穴居、迁涉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定居 农业、手工业、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剩余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与对立→国家初始形态(三皇五帝;万邦时代) 生产关系共同劳动、共享成果2. 文化遗址分布特点:(1)分布广泛 (2) 多元一体(3)中原核心(黄河中游,华夏族)※ (近代)外国或少数民族:夷或蕃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过程: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与对立→国家 △三皇五帝传说:父系社会晚期的部落首领(“禅让制”——首领产生方式)(一)夏朝(-2070— -1600)父子相传;兄终弟及1.夏朝的国家管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家天下”) (1)中央机构:王、相、卿、士(2)地方行政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二)商朝(又称为“殷朝”,-1600年—— -1046年)1.商朝的国家管理:周朝多元:多地起源、各具特色 一体:共同之处、相互交流夏朝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中央行政管理:王、相、卿、士(2)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侯、伯(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商王是盟主)内服(中央):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地方):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2.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甲骨文:成熟文字+文献)(2)商王对外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中央集权末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知识点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它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部落社会,并开始农业生产,以种植谷物为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村落,村落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发展出一种符号文字,用于记录和交流信息。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那个时候的文字还非常简单,并且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识读和书写。
此外,中华文明的起源还与华夏族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部落,它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以农业为生。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华夏族逐渐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逐渐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
而这一时期的早期国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首先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创立者是禹。
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国君都是姓夏氏,因此夏朝也被称为夏氏王朝。
夏朝时期,国家政权开始崛起,并在黄河流域扩大其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次是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在夏朝灭亡后登上历史舞台。
商朝最著名的特点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兴起,青铜器成为商朝统治者的象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礼仪、祭祀和战争。
在政治方面,商朝实行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是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周朝的国君采取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四等级的社会阶层划分,实行封建制度,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此外,周朝对于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学说、道家思想等都在这个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
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
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
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
(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
(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
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
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时间情况而定)回答,说明原始的平等关系已经被破坏,凌驾于一般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
请问大家由原始社会的平等关系被破坏是不是社会的倒退?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文明也因此而产生,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共同证明,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产生(板书)
其实,像陶寺和牛河梁这样的考古发现很多,请大家早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中找一找重要的文化遗址,请问大家,这样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一体);黄河中游是核心地区。
(板书)
结构板书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经被破坏,私有制出现。
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部族间已经出现剧烈冲突,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出现。
时间:距今5000~4000年前
作业设计
《导学案中华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