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教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格式:doc
- 大小:63.11 KB
- 文档页数:9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
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
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新课教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培养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主要难点是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脉络,如何分析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如何评价早期国家的文化成就和对外交流。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一般对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知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记忆负担重、思维方式单一、判断能力欠缺等。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历史视角和历史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可以通过本课学习,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增进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青铜器、甲骨文等方面。
2.理解并掌握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3.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4.通过学习本课,增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对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热爱和珍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包括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方面,以及它们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3.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发展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以及它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起源与发展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千头万绪,而且教材在叙述中逻辑不甚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中华文明”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脉络和地理位置。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如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良渚文化遗址、甲骨文等,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