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1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有许多欠缺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根据本人从事司法工作(审判)的经验总结,着重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以罗列,以及作证制度如何完善,试图造就一个良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环境,目的是给我国证人出庭方面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证人拒绝出庭。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人们都不愿去证明自己身边人有罪或为此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在通常审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证人一般为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的同事或邻居,甚至有某种亲情关系,对于出庭作证存在着重重的顾虑,这样,有些人虽然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了解一切事实真向,但趋于某种考虑,在当事人、控辩方要求其出庭时不愿出庭,甚至干脆予以回绝。
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有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的很笼统。
2、作证随意性大。
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甚至在法庭上任意改变证词,为案件审理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受证人主观条件限制的,证人具有主观虚假性。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有某种亲属、近邻、同事、恩怨、上下级或为了追遂某种利益,基于庇护、营救亲人、友情、报恩、情面、报复、贪利等心理动机,而作的随意性陈述。
3、作伪证,基于某种目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或帮助他人隐匿某种事实,往往给法官办案带来麻烦,完全要靠法官去去伪存真。
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作证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粗陋、流于形式,而不注重于可操作性,使证人证言产生证据效力的途径不能借助正当程序使之客观化、程序化,导致法院对案件事实无法认定,从而使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注重对证人证言的采信,而无法发挥证人证言这一证据方式的优势。
4、对证人资格和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不科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证人资格上,规定单位与自然人同样具有作证资格,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单位既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凭借感官、感觉、感知案件事实,也不能被直接传询,无法承担伪证责任,因而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严谨的。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根据您给出的题目,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的文章。
以下是正文: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
证人在民事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证言直接关系到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因此,证人有义务按照法律的要求出庭作证,为保护正义、维护法律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体现了法律对证人作证的重视。
在司法实践中,证人的证言常常是事实查明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证据来源。
证人的证言可以提供案件中的关键信息、证实或推翻当事人的陈述,对于法官判断案件事实、裁量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证人作证的义务被法律予以明确,以确保案件能够按照法律程序公正地审理。
其次,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尊严。
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公正裁判,而这又离不开证人的真实作证。
证人作为目击者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人,他们的证言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案件公正性的认知和对法律制度的信任。
如果证人不履行出庭作证的义务,随意缺席或提供虚假证言,将会对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尊严的必要举措。
此外,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还体现了对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有权向法院寻求救济。
而证人的作证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和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确保了案件事实能够真实地呈现在法庭上,让法官根据证人的证言作出公正的判决,从而保护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并不是绝对的。
在特定情况下,证人可以通过法定的豁免权进行免证或者拒绝作证。
例如,法律规定了与当事人的亲属关系、隐私权、国家机密等特定情况下,证人可以免除出庭作证的义务。
这是为了保护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综上所述,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在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明确。
中美民事诉讼法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比较分析证人是指除当事人以外了解案件情况并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的诉讼参与人。
证人制度是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诉讼过程中证人资格.证人作证的形式程序、证人证言的采信标准以及证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美两国的司法制度模式分数两大不同的法系,因此他们的证人制度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只要知道案件情况,不论其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政治态度、健康状况如何,都可充当证人。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但是,法律并未规定证人在无合理原因拒不出庭作证的情形下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因此,在这种出庭作证义务如不履行也不会遭到不利后果的情形下,实际上等同于证人既可以出庭作证,也可以不出庭作证,是否出庭作证的主动权为证人本人所掌握。
美国法律规定,几乎任何人都有作证资格,包括当事人、鉴定人,甚至精神病患者、少年儿童和已定罪的罪犯,只要有足够辨别事物的理智,都可作证。
美国对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的规定甚严,只有在证人死亡、生理上或精神上无能力时,才允许提供书面证言。
但提供已记录的证言需满足下列条件:必须是经宣誓作出或经正式确认的;在前一程序中已通过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与前一审判决程序涉及的争论点实质相同;该特殊证人不能出庭提供证言。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53条第4款规定,证人没有充分理由拒绝作证,将会因藐视法庭被处罚款1000美元。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并非是从强迫证人出庭作证的角度来规定的,而是从保障有关证人证言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适格性这一角度来规定的。
因为,《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9条第(5)项规定,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因此,对于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我国目前还不能像美国那样将这种行为视为藐视法庭或者妨碍司法活动来加以处罚,而只是作出对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一方当事人不利的判定。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出庭与证言的效力证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出庭和证言是法庭了解案件事实真相的重要证据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证人作为诉讼参与人之一,其出庭和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本文将从证人的基本义务、出庭要求和证言的效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证人的基本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证人有义务按照法律的规定实事求是地作证,不能有隐瞒、歪曲或虚假陈述的情况。
证人的基本义务是保证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帮助法庭了解案件的真相。
二、证人的出庭要求1. 法院传票证人出庭需要法院的传票,通过传票通知证人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庭作证。
证人应当在收到传票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往法院出庭。
2. 证人的拒绝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1条的规定,证人有权依法拒绝回答与他人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或者涉及他人商业秘密的问题。
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证人可以对有关问题进行拒绝回答。
三、证言的效力证言的效力是指证人的陈述在法庭上的证明力和法律效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4条的规定,证人作证的证言是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之一。
1. 直接证据的效力直接证据是指证人作证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在民事诉讼中,直接证据的效力通常较强,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2. 间接证据的效力间接证据是指证人作证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在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的效力相对较弱,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以增加其可信度和可靠性。
3. 证人证言的证明力证人的证言在法庭上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以确保证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法庭在评估证人证言时,会综合考虑证人的证言内容、其在案件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与其他证据的协调性等因素。
总结: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出庭和证言的效力做出了明确规定,证人作为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之一,其出庭和证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证人有义务保证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根据法院的传票要求出庭作证。
浅析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作者:蒋蕴杰来源:《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司法鉴定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之一,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目前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鉴定人几乎从不出庭作证,成为庭审中鉴定意见质证时最大的软肋。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并针对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制定了处罚措施。
但该规定仍不够细致,尚需建立具体的配套措施,以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关键词]鉴定人;出庭作证;完善;制度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为《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六十八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鉴定意见是对民事诉讼中涉及的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所形成的意见,属于证据的一种,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直接影响,有必要在法庭上进行质证,这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正当的程序保障。
①据此,新《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鉴定人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质询,回答鉴定争议的问题,并说明鉴定的过程、依据等是鉴定人的义务,也是保障鉴定意见真实性、合法性和证明力的重要形式,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
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加以完善。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状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常成为法庭上的“隐身人”。
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但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几乎从不出庭作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鉴定人出庭率低形成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事纠纷越来越复杂化、专业化,涉及专门知识的案件越来越多,鉴定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而得出的鉴定意见往往对案件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最终影响到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另一方面,鉴定人在庭审时几乎从不出庭作证,鉴定意见也只是由法官当庭宣读,鉴定意见作出的步骤、采取的方法、使用的设备和依据的科学原理等诸多当事人渴望知道也本应知道的信息却不得而知,而在当事人质疑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法官却无法给出合理、准确的解释,很难使双方当事人均心服口服。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在大家生活的周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以及纠纷的,但是当当事人不想一直因为这个纠纷再纠缠下去的时候就会选择法律诉讼解决了,往往这种▲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当事人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只要知道案件情况的,就可以作为证人。
一、基本要求 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二、作证的形式 1、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手段《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2、出庭作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
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程序(民事诉讼)
证人出庭作证申请是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程序之一。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必须经过法庭批准,证人
才能出庭作证。
申请人提出申请
民事诉讼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在庭审前向法庭提出证人出
庭作证的申请。
申请人需要说明证人的姓名、证件号码、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并说明该证人可以提供什么证言。
法院审查申请
法庭收到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后,会进行审查。
法庭会查验证
人的证件和工作单位等信息,并核实证人提供的证言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
如果法庭认为证人作证确实具有必要性,而且不会妨碍案件的
公正、及时审理,就会批准该申请。
确认证人出庭
法庭批准证人出庭作证后,会通知证人出庭。
证人应当按照传
票的要求准时到达指定的法庭并作证。
需要注意的是,证人未经法庭许可不得未经授权私自离开现场。
如果证人在出庭过程中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现场,必须要事先向法
庭申请,并得到法庭的允许。
总结
证人出庭作证是民事诉讼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收集方式。
申请人
需要在法庭审查时充分说明证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遵守法庭的
相关规定。
证人一旦接到法庭传票,就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进行
作证,并在出庭过程中保持合法合规的行为。
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规定。
该条规定了证人的身份认定、作证的义务与权利、作证方式及证人出庭的规定等。
下文将对该条进行详细解读。
证人是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因了解或曾涉及案件的事实而被法庭传唤出庭作证。
在证人出庭作证过程中,他们应当依法如实作证,为法庭了解案件事实提供真实准确的证言。
首先,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证人的身份认定问题。
当法庭需要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当及时传唤证人,并告知他们证人身份的重要性。
证人在出庭作证时,应当向法庭出示身份证明或其他身份证明材料,以证明其身份的真实性。
其次,该条规定了证人作证的义务与权利。
证人是作为案件事实的了解者或直接参与者,他们有义务出庭作证,并按照法院的要求真实准确地陈述案件相关事实。
同时,证人还享有在作证过程中不受非法侵害、恶意辱骂或人身威胁等权利保护。
再次,第一百一十八条对作证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证人可以口头作证或以书面形式提供证据材料。
当然,当事人或法庭提出异议时,证人还可以提供证据材料的真实性,以增加证据的信度和说服力。
最后,该条还对证人出庭的规定进行了规范。
证人在法庭传唤后,有权利知悉具体作证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相关信息。
同时,法庭也会以适当的方式通知证人关于案件的处理结果,以便证人了解实际处理情况。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规定。
证人的身份认定、作证的义务与权利、作证方式及证人出庭的规定等都在该条中得到了明确的规范。
这些规定的实施,有助于确保证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同时提高民事诉讼案件的查明事实和维护公正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并尊重这些规定,以确保证人出庭作证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为法庭了解案件事实提供真实准确的证言。
法律实务
zhigong falv tiandi
-46-2017 年第 5 期职工法律天地浅谈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王思予
(110870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 沈阳)
摘 要: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由于内容不全面、制
度难落实等原因,在目前的民事司法实践当中,证人不出席法庭
已然成为常态,伪证泛滥更是不争的事实。
此类问题严重阻碍民
事纠纷的正常解决,同时也影响到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判工作的顺
利进行。
本文从民事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
探究原因,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建
议,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伪证;证人保护
一、我国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之现存问题
(一)证人不出庭
由于证人直接在庭审中陈述案情有助于顺利推进庭审进程
和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因此法律将其明确界定为加之于自然
人的强制性义务[1]。
然而在我国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证人不
出庭作证已然成为困扰庭审正常进行的一大顽疾。
由于各种原因,证人有作证意愿却又不愿出席法庭,希望
通过书面证言履行作证义务,但这种作证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弊
端十分明显:一方面,证人不出庭提供证言,这造成民事诉讼
中充斥着大量无法向证人核对的证人证言,极大地降低证人证
言的可信赖程度,诉讼效率被动拖延。
这对于查清事实公正判
决而言,极为不利;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
够高,自然人作证时常常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如果由律师
来引导,证人证言容易掺杂其他人的意志,难以保证证人站在
公正立场上客观地表述案情,继而导致证言的真实性存疑[2]。
(二)证人出庭作伪证
证人证言的真实性直接关系民事诉讼的庭审走向和民事判
决的公平公正。
证人作伪证危害极大,一方面,伪证导致庭审
走向偏离真实轨道,即便最终被识破,也消耗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这会严重拖低诉讼效率;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个客观难题,法
官没有亲历案件的客观事实,只是依据现有证据来还原案件的
法律真相,少数浅显伪证能被轻易识破,但在其他情况下,伪
证即可能被采纳,这种情况造成的危害及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一个错误判决不仅仅放纵了一个违法者,更冤枉了一个无辜的
人,法律尊严受到损害,司法公信力被严重践踏,法治国家的
建设沦为空话 [3]。
二、民事出庭作证制度问题之原因分析
(一)证人不出庭之原因
证人不出庭的原因多种多样,总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
类情况:
第一,证人受到外部环境干扰,不敢出庭作证。
若证人受
到当事人及其家属或律师的恐吓,担心作证后自己可能被打击
报复;在民事证人保护基本沦为空话的今天,证人受到的作证
阻力非常大。
第二,法律并没有对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权利做出明确规定。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对等
的[4]。
但是在证人作证这一法律关系内,对证人而言,除了如实
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这一义务外,并不存在获得其他利
益的权利;需要额外说明的是,证人作证所获得的必要费用,
是证人出庭客观表述案情的必要性补偿,与作证义务并不等价[5]。
(二)证人作伪证之原因
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提供虚假证词的现象屡见不鲜,究
其原因:首先,我国法律对证人陈词真实性的保障措施仅限于
证人作证前签署保证书;其次,对民事伪证的惩处力度不够,
加之执行落实不到位,造成证人撒谎的违法成本过低,根本不
具有威慑效应;再加上法官对证人虚假陈词的放任态度,又在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伪证证人的嚣张气焰。
三、对我国民事证人出庭制度几点建议
(一)保证证人出庭
1.完善经济补偿制度
虽然出庭作证是一项强制性义务,但它并不妨碍证人取得
合理补偿的权利。
由于权利和义务是对应存在的,为改变当前
的作证环境,国家应当就法庭依职权通知证人出庭作证这种支
配他人的行为付出合理又必要的费用。
另外建议严格区分证人经济补偿权中的必要性作证补偿和
额外补贴。
额外补贴是指除出庭作证的必要费用之外的补助费
用,主要出发点是鼓励证人出庭作证,逐步改善证人出庭作证
率低的问题;此处从经济学角度略论其合理性。
2.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论证我国建立证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时都立足于如下逻辑:我国证人的出庭率很低( 以各种研究数据
为依据,高的 8% 左右,低的 2% 左右) [6]。
目前我们需要探索建立的是在最低成本之下的证人事前保
护制度。
笔者建议在这一阶段的司法改革中,已经可以考虑创
新出庭作证的方式,如允许证人在隔壁审判庭,通过视频、音
频传输设备作证;运用脸部马赛克和变音技术,隐藏证人生理
特征等方式。
由于数字化法庭在我国已经非常普及,大多数基
层法院都已经装备,再加上这种保护措施的效果也较好,所以
这种隐蔽作证的方法在不违背直接言辞原则的同时也为证人的
安全提供了较为实质的保障,应当建立并落实。
(二)完善证人真实作证制度
在我国,立法和司法界对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虚假陈述普遍
不够重视,证人虚假陈述和其最终所承受的处罚明显不够平衡。
在立法层面上,对于提供伪证的证人,可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根据诉讼的不同阶段以及伪证对诉讼相对方造成的危害程度,
分别给予民事制裁、行政处罚直至刑事处罚[7]。
在司法层面上,
各级法院内部应细化对民事伪证人的制裁程序,简化上下级审
批程序,降低惩处成本;尤其还要扭转法官对于制裁伪证人的
怕麻烦、小事化心态。
证人作伪证不仅增加法官查明案情的难度,也增加了法官
的工作内容,无端消耗了大量司法资源,这种妄图通过欺骗获
得胜诉、严重损害法律尊严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对待。
参考文献:
[1]刘善昂.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
学,2008.
[2]胡迎阳.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D].
合肥:安徽大学,2004.
[3]张萍.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4]刘玉莲.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法
制与社会,2016(10):32-33.
[5]邢欢.论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措施[D].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2012.
[6]吴杨泽.比较法视野下的证人保护制度[J].山西师大学
报,2017(1):42-48.
[7]马岚.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制度构建[J].智富时
代,2016(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