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会》大前研一-书评
- 格式:ppt
- 大小:470.00 KB
- 文档页数:56
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必须将病因连根拔起。
;只要埋头工作,就会加薪,升职)日本终身雇佣制)是战后构建日本社会的一大前提,这一大前提创造了日本大批的中产阶层,但由于经济步入衰退期,这一大前提渐渐崩溃,经济结构也由此产生变化,人口结构渐渐转入M型社会——中产阶层向低产阶层和高产阶层过渡,形成两头人多中间人少的。
一个人薪水的高峰平均在他40岁左右,过这个高峰,就几乎没有机会升职,或加薪。
M型社会,收入两极化,人口结构两极化,低收入人口占多数。
在新经济里,企业可以拿让人期待的未来交换金钱的。
憧憬自由之丘:高品质低价格的商品或服务,中低阶层消费观。
东横INN:以主妇的感人经营,让客人感到如家庭般的温馨之感。
新奢华:提供让中低阶层的客户虽说觉得有点贵,但想获得的商品服务。
中低阶层:中上阶层的品质,中低阶层的价格消费观。
新奢华:以中低阶层为主流,再加入一点奢华主义的购买冲动,提供质量高,感觉好的产品和服务,只要在加点钱便可唾手可得的价格范围内,消费者是乐于多出点钱。
美国就在这种消费模式固定之后开创了全新的商品和服务。
新奢华理念:犒赏自己或享受偶尔的奢侈,中低层心理。
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有奢华的商品,企业成功的秘诀。
中低层时代的主流观念:以有限的收入享受自己可以认同的生活。
高收入者并不代表名牌和高价商品,低收入者并不代表便宜货和低价商品,M型社会的消费心理洞察。
针对收入两极化,企业应针对其中已阶层或两阶层制定不同战略。
决定瞄准高收入阶层的企业,必须问自己是否有创造相应价值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如能有能力走彻底的奢华路线,即可讨论进军上层阶层。
而如果企业选择以低收入阶层为主要客户群,则要有能力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或者彻底锁定低收入阶层走低价路线。
要求企业彻底消除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无端浪费,在自有品牌、收益结构价值设计等方面提出适当的对策,方能于中赢取生存空间。
中低阶层市场营销战略在低价格业态中,加入附加值:低价高品质;重视实用性,在已有产品中多加一分实用性,多提高一些特性,就能创造出符合中低阶层生活形态所需的商品;质量让库存流动,增加消费:增加消费者的选择项目,让生命周期较长的产品产生流动,就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机会。
读《M型社会》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读《M型社会》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M型社会》读后感1000字: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以“中产”自居,扎心的是没有实现水果自由、小孩培训班自由的我们应该算是贫困家庭吧。
近日读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感触颇深,觉得天朝离理想中“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越来越远,慢慢向M型社会转变,步入日本的后尘。
M型社会这本书先是阐述了M型社会已经到来,之后分别从企业、屌丝群众和政府角度阐述应对策略。
我觉得前四章都很精彩,有理有据,意见中肯,中低层时代的企业战略那章特别适合对营销感性的小伙伴阅读,最后一章讲政府改革,有点太理想化的,政策比较难施行,估计跟作者在美国喝过自由水太多的经历有关。
全书通俗易懂,我基本花一周零碎时间看完的。
日本经济从广场协定之后进入衰退,这种衰退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平均收入的减少。
日本国民的平均收入从1998年起开始减少,在10年的时间里面减少了80万日元,大约是6.5万人民币。
平均收入减少,并不是平均的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而是集中在原来的中产阶层,导致中产阶层变成了中低阶层,从而导致了中产阶层的崩溃。
对于M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判断,作者大致采用了04年-08年的数据分析,我觉得绝对量没太多参考价值,主要看相对量。
04年服务满一年的劳动者平均薪资438万日元,每个家庭的可支配支配和收入540万/年,假设以一个人年均收入600(年均可支配收入上浮10%)万日元为标准,超过1000万日元(年均可支配收入上浮85%)为上层阶层,600-1000万日元为中上阶层,300万-600万日元为中低阶层,300万以下日元为低层阶层,日本的中低阶层和低层阶层人数增加,上层阶层也略微增加,但在中段的中上阶层人数却大为减少,尤其中低阶层以下竟在所有人口占比近八层,78.9%。
作者对企业战略的建议是,首先确定你的目标客户群体,如果是定位在中低阶层,那一定要①先将产品成本降到最低,书中提到了优衣库将制造流程的效率发挥到极限,1-3周内发货,商店周转率极高;②给予耐用消费品多次生命周期,日本大山公司推出的“可换衣服的沙发”。
目前未出现房价泡沫大前研一已是中国人熟悉的日本经济学家之一了,《M型社会》剖析了日本庞大的中产阶级分化。
当社会收入形成的圆形(或枣核形)向M型转化时,社会的消费也开始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同时开始向两端转移,以适应社会收入改变的消费倾向。
中国的收入分配是从平均化的同一基础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而变化的。
最初农村的改革让农民中首先出现了万元户。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给了社会非平均化发展的政策保护,于是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做法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过渡。
刚开放的城市卖茶叶蛋的收入超过了“高级知识分子”的教授,个体户超越了国企和公务员,在整个社会的收入都普遍的提高与改善的同时,中国非常遗憾或说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路径则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但却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别和两极分化,大约形成了大前研一所说的M形社会。
于是中国的商品房市场也在收入变化的同时形成了M形的消费供给体系,就像中国的人均GDP在全球排128位,但中国的奢侈型消费却排在了世界的前几位,世界上的名车、名表、名包、名牌服装消费能力与人均GDP格格不入、极不相称。
中国的住房市场更典型的反映了这种M型的消费水平,也同样形成了M型的供给体系。
社会普遍反映的住房高端产品多;天价地催生高档房;低价房外移等都是M型需求导致的供给变化。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24”号文件明确了三种供给关系:一是高收入或中高收入家庭用市场化的方式、商品化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二是中等或中等偏下收入的家庭靠半市场化的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住房问题;三是低收入家庭靠政府的廉租房解决住房保障问题。
政策非常明确的告诉社会,中国高收入的富人们才有资格进入市场,因此政府会从富人的商品房中收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用以建设廉租房帮助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
中间层有能力的向上靠市场化解决住房,无能力的向下靠,政府免土地出让金帮助解决住房。
随后政策又扩大到有了两限房、公租房等以帮助或保障这一层人群,以提高他们的改善能力。
《大前研一M型社会》读书笔记《大前研一M型社会》一书是日本知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的作品,对于当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人类发展趋势提出了新的观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M型社会的特点以及其对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如此社会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应对挑战的策略。
首先,大前研一提出了M型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传统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由底层的大众、中间层的中产阶级和顶层的富裕阶级组成的金字塔结构,这被称为A型社会。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和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M型社会的特点是社会中间层的弱化和底层与顶层之间的相对增强,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变为M字形。
社会不再是由中产阶级主导,而是由富人和底层人口构成,这给社会稳定和公平带来了许多挑战。
接着,作者探讨了M型社会对个体和组织的影响。
在M型社会中,中产阶级的消失和富贫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流动性的下降。
个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得更加困难,而组织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和持久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作者也指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和组织也有着新的机会。
个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而组织也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转型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在书的后半部分,大前研一提出了应对M型社会的策略。
作者认为,个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以应对激烈的竞争。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多元化战略”和“富裕之路”两个概念,鼓励个人在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组织而言,作者认为创新和转型是应对M 型社会挑战的关键。
只有不断变革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组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M型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当今世界,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主动去适应和应对这样的变化。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M 型社会中获得个人的成功和组织的长久发展。
《M型社会》读后感《M型社会》是由日本社会学家荻原博子所著,于2001年出版。
它是对当时日本社会趋势进行的深入探讨和分析,结合了许多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和数据来探讨当时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该书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并且也对当前世界的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启示。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日本社会中的M型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M型社会主要是指社会中的收入分化现象,即社会中有很多人获得高收入,同时也有很多人处于低收入状态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日本社会中尤为明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就开始出现M型化的趋势,这也伴随着日本经济的急剧发展。
该书对M型社会进行的深入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提出了许多想法和洞见。
荻原博子指出,M型社会的产生源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它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包括家庭结构的重组、职业支持网络的塌陷、对教育的重视和不公平等等。
这些因素都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影响,并导致了M型化的趋势。
同时,该书还探讨了M型社会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荻原博子强调了这一结构的不平等性和后果,同时指出它持续下去可能会威胁到日本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她认为,这需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来解决,包括全民参与的政策、对收入不均的消极影响进行相关研究和调查、加强社会保障和教育资源的投入等等。
总的来说,读完《M型社会》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现代社会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而M型化现象的出现则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通过分析和调研的手段,向我们介绍了M型社会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这些思考和建议对我们在当前和未来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总之,我认为《M型社会》是一本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书籍,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状况的机会,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和思索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方向。
它会对读者带来不同的思考,挑战我们的认知和洞察力,并激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大前研一讲述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M型社会》《M型社会》内容简介你自认是中产阶级吗?请自问三个问题:1.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3.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如果有任何一个答案为“是”,你就不算中产阶级!代表社会富裕与安定的中产阶级,如今正在快速消失,其中大部分向下沉沦为中下层阶级。
中下阶层大量增加,M型社会由此成型。
如今,中产阶级正快速消失,约有8成人的生活处于中下水准,M型社会已经到来!M型社会是指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双峰结构:收入高的一小部分人和收入低的一小部分人,各居收入群体两端,并且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如同M型一般。
面对严重的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商业模式将做出怎样的调整?政治、经济又将随之产生怎样的变化?你能否承受这种变化?如何应对?本书将为你一一解答!《M型社会》作者简介大前研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曾任麦肯锡日本分公司董事长,兼任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顾问。
1994年7月离开麦肯锡,现任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和一新塾校长。
1996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
《M型社会》精彩推荐《M型社会》目录(1)前言中低阶层的冲击1序章面对现实,看清未来1改革的政治戏码/003不堪一击的政治剧/005“打地鼠式”改革/007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009别自认是中产阶级/011从自觉到自救/014第一章M型社会来了17景气会骗人/019“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019经济还在“长期衰退”/022欠一屁股债的日本政府/028执政者的观念误国/032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034八成人口中低收入/034中产阶级社会全面崩溃/038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041改革机会只有现在/0532025年,社会中坚超过50岁/53“高负担时代”的可怕事实/058中低阶层时代的对策/062第二章中低阶层时代的企业战略65先知先觉者,赢家通吃/067百货公司为何门可罗雀/067美国M型社会的变迁/069憧憬自由之丘/072将制造流程的效率发挥到极限/075赋予耐用产品多次生命周期/076支撑“感觉好价格低”的成本结构/077新奢华商品抬头的背景/079中低阶层改变了汽车产业/081中低阶层的市场/083四成多的人口/083日本的五大消费群/085M时代的营销战略/090应对消费两极化/090你要做谁的生意/093中低阶层市场的营销战略/095不进行流通革命就退场/099谁能赢家通吃/101第三章中低阶层的意识改革105重新认识生活形态/107老龄社会的烦恼/107正在崩溃的中产社会/112为什么大家这么执著地想买房子/116“郊外购房”或“租房子+周末度假小屋”/116都市人一定要买车吗/120该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钱/122重新检视无谓的支出/125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态/126偏见让生活变得贫乏/128消费者无意义的偏见/128充满矛盾的疯牛病对策/131不相信自己舌头的日本消费者/132日本人的“国产信仰”/134抛弃偏见,快速提升生活质量/137第四章过好日子的处方141市场开放,生活产生“质变”/143物价昂贵的真相/143土地可以进口/149降低地价/152官商利益共同体/156认证制度是为了养活公务员/159换成人民来找碴/159从中低阶层跃向上层阶层/162物价早该下跌了/162中低阶层如何过上幸福生活/167别成为“提词人种”/169抛开期待,自己行动/172第五章这才是真正的结构改革175发掘改革的真相/177“政治改革”是真正的改革吗/177行政e化的真面目/180债留子孙的经济对策/182政党轮替,脑袋没换/187阻碍改革的结构问题/196不努力工作却有保障的人/197政府,不准乱花我的钱/200不能让大家都想做公务员/200国家机关的“整数论”造成冗员/204九成公务员都该走人/206该民营化的政府业务/209教师最该选优汰劣/211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就改教育/213街头智者造就新繁荣/216第六章新繁荣法则219让政府变有钱的简单方法/221别再加重年轻人的负担/221老龄社会只要两种税/225别吃定上班族/227征附加价值税以及不该征的税/230中央别跟地方抢钱/233无国界时代的繁荣要件/238用别国的钱来繁荣本地/238美国的例证/240经济繁荣的最少人口数/24111个经济圈——不独立、走出去/244每个人都成为改革者/246美国和中国为何强大起来/246市场开放正是全球最大的课题/248把地方当成“繁荣的单位”思考/249终章除旧布新,迈向繁荣253光是除旧,不足以布新/255“突出的个人”是国家繁荣的关键/256扭转“出生即负债”的方法/259前言:中低阶层的冲击(1)中低阶层的冲击2006年是决定日本未来20年是否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一年。
《ppaper》M型社会的新式杂志《ppaper》是杂志文化在应对网络文化的一种裂变,那就是从出版业的高贵神坛走下,化身为寻常便利店中随意搭售、随便阅读的“廉价单张”,它是M型社会存在的明证。
撰文令狐磊留意这本杂志已经很久,直至最近它赫然出到了第50期依然生机勃勃的态势。
也因为在深圳的高色调设计书店中看到他们从台湾煞有介事地整套购入的珍藏版,并标注上“非卖品”的矜贵状一亦让我感觉,这种杂志在城市创意人心目中的地位正处于扶摇直上的状态它就是《ppaper》,在台湾售卖49元台币(约等同于一盒牛奶饮料),在大陆售卖22元人民币(等同于一本高端路线的时尚杂志)。
“记住我们是世界公民。
”诞生于台湾的《ppaper》在此刻更显出类拔萃,创办者包益民在其对读者的问答博客中谈道:“你需要了解全世界的主题,你也必须了解当地的市场。
灵感来自于所有面向与文化,别忘了台湾,但千万不要自我局限。
假如你不知道在巴黎的人,你就没有办法卖给他们任何东西。
”自称创刊号卖出30万册,每期如今基本印量是10万本,每期销出八九成的《ppaper》最受认可的是他们的独创渠道:7—11便利店,在“买杯可乐的同时带走一本杂志”。
在台湾版的《ppaper》还添加上7—11的标志,让我初始还以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连锁便利店的店刊,那时的惊讶之情更为触目。
2004年12月创刊的《ppaper》,可谓是传统杂志工业下的新生儿。
在我看来,它是:所谓“超厚杂志阅读潮流”的灭绝者;真正让创意人可以“参与、认同、分享、执行、体验、拥有、发生关系的好杂志”,真正的杂志形态革新者。
长达30版的封面故事全景式解构,架设在这本不足80页的杂志中,这样的资讯量体无形是极为饱满的,让我回想起当年那本《Cream》,当然现在它已经终结了使命。
《ppaper》的封面故事报道是其最为花心思的,但制作起来亦并非过于花哨,他们集中于展示细节与花心思的灵感源泉提问两个环节。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细节可以得到“窃取”的实在性,提问可以得到灵感的共鸣性。
<div class="article_tit"> “M型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 </div> <span>作者 : 卢周来</span> <p> “M型社会”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提出的概念。
在其著作《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中,作者认为:近20年来,日本社会中原本人数最多的中产阶层,除一小部分挤入高收入的上层社会外,更多的沦为中低收入甚至低收入阶层。
这使得原本呈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的中间部分日益凹陷下去,人口分布往高收入和低收入两端移动,出现了一个拥有两侧双峰的阶层社会,即“M型社会”。
用简单的话来概括“M型社会”的特征,就是中产阶层日益消亡,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br/> <br/> 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br/> <br/> “M型社会”的危机之一就是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br/> 我们知道,消费是带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而中产阶层从来就是社会消费的主体。
在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的国家中,中产阶层的消费应该占到总消费的60%左右。
而中产阶层队伍人数的逐渐缩小,其直接后果之一是全社会消费乏力,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br/> 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中论述到了这一点。
<br/> 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中产阶层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日本的社会精英和新进员工的收入差距只有8倍。
这种没有贫富差别的均质性社会,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当然,这不仅仅因为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足以支撑他们较高的消费,更因为在日本的终生雇佣制度下,中产阶层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稳定的生活预期:“年轻时虽然薪水不高,但是往后一定会加薪、升职,最后总可以升到中上阶层,退休之后也有足够的退休金。
”这样,中产阶层就敢于消费,而强劲的中产阶层消费需求反过来也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
《M型社会》——打破中产阶级神话近期阅读了《M型社会》,这本书由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埃利斯撰写。
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作者深入剖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M型社会”。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视角独到的书籍,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深刻思考。
“M型社会”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财富分配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状态。
在M型社会中,处于顶端的是少数超级富豪和资本家,而底部则是大量收入微薄甚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劳动者。
这两端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而中间层则逐渐消逝或者缩小。
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与实例分析了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
读罢全书,我深感震撼。
作者以全球视角审视M型社会的发展,从美国、欧洲到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是:中间层逐渐萎缩,贫富差距加大。
这不禁令人反思,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个人如何才能实现阶层的上升?书中提到了一些影响M型社会形成的关键因素,例如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税收政策等。
全球化的加剧导致了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同时也加剧了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科技进步虽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加大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鸿沟,使得一部分人受益更多。
此外,一些国家过于宽松的税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富集中现象。
更令人担忧的是,《M型社会》中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下,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尽管很多国家都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发展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面临着种种困难。
如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等。
对于个人而言,《M型社会》提醒我们关注自身的发展,努力提升自我价值;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思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为构建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M型社会》一书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思考的视角。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如何应对并改善M型社会的现象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M型社会》的读后感《M型社会》是美国学者Charles Murray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美国社会变迁的深入分析,展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分化的增加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M型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讨论,对于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震撼和触动,下面将就我的读后感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要表达对作者 Charles Murray的钦佩之情。
他在《M型社会》中深入研究了美国社会的变迁和趋势,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证分析,揭示了社会层级的形成与固化的机制和原因。
他的独到的观点和深入的调研令人佩服。
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讨论,而是通过数据和实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认为,他的工作对于理解和改善社会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
《M型社会》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分化的增加。
书中指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分层也变得愈加明显。
M型社会的定义是指社会结构从原来的金字塔形状转变为现在的马鞍型结构。
这种结构下,原本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人们逐渐流失,而顶部和底部的人们逐渐增加。
这样的分层现象将导致社会流动性的降低,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书中对于社会分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系统的变化。
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富人家庭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竞争。
相反,贫穷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获得与富人家庭的孩子相同的竞争优势。
这导致他们在教育竞争中处于下风,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此外,职业选择和劳动市场的变化也是导致社会分化的重要原因。
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蓝领工作被机器和自动化所取代,而高技能和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则得到了推动。
这意味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容易失业,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则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
M型社会读后感M型社会读后感:M型社会是由全球大型企业,社交网络及数字技术所构架的新型社会格局。
《M型社会》一书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以及当前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书把M型社会概念运用到了政治、社会学、经济学、劳工移徙、社会关系及社会正义等多个层面,它象征着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
首先,作者指出,M型社会的出现,将极大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这是因为全球大型企业、社交网络和数字技术会改变传统社会的格局,使社会的运转更加平稳,形成一种新的格局。
同时,这种新的社会结构将有助于实现公平和正义。
其次,作者认为,M型社会将有助于改善社会正义。
在M型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社会,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将得到保障,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可以改善的,甚至可以做到彻底突破障碍。
另外,作者也提到,由于M型社会中有着全球流动性特性,工人在不同地区都可以找到贴身的工作,从而使得社会正义得到更大保障。
第三,M型社会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M型社会将会带来有关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将会有更多的数字化交流,实现更有效的信息分享,甚至可以改变原有社会关系的形式,让社会关系更加紧密。
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应对未来M型社会的建议,其中包括:建立更有效的全球就业机制;提高技术培训;提升社会资本建设;提高造血能力,以便适应变化;以及执行更具有效率的政策。
总的来说,M型社会的出现将会改变整个社会的格局,也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变化,例如社会正义得到改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等。
但是,M型社会也将会带来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也可以通过采取相关政策来应对。
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必须将病因连根拔起。
;只要埋头工作,就会加薪,升职)日本终身雇佣制)是战后构建日本社会的一大前提,这一大前提创造了日本大批的中产阶层,但由于经济步入衰退期,这一大前提渐渐崩溃,经济结构也由此产生变化,人口结构渐渐转入M型社会——中产阶层向低产阶层和高产阶层过渡,形成两头人多中间人少的。
一个人薪水的高峰平均在他40岁左右,过这个高峰,就几乎没有机会升职,或加薪。
M型社会,收入两极化,人口结构两极化,低收入人口占多数。
在新经济里,企业可以拿让人期待的未来交换金钱的。
憧憬自由之丘:高品质低价格的商品或服务,中低阶层消费观。
东横INN:以主妇的感人经营,让客人感到如家庭般的温馨之感。
新奢华:提供让中低阶层的客户虽说觉得有点贵,但想获得的商品服务。
中低阶层:中上阶层的品质,中低阶层的价格消费观。
新奢华:以中低阶层为主流,再加入一点奢华主义的购买冲动,提供质量高,感觉好的产品和服务,只要在加点钱便可唾手可得的价格范围内,消费者是乐于多出点钱。
美国就在这种消费模式固定之后开创了全新的商品和服务。
新奢华理念:犒赏自己或享受偶尔的奢侈,中低层心理。
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有奢华的商品,企业成功的秘诀。
中低层时代的主流观念:以有限的收入享受自己可以认同的生活。
高收入者并不代表名牌和高价商品,低收入者并不代表便宜货和低价商品,M型社会的消费心理洞察。
针对收入两极化,企业应针对其中已阶层或两阶层制定不同战略。
决定瞄准高收入阶层的企业,必须问自己是否有创造相应价值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如能有能力走彻底的奢华路线,即可讨论进军上层阶层。
而如果企业选择以低收入阶层为主要客户群,则要有能力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或者彻底锁定低收入阶层走低价路线。
要求企业彻底消除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无端浪费,在自有品牌、收益结构价值设计等方面提出适当的对策,方能于中赢取生存空间。
中低阶层市场营销战略在低价格业态中,加入附加值:低价高品质;重视实用性,在已有产品中多加一分实用性,多提高一些特性,就能创造出符合中低阶层生活形态所需的商品;质量让库存流动,增加消费:增加消费者的选择项目,让生命周期较长的产品产生流动,就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机会。
大研前一低欲望社会读后感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真的是让我感觉像是被人突然敲了一下脑袋,然后恍然大悟:“哦,原来现在的社会有这么个情况啊!”他书里描述的那些现象,就像在照镜子一样。
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劲儿。
就说消费吧,以前的人要是有点钱,就想着买个大房子,换辆好车,各种名牌往身上招呼。
可现在呢?好多人觉得租房子也挺好,能住就行,买车也不追求什么豪车,够用就得了。
这就像大前研一说的,大家的消费欲望在降低。
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好多原因。
一方面,现在的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就拿工作来说,找个好工作难如登天,每天累得像条狗,工资还不见得多高。
这种情况下,谁还有心思去追求那些高大上的消费呢?就像我朋友,天天加班,周末只想在家躺着,对于那些什么新出的时尚单品,根本就不关心,觉得还不如多睡会儿觉呢。
再一个就是社会发展得太快了。
各种信息爆炸式地涌来,大家都有点懵了。
以前的梦想是有个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现在呢?看着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感觉自己怎么追都追不上,就干脆放弃追求那些所谓的“成功标配”了。
比如说那些网络上到处都是的富豪生活,今天这个在私人游艇上开派对,明天那个在世界各地买房产,普通年轻人看了就会想:“得了,我这辈子都不可能这样,那我还努力个啥劲儿呢?”不过呢,低欲望社会也不完全是坏事。
从好的方面看,大家变得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了。
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追求一些小众的兴趣爱好,什么手工制作啊,小众音乐啊。
他们不再随波逐流,而是真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有个同事就特别喜欢做手工皮具,他说在做皮具的时候,他能感受到一种平静和满足,这是在那些消费狂欢中找不到的。
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低欲望社会还是有点让人担忧的。
如果大家都不消费了,企业的东西卖不出去,就会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不好了,大家的工作机会可能就更少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就像大前研一在书里担心的那样,整个社会好像陷入了一种懒洋洋的状态,没有了那种蓬勃向上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