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6
染料专业知识点总结一、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被纤维材料吸附并能够赋予纤维材料特定颜色的有机物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塑料制品等材料的着色和印染行业。
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应用特点,染料可以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还原性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阴离子染料等多种类型。
二、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合成染料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但是一般都具有芳香环结构。
染料的合成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染料的种类不同,合成路线也各不相同。
合成染料需要考虑到染料的色度、洗牢度、耐光性等性能指标,同时也要考虑合成成本和环保要求。
三、染料的应用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塑料、油墨、涂料等领域。
在纺织行业中,染料是赋予织物颜色并具有良好耐久性的重要原料。
在印染工艺中,染料还可以与助剂、调节剂配合使用,实现多种印染效果。
四、染料的色度性能染料的色度性能是指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色彩特性。
色度性能包括染料的色深、色鲜、色牢度等指标。
染料的色度性能取决于染料的结构和染色工艺等因素。
五、染料的附着性能染料的附着性能是指染料分子和纤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染料的附着性能直接影响着染料在纤维材料上的牢固程度。
优良的附着性能是染料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六、染料的环保性能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染料的环保性能也成为了染料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环保染料需要具备低污染、低毒性、易生物降解等特点,同时要保证染色效果和耐用性。
七、染料的研发和创新染料颜色的研发和创新是染料行业的重要方向。
染料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染料的研发,以满足市场对色彩的需求。
同时,染料的创新也包括对染料性能的改良和提升,以适应不同的纤维材料和应用场景。
八、染料的市场前景随着纺织品、皮革、塑料等行业的发展,对染料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同时,消费者对于纺织品颜色的个性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染料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染料行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环保性能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染料概述常用染料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碱性染料:美兰、甲基紫、草酸铵结晶紫、醋酸洋红、碱性复红、中性红、孔雀绿、薯红等酸性染料:伊红、刚果红、藻红、苯胺黑、苦味酸、酸性复红等中性染料:瑞脱氏染料、基姆萨氏染料等十五种细胞染料1、酸性品红: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於水,略溶於酒精(0.3%)。
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
它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
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
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於水喝酒精,遇酸呈蓝色。
它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
它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
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
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
刚果红可以跟苏木静作二重染色,也可用作类淀粉染色,由於它能溶於水和酒精,所以洗涤和脱水处理要迅速3、甲基蓝:甲基蓝是弱酸性染料,能溶於水和酒精。
甲基蓝在动植物的制片技术方面应用极广。
它跟伊红合用能染神经细胞,也是细菌制片中不可缺少的染料。
它的水溶液是原生动物的活体染色剂。
甲基蓝极易氧化,因此用它染色后不能长久保存。
4、固绿:固绿是酸性染料,能溶於水(溶解度为4%)和酒精(溶解度为9%)。
固绿是一种染含有浆质的纤维素细胞组织的染色剂,在染细胞和植物组织上应用极广。
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5.苯胺蓝:是一种混合酸性染料,平常所用很难有一定的标准。
此染料一般很难溶於水,也不易溶於酒精(1.5%)。
植物制片中可与番红合用,作为组织染色;也可作藻类植物染色。
因为这种染料的成分很不一致,染色效果不易掌握。
6、苏丹Ⅲ: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不溶解於水,呈红色粉末状,易溶於脂肪和酒精(溶解度为0.15%)。
染料的三基色染料是添加颜色的原料,可以用来染色纤维、皮革、陶瓷、涂料等。
它最初由古老的中国发明,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世界色彩文化熏陶。
染料一般分为天然色料和合成色料,其中天然色料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常用的有木酚素、椰壳色素以及青花素等,其品种多样;而合成色料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其中主要有尼龙、活性染料、光交联染料等,品种也比较多。
染料的三基色是指红、黄、蓝,它们是染色的三个基本色素,可以组合出大量的颜色。
比如用红、绿、蓝三个颜色组合,可以变出无数种颜色,就像是一张色彩斑斓的拼图;用红、黄、蓝三个基本色素,也可以配出多种颜色,三者共同作用,可以构成色彩完美的空间坐标系统。
红色是染料的三基色中的先行者,它的定义是一种接近白光中红光波长的色彩。
在染料中,比较常用的是苯胺红、罗丹明、孔雀石绿等,它们着色力强、耐热性好、耐光性极强,是染料制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色料。
黄色比红色要晚一些,也是染料的三基色之一。
它的定义是一种接近白光中黄光波长的色彩,染料中常用的有黄褐矾、金黄矾和亚硝酸黄等。
它们有着强大的着色力,耐热性强,是高品质染料的重要原料。
蓝色是染料的三基色中的最后一个,它的定义是一种接近白光中蓝光波长的色彩。
在染料中,比较常见的蓝色染料有拜耳蓝、洋蓝、群蓝和联苯胺蓝等,它们色泽鲜艳、耐热性高,是制作染料的重要原料之一。
由红、黄、蓝三基色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正是染料色彩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绿洲的黑漆布、深粉的锤头蝶等拉丁美洲文化,到青花瓷的蓝色醉心、油画的色彩斑斓等欧洲文化,染料的三基色正覆盖着世界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染料的三基色是完美的颜色系统,它们不仅可以营造出绚丽多彩的色彩世界,也能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
未来,染料的三基色将会更加开放,生成更多缤纷色彩,进而满足每位艺术爱好者对美的追求。
染料染料是一种具有着色特性的物质,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涂料、化妆品等行业。
它可以通过吸收光线的不同波长而产生颜色,从而赋予物体鲜艳的色彩。
染料的应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染料来美化衣物和装饰物体。
染料的种类繁多,根据来源可分为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化学合成染料。
植物染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如蓝莓、草莓、藏红花等。
动物染料则来自于昆虫、贝壳等动物体内的染色物质,如蚕丝染料、紫贝染料等。
化学合成染料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染料拥有更多的颜色选择和更好的稳定性,应用广泛。
染料的选择和染色的过程密切相关。
在选择染料时,需要考虑到染料与纤维材料之间的相容性,以及染料的颜色和耐久性。
不同的纤维材料对染料的吸收能力不同,有些纤维材料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被染料吸附。
此外,某些染料可能会褪色或受到光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染料时需要考虑到色牢度和抗光性。
染料的染色过程可以分为前处理、染色和后处理三个步骤。
前处理是为了净化和预处理纺织品,以便染料能够更好地渗透和附着在纤维上。
这个步骤通常包括清洗、漂白和裁剪纤维。
染色是将染料与纤维材料接触并渗透到其内部,使纤维上的颜色发生变化。
最后,在后处理阶段,染色后的纺织品经过漂洗、定型和后整理等处理,以确保染料牢固地附着在纤维上,并具有所需的光泽和手感。
除了纺织品和装饰品,染料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印刷行业中,染料通常用于油墨、颜料和涂料的制造。
在化妆品行业,染料是眼影、唇膏和指甲油等产品中的关键成分,为这些产品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色彩选择。
随着技术的发展,染料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
有机合成染料的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科学家不断寻求更稳定、更环保、更具吸光性能的染料。
此外,随着纳米材料的应用,纳米染料在染色领域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染料的特殊性质使其能够在更小的尺度上调控颜色和光学性能,为纺织品和其他材料的染色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总之,染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着色物质。
染料的相关概念染料是指具有较高的着色力和亲水性的物质,常用于染色和印刷工艺中,给纺织品、皮革、纸张等赋予不同的颜色。
染料具有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分类:染料可以根据其来源、结构、染色方式、亲合性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如天然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合成染料(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染料)。
根据结构可以分为芳香族染料和杂环染料。
按照染色方式可以分为离子染料、双涉染料和分子染料等。
2. 结构:染料的结构包括色基和辅基两部分。
色基是染料分子的中心部分,负责吸收光线并赋予物质颜色。
辅基则是色基周围的辅助结构,通过改变辅基的结构可以调整染料的溶解性、亲和力和色相等性质。
3. 染色机理:染料与纺织品发生染色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两种。
物理吸附是染料分子通过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等吸附在纺织品表面形成颜色。
化学反应则是染料分子与纺织品上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连接。
4. 亲和力与速度:染料的亲和力决定了染料分子与纺织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亲和力越大,染料越容易附着在纺织品上。
染料的速度则是染料分子进入纺织品内部的快慢程度,速度越快则染料扩散得越广,颜色更均匀。
5. 应用: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塑料等行业。
纺织品染料是最常见的染料类型,用于给衣物、家居纺织品、工业纺织品等着色。
皮革染料则用于给皮革制品上色,提高其美观度和质感。
在纸张行业,染料通常用于制作防伪标签、符号图案等。
染料还可用于制作彩墨水、颜料、油漆等。
6. 环境影响:染料生产和应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染料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废水和废气,其中可能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同时,染料在纺织品洗涤过程中也容易脱落,进入水环境,对水生生物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环境友好型染料和染色工艺是当前染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总之,染料作为赋予物质颜色的关键物质,其相关概念包括分类、结构、染色机理、亲和力与速度、应用和环境影响等。
对十大类染料进行归纳总结染料是一种能够通过吸附或溶解在纤维和其他材料中,给其以色泽的化学物质。
根据染料的来源、化学结构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染料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对十大类染料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染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一类: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主要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界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染料。
如蓝莓、茶叶等。
天然染料具有环境友好、色彩鲜艳、对人体无害的特点,但产量低、价格昂贵,导致其在工业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类: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指通过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来制得的染料,包括酸性、中性和碱性染料。
合成染料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塑料等行业。
合成染料的种类众多,有机染料和无机染料是其主要分支。
第三类: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是一类在酸性条件下呈现出良好染色效果的染料。
常见的酸性染料有酸性蓝、酸性红等。
酸性染料具有顺应性强、染色均匀的特点,常用于染制动物纤维和酸性条件下的胶体纤维。
第四类:中性染料中性染料是指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能染色的染料,适用范围较广。
中性染料在中性水性溶液中染色效果最佳,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等行业。
第五类: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一类在碱性条件下呈现出良好染色效果的染料。
常见的碱性染料有碱性紫、碱性黑等。
碱性染料具有染色速度快、色牢度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等行业。
第六类: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一类酸性染料的亚类,与纤维中的阴离子基团发生离子交换而染色。
阳离子染料的色彩鲜艳,染色效果好,常用于染制纤维素纤维和天然纤维。
第七类:直接染料直接染料是一类在中性条件下直接与纤维发生染色反应的染料。
与其他染料相比,直接染料具有分子结构简单、染色效果好的特点。
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等行业。
第八类:分散染料分散染料是一类在高温条件下将染料颗粒分散在水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
分散染料在低浓度下也能呈现出鲜艳的染色效果,常用于合成纤维和增白浆的染制。
第九类:还原染料还原染料是一类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被还原为可溶性颜料,与纤维结合形成染色物质的染料。
染料的三基色染料是一种色彩和成分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用来改变纤维材料,如纸张和布料的颜色。
染料通常包含三种基本的色彩:黄,红和蓝。
首先是黄色染料,它是一种合成染料,它的主要成分来自石油。
黄色染料有很多种,有一些染料带有蓝色或绿色调调,这些染料可以用来染蓝色或绿色的布料。
染黄色的染料是非常普遍的,它可以用来制作几乎任何颜色的布料。
其次是红色染料,它也是一种合成染料,主要成分来自于颗粒状混合物。
这种染料可以染出许多不同红色,可以染出蔷薇红,橘红,玫瑰红等等。
红色染料通常用于染色服装,室内装饰或家具,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
最后是蓝色染料,它们也是一种合成染料,主要成分来自于天然植物提取物。
这种染料可以染出浅蓝色,宝蓝色,深蓝色等等,它们可以染色纸张,服装,织物等。
蓝色染料被广泛用于染色文具,服装,家具等,以给室内、服装提供一种清新自然、和谐柔和的氛围。
总之,染料的三基本色彩包括黄色染料,红色染料和蓝色染料。
它们可以用来染色纸张、服装、家具等,以给室内或服装提供色彩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除此之外,三种基本色彩对于染色艺术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也可以通过混合调配,获得更多不同的色彩效果,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染色效果。
它们因此成为染色艺术中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
染料作为一种成分,它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其中包含着三种基本色彩,这三种色彩对于对染料的用途和功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也构成了染料的基础。
此外,三种基本色彩可以通过混合不同比例来获得更多的色彩效果,并有助于实现客户的染色需求。
不管染料有多复杂,这三种基本色彩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染色艺术中也是关键的因素。
染料的基础知识范文染料是指用于染色的色素或色素类化合物。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添加到纤维、纺织品、皮革等材料上,以改变它们的颜色或产生特定的效果。
染料的基础知识包括它们的分类、染色原理、应用和制备方法等方面。
一、染料的分类根据染料的溶解性质和在纤维上的附着性,染料可以分为两大类:染料(不溶于水)和颜料(溶于水)。
1.染料:染料可溶于水或有机溶剂,并通过共价键与纤维结合。
它们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强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性质。
染料可以在纤维内部或表面形成化学键,使得颜色牢度良好。
2.颜料:颜料以粉末或颗粒状存在,溶解于水以形成颜料悬浮液。
颜料不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而是通过物理吸附和颗粒的堆积来与纤维接触。
颜料的粒子较大,无法穿透纤维,因此容易脱色。
二、染料的染色原理染料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纤维结合,从而实现染色。
常见的染色原理包括亲水性染料与纤维之间的氢键作用、阳离子性染料与纤维的电荷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协同作用等。
三、染料的应用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皮革、橡胶、塑料、油墨、绘画等领域。
其中,纺织印染是染料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染料通过添加剂和染色助剂的配合,可以实现对各种不同纤维的染色,如棉、毛、丝、麻等。
四、染料的制备方法染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合成染料和提取天然染料两种。
1.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
它们通常以合成染料中心分子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的功能团和取代基来改变其性质。
合成染料的制备过程需要考虑到染料的稳定性和颜色的可控性。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染料制备方法正在不断研究开发中,如生物法、纳米技术、辐射法等。
总结起来,染料的基础知识包括染料的分类、染色原理、应用和制备方法等。
了解染料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染料的使用和生产过程。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染料,并在染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染料,以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染料化学成分染料是一种用于给物体染色的化学物质。
染料有各种各样的种类,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化学成分。
染料主要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类。
天然染料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石等自然物质中提取的染色物质,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
常见的天然染料有蓝靛、茜草红、藏红花黄等。
蓝靛是从龙胆植物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蓝靛素。
茜草红则是从茜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茜素。
藏红花黄则是从藏红花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大黄酮类化合物。
天然染料的化学成分不仅决定着其颜色,还决定了其染色性能和稳定性。
合成染料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的染色物质,其化学成分更为复杂。
合成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油墨、塑料等领域。
常见的合成染料有碧红、孔雀蓝、亮黄等。
碧红是一种传统的合成染料,其化学成分是偶氮染料。
孔雀蓝则是一种茚类染料,其特点是抗光变色和易溶于水。
亮黄是一个宽波长染料,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杂环。
染料的化学成分对染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首先,染料的溶解性是染色过程的关键。
染料必须能够溶解在染液中,并且在染色过程中能够与纤维发生相互作用。
其次,染料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颜色。
染料分子中存在着共轭结构,使其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特定的颜色。
此外,染料的化学稳定性也很重要。
染料必须具有抗光、抗洗、抗分解等性能,以保证染后物体的色彩稳定性。
除了颜色和稳定性,染料的毒性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染料中含有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盐类、聚苯胺类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对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在使用染料时需要注意其安全性。
总结起来,染料的化学成分包括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
天然染料的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可以从植物、动物或矿石等自然物质中提取。
合成染料则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的,其化学结构更复杂。
染料的化学成分对染色的效果、颜色、稳定性和毒性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染料时,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考虑其化学成分。
7 染厂中碰到的常用染料
常黄色系:分散黄E-GL 、分散黄E-3G (Y54#)、分散橙S-4RL(O30#)、分散金黄SE-3RL、分散嫩黄SE-4RL(Y119#:1)(艳色)、分散荧光黄8GFF(O82#)、分散荧光黄10GFF、分散黄S-6GSL(Y114#)。
红色系:分散红3B(R60#)、分散红FB(R60#)、分散红S-5BL(R167#)、分散红玉SE-GFL、分散红SE-2GF、分散大红GS(R153#)、分散红SE-3B(R343#)。
蓝色系:分散蓝2BLN(B56#)、分散蓝2BLM、分散蓝EX-SF、分散深蓝HGL(B79#)、分散蓝C-RE(B366#)、分散蓝SE-2R(183:1)、分散蓝FBL(B366#+B165#)、分散蓝BBLS(B165#)、分散翠蓝S-GL(B60#)、分散海之蓝S-R、分散彩蓝B
黑色:分散黑ECT、分散黑ECO、分散黑S-3BL、分散黑H2BL。
常规分散染料生产厂家主要有龙盛、闰土、吉华。
山峪主要是荧光黄系列。
生产2bln主要有德欧,博澳。
亚邦主要是艳蓝系列,艳红系列。
染料获取方法介绍
染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天然染料提取:许多植物和动物都含有天然染料,可以从它们的根、茎、叶、果实或组织中提取。
例如,从栀子果实中可以提取出栀子苷,这是一种黄色染料,可以直接染着于丝、麻、棉等天然植物上,也可用媒染剂进行媒染,得到不同的色光。
槐花内含有一种属媒染性的色素芸香甙,能和多种媒染剂作用,染出各种不同的色彩。
2. 化学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造染料。
大多数现代染料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生产的。
3. 生物合成:一些微生物或细菌可以用来生产染料,例如靛蓝。
4. 废料回收:有些旧衣物或纺织品在经过处理后可以回收利用,再次成为染料。
请注意,不同的染料有不同的制备方法,并且可能需要特定的设备和条件。
在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制备所需的染料。
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和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
有些染料不溶于水而溶于醇、油,用于油蜡、塑料等物质的着色。
有机染料的发展史
真正的染料工业的历史应该从1856年年仅18岁的英国化学家Perkin发现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
当时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对染料提出了迫切的需要,而天然染料在数量上、质量上远不能满足需要,加上煤焦油中发现了有机芳香族化合物,提供了合成染料所需的各种原料,同时四价碳(1858)和苯结构(1856)的理论模型的确立,使人们能够有计划地进行有机合成,正是由于上述几个契机,促成了现代染料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染料的分类
染料按它们的结构和应用性质有两种分类方法。
根据染料的应用性质、使用对象、应用方法来分类称为应用分类;根据染料共轭发色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分类称为结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在染料的分子结构中都具有共轭体系。
按照这种共轭体系结构的特点,染料的主要类别有:
偶氮染料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
蒽醌染料包括蒽醌和具有稠芳环的醌类染料。
芳甲烷染料根据一个碳原子上连接的芳环数的不同,可分为二芳甲烷和三芳甲烷两种类型。
靛族染料含有靛蓝和硫靛结构的染料。
硫化染料由某些芳胺、酚等有机溶剂和硫、硫化钠加热制得的染料,需在硫化钠溶液中染色。
酞菁染料含有酞菁金属络和结构的染料。
硝基和亚硝基染料含有硝基(—NO2)的染料称为硝基染料;含有亚硝基(—NO)的染料称为亚硝基染料。
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
及各种杂环染料等。
按应用性能分类
1.直接染料(direct dyes ) 这是一类可溶于水的阴离子染料。
它们的分子大多含有磺酸基,有的则具有羧基,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之间以范德华与氢键相结合。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蚕丝、纸张、皮革的染色。
2.酸性染料(acid dyes ) 这是一类可溶于水的阴离子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磺酸基、羧基等酸性基团,通常以水溶性钠盐存在,在酸性浴中可以与蛋白质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结合,故称为酸性染料。
常用于蚕丝、羊毛和聚酰胺纤维以及皮革染色。
也有一些染料,其染色条件和酸性染料相似,但需要通过某些金属盐的作用,在纤维上形成螯合物才能获得良好的耐洗性能,称为酸性媒染染料。
- N = N -
H 3 C O - O C H 3 - N = N - ? ? ? ? 6 B (C . I . 2 4 4 1 0 ) O H N H 2 S O 3 N a S O 3 N a N H 2 O H
N a O 3 S S O 3 N a
3.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 这类染料分子溶于水呈阳离子状态,故称阳离子染料,主要用于聚丙烯腈纤维的染色。
但早期的染料分子中,具有碱性基团,常以盐形式存在,可溶于水,能于蚕丝等蛋白质纤维分子以盐键形式相结合,故又称为碱性染料或盐基染料 N O N(C 2H 5)2(C 2H 5)2N Cl
4.活性染料(reactive dyes ) 又称为反应性染料,在这类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能够与纤维分子中的羟基、氨基发生共价结合进而牢固地染着在纤维上,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也能用于羊毛和合成纤
维的染色. O O NH 2
SO 3Na
NH SO 3Na
NH
C N C
C N Cl Cl NH 3H 2O
pH5~5.3 40~45度
O O NH 2SO 3Na NH SO 3Na NH C N C N C N NH 2 5.不溶性偶氮染料(azoic dyes) 在染色过程中,由重氮组分和偶合组分直接在纤维上反应,生成不溶性色淀而染着,这种染料称为不溶性偶氮染料。
其中,重氮组分是一些芳伯胺的重氮盐,偶合组分主要是酚类化合物。
这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由于染色时需在冰的冷却条件下(0~5℃)进行,故又称为冰染染料。
OH C NH
O +OH C NH
O N N Cl N 2+Cl Cl
6.分散染料 (disperse dyes) 这类染料分子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染色时需借助分散剂的作用使染料成细小颗粒的分散状对纤维进行染色,故称为分散染料。
主要用于各种合成纤维的染色,如涤纶、锦纶、醋酸纤维等。
N O 2N
N N Cl
2H 4CN C 2H 4OC 2H 5
7.还原染料(vat dyes) 这类染料不溶于水。
染色时,它们在含有还原剂的碱性溶液中被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从而上染纤维,染色后再经过氧化重新成为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印花,少量用于丝、毛的染色,牢度优越。
O
NH O
O NH
O
8.硫化染料(sulphur dyes) 这类染料和还原染料一样,也是原来不溶于水的染料。
染色时,它们在硫化碱溶液中被还原为可溶状态,染入纤维后,经过氧化便又成不溶状态固着在纤维上。
这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9.缩聚染料(polycondensation dyes) 这是最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染料,可溶于水。
它们在纤维上能脱去水溶性基团而发生分子间的缩聚反应,成为分子量较大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目前它们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也可用于维纶的染色。
10.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这类物质上染到纤维、纸张等基质后,能吸收紫外线,发射蓝色光,从而抵消织物上因黄光反射量过多而造成的黄色感,在视觉上产生洁白、耀目的效果。
不同品种的荧光增白剂可用于不同种类纤维的增白。
SO3Na NaO3S
HC
HC CH
CH
染料的命名
染料通常是分子结构较复杂的有机芳香族化合物,若按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来命名较复杂,而且商品染料中还会含有异构体以及其它添加物,同时,学名不能反映出染料的颜色和应用性能,因此必须给予专用的染料名称。
我国对染料采用统一命名法,按规定染料名称由三部分组成。
冠称是根据染料的应用对象、染色方法以及性能来确定的,我国的冠称有31种,如直接、直接耐晒、直接铜盐、直接重复、酸性、弱酸性、酸性络合、酸性媒介、中性、阳离子、活件、毛用活性、还原、可溶性还原、分散、硫化、
可溶性硫化、色基、色酚、色盐、快色素、氧化、缩聚、混纺等。
色称表示染料的基本颜色。
我国采用了30个色泽名称:嫩黄、黄、金黄、深黄、橙、大红、红、桃红、玫红、品红、红紫、枣红、紫、翠蓝、湖蓝、艳蓝、深蓝、绿、艳绿、深绿、黄棕、红棕、棕、深棕、橄榄绿、草绿、灰、黑等。
颜色的名称一般可加适当的形容词如“嫩”、“艳”、“深”三个字,而取消了过去习惯使用的淡、亮、暗、老、浅等形容词,但由于习惯至今还仍沿用。
同时,有时还以天然物的颜色来形容染料的染色,如“天蓝”、“果绿”、“玫瑰红”等。
词尾(尾注)有不少染料,它们的冠称与色称虽然都相同,但应用性能上尚有差别,故常用词尾来表示染料色光、牢度、性能上的差异,写在色称的后面。
我国根据大多数国家的习惯,井结合我国使用情况,用符号代表染料的色光、强度、力份、牢度、形态、染色条件、用途以及其它性能,而外国厂商对词尾是任意附加的,不一定具有确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