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用一百年写好一本病历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8
协和医学院建校百年:科学济人道刘畅100年前的9月24日,协和医学院在北京东单的豫王府内奠基。
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2017年9月,协和医学院在这里迎来百年校庆。
这是个颇有历史意义的地点——正是在这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属的罗氏驻华医社(CMB,现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把当时世界领先的八年制教学和住院医师制度带到中国。
借此制度,素有“中国的约翰·霍普金斯”之称的协和医学院赢得了国际声誉。
百年来,协和医学院虽关关停停、几易校名,但教学制度未变,“科学济人道”的理念在严谨的医学规范、透彻的医学思路中得以贯彻,培养出的精英在中国医学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磨洋工”磨出的医学院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上,全体人员在院内合影1914年,位于北京东单北大街豫王府旁的院子里,两根21米高的旗杆被大风刮倒,当时的人们从风水上认为这是“改朝换代”的征兆。
没成想,第二年竟应验了,如胡适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架在独轮车国家里的飞机”即将在此建造。
那处院落正是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
19世纪下半叶,伦敦会把英国公使馆附近的火神庙改建成京施医院,以期借助西医传教。
义和团运动后,医院已破败不堪。
伦敦会的科龄通过给清皇室看病,结识太监李莲英,进而获得慈禧太后赏识。
1906年,他得到皇室资助和认可,在原址上扩建、成立了协和医学堂,成为当时中国政府唯一认可的教会学校。
但是,虽已拥有五栋医疗建筑,五年制的教育制度也已成形,可谓初具规模,资金和传教士的水平却始终有限,又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纵有英美五个教会联合经营,到1914年时,医学堂已是捉襟见肘。
而当时的中国卫生状况差、流行病横行、现代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即使协和医学堂正常运转,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美国慈善家、资本家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与此同时,美国如日中天的洛克菲勒家族正在雄心勃勃地开展他们的慈善事业。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
协和密码——协和三宝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现代医学史,每一个人都是大写的人,都是对生的希望。
一百年协和传承着哪三件宝贝。
活下来不是最高目标,希望病人有质量的存活。
百年来,协和医院珍藏了400余万册病例,承载了协和医学发展的历史,堪称浓缩了一个世纪的医学图书馆,不光有先贤伟人的病例,还有记载中国首例,世界首例的疑难杂病的病例。
以病人事实,病情发展以依据,以病人的自我感受,病案称作宝,看病的首要过程不是开药开刀而是书写病例,要贯穿医生的思考和分析,需要多看病人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有经验,在病历的诞生过程中,渗透老协和对年轻大夫的言传身教,近乎残酷的训练,练就了一代又一代医生过硬的本领,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作风得益于老师的教导,病历中的一个词体现了对病人病情的理解程度,三年住院医生,24小时住院制度,滚在病房里,熬夜写病历,学会看病。
从病案、教授、图书馆这三宝中领悟百年协和常青的精神密码,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八字协和精神是协和百年发展之魂,严谨求精是科学作风勤奋奉献是人文精神,是协和精神是做好一切事的精神,把知识和能力传播出去,服务与健康紧紧相连,与生命紧紧相连,每个人都是大写的人都是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医生担负的生命的责任,托起的是家庭的幸福。
同样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寄托的是学生求真知的希望,图书馆,病例记录医生成长的足迹,图书馆是终身学习的地方,是寻求解决之道德方法,学习是职责所在,当医生就是一辈子要学习,跟上人们的认识科学的发展,不能闭关自守。
不推卸责任,认真分析病人病情。
教授,教授的言传身教让后辈们汲取医术医道的真谛和精髓,一代又一代协和人正是被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氛围熏出来的,重视医德,所有病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部分贫富贵贱,用手捂听诊器,老师形成良好的示范,医患之间建立信任和尊重,小细节对患者都是一种温暖和依靠,一辈子的座右铭“凡事要亲临病人,诊断要如履薄冰”,把已知病情的病人当做第一个病人对待,对烂熟于心的病情仍然仔细分析,病人的生命、肢体等都是没有第二回的,犯错是无法挽回的,把每个病人当做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用第一次的专注态度,医生要做床旁的医生,“拉住病人的手,就能传递很多”,医生和病人的交流是任何先进技术不能替代的,依赖技术,但不能缺少对病人应有的关怀,48岁面临自己未知的领域,从零开始,不害怕改变,改变永远不觉得晚,“重论文,轻临床”的坏现象,“她的孩子千千万万,谁能说她孑然一身呢,他是真正能的母亲”,为医学研究甘做小白鼠,在协和的骨血中根治在协和的精神谱系中,传承的是对患者责任心的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患者的问题,带着对患者的责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长辈,人民至上,患者至上的医学观念薪火相传,从传承百年的内科大查房到探索建立农村三级医疗网的模式,从农村医疗队到医疗牵头人才。
1924年冬,梁启超51岁。
他莫名其妙地患了一种病,总是尿中带血,而病因不明。
此病总共大约陪伴了他四、五年时间,一直到他1929年去世始终未愈。
起初,情况不严重,且无痛苦,他不以为意。
那时他不仅在清华讲学,而且在京城各大高校都有定期演讲,甚为忙碌,顾不上看病。
加之夫人李蕙仙不久前因癌症复发去世,他悲痛不已,写下了声情并茂的《祭梁夫人文》,度过了一段难捱的时光,自然也没有心情去看病。
过了一阵子,忽然发现自己病情加重,因为考虑到夫人是患癌症去世的,他才开始担心自己亦有不测,感到需要去医院查一查了。
可这时已是1926年的1月。
梁启超先生开始,他去的是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
德国大夫在半个月时间里为他做了全面检查,排除了结石和结核,但由于医学检测设备不足,最终无法判断病原病因。
出院后,他尝试使用中药,未见效果。
他与列名“四大名医”的中医肖友龙有些来往,前往问诊,答复说,尿中带血,“这病不是急症”,“任其流二三十年,亦无所不可”,令他不免失望。
因为怀疑自己患癌,他决定到协和医院做彻底检查。
协和是美国人在华开办的医院,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器械,已可以进行X光透视等检测。
协和的医生借助器械,很快查明他的膀胱和尿道一切正常,便怀疑是肾的问题。
对于究竟是哪一只肾脏作怪,医生做了一系列左右两肾的对比试验,先是验出两肾的排泄功能左强右弱,接着进一步的化验,发现左肾排泄物“其清如水”,而右肾排泄物带血。
于是医生认为尿血的原因在右肾上,与左肾无关。
接受了X光透视之后,医生果然发现他的右肾有一个樱桃大的黑点。
经多位专家诊断,一致认为那黑点是肿瘤,且是导致尿血症的病因。
在怀疑是癌的前提下,协和医院决定为梁启超做手术,切除右肾。
3月16日,梁启超被推上手术台。
主刀医生是当时的协和医院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刘瑞恒,副手则是一位美国医生。
刘瑞恒干净利落地切除了梁启超的右肾,就手术本身来说,不可谓不成功。
但手术以后,血尿并未停止,虽然有时血量很少,肉眼看不出,但化验证明,病症未愈。
协和精神,催人奋进——协和进修总结时间:2013-09-16 来源:风湿免疫科作者:潘文萍2013年3月我满怀着崇拜、向往之情,踏上北上的列车,开始了为期半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的进修生活。
协和是多少学医人梦寐以求的医学圣殿,报到的那天,我如同重回到学生时代,激动又兴奋。
院前培训的几天,教育科的领导给我们讲述协和发展的历史,并带我们参观了院史馆。
一份份历史悠久的病案,从英文到中文,从显赫历史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宋庆龄)到芸芸苍生,一位位医术精湛学界泰斗的肖像,无不震撼着我的心灵。
协和领导告诉我们:几代协和人孕育积淀的“协和精神”,即“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位协和人,使协和始终站在医学的巅峰。
他们殷切的希望,我们今后也能把协和的精神带回去,发扬光大。
半年的时间转瞬而过,虽不是满载而归,但感悟缺颇深,著之笔端,与同仁们共勉。
一、严谨的工作态度我所在的北京协和风湿免疫科,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由称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的张乃峥教授于1959年创建,目前成为全国疑难重症患者诊治中心。
在进入科室的伊始,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协和人严谨的工作态度。
他们对待患者一丝不苟,从接诊、询问病史、查体、书写病历,这些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工作,有时我们会因为熟悉而懈怠,而协和医生做的更精细、更规范,每次都会让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拓宽了诊疗思路。
“在临床上一切皆有可能,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这是协和教授最常说得一句话。
因此,无论初诊或复诊患者,均要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查体。
接下来的病案书写规范、要点突出。
无论患者多少,总是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
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习惯。
二、千锤百炼铸就的扎实本领协和医院病房是高年主治医师负责制,这些主治医师都经过5-6年的科室轮转,1-2年的住院总医师的培训,基础和技能全面而扎实。
雷打不动的早、晚两次查房使他们详细知晓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并取得良好的医患沟通。
北京协和医院百年华诞今天是 2021年的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百年院庆日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
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
100年来,医院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风格,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并向全国输送了大批的医学管理人才,创建了当今知名的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
在2009-2015年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连续七年名列榜首。
庆典当前协和医院内外喜气洋洋新楼落成邮票发行...庆祝活动纷呈更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莅临道贺让这所名满天下的医院更加耀眼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同气连枝作为一个协和人在百年庆典之时就用拍的照片来展现它的风采吧百年协和新与旧相互交叠着既有醇厚古貌又有时尚新颜国宝建筑和现代化新楼交辉造就了协和特有的建筑风貌协和医院护士楼原名哲公楼(Dliver Jones Hall,建于1907年)位于东帅府胡同2号。
是为纪念美国捐款人Oliver Jone 而命名的楼。
平面呈'一’字形,坐北朝南,北临东帅府胡同;在娄公楼以西,同其北部相连,三层(局部四层)。
为附设护士学校宿舍。
1925年拆除重建,设计人C W Anner。
新建的护士楼为美国近代古典折衷主义风格。
平面呈“U”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原地上三层,上世纪中期曾加盖了一层,带半地下室,平顶,墙面上有凸出的结硫砖做装饰。
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2021年9月5日,协和医院百年华诞之际,<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协和)>正式启用。
有贺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一百周年贺联
贺联
秋千
医者以济世慈行,一百年来,高擎大纛;
仁心怀活人宏愿,三千界里,激荡长缨。
寒天
大方载杏林,岁增百倍回春力;
仁术无疆界,璧合一团济世心。
闲云野鹤
盟杏林而济世,大道其行,灵丹相协;
开橘井以滋人,百年所望,万姓同和。
桃园庄主
一百年燕京所寄,当仁术济民,遍看橘井四时,杏林三月;多再世秦越而功,并大医载道,但得人家有好,岁数无寒。
兰台
国之宝器,逾百年而犹盛,看风云起杏林,桃李集槐市;代有神医,秉初志所不移,若大明吴又可,大清伍星联。
葉孤城
方术精诚叩金石;
悬壶百载鉴海桑。
叶知秋
橘井泉香,悬壶万口誉;
杏林春暖,济世百年功。
老刘
亦教亦医,启术业一流,庚子款或归故国;
相协相和,听风云百载,琉璃瓦时有回声。
冰鼎
协橘井温寒交久矣,三候十全,至今救死扶伤,精为神本;和杏林甘苦契于斯,千门万户,当记回生有喜,形以寿期。
莫非
曰困穷曰饥溺,秉救亡图存心,允襄大道;
于百姓于万邦,推调治燮理术,来祝长春。
绿满春枝
悬壶从望闻问切,一脉相承,春风人意杏林暖;剔病出腠理肌肤,百年志庆,秋月天心橘井香。
小鱼儿
五蕴协和,岐黄精奥;
百年通泰,功德宏深。
绿竹猗猗
九万里协风瞻北斗;
一百年和德出东曦。
百年前的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优秀病历范文
病人基本信息:
姓名:张三
性别:男
年龄:55岁
住址:xx市xx区xx街道
主要症状:
患者主诉头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持续两天,加重。
既往史: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控制良好,无手术史,无过敏史,无长期用药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患者体型偏瘦,面色苍白,步入自如,精神状态欠佳。
生命体征:体温37.2℃,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90mmHg。
头颅检查:头颅无畸形,无压痛,颈部无抵抗,无颈强直,头颈活动受限。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肢体力量稍弱,双侧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
头颅CT:头颅CT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
脑电图:脑电图示高频波增多,提示颅内炎症。
诊断:
1. 高血压病
2. 脑炎
治疗过程及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予以静脉输液补液及控制血压治疗,同时给予抗炎、解热、镇痛治疗。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症状变化,每日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其他生命体征指标。
预后及随访计划:
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四肢乏力得到改善。
计划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并定期复诊。
本次病历记录详实,诊断准确,治疗及观察过程规范,整体质量较高。
希望患者能够按医嘱继续治疗,合理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结:
本次协和医院病历记录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体现了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医疗水平。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继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郎景和:好的大夫都会写出好的病历做医生,一辈子要和病历打交道,病历是给患者诊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科研的第一手临床资料。
同时,病历也是医生的脸面。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郎景和教授说,从病历就可以看出一个大夫是否认真、细致、负责。
好的大夫都会写出好的病历。
怎样写好病历、管理好病历,郎景和分享了他多年来的经验。
郎景和说,协和有“三宝”,教授、病案、图书馆。
正因为有这“三宝”才使得她成为高级医师的摇篮,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好的临床大夫都会写出好的病历。
病案质量高、可以保存完整,有待日后查找、考察。
民国时期的一些名家的病案至今都保存完整。
在协和病案展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孝骞、林巧稚、宋鸿钊书写的病历,中文的、英文的,还有绘图,精彩之极,宝贵之至。
怎样写好病历?目前,一些医生的病历龙飞凤舞,仿佛天书一般,这也可能是因为时间紧迫所致。
但是,这样的病历过了几日,有时连医生自己都看不懂,造成了许多不便。
协和对于病历书写的要求极为严格,各种病历书写规则明确,青年医生要花很多时间书写病历。
医生也看重病历,不消说它是一翻病历,看字迹是否整洁清楚、排列有序,单据是否井井有条,便可大致知道这位大夫是否认真、细致、负责了。
病案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一项工程。
协和有一批病案管理专家,从王顕星到马家润、刘爱民等人,还把国际疾病分类引入。
近年又施行电子化、条形码,便于索引、查找,方便病人,也方便医生。
病历最重要的是质量。
质量包括基本的程式、项目完善,也包括内容充实、记述准确、学术丰富,从描写讨论到会诊分析,会使病历成为胜过教科书的活教材。
协和不仅有病案专家检查病历的基本规格,评出等级,也请相应科室的临床教授重点审查专业内容,作出和绩效挂钩的评判。
郎景和说,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推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手术复杂、程序繁多。
为记录方便、完整,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卵巢癌手术记录。
还是用钢板刻写油印的,配有手术解剖绘图。
40年了,这些还在使用,是学术记录,也是历史纪念。
《一个协和8年毕业生的心声》【转】2010-06-18 13:00:48虽然我赞成作者的很多说法,但我还是喜欢做医生,没有为什么,就算病人和家属不理解,就算待遇不好,就算整天顶着法律危险。
记得“白领日志”的编导,上海仁济医院的外科医生老卞,被人问起,经历过这一些,你还想做医生吗?他是那么坚定的回答,还是想做医生。
白领日志:/logs/36248706.html17岁那年,出于对某种生活的模糊憧憬,我报考了中国最好的医学院。
直到交志愿表的前一个月,我还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医学生。
就在这时,朋友向我说起她看过的一个纪录片,说的是协和医院妇产科名医林巧稚,说她如何医术高超,做人一品,说那灰砖绿瓦的医学院如何著名,如何培养一流的医学生。
几句话勾勒的图画,在一刹那击中了我的某根神经。
因为17岁的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
我一边觉得这8年医学生活会充满艰辛,一边又觉得它将不同寻常、不落俗套。
同级的30个新同学见面后,便开始交换理想,大部分女生都是受了林巧稚的鼓舞进了协和医院,并立志要做当代名医。
只是很快,这些辉煌与欣喜便被稀释,接下来是真实生活一波接一波的长久考验:我们宣誓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硬着头皮解剖了半年的尸体,早上睡眼朦胧地给全病区的病人扎针抽血,抢着给阑尾炎病人做手术,每晚自习到深夜12点以后。
直至最终,我们把几年学过的内外妇儿几本大厚书摞在一起,把自己困在教室里一个月,昏天黑地。
然后熬过了冗长的毕业考试。
我数了一下,除了选修课之外,8年下来大大小小总共考了59科。
而在这8年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说医学本身是门并不完美的科学,那么从事医学的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背着人道主义重担、过程却冷暖自知的职业。
这份职业,承担着来自病人类似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脱不了身边需要面对的琐碎现实。
8年后我毕业,没有做医生。
毕业那天,我穿着博士服,导师则打着印有YALE(耶鲁大学)字样的领带。
北京协和医院诊断证明书样本诊断书一、 ~病案书写的意义病案是关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情况的系统记录;是临床医师根据问诊、查体、辅助检查以及对病情的详细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经过归纳、分析、整理书写而成的档案资料。
病案不仅真实反映患者病情,也直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病案不但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也为医院管理提供不可缺少的医疗信息;在涉及医疗纠纷时,病案又是帮助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书写完整而规范的病历,是培养临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是提高临床医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而病案书写质量的优劣也成为考核临床医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客观检验标准之一。
每一位临床医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写好病历,正如张孝骞教授所说:“写大病历的阶段至为重要,要通过它形成一种终身不改的习惯,即在诊务繁忙之中也能如条件反射般运用,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不遗漏任何要点。
这种训练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一旦落课,就无法再补,切勿等闲视之。
”让我们谨记老一辈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学家张孝骞教授的教诲努力共勉之。
二、完整病案的内容完整病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入院记录,住院病历。
、病程记录班记录、阶段小结、转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小结、术后病程记录等)。
、麻醉记录;、手术记录。
、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
、体温单。
、医嘱单。
、抢救或监护记录。
、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报告单、特护记录。
三、入院记录书写内容及格式由住院医师书写,要求于病人住院后24小时内完成。
格式:入院记录入院日期:记录日期:姓名:性别:年龄:病历陈述者:婚姻:民族:籍贯:职业:可靠程度:单位或住址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及婚育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及体重一般情况:皮肤、粘膜: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肺脏:心脏:血管:腹部:生殖器:直肠肛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专科检查辅助检查入院诊断住院医师签名四、住院病历的书写内容及格式由实习医师书写,要求于病人住院后24小时内完成。
协和医事作者:刘畅来源:《中国周刊》2011年第11期现代中国医疗精英的摇篮、疾病的终结之地、医德的代名词、温暖的安全感……九十年来,“协和”二字见证着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更是医学教育的精神所在。
在有些东西正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代,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更加厚重。
•一•沿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大街,拐入帅府胡同园路,你会看到一片中式传统的老建筑:琉璃绿瓦顶、仿汉白玉的围栏、水磨对缝的青砖墙壁相得益彰。
穿过三面环楼、中轴对称的庭院拾级而上,抬眼便是“北京协和医院”几个遒劲大字。
这仅是今日协和的西门一角。
在现代化的校舍、保健基地、新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竣工之后,这所医院的建筑总面积接近50万平方米,它拥有1800张住院床位、12000人次的最高单日门诊量、每年3.2万例住院手术……可协和的影响力,却并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之中。
这是这片巨大的建筑群落存在的第九十个年头了。
它不动声色地矗立在繁华与市井之中,从容而庄重。
每个拜访者,都会察觉无法名状的独特之处。
比如老楼走廊拐角的墙壁,是光滑的弧面,既便于清理,又能防止病人不慎磕到——这种九十年前的善意设计,在今日更显其可贵。
而庭院中,身着病服的患者们正享受着秋日午后的阳光,静坐或漫步,并与来往的护士打着招呼。
平和与安详中,你不难体会现代传承了近百年的气质和态度。
二十世纪初,在现代医学教育制度出现巨大变革的背景下,洛克菲勒父子筹划建立“远东最好的医学学府”。
他们买下了六家教会医院共同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堂”,收购了清代豫王府的全部房产。
1917年9月,在著名主建筑师柯立芝的设计下,一个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现代化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在王府旧址生长起来。
1921年9月16日,“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正式收治病人。
一个时代的传奇就此开始。
“激动人心的故事——人与命运搏斗,失败摧不毁的理想。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官员雷蒙德•福斯迪克这样形容道。
中国人的生活,真正被西医撞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