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丸剂是一种传统而又古老的剂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丸剂的类型与制备工艺分析摘要:丸剂是指中药材细粉或提取物通过添加适宜的药用粘合辅料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片形制剂,是一种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固体口服制剂。
本文参考多种临床文献就中药丸剂的分类及其制作工艺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丸剂;类型;制备工艺丸剂是指中药材细粉或提取物与适宜的粘合辅料相混合,通过适当的方法制成的球形或类球片形固体口服制剂。
丸剂主要包括中药丸剂、滴丸剂及微丸三种。
丸剂作为中药传统剂型具有悠久的历史,《苏沈良方》曰:“大毒者须用丸”。
而据《神农本草经》(卷一)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丸剂制备具有简单方便的优点,不但可以小量制备,同时也可大生剂量生产,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丸剂是中医药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固体口服成药剂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所记,中药单味药制剂及成方共有458种,其中丸剂共有213种,约占46.5%[1]。
1中药丸剂的类型中药丸剂根据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泛制丸(如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塑制丸(如蜜丸、蜡丸、浓缩丸、糊丸等)及滴制丸(如滴丸)。
而按照赋形剂分类,丸剂可分为:蜜丸、蜡丸、水丸、糊丸、水蜜丸等。
蜜丸是指药材细粉使用蜂蜜作为黏合剂而制成的丸剂。
其中每丸重量≧0.59的称为大蜜丸,而每丸重量≦0.5g的称为小蜜丸(如琥珀抱龙丸、人参养荣丸、安宫牛黄丸等)[2]。
水蜜丸是指药材细粉使用水和蜂蜜作为黏合剂而制成的丸剂。
水丸也称作水泛丸,是指药材细粉使用冷开水、稀药汁、或醋、糖液、黄酒等其他液体作为黏合剂而制成丸剂。
由于水丸多采用水溶性粘合剂,口服后药物崩解迅速,起效较快,常用的水丸如加味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等。
蜡丸是指药材细粉使用蜂蜡作为黏合剂而制成的丸剂。
糊丸是指药材细粉使用面糊、米糊或米粉等作为黏合剂而制成的丸剂。
浓缩丸也称为膏药丸,是指将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液浓缩成膏状,与其他药物的细粉或适宜的药用辅料相混合,使用蜂蜜、水或蜂蜜及水作为黏合剂而制成的丸剂,如疏肝止痛丸、安神补心丸等。
第五章第一节固体制剂一、最佳选择题1、现行版药典规定,硬胶囊剂崩解时限规定为A、15minB、20minC、30minD、35minE、40min2、现行版药典规定硬胶囊内容物水分限度为A、≤5.0%B、≤6.0%C、≤9.0%D、≤10.0%E、≤12.0%3、硬胶囊壳中不需添加的是A、崩解剂B、增稠剂C、遮光剂D、着色剂E、防腐剂4、可用作软胶囊填充物料的是A、药物的水溶液B、药物的乙醇溶液C、药物的水混悬液D、药物的油水溶液E、药物的O/W溶液5、空胶囊制备中,为保证囊壳质量需加入辅料,其琼脂是作为A、防腐剂B、遮光剂C、增稠剂D、增塑剂E、成型材料6、硬胶囊壳中加入甘油的目的是A、增加胶液的胶冻力B、防止药物的氧化C、防止发生霉变D、增加胶囊的韧性及弹性E、调整胶囊剂的口感7、《中国药典》现行版规定的颗粒剂粒度的检查中,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5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过A、10%B、12%C、5%D、6%E、15%8、颗粒剂的特点不包括A、服用剂量较小B、制备工艺适合大生产C、吸收、奏效较快D、服用携带方便E、表面积大,质量不稳定9、现行药典规定颗粒剂水分含量限度为A、≤6.0%B、≤5.0%C、≤8.0%D、≤4.0%E、无规定10、《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规定,中药片剂崩解时限,正确的为A、药材原粉片在60min内B、浸膏片在30min内C、口含片在30min内D、半浸膏片在30min内E、糖衣片在60min内11、最新版《中国药典》对片剂重量差异检查的规定中,描述正确的是A、不得有2片超出限度1倍B、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2倍C、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3片D、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片E、包糖衣后仍需检查12、阴道片的融变时限为A、5minB、15minC、30minD、45minE、60min13、适宜作为可溶片和泡腾片润滑剂的是A、羧甲基淀粉钠B、滑石粉C、甘露醇D、聚乙二醇E、硬脂酸镁14、在片剂制备中硬脂酸镁可作为A、湿润剂B、润滑剂C、吸收剂D、稀释剂E、干燥黏合剂15、下列可作为片剂崩解剂的是A、磷酸氢钙B、干燥淀粉C、滑石粉D、糊精E、葡萄糖16、用羧甲基淀粉钠作片剂的崩解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是A、膨胀作用B、毛细管作用C、湿润作用D、产气作用E、酶解作用17、下列既可做填充剂,又可做崩解剂、吸收剂的是A、微晶纤维素B、羧甲基纤维素钠C、淀粉D、糊精E、微粉硅胶18、为粉末直接压片优良的助流剂、润滑剂、抗黏附剂、吸收剂的辅料是A、月桂醇硫酸钠B、聚乙二醇C、硬脂酸镁D、滑石粉E、微粉硅胶19、可作片剂的黏合剂、崩解剂、助流剂和稀释剂,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辅料为A、淀粉浆B、微晶纤维素C、糖浆D、乙醇E、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0、片剂制备中目前代替乳糖的混合辅料是A、淀粉、糊精、甘露醇(5:1:1)B、淀粉、糊精、糖粉(5:1:1)C、淀粉、糖粉、糊精(7:2:1)D、淀粉、糊精、糖粉(7:5:1)E、淀粉、糊精、糖粉(7:1:1)21、片剂辅料中可用作崩解剂的是A、滑石粉B、糊精C、乙基纤维素D、阿拉伯胶E、羧甲基淀粉钠22、将处方中全部饮片提取制得的浸膏制成的片剂称为A、半浸膏片B、提纯片C、分散片D、全浸膏片E、全粉末片23、下列无首过效应的片剂是A、分散片B、口服泡腾片C、缓释片D、控释片E、舌下片24、中药散剂不具备以下哪个特点A、制备简便B、奏效较快C、刺激性小D、对创面有机械性保护作用E、适于口腔科、外科给药25、散剂按药物组成可分为A、吹散与内服散B、内服散和外用散C、分剂量散与不分剂量散D、单味药散剂与复方散剂E、溶液散与煮散26、《中国药典》要求散剂的水分不得超过A、7.0%B、8.0%C、9.0%D、11.0%E、13.0%27、《中国药典》中除另有规定外,蜜丸水分限量为A、≤15%B、≤16%C、≤17%D、≤18%E、≤10%28、下列不需要做溶散时限检查的是A、小蜜丸B、大蜜丸C、水丸D、浓缩丸E、滴丸29、滴丸的溶散时限为A、5minB、15minC、30minD、45minE、60min30、在质量检查中,要求检查的所含水分不得过15.0%的丸剂是A、蜜丸B、水丸C、糊丸D、蜡丸E、浓缩水蜜丸二、配伍选择题1、A.增塑剂作用B.遮光剂作用C.防腐剂作用D.抗氧剂E.着色剂<1> 、软胶囊填充物中加入的柠檬黄的作用是A B C D E<2> 、软胶囊囊材中加入的二氧化钛的作用是A B C D E<3> 、软胶囊囊材中加入的甘油的作用是A B C D E<4> 、软胶囊囊材中加入的对羟基苯甲酸酯的作用是A B C D E2、A.可溶性颗粒剂B.混悬性颗粒剂C.泡腾颗粒剂D.酒溶性颗粒剂E.肠溶颗粒<1> 、由酸性颗粒和碱性颗粒混合制成A B C D E<2> 、难溶性原料药与适宜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剂为A B C D E<3> 、包括水溶性颗粒剂和酒溶性颗粒剂A B C D E<4> 、采用肠溶材料包裹颗粒或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颗粒剂为A B C D E3、A.60minB.120minC.5minD.15minE.30min<1> 、除另有规定外,药材原粉片崩解时限为A B C D E<2> 、除另有规定外,糖衣片崩解时限为A B C D E4、A.黏合剂B.润湿剂C.稀释剂D.吸收剂E.崩解剂<1> 、适用于具有一定黏性的药料制粒压片的辅料为A B C D E<2> 、适用于没有黏性或黏性不足的药料制粒压片的辅料为A B C D E5、A.崩解剂B.润湿剂C.吸收剂D.黏合剂E.润滑剂<1> 、羧甲基淀粉钠常用作片剂的A B C D E<2> 、硬脂酸镁为中药片剂常用的A B C D E<3> 、磷酸氢钙可作为中药片剂原料中油类的A B C D E6、A.半浸膏片B.提纯片C.分散片D.全浸膏片E.全粉末片<1> 、将处方部分饮片细粉与其余药料制得的稠膏混合制成的片剂称为A B C D E<2> 、将处方中全部饮片粉碎成细粉,加适宜辅料制成的中药片剂称为A B C D E7、A.避瘟散B.蛇胆川贝散C.川贝散D.九分散E.参苓白术散<1> 、属于含低共熔组分的散剂是A B C D E<2> 、属于含毒性药散剂的是A B C D E8、A.中粉B.细粉C.最细粉D.极细粉E.超细粉<1> 、除另有规定外,儿科及局部用散剂应为A B C D E<2> 、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应为A B C D E9、A.水蜜丸B.蜡丸C.水丸D.蜜丸E.糊丸<1> 、胃内溶散迟缓,可延缓药效的剂型为A B C D E<2> 、较易溶散,吸收、显效较快的剂型为A B C D E<3> 、体内释放药物极慢,可延长药效的剂型为A B C D E10、A.塑制丸B.泛制丸C.滴制丸D.浓缩丸E.压制丸<1> 、药物细粉以适宜黏合剂混合制成的丸块,经制丸机制成的丸剂A B C D E<2> 、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浸膏,与适宜辅料或药物细粉,以水,蜂蜜或蜜水为赋形剂制成的丸剂A B C D E<3> 、药物细粉以适宜液体为黏合剂泛制成的小球形制剂A B C D E<4> 、药物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收缩冷凝制成的制剂A B C D E11、A.25分钟B.30分钟C.1小时D.2小时E.2.5小时<1> 、按照《中国药典》,蜡丸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检查,溶散时限是A B C D E<2> 、按照《中国药典》,水蜜丸、水丸的溶散时间为A B C D E<3> 、按照《中国药典》,浓缩丸、糊丸的溶散时间为A B C D E<4> 、按照《中国药典》,包衣滴丸的溶散时间为A B C D E12、A.朱砂衣B.雄黄衣C.黄柏衣D.青黛衣E.百草霜衣丸剂的药物衣<1> 、镇静、安神、补心类药物常用A B C D E<2> 、利湿、渗水、清下焦湿热的药物常用A B C D E<3> 、解毒、杀虫类药物常用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胶囊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主要供口服用。
中药剂型的发展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事业的不断进步,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制备生产新制剂,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药制剂领域的落后面貌,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水平,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与稳定性。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最终形式。
从中药的传说理论上来说,中药的剂型和疗效有很大的关系,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药性有宜丸者,有宜散者,宜水煮者,宜膏煎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中药剂型就是为了发挥中药的最好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便于临床应用及贮藏、运输,根据中药的性质、用药目的及给药途径。
剂型的研究和改进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剂型改进的指导思想是必须突出中医药特点,必须以传统为主体,集中体现以下两点:(1)复方作用的整体性。
(2)治病机理的综合性。
中医用药不单是针对致病原因,而是靠各味药互相取长补短,作用于机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剂型改进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药效,以适应临床上需要高效、速效、长效药剂的不同要求,降低毒副作用,减小剂量,扩大中药的用药途径,使生产工艺科学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但研究中药复方时一定要谨慎,严格遵循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原则,否则不但会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中药剂型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时代,即常规制剂,长效和缓释制剂及靶向制剂四个阶段。
其中后三者又属于药物的传输系统。
一常规制剂汤剂是中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也是目前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
汤剂的特点是副作用小,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能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病人或各个病症的特殊性。
因此,汤剂在中医临床中的使用率最高,但汤剂也有它不可克服的缺点。
中药丸剂的分类有哪些类型丸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一种剂型。
很多人想了解。
中药丸剂有哪些分类呢?接下来店铺和你一起了解这些中药丸剂的分类内容吧。
中药丸剂的分类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中药丸剂分类: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
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
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
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中药丸剂分类: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
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
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中药丸剂分类: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
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
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中药丸剂分类:4、浓缩丸将所有的中药材或者部分重要的药材通过煎煮提取其煎液,然后和适量的辅料或者药物的细粉末等一起粘合成药剂即可。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
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
浓缩丸适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中药丸剂分类: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
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
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中药丸剂分类:6、蜡丸药材细粉以蜂蜡为粘合剂制成。
蜡丸是中成药的长效剂型之一,溶化极其缓慢,可延长药效,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起强烈的刺激作用。
中医药的剂型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剂型丰富。
中医药的剂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汤剂:汤剂是中医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用水煎煮草药而成。
汤剂能够充分发挥中药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2.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通常用于口服。
散剂具有使用方便、容易吸收、作用迅速等优点。
3.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水或其他溶剂制成的球形药剂。
丸剂具有使用方便、药效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等优点。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提取物与基质混合而成的半固体药剂。
膏剂具有使用方便、作用部位准确、适合长期使用等优点。
5. 片剂:片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当的辅料制成的片状药剂。
片剂具有使用方便、剂量准确、药效迅速等优点。
6. 颗粒剂:颗粒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当的辅料制成的颗粒状药剂。
颗粒剂具有使用方便、口感好、药效迅速等优点。
7. 口服液:口服液是将中药材提取物与适当溶剂混合而成的液体制剂。
口服液具有使用方便、吸收快、药效迅速等优点。
除了以上几种剂型,中医药还有其他独特的剂型,如灌肠剂、外用膏药等。
这些剂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中医药剂型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用药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中药丸剂及特点执业药师中药药剂辅导精华
中药丸剂系指中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等辅料制成的球形固体制剂;根据所用赋形剂与制法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若干种类,如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和微丸中药等:
1、蜜丸: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2、水蜜丸:水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3、水丸:水丸系指药材细粉以水或以黄酒、醋、稀药汁、糖液等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4、糊丸:糊丸系指药材细粉以面糊或米糊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5、浓缩丸:浓缩丸系指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以水、蜂蜜或水和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根据所用粘合剂不同,又可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
6、微丸中药:将普通的各类中药丸剂制成直径小于的小丸,称为微丸中药,与下述的西药微丸相比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
中药丸剂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剂型,其特点在于:作用持久、缓和,比散剂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可通过包衣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和防止氧化、变质、受潮;对毒剧、刺激性药物可因延缓吸收而减少毒性和不良反应;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但自从片剂、胶囊剂等日益广泛的使用以来,丸剂的使用范围渐渐缩小,目前西方国家已很少使用;而我国的丸剂在市售成药中仍占较大比重,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载中药丸剂211种,可见至今仍广为应用;但中药丸剂一般服用量较大,有待于改进;近年来,随着制丸设备、制丸技术的发展和新辅料的开发,中药丸剂的体积可以大幅度的减小,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为了制成缓释、控释制剂,许多西药被制成微丸的形式,从而给中药丸剂这一古老剂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药丸剂的制作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药丸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形式,以其使用方便、保存稳定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广泛受到青睐。
它是将中草药经过研磨、配方、调制等工艺加工后压制成丸状,以便患者口服使用的一种剂型。
中药丸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中药丸剂的制作进行综述和解释说明。
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中药丸剂的制作、中药丸剂的分类和特点、中药丸剂的工艺和要点以及结论。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将全面介绍中药丸剂的相关概念、制备方法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和总结中药丸剂的制作过程、分类和特点,并提供相关工艺流程、技术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类传统医学知识。
通过本文,读者将能够掌握中药丸剂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中药丸剂的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一些建议意见,以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中药丸剂的制作2.1 简介中药丸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具有携带方便、服用简单、存储稳定等优点。
它是将中药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固体制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日常保健。
2.2 制备原料在制备中药丸剂时,需要准备以下原料:- 中药材:根据配方确定所需的各类中草药材进行采购。
- 辅助材料:可包括淀粉、糖浆、明胶等,用于提高丸剂形状的饱满度和可溶性。
2.3 制作流程中药丸剂的制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材料准备:按照处方确定所需的各类中草药材,并按要求进行研磨或切碎处理。
同时,准备好辅助材料以辅助制作。
(2) 草药调配:根据丸剂配方和比例,将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中草药按要求混合均匀。
(3) 温水浸泡:将混合好的中草药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以便使其软化和吸水。
(4) 糊膏制备:将浸泡后的中草药加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并进行煮沸搅拌。
待糊膏浓稠、颜色均匀后,熄火。
(5) 造粒丸剂:将制备好的糊膏倒入另一个容器中,根据需要进行分割成小块。
十五章丸剂、滴丸剂与微丸丸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以适当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状的制剂,一般供口服用。
丸剂的种类较多,主要有中药丸剂、滴丸剂与微丸三类。
一般丸剂就指中药丸剂。
第一节中药丸剂一、含义、分类与特点系指中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等辅料制成的球形固体制剂。
根据所用赋形剂与制法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若干种类,如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和微丸( 中药) 等:1 .蜜丸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2 .水蜜丸水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3 .水丸水丸系指药材细粉以水( 或以黄酒、醋、稀药汁、糖液等) 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4 .糊丸糊丸系指药材细粉以面糊或米糊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5 .浓缩丸浓缩丸系指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以水、蜂蜜或水和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中药丸剂( 根据所用粘合剂不同,又可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 。
6 .微丸( 中药) 将普通的各类中药丸剂制成直径小于2 .5mm 的小丸,称为微丸( 中药) ,与下述的西药微丸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
中药丸剂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剂型,其特点在于:作用持久、缓和,比散剂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可通过包衣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和防止氧化、变质、受潮;对毒剧、刺激性药物可因延缓吸收而减少毒性和不良反应。
但自从片剂、胶囊剂等日益广泛的使用,丸剂的使用范围渐渐缩小,目前西方国家巳很少使用。
而我国的丸剂在市售成药中仍占较大比重,《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载中药丸剂211 种,可见至今仍广为应用。
但中药丸剂一般服用量较大,有待于改进。
近年来,随着制丸设备、制丸技术的发展和新辅料的开发,中药丸剂的体积可以大幅度的减小,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为了制成缓释、控释制剂,许多西药被制成微丸的形式,从而给中药丸剂这一古老剂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中药丸剂的辅料中药丸剂的主体由药材粉末组成的,因此,所加人的辅料赋形剂主要是一些润湿剂、粘合剂、吸收剂或稀释剂,从而有助于丸剂的成型。
关于丸剂的名词解释丸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也被称为丸子、药丸等。
它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包裹在可溶性包衣中,形成一颗固体的药物制剂。
丸剂具有便于携带、服用方便、药效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西药领域。
丸剂的制备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制粉、调配、包衣和干燥。
首先,药物原料需要经过研磨或粉碎,使其达到细粉或颗粒状态。
然后,根据具体的处方要求,将所需的药物原料按一定比例调配混合。
调配时,需要考虑药物原料的药性、药效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接下来,混合好的药物原料会被包裹在可溶性包衣中,以保护药物不受湿气、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包衣完成后的丸剂会被置于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使其彻底干燥,以增加其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丸剂在中药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丸剂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经典的中药制剂。
中药丸剂在制备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药物的特性和治疗需求,灵活调整药物配方和包衣材料。
这种处理方式,同时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药物的口感和易于储存。
无论是在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领域,丸剂都是一种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剂型。
不仅在中药领域,丸剂也在西药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西药丸剂通常是将化学合成药物制成固体制剂。
相比于其他剂型,如液体剂、片剂等,丸剂具备着一定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丸剂易于携带,因为它们可以被包装成小巧的丸剂胶囊或粒剂。
其次,服用丸剂相对较为方便,因为丸剂无需另外配制溶剂,只需直接服用。
此外,丸剂通过包衣的方式,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从而提高药效。
丸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在使用丸剂时,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进行指导和服用。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遵守用药的注意事项,如禁忌、不良反应等。
对于患者而言,了解丸剂的名称解释以及丸剂的特点和制备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丸剂。
总之,丸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剂型,在中药和西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丸散的剂型有哪些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剂型丰富多样。
其中,丸散剂型因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
丸剂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蜜丸,是指药物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由于蜂蜜具有滋补、润肺、润肠等作用,所以蜜丸不仅药效持久,而且口感较好,易于服用。
蜜丸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水丸,又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或水性液体(如黄酒、醋、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水丸体积小,表面光滑,易于吞服,且在体内易于崩解吸收,药效发挥较快。
像木香顺气丸、保和丸等常用水丸剂型。
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糊丸黏合力强,在体内溶散迟缓,能延长药效,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适用于含有毒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小金丸。
浓缩丸,是指将部分药材提取液浓缩成膏与某些药材的细粉或加适宜的赋形剂制成的丸剂。
浓缩丸服用量小,便于携带和服用,同时能保证药效。
比如安神补心丸就有浓缩丸剂型。
散剂,是指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散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内服散剂又分为粗散和细散。
粗散的颗粒较大,多用水煎后服用,如银翘散;细散则直接冲服,如参苓白术散。
内服散剂具有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等优点。
外用散剂,多直接用于体表,如撒布、调敷、吹喉等。
常见的有冰硼散,用于咽喉肿痛;金黄散,用于疮疡肿痛。
丸散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势。
丸剂服用方便,作用持久,适用于慢性病的治疗和调理;散剂制作简单,吸收迅速,能灵活适应不同病情的需要。
然而,丸散剂型的制作和使用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例如,丸剂在制作过程中,对药材的粉碎细度、黏合剂的选择和用量等都有严格要求,以保证丸剂的质量和疗效。
散剂则要注意防潮、防虫蛀,保证药物的稳定性。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丸剂篇)——丸剂制法简介丸剂疗法又称丸药法,是中医成药中最常用的疗法之一,它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配合组方,将中药研成细末,掺合以水、炼蜜或其它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颗粒。
丸剂具有方药剂量准确,药物吸收满意,作用柔和缓慢,药效持久等特点,它不仅适应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也适用于象中风、昏迷、外伤等危重疾病的抢救和治疗。
丸剂疗法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黄帝内经》即有“四乌鲗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治疗血枯经闭的记载,并对丸剂的名称、加工方法、规格、剂量、服法等有所论述。
《神农本草经》进一步阐述了“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于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制剂理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丰富了丸剂法的内容,为丸剂疗法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张氏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有用丸剂治疗多种病证的记载,如麻仁丸治疗便秘、乌梅丸治疗蛔厥、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痹等。
唐代创制了蜡丸剂型,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外台秘要》等书则有更多的丸剂疗法的内容。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国家官修成药处方集,因为宋钦宗名桓,“丸”与“桓”音相近,为避其讳,宋靖康以后的著作或版本均无丸字,而改为“元”或“圆”。
现存医药古籍中有用丸者,有用圆或元者,也有丸圆混用者,即因于此。
至明清以后,在丸剂的制作工艺方面有了不少进步,改进制药工具,发展和推广了多种类型的丸衣,使丸剂疗法的应用范围更趋广泛。
近年来创制的滴丸剂等,是一种速效、高效的口服固体制剂,又为丸剂抢救和治疗危重急症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丸剂的制法丸剂一般多按照赋形剂分类,如蜜丸、糊丸、水丸、蜡丸、醋丸、煎丸、药汁丸、树脂丸等,其中前4种最为常用。
现将这4种丸剂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1.蜜丸蜜丸的制作方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中药行业的中药丸剂质量标准与管理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认可度增加,中药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其中,中药丸剂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具有服用方便、剂量准确等优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中药丸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药丸剂的定义与特点、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质量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药丸剂的定义与特点中药丸剂是指将中药经过研磨、混合、调和等工艺制成的固态剂型,常见的包括丸剂、片剂、颗粒剂等。
中药丸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以下特点:1. 外观规整:中药丸剂外观规整,形状一致,大小均匀。
这对于患者的使用和药师的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剂量准确:中药丸剂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准确控制用药量,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3. 使用方便:中药丸剂不仅可以口服,还可以通过外敷等方式使用。
这样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并提高了用药的便利性,尤其适合一些特殊人群。
二、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丸剂的质量标准制定是保证中药丸剂质量的重要环节。
制定合理、科学的质量标准可以确保中药丸剂的稳定性、疗效和安全性。
在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药材选用:中药丸剂的质量标准应明确药材的选用标准,包括药材的产地、储存条件,以及外观、气味、口感等方面的要求。
2. 加工工艺:中药丸剂的质量标准应明确加工工艺的要求,包括研磨粒度、混合均匀度、成型要求等。
3. 质量控制指标:中药丸剂的质量标准应明确一些关键的质量控制指标,如有效成分含量、溶出度、有害物质残留等。
4. 安全性评价:中药丸剂的质量标准应考虑安全性评价,包括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要求。
三、质量管理为了确保中药丸剂的质量,中药行业需要加强质量管理。
以下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1. 严格遵守质量管理标准:中药丸剂的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标准,依法依规生产,确保生产环境符合要求,设备设施完善。
2.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药丸剂的生产企业应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流程、质量记录和质量档案的建立等。
汤者荡,丸者缓——传统中药剂型的奥妙中药剂型就是⽅剂应⽤于患者的形式,也是中药施于患者机体前的最后形式。
中药最常见汤剂型除了的汤剂以外,就是“丸、散、膏、丹”。
此外,传统中药剂型还有供⼝服的胶剂、露剂、酒剂,供⽪肤外⽤的涂擦剂、浸洗剂、熏剂,供体腔使⽤的栓剂、药条、酊剂等等。
本世纪 30年代出现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发展出胶囊剂、⽚剂、冲剂、⽓雾剂、膜剂等新剂型。
中药药剂的起源可追溯⾄夏禹时代(公元前 2140 年),那时已经能酿酒,并出现了由多种药物浸制⽽成的药酒。
酿酒时⼜发现了曲(酵母)。
曲剂具有健脾胃、助消化、消积导滞的功效,是⼀种复合酶制剂,⾄今仍在应⽤。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匮要略》两书共收载医⽅314⾸,其中记载有汤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剂、栓剂等10余种剂型。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中记载了铅硬膏、⼲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尿道栓剂、饼剂等剂型。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要⽅》和《千⾦翼⽅》分别收载成⽅ 5300 ⾸和 2000 ⾸,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灸剂等剂型,其中⽐较著名的成药有磁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今沿⽤。
北宋政府于 1076 年初在京师设⽴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制备丸、散、膏、丹和各种饮⼦等成药出售,其后⼜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机构多所,此为中国官营商业性药房之始,它的出现使中成药具备了⼀定的标准规格;到明代《本草纲⽬》已收载剂型 40 余种。
可见,中药传统剂型是很丰富的,不仅包括供病⼈⾃⼰进⾏制剂加⼯的饮⽚,还有各种形态各异的供患者直接服⽤或外⽤的成药,不同剂型的中药各具不同的⽤途特点。
汤剂汤剂是最古⽼的剂型。
把药材放⼊适宜的容器中⽤⽔煎煮⼀定时间,去掉药渣即成汤剂。
汤剂的出现,使⼈们能够更加有效、充分地利⽤药材,促进了医学、药学的发展,开了⽅剂应⽤的先河。
汤剂在体内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并可以随证加减,灵活运⽤。
丸剂的历史发展脉络
丸剂,又称丸药,是一种中药剂型,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用蜜、蜂蜡、淀粉等物质粘合成丸状,经过烘干制成的一种固体制剂。
丸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其历史发展脉络可以从古代药物的制备方法、丸剂的应用、生产工艺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解析。
首先,古代药物的制备方法对丸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药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磨、混合等手工操作完成的,这为后来丸剂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古代医药著作中也有关于丸剂的记载,如《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制丸的记载,可以说古代药物制备方法为丸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积累。
其次,丸剂在历史上的应用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
古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发现,将药物制成丸剂后,其服用方便、药效稳定等优点,因此丸剂在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丸剂的应用推动了其在制备工艺、药效研究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此外,丸剂的生产工艺也是其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丸剂的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从最初的手工
制作,逐渐演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这为丸剂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推动了丸剂的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总的来说,丸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其历史发展脉络可以从古代药物的制备方法、丸剂的应用、生产工艺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解析。
古代药物制备方法的积累、丸剂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共同推动了丸剂的发展和壮大。
在当今,丸剂仍然是中药剂型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傳統丸劑史略許霞1,2 朱建平2(1安徽中醫學院安徽合肥 230038; 2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100700)基金項目: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項目(ZZ2006073-4)【摘要】傳統中藥丸劑系指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或其他輔料製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劑型,中藥丸劑是一種傳統而又古老的劑型,它源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鼎盛於唐宋,創新於明清,延續至現代。
有深刻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傳統劑型丸劑源流傳統中藥丸劑系指中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或其他輔料製成的形或類球形劑型,主要供內服[1]。
與湯劑、散劑等比較,傳統的水丸、蜜丸、糊丸、蠟丸內服後在胃腸道中溶散緩慢,發揮藥效遲緩,但作用持久,故多用於慢性病的治療。
正如李東垣所說:「丸者緩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
」丸劑是固形物,便於病人服用,且能遮掩藥物的不良味道。
此外,中藥中有些毒性、刺激性藥物,可通過選用賦形劑,如製成糊丸、蠟丸,以延緩其吸收,減弱毒性和不良反應。
同時丸劑還可以利用各種包衣,使其在消化道內不同部位和規定的時間內崩解。
可以得到比煎劑更加緩和、更加持久的藥效作用。
另外,丸劑還有方便攜帶、易於儲藏等優點。
為了更好的繼承這一傳統劑型,以及指導丸劑的劑型改革,需要深入考察傳統中藥丸劑的歷史淵源。
1 丸劑的起源丸劑是中藥傳統劑型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對其名稱、處方、規格、劑量,以及服用方法等就有記述。
書中有很多方子,都提到丸劑的製備,有酒製丸、醋製丸、油脂製丸,亦有成丸後,再粉碎入酒服之,但未涉及具體的丸劑製備方法。
如「以茯苓,撮取大者一枚,壽(搗)。
壽(搗)之以舂脂弁之,以為大丸,操」。
「冶蘼蕪本,防風,烏喙,桂皆等,漬以淳酒而丸之,大如黑菽,而吞之。
始食一,不知益一。
」書中的丸劑給藥方法既有內服,也有外用,吞服的丸劑特別強調其「大如黑菽」,說明已經注意到內服丸劑的製劑規格。
外用丸劑則為「大丸」、「稍丸」(粗製為丸),規格要求比內服丸要低。
(2)中药各种丸剂的概述中药各种丸剂的概述丸剂: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制剂。
丸剂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剂型之一。
中国最早医籍《内经》即有“四乌骨一茹丸”的记载。
早期的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来历代中医在临床上都广泛应用,成为品种繁多,制备精巧、理论趋于完善的一个大剂型。
中国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性有宜丸者”、《玉函经》说:“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痞”。
《苏沈良方》说:“大毒者须用丸”。
汉晋以来提出:“丸药以舒缓为治”,“丸者缓也”。
丸剂服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毒、剧、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映。
因此,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病后调和气血者多用丸剂。
丸剂制备时能容纳固体、半固体的药物,还可容纳粘稠性的液体药物;并可利用包衣来掩盖其不良臭味。
丸剂生产技术和设备较简单,亦适合基层医疗单位自制。
丸剂尚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有的服用剂量大,尤其是小儿服用困难。
生产流程长,污染机会多;操作不当影响崩解和疗效;另一方面,目前对中成药丸剂的有效成分标准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丸剂按其制法,或赋形剂可分为如下几类:(1)按制备方法分类塑制丸:系指药物细粉与适宜的粘合剂混和制成软硬适度的可塑性丸块,然后再分割成丸粒。
如蜜丸、糊丸、部分浓缩丸、蜡丸等。
泛制丸:系指以药物细粉用适宜的液体为粘合剂泛制成小球形的丸剂。
如水丸、水蜜丸、部分浓缩丸、糊丸等。
滴制丸:此法又称滴聚法。
系利用一种熔点较低的脂肪性基质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乳化后利用适当装置滴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而制成的丸剂。
(2)按赋形剂分类蜜丸:系指将药物细粉用蜂蜜作粘合剂制成的丸剂。
根据大小和制法不同,分为大蜜丸、小蜜丸和用泛丸法制备的水蜜丸等三种。
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调理气血的滋补药剂。
水丸:系指药物细粉用凉开水或按处方规定的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球形丸剂。
傳統丸劑史略許霞1,2 朱建平2(1安徽中醫學院安徽合肥 230038; 2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100700)基金項目: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項目(ZZ2006073-4)【摘要】傳統中藥丸劑系指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或其他輔料製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劑型,中藥丸劑是一種傳統而又古老的劑型,它源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鼎盛於唐宋,創新於明清,延續至現代。
有深刻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傳統劑型丸劑源流傳統中藥丸劑系指中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或其他輔料製成的形或類球形劑型,主要供內服[1]。
與湯劑、散劑等比較,傳統的水丸、蜜丸、糊丸、蠟丸內服後在胃腸道中溶散緩慢,發揮藥效遲緩,但作用持久,故多用於慢性病的治療。
正如李東垣所說:「丸者緩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
」丸劑是固形物,便於病人服用,且能遮掩藥物的不良味道。
此外,中藥中有些毒性、刺激性藥物,可通過選用賦形劑,如製成糊丸、蠟丸,以延緩其吸收,減弱毒性和不良反應。
同時丸劑還可以利用各種包衣,使其在消化道內不同部位和規定的時間內崩解。
可以得到比煎劑更加緩和、更加持久的藥效作用。
另外,丸劑還有方便攜帶、易於儲藏等優點。
為了更好的繼承這一傳統劑型,以及指導丸劑的劑型改革,需要深入考察傳統中藥丸劑的歷史淵源。
1 丸劑的起源丸劑是中藥傳統劑型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對其名稱、處方、規格、劑量,以及服用方法等就有記述。
書中有很多方子,都提到丸劑的製備,有酒製丸、醋製丸、油脂製丸,亦有成丸後,再粉碎入酒服之,但未涉及具體的丸劑製備方法。
如「以茯苓,撮取大者一枚,壽(搗)。
壽(搗)之以舂脂弁之,以為大丸,操」。
「冶蘼蕪本,防風,烏喙,桂皆等,漬以淳酒而丸之,大如黑菽,而吞之。
始食一,不知益一。
」書中的丸劑給藥方法既有內服,也有外用,吞服的丸劑特別強調其「大如黑菽」,說明已經注意到內服丸劑的製劑規格。
外用丸劑則為「大丸」、「稍丸」(粗製為丸),規格要求比內服丸要低。
丸劑的賦形劑為脂、酒、醯、酒和醋,這些至今仍是製備丸劑的常用賦形劑。
丸劑在當時並非常用劑型,所以出現頻率較低。
約成書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有「四烏賊骨—藘茹丸」(藘茹即茜草)的記載。
「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
(《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第四十》)。
丸劑第一次作為一種劑型名稱出現。
公元前187年《史記》太倉公傳中載有「半夏丸」之名。
《神農本草經》卷一序例中指出「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可見我國最早的丸劑見於《五十二病方》,最早的以劑型形式出現的丸劑載於《內經》,最早的丸劑理論見於《神龍本草經》。
2 丸劑的發展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首次記載用動物膠汁(如鱉甲煎丸)、煉蜜和淀粉糊(如蛇床子散)為丸劑的賦形劑。
在此之前的丸劑均是利用藥物本身的性質而製成丸,未添加任何賦形劑,張仲景較早提出了在丸劑中加入不影響藥物療效的黏性物質來製備丸劑。
本書還介紹丸劑的服用方法,可以「酒」送服,如腎氣丸;「沸湯」送服,如理中丸;水吞服,如麻子仁丸等,也可以水煎之,爾後服其藥汁,例如抵當丸。
《傷寒雜病論》中還對丸劑的規格作了規定,有「梧子大」者(烏梅丸);「彈子大」者(薯蕷丸);「雞子黃許大」者(理中丸);「小豆大」者(大黃蟄虫丸);及「兔屎大」者(桂枝茯苓丸)等。
仲景所用的丸劑,是適應病情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根據病情選擇用不同的賦形劑,使丸劑更有特色。
如治療婦人妊娠嘔吐不止的乾薑人參半夏丸,取生薑汁糊丸,主要是增強散寒止嘔之力。
治療產後嘔吐使用的竹皮大丸,乃用棗肉和丸,取其和胃氣之意。
正如《金匱玉函經》所述:「若欲治病,當先以湯洗其五臟六腑,……次當用散,……次當用丸,丸能逐沉冷,破積聚,消諸堅症,進飲食,調營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
」此外,仲景還根據性別、年齡、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等情況的不同,確定服用丸劑的劑量,體現了祖國醫學因人制宜、辨証施治的思想。
晉代葛洪的《肘後方》中創始了既有黏合力又有療效作用的黏合劑,如「治卒忤停屍不能言者用雞冠血和真朱為丸」(《肘後方‧卷一》),其中的雞冠血既是黏合劑又可以發揮一定的藥效。
梁代名醫陶弘景在張仲景的基礎上提出丸劑應用理論:「疾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湯者、服酒者、服膏者,亦兼用所病之源,以為某製耳」。
至此,關於丸劑理論方面雙重定義基本形成了,一方面「藥性」有宜丸者製為丸劑應用,一方面「疾」有宜服丸者亦製為丸劑應用。
3 丸劑的鼎盛《千金方》對煉蜜方法作了科學規定,並增用動物汁(牛汁等)、雞蛋白、苦酒(醋)作賦形劑。
以後又有藥汁(唐代《外台秘要》)、糯米糊(宋代《雞峰普濟方》)、神糊(宋代《濟生方》)、湯浸蒸餅(元代《脾胃論》)等作賦形劑,增加了丸劑的種類。
《千金方》在丸劑的服用劑量方面也作了規定:「凡丸藥皆如梧子,補者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至四十丸,過亦損人。
」唐代還出現了兩種特別的丸劑,其一為蠟丸,蠟丸是以蜂蠟為基質,比賦形劑不溶於水及胃液,遇到性腸液才緩慢溶解,故口服後至小腸才逐漸釋放藥物而顯效[2]。
故能夠包裹毒性的藥物,如砒霜之類,使之在人體內緩慢奏效而不致發生中毒的危險。
例如深師五邪丸「右九味,搗下飾,別研雄黃、丹砂細絹篩,合諸藥拌令和調後,內蠟和之,大如彈丸。
」(《外台秘要》卷十三)其二為煎丸,如《外台秘要》卷二十載香薷朮丸:「右二味,搗朮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朮為丸。
」被稱為我國第一部中成藥專著的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載有湯、煎、飲、圓、散、粉、膏、丹、餅、砂、錠、香等13種劑型共788方,其中圓即丸(古籍方書中將丸改為「圓」或「元」者均因避君偉,語意通用)284方,佔36%,數量冠各劑型之首[1]。
宋代新創造了「糊丸」和「水丸」兩種重要的丸劑劑型。
水丸因由原藥粉加水、酒、醋等泛製而成,在胃內可迅速吸收,其吸收速率可因賦型劑不同而有異,以酒作賦形劑有助生物、揮發油等有效成分溶出,醋也可增加性成分溶解,且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加吸收。
錢乙《小兒藥証直訣》所載百祥丸:「焙乾為末,水圓如粟米大。
」糊丸在消化道內的崩解速度較蜜丸為慢,吸收也相應減慢[3]。
其吸收速度與消化道內液體量及黏度有關,由於糊丸使藥物緩慢釋放,延長作用時間,可避免或減少某些藥物的刺激性。
如《雞峰普濟方》載滑石丸:「右為細末,糯米粥和元如梧子大。
」南宋時期即已出現有丸劑包衣,如《普濟本事方》卷第一中所載真珠丸「……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辰砂為衣。
」另如《雞峰普濟方》卷二十所載烏梅丸:「右為細末,清水和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此乃腸溶衣丸的原始。
沈活與蘇軾撰《蘇沈內翰良方》「欲甚緩者用丸」。
《聖濟總錄》:「丸者,取其收攝,而其治在下,腹中之病,反不可服散者,宜用丸也。
」金代李東垣撰《用藥法象》指出「圓者,緩也」。
這一時期對丸劑與臨床治病的關係等理論作了精僻的論述。
4 丸劑的創新明代的朱砂包衣使用比較普遍,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七珍丸、梅花點舌丸、婦科通經丸等。
《本草綱目》中所載丸劑劑型有大蜜丸(卷十四白芷條)、小蜜丸(卷三十四丁香條)、糊丸(卷十八栝樓條)、蠟丸(卷九石鐘乳條)、水丸(卷四十八寒號蟲條)、糖丸(卷十七蓖麻條)、藥汁丸(卷八粉錫條)、濃縮丸(卷三十五皂莢條)、包衣丸(卷二十九蜜蠟條)[4]。
其中包衣丸依據包衣不同又有「雄黃為衣」(卷十七烏頭條),「螺青為衣」(卷十七莨菪條),「黃丹為衣」(卷十七常山條),「青黛為衣」(卷十六王不留行條),「百草霜為衣」(卷三十九蜜蠟條),「胭脂為衣」(卷十四蛇床子條)等。
當然這些丸衣不完全是明代的創造,但這些丸衣的廣泛應用卻是與明代藥劑生產情況相適應的[5]。
清代在原始蠟丸的基礎上,結合包衣技術,以川蠟為衣料,創製出沿用至今的蠟包衣丸劑。
此製劑乃腸溶衣丸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蠟殼丸劑也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這也是自唐代始現的蠟紙裹丸的延續和發展。
如《外科証治全生集》載:「陰乾以黃蠟包裹珍藏,臨用破蠟殼取丸,陳酒化服。
」蠟殼丸劑至今仍是應用廣泛。
明代繆希雍《炮炙大法》在前人的基礎上指出「丸者緩也,作成圓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
明清時期的丸劑劑型創新較多,丸劑理論層出不窮。
為後世的丸劑劑型改革奠定了基礎。
5 丸劑的延續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科技的進步,中藥製藥機械有了較大的發展,使中藥製藥逐步擺脫了手工作坊式製作,發展成為工業化批量生產。
目前,丸劑品種在中成藥中所佔比例最大。
隨劑型改革的發展,濃縮丸、滴丸、微丸等新型丸劑相繼出現,由於製法簡單、劑量小、療效好,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中藥新藥研製開發中已成為首選劑型之一。
本研究深入挖掘丸劑的歷史淵源、整理總結歷代的丸劑方劑,對於繼承發揚丸劑劑型以及中藥劑型的現代化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1] 張兆旺. 中藥藥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363.[2] 王雲玲. 用固態分散體系促進口服藥物的吸收[J]. 藥學通報,1979,(4):177.[3] 曹春林. 中藥劑型與生物藥劑學的相關論述[J]. 中成藥,1981, (3):41-44.[4] 王成永. 《本草綱目》在中藥劑型學方面的成就[J]. 中醫藥信息,1991, (3):8-9.[5] 冉小峰. 中藥丸劑的起源與發展(二)[J]. 中藥通報,1959, (2):48-52.(編委:朱恩審校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