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丸剂制备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5.01 MB
- 文档页数:31
最全干货:中药蜜丸的详细制备方法蜜丸是中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成药,然而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能制作蜜丸的中药店却越来越少了,即便有,制作的费用也相当高昂,这不可不说是一件憾事。
事实上,蜜丸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如果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便完全有条件自己进行制作。
基于此,笔者特意查阅了相关书籍及网络信息,编撰整理成这篇文章,希望对广大中医同仁及患者朋友们能有所帮助: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由于蜂蜜具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所以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又由于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柔软滋润,并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另外,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所以,临床上多用蜂蜜作为粘合剂。
此外,含有牛黄、麝香、冰片及苏合香等贵重细料或容易挥发的药物,也常制成蜜丸服用。
一般丸重 0.5g以上的称大蜜丸,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手工制作中药蜜丸,主要工艺如下: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焙干打粉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药粉,配备1200~1500g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蜜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炼蜜的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炼蜜时先用武火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炼好了。
教大家如何自己制作中药丸收藏备用手工制作中药大蜜丸,主要工艺如下: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药粉,配备1200~1500g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炼蜜的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炼蜜时先用武火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炼好了。
(如果蜂蜜炼不到火候,就作不了药丸,当然,太过火也不好,所以一定掌握火候。
炼蜜分为三种,即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是将生蜜加热煮沸直到温度达到105℃~115℃,过滤去沫即成,其颜色变化不显著,失水量较少,稍带粘性,适用于含较多淀粉、粘液质、糖类、脂肪等粘性较大的药材制丸;“中蜜”是将生蜜加热熬沸较长时间或将嫩蜜继续加热至116℃~118℃,泡沫呈浅红色光泽,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长的白丝,适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纤维的药材制丸;“老蜜”是将生蜜加热更长的时间或将嫩蜜、中蜜继续加热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发,气泡呈红棕色,有光泽,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丝,适用于含多量纤维性或矿物等粘性较差的药材制丸。
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g蜂蜜大约能出炼蜜800g左右,1000g中药粉,大约须用炼好的蜂蜜1200g左右。
)4、调药与和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搅拌,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当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药丸不易成形)。
如果开始时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
中成药丸剂的制作方法
中成药丸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其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研制药材:选择优质的中药材,经过研磨、筛选等处理,制成细粉。
2.配方设计:根据药材性质和药效要求,确定配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药材粉末。
3.制粉:将混合好的药材粉末放入粉碾机中进行研磨,直至得到细腻均匀的药粉。
4.制丸:将药粉加入盆中,加入适量的蜜丸或其他粘合剂,搅拌均匀后用手或丸机制成丸剂。
5.烘干:将制好的丸剂放入烘干室中进行烘干,使其失去多余的水分,保证质量。
6.包装:烘干后的丸剂放入密封袋中,标明药名、成分、用法、用量等信息,进行包装。
以上是中成药丸剂的制作方法,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要点,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药效来进行调整和改进。
- 1 -。
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中药丸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药材和辅料通过粉碎、过筛、混合、煮制、制粒等工艺制成的口服剂型。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
一、原料处理:1.药品准备:根据配方的要求,选取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无杂质的中药材作为原料,确保其正常的药用价值。
2.清洗:将选好的中药材用清水反复冲洗,去除尘土和杂质。
3.切碎:将清洗好的中药材切碎或研磨成适合制丸的颗粒状或细粉状。
二、配方制定:根据丸剂的功效特点和医药学原理,选取适当的中药材组合,确定比例关系,并确保其药性相互协调,合理配伍,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三、制丸的工艺方法:1.炮制研磨:将所需中药材进行炮制,炙干或炒干后,精细研磨成细粉。
2.筛选:将炮制研磨好的细粉通过筛网进行筛选,以去除过大或过小的颗粒。
3.过筛净化:将筛选好的粉末放入净化机中,通过超细微粉净化处理,去除颗粒中的杂质和微生物。
4.加工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适当的辅料如蜂蜜、糖、粉末胶等加入细粉中,进行充分混合。
5.配料搅拌:将配料均匀地搅拌在一起,使各成分彼此融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6.制丸:将混合好的药料逐步加水,使其形成可塑性较好的药丸原料。
7.滚丸:将药丸原料放置在滚丸机中,通过旋转和摇晃的方式,使其变成丸粒形状。
8.烘干:将滚丸好的药丸放置在通风干燥器中,用适合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烘干,使其充分干燥。
9.入库封装:待药丸完全干燥后,放入密封的药物容器中,以防止潮气和异味污染。
四、质量控制:1.药材质量检测:对所使用的中药材进行外观、质地、气味和味道等方面的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工艺过程控制:对制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确保每个步骤的准确和规范。
3.抽样检验:对成品药丸进行抽样检验,包括外观质量、含量测定、微生物检验等,以确保成品的质量符合药典要求。
以上是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制丸过程中不同药材和配制方法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流程大致相同。
在制作中药丸药时,需要按照严格的工艺要求和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实验九丸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制备丸剂的操作方法、技能和要领。
2.熟悉水丸、蜜丸、滴丸对药料和辅料的处理原则及各此类丸剂的质量要求,正确选择起模用粉及丸模筛选的时机。
3.了解滴丸的制备原理及影响滴丸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1.丸剂的制法有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
泛制法适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浓缩丸等的制备。
制备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处理→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检→包装。
塑制法适用于制备蜜丸、浓缩丸、糊丸、蜡丸等。
其制备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准备与处理→制丸块(合药)→搓丸条→分粒、搓圆→干燥→质检→包装。
滴制法适用于滴丸的制备,其工艺过程为: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混悬于熔融基质中,药液经滴头滴入与基质不相容的冷却液中,经收缩、冷凝成丸,擦去表面的冷却液,质检合格后包装。
2.水丸系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黄酒、醋、稀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
又称水泛丸。
3.起模应选用处方中粘性适中的药物细粉,粘性过强或过差均不宜作起模用粉,如用水为湿润剂,必须用8h以内的凉开水或蒸馏水。
起模时每次加湿润剂及药粉的量和方法应恰当,防止因过多过少而造成小颗粒过多或粘结成团。
起模的用粉量和丸模的数量应适当。
4.手工泛制过程中应交替使用团、翻、撞等动作,以保证丸粒具有适宜的硬度且圆整光滑。
5.加大成型时每次加水加粉应均匀,用量应适中。
防止出现粘结或大小不均。
应及时筛选、分档,再分别加大成型。
6.水丸处方中含有芳香挥发性或气味特殊、刺激性强的药物,单独粉碎后泛于丸粒中层,以掩盖不良气味或避免挥散。
7.泛制丸含水分多,湿丸粒应及时干燥,干燥温度一般为80℃左右。
含挥发性、热敏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丸剂,应在60℃以下干燥。
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设备器皿:泛丸匾、铝锅、药粉勺、药粉盆、水盆、棕或马兰根刷子、药筛、选丸筛、电炉、手称、小型水丸机、烘箱等。
药品与材料: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炙甘草、薄荷、冷开水或蒸馏水等四、实验内容(一)麻仁丸【处方】火麻仁25g,大黄25g,厚朴(姜制)12.5g,白芍(炒)25g【制法】以上四位,除火麻仁外,将大黄等三味药粉碎成细粉,再与火麻仁参研成细粉,过80~100目筛,混匀。
丸剂的制备流程概述丸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主要由药材粉末和辅料制成。
制备丸剂的目的是方便患者服用,提高药效,并延长药物的保存期限。
本文将详细介绍丸剂的制备流程和步骤。
原料准备1.药材选择:根据处方要求选择合适的药材,确保质量符合标准。
2.药材处理:将选好的药材进行洗净、晾干、粉碎等处理,以便后续使用。
制粉1.研磨:将处理好的药材放入研磨机中进行研磨,直到得到细腻均匀的粉末。
2.筛选:通过筛网对粉末进行筛选,去除颗粒较大或不均匀的部分。
配方设计1.根据处方和药典要求确定丸剂中各种原料的比例和配伍关系。
2.考虑药性、功效、毒性等因素进行合理配伍,确保丸剂达到预期效果。
搅拌混合1.将粉末和适量的辅料放入搅拌机中,按照配方要求进行混合。
2.搅拌时间和速度要适中,以确保粉末和辅料充分混合均匀。
加水制丸1.将混合好的药粉加入制丸机中,同时加入适量的水或其他溶剂。
2.制丸机将药粉和水进行搅拌和压制,形成丸剂的初始形状。
干燥1.将湿润的丸剂放入干燥室或烘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2.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确保丸剂快速而均匀地干燥。
包衣1.根据需要,对干燥后的丸剂进行包衣处理,以改善药物的口感和稳定性。
2.包衣材料可以是食用胶、红糖、蜜蜡等。
质量控制1.对制备好的丸剂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重量、含量等指标。
2.根据药典要求,对合格的丸剂进行包装和标签贴附。
贮存1.将包装好的丸剂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丸剂的保存期限一般为2-3年,但具体根据药材和配方而定。
建立档案1.对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参数等进行记录,建立制剂工艺档案。
2.档案可以用于质量追溯和工艺改进。
以上是丸剂的制备流程和步骤。
制备丸剂需要严格控制药材质量、配方比例和工艺参数,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循药品生产管理相关法规和标准。
丸剂的制备工艺
丸剂制备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之一,其制备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药材: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中药材。
2.研磨药材: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
3.混合药材:将不同的药材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
4.加入辅料:根据需要,加入辅料如淀粉、蜂蜜等。
5.加入润滑剂:为调节丸剂流动性,使其易于制成丸剂,加入润滑剂如油脂、甘油等。
6.按丸剂重量进行分割:将药材混合物和润滑剂分别按一定的重量分割。
7.造丸成型:将分割好的药材混合物和润滑剂放入造粒机中挤压成小球状或长条状。
8.打磨整形:将制成的丸剂放入丸剂打磨器中进行加工打磨。
9.干燥:将制成的丸剂放入烘干室中进行烘干,以去除水分。
10.包装:将干燥好的丸剂分装进容器中,标明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等信息,进行包装密封,贮存备用。
丸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丸的制备实验引言:丸是中药制剂中常见的一种剂型。
它是将药材粉碎并与一定量的辅料混合后,采用特定的工艺方法制成的。
丸剂因其便于贮藏、携带和使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中药制药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究丸的制备方法及其对丸剂特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材料:(1) 主要药材:川芎、桑白皮、丹参,各50克。
(2) 辅料:红糖、草果粉,各10克。
2. 方法:(1) 将主要药材分别研磨成细粉。
(2) 将主要药材细粉与辅料混合均匀。
(3)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糊状。
(4) 将糊状物制成小颗粒,并放置于通风处晾干。
(5) 将晾干的颗粒轻轻碾压成形,制成丸剂。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方法,我们制备了由川芎、桑白皮、丹参为主要药材,红糖和草果粉为辅料的丸剂。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对丸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对丸剂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首先,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将药材研磨成细粉的方法,这有利于提高药材的溶解度和均匀混合。
粉末形式的药材更容易在下一步的搅拌和成型过程中与辅料混合均匀。
而细粉状的药材也有助于提高药效,增加药物的可溶性和吸收率。
其次,我们发现在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糊状,并置于通风处晾干后,丸剂的湿度会逐渐降低,颗粒变得干燥。
这是因为水分的蒸发和环境中的空气流通,使得糊状物中的水分逐渐挥发。
晾干后,颗粒的质地会由湿软变得干硬,适合制成丸剂。
最后,在制作丸剂时,我们轻轻碾压晾干的颗粒,使其成形。
在碾压的过程中,颗粒之间会发生磨擦和压实,从而形成丸剂的结构。
碾压过程中的力度和频率会影响丸剂的硬度和形状。
如果力度足够大,颗粒之间会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坚硬的丸剂;如果碾压过程中的力度不足,则丸剂容易破碎。
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些可能影响丸剂制备的因素我们没有进行具体探究,例如颗粒大小和药材配比的影响。
这些因素会对丸剂的质量和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制备了由川芎、桑白皮、丹参为主要药材的丸剂。
中药丸的制作方法
中药丸的制作方法具体如下:
1. 准备材料:选择需要制作的中草药材料及辅料,一般选择质量新鲜、干燥无虫蛀的药材。
辅料可以使用淀粉、蜂蜜、甘油等。
2. 材料处理:将药材清洗干净,晾干或烘干,去掉根茎杂质、破碎部分和虫蛀部分。
对于某些药材,可能需要进行煮炒或研磨等处理。
3. 研磨成粉:使用研磨机或石臼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状,确保粉末的细腻均匀。
可以根据需要,对粉末进行筛选,去除较粗的颗粒。
4. 制作药丸:将研磨好的药材粉末与辅料混合均匀,可根据需要添加一定量的辅料。
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或蜂蜜,调成糊状。
5. 揉捏成丸:将糊状的药材均匀地分割成均等大小的小丸。
可以用手指或特制的丸药机械进行揉捏,使其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药丸。
6. 干燥贮存:将制作好的药丸摆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干,待其完全干燥后,可装入密封的容器中保存。
注意事项:
- 制作药丸时应遵守卫生规范,保持环境整洁,使用清洁的工
具和容器。
- 药丸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病症和药材的用量进行调整。
- 制作药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药材的粉状稳定,防止因湿度过大导致黏附成块,以免影响质量。
- 制作中药丸时,可以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和配方要求,适当调整使用辅料和添加时间,以提高药丸的品质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