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第四章 作物轮作与连作
- 格式:pdf
- 大小:7.67 MB
- 文档页数:61
耕作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
也叫重茬。
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
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
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不仅包括生物在群落中占有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态位)等。
轮作与连作名词解释
轮作是指一种农业种植方式,即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换不同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这是为了避免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土壤疲劳和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增加农作物产量。
轮作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安排,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养分需求和病虫害抑制作用,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平衡和循环利用。
连作是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相同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这种种植方式一般是为了追求单一作物的高产和稳定产量。
然而,连作容易导致土壤疾病、虫害和营养元素失衡,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连作种植还可能增加农药使用量,使土壤质量下降,进而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适当的轮作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连作所带来的问题。
基本原理,第一节,第四节作物布局,设计,原理复种方式间种增产原理轮作与连作茬口相关理论土壤耕作全部(40%)风蚀水蚀耕作学: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种地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与配置的总称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性与物理机械性等的综合表现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在资源存在于人为影响可能范围内应实现的生产能力风蚀:土壤颗粒被风吹失、移动、降落,破坏土壤的过程水蚀:土壤微粒在水的作用下可产生垂直或沿地表的横向运动酥脆阶段:当土壤水分逐渐增加,土粒四周形成水膜,但膜不厚,土粒不易滑动,胶结物质因遇水胶结力减弱,这时土壤酥脆易散,塑性很小,不会因耕作将土挤紧,耕地时犁易入地,结持力小,所以耕作阻力小,土壤易散碎,为耕地适期。
这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感观表现为地表干湿相宜,松软,脚踢表土易碎,抓一把5-10cm处的土,能手握成团,但不出水,手无湿印,落地即散一、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1 通过合理的配比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因素,提高单位土壤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2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 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农业生产的特点1 强烈的地域性——光温水汽等造成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因素造成——光温水等的差异2 明显的季节性——定性和定量农业自然资源——热量、光照、水分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农业生产依照季节变化,使作物生产与季节相适应,通过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群,不失时机的合理搭配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光照、水分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3 生产的连续性高需求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连续的种子的生命力(寿命)要求农产品本身的要求农业生产要瞻前顾后统观全局4 资源的分散性5 经营的综合性三、农业生存的三个车间(农业主产体系及其形成)1 植物生产(1)贮藏能量和物质的基本生产车间(2)第一车间的结构、规模及其生产力,决定后续部门的结构与功能(3)植物生产包括森林培育,草地经营以及农作物和饲料生产等三方面2 动物生产(1)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类的食物效能约2-18%(2)动物转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饲料、饲草的16-29%。
概念辨析|间作、套种、轮作与休耕、连作、熟制与复种指数间作:同一田地(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图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
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
一般多采用2行高作物间4行矮作物叫2:4 采用4:6或4:4也较多。
间种比例可根据具体条件来定。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
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
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摘)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
如图套种作物的共同生长的时间短。
也就是说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栽种后季作物,即甲还没收就把乙种下,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两季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套种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产量稳定性;增加产品多样性;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保护资源环境;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
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说说作物连作和轮作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7年第10期连作是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作物连作的危害:1.每种作物都有受一些专门的病虫杂草危害。
连作可使这些病虫草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式地感染危害,如黄瓜的霜霉病、根腐病、跗线螨,番茄病毒病、晚疫病,辣椒的青枯病、立枯病等。
不同作物根系的分泌物不同,有的分泌物有毒害作用。
如大豆根系分泌氨基酸较多,使土壤噬菌体增多,它们分泌的噬菌素也随之增多,从而影响根瘤的形成和固氮能力,这也是大豆连作减产的重要原因。
高粱除吸肥力强,需肥量大外,其多量的根系分泌物可抑制小麦等其他作物生长,所以,对大多数作物来说,高粱前茬不好。
2.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系深浅与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长期种植一种作物,因其根系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该作物大量吸收某种特需营养元素后,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偏耗,使土壤营养元素失去平衡。
如禾谷类作物对氮、磷、钾吸收较多,对钙吸收较少,而且豆科作物对钙、磷、氮吸收较多,对钾吸收较少,但由于根瘤的固氮作用及根、叶残留物较多,种豆科作物之后,土壤含氮量较高,土壤较疏松;叶菜类、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其根系分泌有机酸,可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磷得以溶解和吸收,具有富集土壤磷的功能。
但多数作物对固定在土壤中的磷却难以吸收。
3.由于耕作、施肥、灌溉等方式固定不变,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积累,有机质分解缓慢,有益微生物和数量减少。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轮作的好处:1.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
2.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的危害。
利用前茬作物根系分泌的灭菌素,可以抑制后茬作物上病害的发生,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小麦根系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茅草的生长;轮作可以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有颉颃作用的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抑制病原物的滋生;合理轮作换茬,因食物条件恶化和寄主的减少而使那些寄生性强,寄主植物种类单一及迁移能力小的病虫大量死亡,腐生性不强的病原物如马铃薯晚疫病菌等由于没有寄主植物而不能继续繁殖。
《轮作与连作》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轮作与连作的观点及其作用;
2. 掌握轮作与连作的优点和缺点;
3. 能够运用轮作与连作的原理进行实际操作。
导学内容:
1. 轮作与连作的观点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而连作则是在同一季节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2. 轮作与连作的作用
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的滋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连作则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单产。
3. 轮作与连作的优点和缺点
轮作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土壤疾病的发生,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的产量。
但是轮作也存在作物选择、种植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的缺点。
连作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单产,但是连作也容易导致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滋生,降低土壤的肥力。
导学活动:
1.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轮作与连作的视频,了解不同种植方式的原理及作用。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轮作与连作的优点和缺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 实地考察:到田间实地考察轮作与连作的实际效果,了解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发展的影响。
4. 模拟操作:在模拟实验室中模拟轮作与连作的种植方式,比较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导学总结: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我们了解了轮作与连作的观点及其作用,掌握了轮作与连作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运用轮作与连作的原理进行实际操作。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更加注重种植方式的选择,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轮作与连作》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轮作与连作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轮作与连作的优缺点。
3. 理解轮作与连作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4. 能够运用轮作与连作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
二、导学内容1. 轮作与连作的观点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季节或不同年度种植不同的作物,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发生、增加土壤肥力等效果的一各种植方式。
而连作则是在同一季节或同一年度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
2. 轮作与连作的优缺点轮作的优点包括:增加土地的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缺点是需要更多的管理和劳动力成本。
连作的优点包括:方便管理、减少劳动力成本;缺点是容易导致土壤疲劳、增加病虫害发生等。
3. 轮作与连作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轮作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减少土壤疲劳和病虫害发生;连作则容易导致土壤疲劳和病虫害发生。
轮作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连作则容易导致作物产量下落和质量下落。
4. 运用轮作与连作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土地的情况和作物的需求选择轮作或连作的种植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
可以通过科学的轮作计划和管理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
三、导学方法1. 课前预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轮作与连作的观点和原理。
2. 教室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轮作与连作的优缺点和对土壤作物的影响。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轮作与连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 实地考察:指挥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
四、导学反馈1. 提问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检验他们对轮作与连作的理解水平。
2. 作业安置:安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加深对轮作与连作的理解和应用。
3. 知识检测:可以通过小测验或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进修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农田轮作与间作的科学原理与实践一、轮作的科学原理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原理。
从土壤肥力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和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例如,豆科植物可以通过根瘤菌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当在一块农田里先种植豆科作物,如大豆,土壤中的氮含量就会增加。
后续种植需氮量较大的禾本科作物,如玉米时,就能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氮源。
而像十字花科作物,如白菜,对磷、钾等元素的吸收有其独特的偏好。
轮作可以避免某一种养分过度消耗,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轮作还对土壤的物理结构有着积极的影响。
深根性作物与浅根性作物轮作,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深根性作物的根系可以深入土壤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比如,苜蓿是一种深根性的牧草,其根系可以深达数米。
在种植苜蓿后的土地上种植小麦等浅根性作物,小麦的根系就能够在疏松、通气良好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有利于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从病虫害防治方面来说,轮作是一种天然的防控手段。
许多病虫害具有寄主专一性,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病虫害大量滋生。
例如,棉花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
如果连年种植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就会不断积累,导致棉花发病严重。
而实行轮作,改变了病原菌的生存环境,使其难以生存和繁殖。
像棉花与小麦轮作,小麦的生长环境不利于棉花枯萎病病原菌的生存,从而减少了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几率。
二、间作的科学原理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的科学原理也十分有趣。
间作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不同作物的植株高度、叶片形状和伸展方向存在差异。
例如玉米和大豆间作,玉米植株高大,叶片向上伸展,而大豆植株相对矮小,叶片呈水平伸展。
这样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能够充分利用光照。
玉米能够获得充足的上方光照,大豆则可以利用玉米株间透下的光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
(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