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1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9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复习材料(参考版)(一)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 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 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 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彖5、 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6、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Z 差7、 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吋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8、 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
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9、 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屮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 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12、 生长:是指作物个休、器官、纽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 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來完成的13、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 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 “S”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 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主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乂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15、 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6、 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英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7、 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 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19、 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绪论⼀、名词解释农业:是指⼈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物的⽣命活动过程,以取得⼈类⽣活所需产品的⽣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态系统:农业⽣态系统即是指⼈类在⼀定的时空范围内,利⽤农业⽣物与⾮⽣物环境之间,以及⽣物种群间相互作⽤建⽴起来的,并在⼈为和⾃然共同⽀配下进⾏农副产品⽣产的综合体。
农学:⼴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产理论和实践的⼀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产的⼀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物、农业⽣物赖以⽣长发育、繁殖以及发⽣遗传变异的⾃然环境和⼈类的⽣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产的实质是什么?农业⽣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产(第⼀性⽣产)和次级⽣产(第⼆性⽣产)。
初级⽣产的实质是利⽤植物的光合作⽤,这是⼀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物化学反应。
(光合反应)次级⽣产是通过动物⽣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到动物性蛋⽩。
4、农业⽣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产受⽣物学规律⽀配。
农业⽣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
农业⽣产具要连续性。
农业⽣产是综合性⽣产。
5、农业⽣态系统的特点农业⽣态系统是被⼈类驯化了的⾃然⽣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然⽣态系统的⼀般特点,⼜具备很多⼈类改造、控制、调节、⼲扰甚⾄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1.系统受⼈类的调控;2.系统⾃⾝稳定性差;3.系统净⽣产⼒较⾼;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配。
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度,根据⽣产⼒的发展⽔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2. 技术的实⽤性3. ⽣产的连续性4. 作物⽣长的规律性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第⼀章⼀、名词解释⼟壤⼟壤肥⼒⾃然肥⼒与⼈为肥⼒潜在肥⼒与有效肥⼒⼟壤⽣产⼒⼟壤质地(⼟壤的颗粒组成)原⽣矿物次⽣矿物⼟壤质地分类(⼟壤颗粒组成分类)原⽣矿物:直接由熔岩凝结核结晶⽽形成的原始矿物,是岩⽯组成中原来含有的矿物。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植保、植师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
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
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第一章绪论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平安不容无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作物生产开展的奉献因素:(1)品种改进(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国农作物生产的奉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一、作物生产开展的目标:1 生产率目标〔高产〕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平安〕3 经济高效目标4 营养平安目标二、作物生产开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2 改革种植制度3 普及优良品种4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农田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那么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开展粮-经-饲三元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一、作物的起源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二、作物的传播自然界植物的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作物的传播,那么以人类活动,即人类迁徙为主要传播途径三作物的分类➢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①粮食作物〔食用作物,food crops〕a、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植保、植师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
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
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与原课程内容做比较)由于农学概论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广、内容繁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广泛阅读不同学科有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组织材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有关农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发展方向;针对植保专业的特点去掉原来农学概论中的植物保护一章,增加作物生产现代化和标准化一章;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理论课学时,新增9学时实验课。
二、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1—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农学的定义;农学的性质;农学的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作物生产概况;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本章重点、难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思考题: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的起源;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类植物学分类;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第三节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作物的分布;我国种植业分区本章重点、难点: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按植物学、生物学特性分类,作物的分布及种植业分区。
思考题: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4—6学时)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一生;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第二节作物产量及其形成作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第三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作物品质的形成过程;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本章重点、难点:作物的一生,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作物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特点,作物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的概念,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产量的途径,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作物品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思考题: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
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
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
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4—6学时)第一节光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利用第二节温度温度在作物生产中的意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我国热量资源的特点及利用第三节水分水分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作物对水分的吸收;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利用第四节空气空气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二氧化碳施肥第五节土壤条件土壤的种类;土壤的性质;土壤资源特点及利用第六节营养条件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和营养关键时期;作物有机营养本章重点、难点: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光资源特点,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热量资源的特点,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水资源状况,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与二氧化碳施肥,土壤的种类及理化性质,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生理功能,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和营养关键时期。
思考题: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
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6.简述干旱、涝害、和水体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7.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8.叙述田间CO2的来源及分布、CO2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9.简述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氟化物和氮氧化物、臭氧和酸雨对作物的危害。
10.土壤质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11.土壤酸碱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12.简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讨论如何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13.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14.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的基本生理功能有哪些,结合具体元素列举几例说明。
15.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施肥的意义是什么?16.总结氮、磷、钾缺素症状发生特征及特点。
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4-6学时)第一节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种植制度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第二节作物布局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作物布局的原则;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第三节复种复种的概念、意义与发展;复种的条件;复种技术;主要复种方式第四节间作、混作、套作间、混、套作的概念及意义;间、混、套作效益分析;间、混、套作技术;间、混、套作主要类型第五节轮作与连作轮作的概念和意义;连作及其运用;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合理轮作制的建立;主要轮作类型本章重点、难点: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的概念及原则,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的概念和意义,复种的条件与技术,主要复种方式和间、混、套、轮作类型。
思考题:1.试述种植制度的概念、意义和建立合种植制度的基本原则。
2.试述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3.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4.试述复种的概念和意义。
5.复种的条件和技术有哪些?6.试述间(混)、套作的效益。
7.间(混)套作的技术有哪些?8.试述轮作、连作的概念和轮作的意义。
9.试述连作的危害。
10.试述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的关系。
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4-6学时)第一节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品种的概念;;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育种目标;引种;选择的意义和基本方法;育种程序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第四节种子产业及管理品种审定;良种繁育;种子检验;种子经营本章重点、难点:品种的概念及作用,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引种规律,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概念与方法,杂种优势的概念及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生物技术育种,品种审定申报条件,良种繁育的任务及原种生产技术,种子检验的内容与方法,种子经营的法规与特点。
思考题:1.作物种子与作物品种的概念有何不同?一个优良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2.在育种工作中,为什么要制定育种目标?应根据什么原则制定?3.作物引种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才可能引种成功?4.混合选择法同单株选择法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何优缺点及在何种情况下应用?5.远缘杂交与品种间杂交相比各具有什么特点?6.什么是系统育种?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7.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怎样进行不育系繁殖与杂交制种?8.什么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有哪些特点?9.什么是生物技术育种?在农作物育种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有哪些?10.简述不同繁殖器官作物原种生产方法?11.简述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原种生产和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系原种生产的方法?12.述种子检验的内容及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的标准检测方法。
13.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子经营的特点及种子经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作物生产技术(7-9学时)第一节土壤培肥、改良和整地土壤培肥;土壤改良;整地第二节播种和密度播种;密度第四节合理施肥施肥的基本原则;肥料种类;施肥技术第四节灌溉与排水灌溉制度;灌溉方法;排水技术第五节其它生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人工控旺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第六节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收获时期;收获方法;收获物的粗加工;贮藏第七节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小麦生产技术;玉米生产技术;棉花生产技术;花生生产技术本章重点、难点:合理密植增产原因及确定原则,肥料种类、作物的营养特性及合理施肥的原则与技术,作物的需水规律及灌排水技术,作物地膜覆盖及化学调控技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划分及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