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染料法示踪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0.31 KB
- 文档页数:2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指通过注射示踪剂来定位肿瘤引流淋巴结,然后在手术中切除这一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
这个方法可以减少淋巴结切除的数量,避免了常规切除淋巴结所带来的术后并发症,节省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康复时间。
前哨淋巴结活检还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淋巴结转移信息,指导乳腺癌的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实际上,前哨淋巴结活检已经成为乳腺癌手术的标准程序。
微转移是指极早期的淋巴结转移,这些转移往往无法被肉眼观察或常规病理学检查发现。
但它们在乳腺癌的预后和治疗方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可以对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有助于制定更精细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那些有微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对于没有发现微转移的患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减少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的临床诊治意义不仅限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它们也适用于乳腺癌的分期、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的监测。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微转移检测,可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美蓝法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美蓝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75例,取1%美蓝4ml注射于肿瘤周围后行SLNB,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结果:前哨淋巴结(SLN)检出成功率为100.0%(75/75):准确率为97.3%(73/75),灵敏度为97.2%(36/37),假阴性率为2.7%(1/37)。
发生并发症4例(5.4%),经随访患者均无腋窝淋巴结复发和远处转移。
结论:美蓝作为指示剂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价格低廉、简便易行,但长期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尚需进一步探讨和证实。
标签:美蓝;前哨淋巴结;乳腺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评价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指标。
常规手术需行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xillarv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但是ALND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尚无良好的防治方法,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是国内外临床治疗上的一大难题。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可以对腋窝淋巴结状态进行准确的分期。
随着SLNB研究不断深入。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正接受挑战。
因此,笔者采用美蓝作为指示剂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来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治疗乳腺癌患者75例,患者均为女性。
本组患者年龄26~67岁,平均38岁;其中,左侧46例,右侧29例;原发肿瘤位于外上象限36例(48.0%),内上象限16例(21.3%),外下象限9例(12.0%),内下象限3例(4.0%),中央区11例(14.7%);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63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黏液腺癌2例,单纯癌3例。
1.2SLNB方法质量分数1%美蓝(亚甲蓝,methylthionium)由北京永康制药厂生产。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48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则予以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的美容效果、生活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引流总量、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及转移情况。
结果:实验组美容效果及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引流总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与转移率均为 4.17%,对照组复发率为 4.17%,转移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不仅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与拔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引流总量,提高生活质量,且复发率及转移率与传统手术无明显差异。
标签: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癌;临床意义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不仅会造成患者生理上的缺陷,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引起多种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为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
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为(47.63±11.25)岁;肿瘤大小:≤1cm 6例,1~2cm 38例,2~3cm 4例;乳房肿瘤位置:左侧34例,右侧14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
实验组行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具体如下:肿瘤切口和前哨淋巴结两个切口入路,若肿瘤位于乳房乳头水平线以下,则行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状切口;对于肿瘤及其周围1cm以上的组织切除并快速冰冻,将肿瘤及切缘标本送病理检查;若为浸润性乳癌则对创腔内缘0.5cm以上不同部位的组织快速冰冻、送检,保证镜下各方向的切缘为阴性,若为阳性再予以补切;如若多次补切后仍为阳性,则放弃保乳手术。
早期乳腺癌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早期乳腺癌的诊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手术切除模式虽然已经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过多的切除余量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准确的手术方式。
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可以精确判断淋巴节点的转移情况,减少切除余量。
本文将介绍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研究进展。
SLNB技术的基本原理淋巴结是人体中很重要的一个器官,它承担着对体内细胞和外来物质的免疫防御作用。
SLNB技术就是在肿瘤周围注入一种染料,随着淋巴液的流动,这种染料会逐渐流向最先被淋巴液所到达的那个淋巴结。
医生就可以根据染料在淋巴节点时的颜色来判断该淋巴节点与原发灶的微小转移情况。
通过SLNB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淋巴节点的情况,因此,可以在不必切除全部淋巴节点的情况下判断该病人淋巴节点的微小转移情况。
SLNB技术的病理基础SLNB技术的病理基础,既包括原发灶的临床病理特征,也包括淋巴节点的病理情况。
在临床病理初步检查后,医生必须选择合适的染料,并注入到哨所淋巴节点周围,淋巴节点就会吸收这种染料,并输送到整个淋巴系统中。
SLNB技术基于淋巴系统传导染料,淋巴节点的转移情况得以迅速而明确地确定。
SLNB技术的优点对于患有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选择SLNB技术可以带来许多优点,包括:•减小病人的手术风险•避免过多切除淋巴节点•检测转移情况的准确度高通过SLNB技术,医生可以在更少的淋巴结被切除的情况下准确判断淋巴节点的转移情况,可大大减少手术风险和患者的疼痛感。
SLNB技术还可以减少术后康复时间和医疗费用。
SLNB技术的缺点尽管SLNB技术带来很多优点,但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包括:•染料引起的过敏反应•淋巴节点定位错误•SLNB技术的技术难度较大SLNB技术的研究进展SLNB技术之所以成为前哨淋巴结检查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方法,主要归功于其准确率、较少的创伤和较少的并发症。
乳腺癌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和分析染料法腔镜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我院应用亚甲蓝染色法对76例Ⅰ、Ⅱ期乳腺癌行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ESLNB),然后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EALND)。
对获取的全部淋巴结行病理检查,评价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准确率及假阴性率。
结果:76例中67例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88.16%(67/76)。
ESLNB 准确率97.01%(65/67),灵敏性86.67%(13/15),特异性100.0%(52/52)。
结论:染料法腔镜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可行,能够对早期乳腺癌进行准确分期,但体重指数高、肿瘤部位在内侧、术前肿瘤切除活检、腔镜技术欠熟练等是影响前哨淋巴结检出的主要因素。
标签:乳腺癌;腔镜;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前哨淋巴结即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此淋巴结首先被累及后才出现其他淋巴结的转移。
大部分前哨淋巴结出现在腋窝,但由于个体差异,前哨淋巴结也可以出现在腋窝以外,如内乳区。
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我院应用亚甲蓝染色法对76例Ⅰ、Ⅱ期乳腺癌行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ESLNB),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我院应用亚甲蓝染色法对76例Ⅰ、Ⅱ期乳腺癌行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ESLNB),均为女性。
年龄24~75岁,平均54.2岁。
1.2方法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全麻后取仰卧位,肩部稍垫高,患侧上肢外展90°。
肿瘤周围或活检切口周围皮下及乳腺组织内注射1%亚甲蓝2~4ml,而后以纱布轻轻按摩。
10min后腋窝多点分层注射脂肪肿胀液(生理盐水500ml,2%利多卡因20ml,肾上腺素0.5mg)。
局部按摩至腋窝部均匀肿胀(约5min)。
腔镜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及淋巴结清扫腋窝部吸脂后放置trocar,建立腋窝气腔。
置入分离钳及电剪,分离纤维分隔,寻找蓝染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并切取送冰冻病理。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的基本概念。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最首先引流的淋巴结,通常是位于肿瘤区域淋巴引流路径的第一个或几个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靛青等示踪物质标记肿瘤周围引流的前哨淋巴结,然后通过手术取出前哨淋巴结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淋巴结有无转移,从而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而微转移检测则是利用一系列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实验方法对淋巴结组织进行详细的检测,以发现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从而及时发现肿瘤的转移情况。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非常重大。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明确了解乳腺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中,手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往往是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来决定的。
对于未转移的乳腺癌,可以选择较为保守的手术方式,如乳腺保留手术或微创手术;而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包括全乳切除术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帮助医生明确了解病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微转移检测可以在非常早期发现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从而实现早期治疗和干预,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早期发现和治疗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对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影响非常大。
过去,很多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之后,未能及时发现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给患者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现在,通过微转移检测,可以提前发现微小的淋巴结转移病灶,及时进行靶向治疗或者综合治疗,有效预防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一些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或者三阴性等不同分子生物学类型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还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针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通常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和药物方案。
而通过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和微转移的检测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标签:乳腺癌;前哨淋巴检;活检前哨淋巴结是最早接受肿瘤淋巴引流和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对于乳腺癌病病人,如能在术中准确定位、检出前哨淋巴结(SLN),并诊断有无肿瘤转移,对确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我们自2003年10月~2006年8月对60例乳腺癌患者开展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以探讨其在乳腺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0~75岁,平均49.7岁,肿瘤位于左乳32例,右乳28例;外上象限33例,外下象限11例,内上象限14例,内下象限2例。
全组均行改良根治术。
组织类型:浸润型导管癌52例,导管内癌3例,小叶癌2例,髓样癌1例,黏液样癌2例。
1.2 药品与试剂江苏济川制药厂生产的1%亚甲蓝注射液[MB],规格:2 ml,20 mg。
1.3 手术方法将1%亚甲蓝注射液4 ml在乳晕四周皮下分为4~6点均匀注射,局部按摩4 min,然后行改良根治术。
先游离靠近腋窝侧皮瓣,依蓝染淋巴管走向找到蓝染淋巴结定为前哨淋巴结(SLN),然后继续行改良根治术。
术毕将SLNB及全腺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LND)在内的所有淋巴结分别作病理检查。
2 结果本组共行SLNB 60例,检出率为98.3%(59/60)。
其中1例未发现SLN,活检标本经病理检查为纤维组织,余59例取出SLN 108个,每例1~3个,平均1.8个。
腋窝淋巴结转移23例,无转移37例,每例取出淋巴结数目9~40个,平均14.7个,本组SLNB的准确性为96.6%(57/59),假阴性率4.4%(1/23),假阳性率为0。
3 讨论自从Halsted发明乳腺癌根治术以来,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一直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自从Fisher提出了乳腺癌从一开始就是全身性疾病以来,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作为一种局部治疗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美蓝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临床意义(1)【摘要】目的探讨美蓝为示踪剂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62例乳腺癌患者使用美蓝在其乳晕及肿瘤周围皮肤注射,5~15 min后进行术中定位及活检术。
结果 58例患者(58/62)找到前哨淋巴结,灵敏度为94.4%,假阴性率为5.6%,准确率为92.0%。
所有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
结论美蓝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腋淋巴结转移,可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活检。
【关键词】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美蓝染色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
长期以来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s dissection, ALND)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阴性率为70%,行ALND不能提高生存率,反而由于损伤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 node biopsy, SLNB)的技术的开展,因其能较准确地预测腋淋巴结状况,ALND治疗乳腺癌的这一常规操作有被改变的可能。
本研究应用美蓝染色法对前哨淋巴结(SLN)进行定位,活检来探讨SLN预测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经穿刺或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确诊的乳腺癌患者(T1,T2)62例。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且满足下列条件:①既往无腋窝手术史;②单个病灶,术前经乳腺钼靶片排除多中心性病灶;③临床查体, 腋窝未触及淋巴结肿大;④术前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
排除以下情况:①患侧乳腺或腋窝已接受过放疗;②妊娠哺乳期乳腺癌。
所有患者年龄34~ 69 岁,平均42岁。
肿瘤位于外上象限28例,外下象限14例,内上象限12例,内下象限8例。
肿瘤直径1~4 cm,平均2.6 cm。
1.2 检测方法与手术方式全身麻醉后,取美蓝注射液4 ml注射在肿块周围及乳晕皮下或活检残腔内,局部按摩3 min, 注射染料后5~10 min后行手术,操作要点是尽量在无血操作下仔细解剖,沿蓝色的淋巴管自下向上、自内侧向外侧寻找着色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SLN)。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及微转移检测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一种在手术切除乳腺肿瘤时同时取出可疑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染色等技术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避免了传统开放式切除全部腋窝淋巴结的手术,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手术范围可以进一步缩小,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微转移指的是肿瘤细胞在淋巴结中形成的非显微镜可见的转移灶。
传统的病理学检测方法往往无法准确检测到微转移,因此容易漏诊。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转移检测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能够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范围的决定、辅助治疗的选择等。
能够避免过度治疗和减少并发症。
对于淋巴结未见转移的患者,不需要进行开放式切除全部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微转移的患者,可以及早进行适当的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等,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能够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精确确定手术范围,避免切除过多的淋巴结,减少了对淋巴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了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了术后的生活质量。
能够指导预后评估和随访监测。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后续的随访和监测。
胃癌前哨淋巴结研究的临床意义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和预后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胃癌的诊疗过程中,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前哨淋巴结是肿瘤细胞在淋巴系统转移过程中最先到达的一组淋巴结。
对于胃癌患者而言,准确判断前哨淋巴结的状态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以及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胃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有助于更精准地进行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是评估癌症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胃癌分期方法主要依赖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但对于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往往不够准确。
通过对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和病理分析,可以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淋巴结的微小转移灶,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肿瘤分期。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范围、是否需要辅助化疗等。
其次,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能够指导手术决策,降低手术创伤。
在胃癌手术中,淋巴结清扫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然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不仅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还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增加,如淋巴漏、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能够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确定肿瘤没有转移到其他淋巴结,那么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淋巴结清扫,从而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
再者,胃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前哨淋巴结的状态与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
如果前哨淋巴结没有发现肿瘤转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反之,如果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提示肿瘤可能已经发生了更广泛的淋巴转移,患者的预后可能较差。
通过对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客观的治疗预期,并制定相应的随访和治疗计划。
此外,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还有助于推动胃癌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
随着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前哨淋巴结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胃癌的淋巴转移规律,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如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往数年,我致力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多种示踪技巧。
其中,亚甲蓝示踪法以其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的特性,被广泛采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分享我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研究中运用亚甲蓝示踪法的经验和感悟。
我要向各位阐述的是亚甲蓝示踪法的原理。
作为一种荧光染料,亚甲蓝能被淋巴管吸收,并在淋巴管系统中传播。
在乳腺癌手术过程中,将亚甲蓝注射到肿瘤附近,通过观察染蓝的淋巴管,医生可以准确判断前哨淋巴结的位置。
亚甲蓝示踪法的准确性对手术医生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协助他们精确地找到前哨淋巴结,进而进行有效的活检或切除。
随后,我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以评估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
在这些研究中,我将亚甲蓝注射到乳腺癌患者肿瘤附近,然后通过手术找到染蓝的淋巴管,确定前哨淋巴结。
在手术过程中,我还对淋巴结进行了病理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乳腺癌转移。
通过对众多病例的分析,我发现亚甲蓝示踪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有效识别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示踪法在手术中的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技术,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同时,亚甲蓝作为一种荧光染料,其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也发现亚甲蓝示踪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在部分患者中,亚甲蓝的渗透性和分布可能受到淋巴管阻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前哨淋巴结的识别准确性降低。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如核素示踪法、超声检查等,以提高前哨淋巴结的识别率。
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被广泛应用,该技术可以精确地确定肿瘤的侵袭深度,以便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前哨淋巴结是指乳腺肿瘤周围最先受到转移的淋巴结,通过检测前哨淋巴结是否受到癌细胞的侵袭,可以确定患者真正的病情。
传统的淋巴结切除手术需要切除大量淋巴结,对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则可以仅仅切除前哨淋巴结,减小手术对患者的影响。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原理是,在手术前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或染料,让其在淋巴循环中逐渐被淋巴结吸收。
术中通过检测淋巴结中是否存在放射性物质或染色剂,可以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从而精确地切除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测。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精确有效地确定乳腺癌的病情和转移情况,避免了对无需切除的淋巴结进行手术的影响,降低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还可以减少切除淋巴结对患者造成的长期影响。
该技术具体的操作流程分为注射示踪剂或染色剂、淋巴显像、手术切除、病理检测四步。
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该技术。
注射示踪剂或染色剂通常在术前1-2天或当天进行,注射部位为肿瘤周围或受侵占的淋巴结区域。
淋巴显像一般在注射后2-4小时进行,通过核医学检测或近红外荧光检查,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
手术切除在淋巴显像确定前哨淋巴结后进行,切除后进行病理学检测,确定淋巴结是否存在癌细胞。
总体来说,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是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精准、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技术的要求,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采用该技术。
摘要:目的:通过术中鉴别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检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3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用美兰液4 ml注射到肿瘤周围,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在切除标本中,从原发肿瘤周围先解剖出染色淋巴管,然后追寻到第一站引流淋巴结(前哨淋巴结)。
结果:本组38例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25例,检出率达66%。
其中活检出前哨淋巴结平均数1.74枚(0~3枚),清除腋窝淋巴结平均数12枚(8~19枚)。
47.3%病例仅为前哨淋巴结阳性。
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
结论:用美兰染色方法,可以活检出前哨淋巴结,可以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亚甲蓝淋巴结活检是采取有创伤的方法取到淋巴结组织做病理检查。
在临床中一般有两种方式:淋巴结穿剌术;是用穿刺针吸取淋巴结中的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的方法;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活检是切除整个淋巴结后,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比较两者,由于淋巴结穿刺获取的细胞数量较少,穿刺部位局限,而且无法观察淋巴结的整体结构,只能作为诊断的初步筛查手段。
近年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由于能够较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最大限度地保证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笔者为此在术中运用美兰示踪前哨淋巴结,探讨前哨淋巴结检查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为3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3岁。
肿块位于外上象限28例,外下象限10例,其他位置的未纳入本组病例观察。
临床分期:ⅰ期25例,ⅱa 期13例。
病例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1%的美兰,麻醉前用美兰针剂4 ml,采用6号针头,在肿瘤床周围分4点注射或(和)乳晕边缘皮下外侧注射,注射完毕后在注射区用手指按摩,手术中从原发肿瘤中先解剖出染色淋巴管,一直追寻到前哨淋巴结。
切除标本后,解剖出前哨淋巴结,做冷冻和石蜡切片检查。
2 结果本组38例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25例,检出率达66%。
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吲哚菁绿荧光法是一种通过注射吲哚菁绿染料,利用近红外光源激发,观察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荧光信号来实现显像的技术。
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医生通过注射吲哚菁绿染料,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荧光信号,从而指导手术取样淋巴结。
相比于传统的显微镜下镜检,吲哚菁绿荧光法不仅可以提高淋巴结检测的准确率,还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1. 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吲哚菁绿荧光法通过荧光信号清晰地显示淋巴管和淋巴结的位置,大大提高了淋巴结的检出率。
研究表明,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患者,其淋巴结检出率明显提高,有助于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2. 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方法,吲哚菁绿荧光法可以减少对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和并发症。
由于荧光信号清晰明了,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定位淋巴结,避免了盲目的取样和误伤正常组织,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切口大小,同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3.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还可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患者术后康复时间缩短,伤口痊愈快,术后情绪和心理状态更加稳定,对于患者的生活恢复和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以期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探讨染料法示踪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染料法示踪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意义。
方法:选择Ⅰ、Ⅱ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组,分别用亚甲蓝及纳米碳混悬液(卡那琳)染色
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选择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同时对比两种染色剂临床疗效。
结果:经随访前哨淋巴结切除活检阴性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或行下
腋位清扫术,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无明显增高,但患肢肿胀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明显提高患者术后存活质量。
结论:亚甲蓝及纳米碳作为示踪剂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效果相仿,但亚甲蓝价格低廉,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实施,同时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避免过度医疗,减少患者患侧肢体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亚甲蓝染色;纳米碳染色;前哨淋巴结活检;基层医院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大量研究证实,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转移及播散在很早即可发生,虽然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大小是目前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但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全身转移是主要致死因素。
传统手术均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侧肢体肿胀,肩部疼痛及患肢活动障碍,肩部及前臂内侧感觉异常等,对患者的后期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对于早期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清扫术,在某种意义上存在过度治疗。
本研究拟通过对早期乳腺癌在肿瘤周围注射染色剂示踪前哨
淋巴结,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快速冷冻病理学检测确定前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从而确定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无前哨淋巴结转移者,避免腋窝清扫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我院 20XX 年 10 月~20XX年 10 月治疗
乳腺癌患者 60 例,患者均为女性。
本组患者年龄 25~68 岁,平均 40 岁;其中,左侧 37例,右侧 23 例;原发肿瘤位于外上象限 35 例(58%),内上
象限 7 例(12%),外下象限 8 例(13%),内下象限 3 例(5%),中央区 7 例 (12%);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 49 例,浸润性小叶癌 11 例。
前哨淋巴结切除活检方法
术前麻醉成功后,随机分组,分别用1%亚甲蓝、纳米碳混
悬液于原发肿瘤周围皮下或活组织检查后的残腔壁周围皮下注射。
10~15 min 后经腋底部胸大肌外侧作一小切口(该切口均在根治术预切范围内),寻找并追踪染色淋巴管,循此解剖至染色淋巴结即为前哨淋巴结(SLN),切除前哨淋巴结送病理科进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
2结果
切除前哨淋巴结送病理科行冰冻病理检查。
如病理回报阳性,则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前哨淋巴结活检病理回报阴性,则不清扫腋窝淋巴结。
全部患者均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检出SLN 染色 58 例,其检出率为 96%(58/60),共检出SLN 100 枚,平均枚,其中,1 枚 37 例(%)、2 枚 23 例 (%)、3 枚 10 例 (%)。
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增高,但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讨论
乳腺癌已成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其发病率仍有逐渐升高趋势。
目前对乳腺癌患者仍以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作为判断患者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
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在初诊的乳腺癌患者中,大约半数其体内存在隐匿转移癌(亦称微转移癌)。
乳腺癌的远位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定期乳腺癌筛查,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增加。
传统的腋窝淋巴清扫存在诸多患侧上肢的并发症,如上肢水肿、麻木、肩关节活动障碍、腋窝皮下积液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b
sp;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应用,对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避免过度治疗,从而减少患者患侧上肢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另保留一定数量的腋淋巴结,使其继续具有抗肿廇的免疫屏障作用是非常重要的[1]。
国内外常用前哨淋巴结示踪方法包括同位素示踪法和染料示踪法,后者多用异硫蓝,此药价格昂贵,且尚未在国内上市,不利于基层医院应用。
亚甲蓝染色示踪方法简单,经济易行,不需要特殊的穿刺装置和穿刺针具,手术切除成功率高,纳米碳混悬液,颗粒大,不易于周围软组织内弥散,利于淋巴结染色成功,二者均适用于基层医院实施。
其对于早期乳腺癌保腋窝、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彬,巴图,郭冰.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XX,15(4):310-312.
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