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实验(实验一)
- 格式:ppt
- 大小:798.50 KB
- 文档页数:28
耕作学实验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及分析:1995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156.1;35%)、小麦(1992.7;32%)、油菜籽(991.1;16%)、玉米(552.4;9%)、薯类(528.4;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200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236.7;34%)、小麦(2126.4;32%)、油菜籽(964.7;15%)、豆类(773.4;12%)、蔬菜(539.7;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201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小麦(2365.7;33%)、稻谷(2245.4;31%)、豆类(1021.2;14%)、油菜籽(761.1;11%)、蔬菜(774.2;11%)。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1995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如下表所示:综合上图可以看出,在安徽省,稻谷和小麦占据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并且稻谷的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小麦的种植面积则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玉米、蔬菜、豆类的种植面积也有增加的趋势,而油菜籽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安徽省地处中国中部,秦岭淮河一线将安徽省划分为南部和北部。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兼有麦类、薯类、玉米、豆类等;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则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兼有玉米、薯类、大豆等。
其中安徽南、北部地区面积差别不大,因此安徽省稻谷、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差不大,薯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南北部略有有差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蔬菜的栽培和管理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蔬菜种植的风险,这是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长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增大了蔬菜的种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使得蔬菜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并且蔬菜的培养周期短,品种调整快,销售畅通,使得农户种植意向增加。
耕作学实验实习指导农学专业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研室编写2011年08月耕作学实验实习指导赵宝平主编刘景辉李立军王莹参编农学专业用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研室2011年08月目录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1)实验报告: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5)实验二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 (7)实验报告:实验二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 (10)实验三不同种植模式效益评价 (12)实验报告:实验三不同种植模式效益评价 (19)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21)附一线性规划BASIC程序 (29)实验报告: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36)实验五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39)实验报告:实验五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44)实验六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47)实验报告:实验六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52)实验七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54)实验报告:实验七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59)实验八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61)实验报告:实验八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69)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农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及利用生活要素逐步法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的基本原理。
2.全面考虑光、温、水、土、肥对农田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
学会分析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存在差异原因。
二、内容说明(一)、内容说明农田生产潜力指农作物在自然资源存在的可能范围内,应该实现的生产能力,亦称产量潜势,最高产量。
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因素: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因素有:一是作物遗传特性,表现为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生产潜力不同;二是作物所处环境条件,同一作物与品种在不同的光、温、水、土、养分条件下所表现的生产潜力不同。
生活要素逐步订正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作物生产力形成与其生产要素光、温、水、土壤、肥料等函数关系,然后计算假设其它诸要素完全满足时,某一要素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如在假设温度、降雨、肥料、土壤条件完全满足作物生长的条件下,某地光资源具有的潜力叫光合潜力,除光与温度以外的其它条件完全满足时的潜力叫光温潜力,依次进行逐步订正,每订正一次,增加一个订正因素。
一、实习目的本次耕作学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耕作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的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2023年6月15日至2023年6月19日三、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实习基地四、实习内容1.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基地内的不同耕地类型,包括水田、旱地、梯田等,了解了各类耕地的特点、适宜作物及耕作方式。
同时,我们还考察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如作物种植制度、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2. 耕作技术操作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耕作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耕前准备、土壤耕作、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不同耕作机械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培养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们还参加了耕作学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进一步学习了耕作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五、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加深了对耕作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实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爱岗敬业精神。
4. 研究兴趣实习过程中,我们对耕作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六、实习总结本次耕作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题目:耕作学实习报告班级:农学091班姓名:徐涛学号: 20090025指导教师:胡水秀目录一、实习题目二、实习目的三、实习时间四、实习地点五、实习内容1、作物布局规划2、复种方式确定3、轮作方案设计4、庭院经济规划5、全年科技园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的预测六、实习感想七、附录一、实习题目: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实验站种植制度综合设计二、实习目的:1、通过本校科技园种植制度方案的设计和规划,使学生认识到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在国家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农业生产中种植制度如何适应市场发展和人们的需要。
2、巩固所学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其它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为所用,学用结合。
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个生产单位种植制度设计的一般方法,为毕业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习时间:2012年4月23日~2012年4月25日四、实习地点: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实验站五、实习内容:(一)实验站的基本情况的介绍1、农业气候条件(见附录)2、地形土壤条件:地势为平原,农业科技园示范区总面积约153.67亩,各地区的具体划分详见附图3、水文地质:水源:主要来自后山水库,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二)对实验站目前资源利用情况及种植制度现状的评价(1)、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2)、熟制主要是一年两熟,少数一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全年有较多的休闲期(3)、土地整体上利用状况较好,但有少部分边缘地区具有长年撂荒的情况(4)、种植方式有较单一,为了提高年产量,可采用一些间作、混作、套作和复种相结合的方式(5)、种植业与畜牧业不协调,在保证种植业的基础上可适当促进畜牧业的发展(6)、轮作方式有复种轮作、水旱轮作等,有利于用养结合(7)、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可以充分利于季节增种一季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如豌豆、绿豆等(三)实验站种植制度情况的设计:1、作物布局规划作物布局包过作物总体布局、作物品种布局和作物田间布局(熟制)(1)作物总体布局:根据需求原则、生态适应性原则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原则合理安排各作物的种植区,各作物所占面积以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基础上,适当增种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为原则进行合理分配。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栽培的基本技术,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我们对作物栽培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试验田四、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XXX杂交种2. 耕作工具: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等3. 测量工具:卷尺、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4. 实验记录本、笔等五、实验方法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深度约20-25厘米,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如下:- 处理A:传统耕作方式,即深翻、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B:浅翻耕作,即浅耕后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C:免耕播种,即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肥、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 处理A:深翻土地,然后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B:浅翻土地,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C: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处理区域的玉米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大、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处理C的玉米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
耕作学实习报告耕作学实习报告3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耕作学实习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耕作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对莱阳某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即对莱阳校区实习基地的调查了解,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20xx年10月27日三、实习地点:莱阳市某农村莱阳校区实习基地四、实习内容此次实习首先回顾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由于实习时间为十月份,因此我们观察到有些土地是刚刚收获上一茬作物但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的。
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有:1、自然条件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
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
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
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
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2、作物种植概况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
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可以充分利于季节增种一季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2)熟制主要是一年两熟,少数一年一熟,全年冬季为的休闲期,部分农户利用自有土地发展大棚种植项目,一年多季轮作,效益良好。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农活种类。
2. 掌握农活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3.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某农村地区四、实验内容1. 耕地(1)观察耕地前的土地状况,了解土地的肥力、土壤质地等。
(2)使用犁、耙等工具进行耕地,观察耕地的深度和均匀度。
(3)分析耕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土壤板结、杂草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播种(1)观察播种前的土地状况,了解土地的肥力、土壤质地等。
(2)选择合适的种子,进行播种,观察播种的深度和密度。
(3)分析播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种子发芽率低、病虫害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浇水(1)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了解作物的需水量。
(2)使用灌溉设备进行浇水,观察浇水的均匀度。
(3)分析浇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水量不足、水流失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4. 施肥(1)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了解作物的需肥量。
(2)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肥,观察施肥的效果。
(3)分析施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肥料施用不当、病虫害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5. 除草(1)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了解杂草的生长情况。
(2)使用除草剂、手工除草等方法进行除草,观察除草的效果。
(3)分析除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除草剂残留、杂草反弹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耕地实验结果:通过观察耕地前的土地状况,了解到该土地肥力较好,土壤质地适宜。
在耕地过程中,使用犁、耙等工具将土地耕深至20cm,确保作物根系发育良好。
针对土壤板结问题,采取了深翻、松土等措施,提高了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 播种实验结果:播种前,选择优质种子,播种深度为2-3cm,密度适中。
在播种过程中,注意了播种的均匀性,确保作物生长整齐。
针对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采取了提前浸种、催芽等措施,提高了发芽率。
3. 浇水实验结果: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合理调配水量,确保作物生长所需水分。
耕作学实习报告(精选)一、实习背景在耕作学实习中,我担任了一名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种植实验田的管理和耕作工作。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对耕作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实践技能。
二、实习内容1.实验田管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实验田的划分和管理。
实验田根据作物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施肥和灌溉,并且要随时观察实验田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2.土壤理化性质测试:我参与了土壤理化性质测试的工作,学会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和试验方法。
通过测试,我了解了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等重要指标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种植耕作操作:我参与了不同作物的种植耕作操作,包括耕地、撒种、灌溉和施肥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合理的耕作操作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1.深入理解耕作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我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了耕作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
2.掌握了耕作技能:在实验田管理和种植耕作中,我学到了实际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了耕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种植技巧。
3.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操作中,我需要动手操作,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同时,耕作学实习也需要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耕作学实习,我对耕作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
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耕作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土壤学与农作学》实验实验一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一、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土壤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性的主要指标,其测定方法有多种,现仅介绍电位测定法。
1.方法原理当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试液或土壤悬液时,便构成一电池反应,两极之间即产生电位差。
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的,因而该电位差的大小决定于试液中氢离子浓度(实际应为活度)。
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为pH。
25℃时,溶液中每变化一个pH单位,就产生59.1mV的电位差,在仪器上直接以pH的读数表示。
温度差异通过仪器上的补偿装置进行校正。
2.试剂制备(1)pH4.0l标准缓冲液:称取在105℃烘过的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1 0.2lg,用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l L,即为pH4.0l、浓度0.05mol/L的苯二甲酸氢钾溶液。
(2)pH6.87标准缓冲液:称取45℃下烘过的磷酸二氢钾3.39g和无水磷酸氢二钠3.53g(或用带12个结晶水的磷酸氢二钠于干燥器中放置两周,使成为带两个结晶水的磷酸氢二钠,再经过130℃烘成无水磷酸二氢钠备用),溶解在蒸馏水中,定容至l L。
(3)pH9.18标准缓冲液:称取3.80g硼砂(Na 2B 4O7·10H 2O)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 L。
此缓冲液容易变化,应妥善保存。
3.仪器用品仪器用品一般有pHs一29A型酸度计或雷磁25型酸度计、甘汞电极、pH 玻璃电极或pH复合玻璃电极。
4.操作步骤(1)称取25g风干土样,置于50mL烧杯中,用量筒加入25mL蒸馏水,搅动1分钟,使土体充分散开,放置半小时至l小时使其澄清(此时应避免空气中有氨或挥发性酸)。
.(2)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启动仪器预热半小时。
(3)选用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刻度。
校正完毕测定前,用蒸馏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将电极上的水吸干。
(4)将pH玻璃电极的球泡插入下部悬浊液中,并在其中轻轻摇动,以除去玻璃表面的水膜,使电极电位达到平衡,随后将甘汞电极插入上部清液中,揿下读数开关,进行pH测定。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科学耕种方法对稻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方式、施肥策略和灌溉模式,评估其对稻谷生长和产量的提升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试验田:选择肥力中等、土壤结构良好的稻田。
2. 稻谷品种:选用当地主推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3. 农药、化肥:按照国家推荐的标准,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和化肥。
4. 耕作机械: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5. 仪器设备:土壤湿度计、土壤养分测定仪、气象观测仪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不同的处理方式,包括:- A组:传统耕作(旋耕、人工播种、人工施肥、人工灌溉)- B组:机械化耕作(旋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机械施肥、灌溉机械灌溉)- C组:精准农业耕作(GPS导航耕作、播种机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2. 耕作方式:- A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耕作,包括翻耕、旋耕、人工播种等。
- B组:采用机械化耕作,提高耕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 C组:利用GPS导航系统进行精准耕作,实现播种、施肥、灌溉的自动化。
3. 施肥策略:- A组:按照传统施肥方法,一次性施足底肥,分次追肥。
- B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需肥规律,合理施肥。
- C组:采用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施肥。
4. 灌溉模式:- A组:按照传统灌溉方法,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进行灌溉。
- B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水稻需水量进行灌溉。
- C组:利用精准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水稻生长阶段和产量目标,实施定量灌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A组:平均产量为510公斤/亩。
- B组:平均产量为530公斤/亩。
- C组:平均产量为560公斤/亩。
结果表明,精准农业耕作模式(C组)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机械化耕作模式(B 组),传统耕作模式(A组)产量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