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困难+解决”的结构。
难点:抓住文章典型事件及其人物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二)作者简介: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第三部分: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 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4.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
5. 挖掘人物亮点,储备写作素材.1。
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2. 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3.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一、掌握新闻评论文体知识:1.概念: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2.特点:(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3.撰写方法(1)要读懂材料.了解有关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关情节,把握精神实质。
(2)要评在点上。
点评的篇幅要小,一定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做到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不可分散,切忌什么都想评。
(3)要评得有理。
好的点评应该做到以礼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4)要评得生动。
点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净利索,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4.新闻评论的主要表现方法(1)夹叙夹议: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5.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思路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学案第一部分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一、读材料。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1.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
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1:“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
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
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
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
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分析】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
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2.材料属正反对比型。
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3.材料是正面列举型。
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3:“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学习亦然。
”【分析】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4.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分析】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高二创新班作文系列1:材料选择与运用【训练目标】1、了解材料选择的方法。
2、掌握材料运用的技巧。
3、会恰当灵活的选用材料【学法指导】一、用心积累素材,汇成一条充实而有丰富内涵的江河。
必修1 ——必修5二、精心选择素材,展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个性的世界。
(一)考场作文素材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1.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2.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3.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相同色彩的材料,缺乏变化。
(二)选材的基本原则(选材要严,开掘要深)1.围绕和突出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选材的依据。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是中心的依托,因此所选的材料能充分的为中心服务。
2.真实而又典型“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确有其人其事,真实准确;二是反映出某种事物的本质。
所谓“典型”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3.新颖而又生动所谓新颖,就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它包括材料角度要新鲜、内容要新鲜。
例如:使材料新颖、典型的方法同类移植造林法:同类移植,是指将他人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绑到另外的人或一定场合上。
如〈我和我的老师〉。
这个题目,我们设定:你围绕要写的中心,只有一件事和要写的这位老师有关,而另两则材料是“我”现实生活中与别的老师经历的事,可以将后两件事移植到本文我和老师身上,这样,内容会丰富,中心会更突出。
三、灵活运用素材,铸成一篇感人而又撞击心灵的华章。
(一)、深入挖掘,实现立意的激情飞越。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
我们不妨对有限的材料做由表及里地挖掘,把它的内在意义充分开发出来,以一当十。
挖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
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在这里,我只想讲一个突然想起的小故事……小学那会儿,“三好”生由同学们选。
学案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因此,编写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学案的特点:“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一份好的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
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
4.基础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
学案的编写模式: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习内容、学法指导、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等。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
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
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
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绩优学案导语: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中,绩优学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安排。
本绩优学案将从阅读、写作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帮助绩优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水平。
一、阅读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提高阅读速度在绩优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更多的知识。
可以通过调整阅读姿势、培养眼球追踪的能力等方式提高阅读速度。
2. 深入理解文章作为绩优学生,不仅要求读得快,还要求读得仔细,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可以通过提前预习、背景知识的补充以及参考其他资料等方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善于分析文章结构绩优学生需要善于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篇章的组织方式。
可以从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组织结构入手,掌握整体框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二、写作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能够提升绩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 多写多练绩优学生应该尽量多写,多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通过写日记、写读后感、写作文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重语法和修辞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 增加阅读量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在写作过程中,要借鉴优秀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绩优学生应该增加阅读量,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并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 丰富写作主题绩优学生应该主动寻找各类写作主题,并进行创作。
可以写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的琐事,也可以写些社会热点事件,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三、语言运用篇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熟练掌握语言规范和运用能力对于绩优学生至关重要。
1. 基础知识的巩固作为绩优学生,需要持续巩固语言知识,包括词语的拼写、词义的理解等。
可以通过做语法题、记单词等方式,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2. 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一大亮点,绩优学生应该善于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自己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和生动性。
《做越来越内行的学习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弄清压缩语段的本质,学会内行地思考;2.能掌握压缩语段类试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提高答题准确率。
教学构想:很多学生不明白反思的意义,更没能养成反思的习惯,因而学习效率低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能在适度训练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势必有效增强学习效果。
压缩语段是广东省中考和全国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本节课以压缩语段的解题规律为例,从具体例题出发,引导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从感性到理性,领悟并活用规律,力求越来越内行。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明确:由爱因斯坦的名言启思,引出深度学习的习惯的意义,导出课题。
二、任务驱动,学法领悟(一)以中考真题为例,示范解题思路1.引导学生当堂解答真题(2019年广东)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4分)历史上,广东不仅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大宗传统商品的出口集散地,也是世界时尚用品的重要产地,其代表就是广东的扇子。
扇子,东西方都有,但来自广东的扇子卖得特别火,风靡欧美,畅销世界。
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在广东订制了8万件扇子,这些扇子一抵达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
欧洲的宫廷贵妇都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东扇子为时尚。
//19世纪,在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几乎没有一位女士不拿着一把来自广东的扇子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上。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2分)(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2分)无处随时不清风动来举起消酷暑2.反思解题规律(1)读懂语段须圈画(2)审准题意明要求(3)扼要草拟后誊正(二)一材多用,学用规律1.一材多用,涵盖题型,当堂联系,巩固学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4分)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一带最为盛行。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最盛行的风俗之一,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学案1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学案二“据”与“理”如何建立关系——把论据落在实处,把道理讲得清楚论据作为议论文三要素之一,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写作任务。
其目的是为论点服务,起到充实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若能够处理好“据”和“理”的关系,把论据用在实处,把道理讲得清楚,则可谓是抓住了议论文写作的关键处。
而在高三备考时,仅把关注点聚焦在审题立意上,对论据的使用要求和方法不去关注是不以的。
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对这些半成品毫无加工能力,只能平日里死记硬背,考场上生吞活剥。
因此,论据使用不当的情况在习作中屡见不鲜。
论据使用不当有四种情况:1.空无一物型论据匮乏,空谈道理。
满纸口号呼吁,缺少形象化的事实说理,致使文章内容空瘪,言而无力,行之不远。
举例:生活,总是离不开理想。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理想,能给天下失意者以振奋。
身处顺境,要拥有理想,因为没有理想,就没有了坚定的方向,就会失去现有的生活。
身处困境,也要拥有理想,因为在逆境中,理想便是希望和光明的存在。
我们一定要握紧手中的理想,不要轻易将其放弃。
没有理想,何来个人的成功?没有理想,何来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希望?所以,不要让理想之光暗淡,请守护好这份理想之光。
(《生活,要有理想之光》)点评:有些道理若不拿出事实依据是很难说服对方的。
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胜于雄辩”,说的就是这番道理。
这段文字近200字,约占文章的四分之一,议论方式显然太过单一,很多重要的观点没有得到有力的论证,失去了使文章出彩的机会。
2.堆砌论据型文章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所用论据与论点貌合神离,根本无法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大量使用论据,却不做综合分析,妄图能“积土成山”,殊不知这种文章根基不稳,论据大而无当,多而无效。
举例:“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凡·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种财富。
一材多用、变换角度学案0925
【例文1】话题——“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 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例文2】话题——“忘记与铭记”(2005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
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之势的无限蔑视。
仰望诗仙,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
人生能够这样走一回,也就无怨无悔了。
人们佩服你,铭记你,那是理所当然的!
【例文3】话题——“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200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他人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自我总结:
学以致用:1、请分别以“位置与价值”、“留给明天”、“说…安’”为话题对同一材料进行运用。
素材:美国国务卿赖斯从小受母亲熏陶,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她很快意识到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如果我继续学下去,将来只能叫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谋杀贝多芬,”她这样对自己说。
于是她开始潜心研究政治。
经历多年的坎坷磨砺后,赖斯成长为美国政坛一颗亮丽的明星。
位置与价值:
留给明天:
说安:
2、请分别以①必须跨过这道坎②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对同一材料进行运用。
素材:16岁那年的事故夺去了谢坤山的一条腿、一双手,后来他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作为这样一名残疾人,谢坤山没有去救助站寻求帮助,更没有去跪街乞讨。
而是偏偏选择在烈日炎炎下去学画,去救助站安慰比他更不幸的人。
于是一位用嘴咬笔作画的画家享誉台湾,于是一本《我叫谢坤山》的书轰动世界,9种语言向世界传递着谢坤山那如山高、如山韧的精神。
必须跨过这道坎:
一步与一生:
能力挑战:3、你还可以写成下面的话题吗?
③我能④诗意地生活
我能:
诗意地生活:
课后作业:
阅读项羽的相关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任选下面一个话题,找准切入点并请每组同学各针对一个话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提示:项羽事略1.学万人敌,胸怀大志2.巨鹿奏捷,歼灭敌军3.鸿门之宴,刘邦脱险4.楚汉交兵,垓下之战5.被困垓下,众叛亲离6.人心背楚,天下归刘7.冲出重围,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