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教师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材多用写作听课评课
2021年9月14日上午,语文科组举行了两节公开课集体教研活动。
参加听课的有教研室主任、语文科组长、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及语文教师。
进行公开课展示的是初三级赵老师。
首先,赵老师带领初三(11)班为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一材多用》记叙文写作指导。
赵老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经典的案例分析,将作文选材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及运用。
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
遇到害羞的学生,赵老师总能用和蔼可亲的态度,简洁的语言给予学生引导,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节作文课实现了新课改要求“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通过讲练结合,极大程度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学有所成,教师听有所得。
接着,是初三(3)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歌《行路难》的课堂展示。
李老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诗人的情绪变化,体会诗人情感,重点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堂的最后,请学生欣赏节目《经典咏流传》中《行路难》的唱作表演,李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
两节课结束后,初三备课组及时展开评课环节,在备长的引领下,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及建议。
这一次公开课,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相信在未来,通过全体语文老师的积极配合与努力,祥和中学语文科组的教学教研能力定能不断提高,铸就新辉煌。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用一种原料做出上百种菜肴,比喻鸡蛋,它可以做成炖蛋,煎蛋,蛋皮炒肉丝,蛋汤等。
那么,作为咱们平时积累的写作原料,可否依据不同的话题加以变通,做出破意不同的佳作呢?答案是断定能行的。
切实这种措施就是一材多用或移花接木法。
这种手法,就是将本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白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资料上,稍加变通跟调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请求相合乎。
这样岂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更可以提高作文品德。
既然一材多用、移花接木如斯行之有效,那么我们在中考作文的应考中又该如何操作呢?(一)段的嫁接,信手拈来1、在平时的阅读中,同窗们积累了不少的优美段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化用或修正,使之为写作服务。
例:某同学化用余光中的《乡愁》诗写母爱:小时候,母爱是一根棒棒糖,含在嘴里,甜滋滋;上学后,母爱是一个新书包,背在身上,气冲冲:而当初,母爱是电话那端的一句叮咛,听在心里,泪汪汪。
又例:《寻找原点》有这样多少个段落:小时候,原点是硬币,我在这头,商店在那头;后来啊,原点是亲情,我在这边,双亲在那边;而当初,原点是斗争,我在这端,空想在那端。
又如著名影星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对恋情的经典名言: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然而我不爱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楚的事莫过于此。
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说“我爱你”。
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渴望是一一一万年!我可以在《初三如歌》的作文将其化用,既幽默了语言,又恰到好处的为文章宗旨服务。
我是这样写的:“曾经有一篇诗歌摆在我的眼前,我没有好好珍重,等到老师罚写的时候才懊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悲伤的事莫过于孤独地站在办公室里看同学端着可口的饭菜经过。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遇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老师说――我要背!”2、我们平时也会积累一些素材,好的素材可以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练习、讲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实践证明,训练学生根据话题或中心变换叙述的角度的进行论述说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手中的材料尽量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示例感知1、材料回放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他3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病,1998年恶化为尿毒症,开始做透析。
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
经过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受到震动,以至于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他说:“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常年与病痛相伴,史铁生曾自嘲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东西。
”但史铁生这位“业余写作”的残疾人作家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他的《老屋小记》曾获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公开课教案《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教案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如何学会“一材多用”一一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指导》教学设计正果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马彩云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已有写作素材,恰当处理,做到一材多用,写作时有材可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写作素材适用哪些文题,从两篇例文中探究一材多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巧用方法,对原有材料再创作。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一材多用”?指同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
二、材不在多,会用则灵阅读下面这则作文素材,你认为这则素材可以适用哪些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文题完成表格内容。
(前置作业,第二环节提问展示)素材:周末,我在房间通宵玩电脑。
第二天正午,房门被突然打开,原来是母亲拿苹果给我吃,我假装在网上查资料,母亲还夸奖我用功。
母亲出去后,我一直玩游戏。
当我打开门走出去时已经是黄昏,我看见母亲站在阳台上,她看着楼下嬉戏的母子。
文题:《找回》《外面,春光明媚》《游戏》《看见》《转身》《最美的黄昏》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三、怎样“一材多用”就是对已有材料进行新的审视,按照本次作文的要求加以改造调整和补充。
严格地说, 这是对原有材料的再创作过程。
四、例文引路,探究方法(一)你发现例文一和例文二哪些段落完全相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文运用的相同的素材。
明确:相同段:②一一⑦段。
素材概括:一天,我准备拿盒饭时,看见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于是我断定盒饭肯定也被打湿了。
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盒饭没湿,因为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应该盖在他身上的雨衣披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
(二)那么怎样才能把本来用在甲文的素材运用到乙文呢?“一材多用”有哪些基本方法呢?找出两文的不同点,探寻方法。
1.〈〈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的开头不同,分别是: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
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共3篇《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1《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引言:作文素材是我们写作的重要依据,丰富的素材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体现主题的精神内涵。
但是,作文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也是老师们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让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效果。
一、收集和整理作文素材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素材在哪里收集,如何进行整合和分类。
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读书、观察、沉浸性体验、互联网搜索等等。
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做笔记,记录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或情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入;运用互联网搜索,收集相关事实资料或名人名言。
将素材整合在一起,可以按照主题、情感、用途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方便后期的利用。
二、运用作文素材的技巧有了素材之后,学生要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它们,不仅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考虑文章的表现力和作者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技巧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作文素材:1.引用名人名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聪明,写作使人精确。
”这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可用于开篇、作为文章主题的概括、或提高文章的思想层次。
学生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名人、学者、文化符号等名言,鲜明文章立意,增强思想感染力。
2.借用生动的象征象征是文学写作中的常见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情感感染力。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颜色、动物、植物、地点等生动的象征来表达文学形象和情感。
例如,在写公正题材时,可以运用“铁杆”的象征。
某篇文章就借用了一个“铁杆的审判”故事,既塑造出出廉政的形象,又抒发了公正审判的深厚情感。
3.用故事或列举例子故事或列举例子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挑选自己生活中或其他人的故事,介绍一个意象清晰的情节,进而展开文章的主题;也可以用中国古典修辞方式“起比”,结合社会热点,引用网络上的明星名言、段子等。
4.启发读者思考“你有多久没清理心中的垃圾了?”这样的问句导入了一篇文章,启发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人的观念如同狗尾巴草地,长的瓢虫也会被视为害虫。
灵活思维,一材多用(教师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2. 通过示例讲解、练习讲评、再次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考作文备考,素材储备是一个重要环节。
素材要靠积累,但并非愈多愈好,而是典型、精当。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选择地积累素材并及时梳理,学会对典型素材进行多角度挖掘,使之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示例讲解1.典型材料——“勾践灭吴”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2.依材料挖掘观点(1)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2)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3)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实际的行动,二者结合,才能到达事业的巅峰;(4)苦难常常是人生的一笔财富3.素材运用示例(1)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2)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勾践亲自耕作,夫人亲自织布,鼓励生产,勤训甲兵,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3)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他赈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屈尊下顾,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一步一步地踏实走着,奋力向目标迈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正可谓目标与行动齐有,霸业和威名共传。
(4)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严。
这件事使构建的尊严受到莫大的污辱,同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斗志,正是这一腔斗志,使得勾践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田地,夫人亲自织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十年的时间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如果没有当初会稽山的羞辱,那就一定没有勾践后来的斗志,那就一定不会有勾践后来的霸业!可见,苦难,对于人生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成为人生进步不竭的财富。
4.得出结论“一材多用”需要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A.取舍原则:取符合观点的语句,舍游离观点的语句;取概括性语句,舍描述性语句。
B.运用方法:(1)概括提取法:根据论点的需要,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2)增补凸显法:突出与论点中心的关键词有关的内容,突出与关键词有关的人物语言、行动等,其他无关内容或细节一律删去。
三、实战演练要求:选取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杨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材料,支撑两个不同的观点。
1. 真题重现(2019元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不同的风景呢?大概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吧!整体题意: 视野、境界决定着人对世界的认知。
(2016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
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
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
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
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整体题意:选择的道路决定人生的状态。
2.素材提供(1)感动中国人物钟扬:立心天地厚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2)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为观念而战斗的硬汉人物简介:1944年出生于贵州的贫困山村,家中有兄妹6人。
青少年时期的任正非酷爱学习,即使在文革期间,他都坚持自学。
当同龄人在呼啸中来去时,他已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学习了逻辑、哲学,还有三门外语。
大学毕业当兵,是部队的技术骨干。
43岁集资2.1万元创建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
48岁孤注一掷投入C&C08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一年后研发成功,其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为华为占领了市场。
他创立的人人股份制、CEO轮值制让华为避免了成败系于一人,亦避免了一朝天子一朝臣。
他是不自私、节俭、忍耐又慈爱的仁厚长者,也是廉洁自律、刚毅果敢有远见的行业巨头。
这个为观念战斗的硬汉一手把山寨公司变成了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
人物评价: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算是一个。
(田涛、吴春波在《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评)任正非是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
(《时代周刊》评)任正非在判断企业市场时又极具预见性,在企业繁花似锦的时候却说这很可能是企业的“寒冬”。
(魏昕《任正非的真实世界》评)3.习作点评(素材1的一材两用)(1)题意:视野、境界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投目高原,钟扬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钟扬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为青藏高原地区植物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千米高原,在他眼中,不再是人迹罕至的禁地,而是广袤壮阔的植物圣国;一粒种子,不仅是生命之核,更是造福万千苍生的宝物。
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造成了他不同寻常的视野;异于常人的视野让他认识的世界不一样。
开阔的视野、舍我其谁的境界,给予人巨大的勇气,铸造以世间之难事为己任的人格。
因此在钟扬眼中恶劣的环境不再恶劣,卑微的种子不再卑微。
他是朝圣的虔诚教徒,绽放在高山砾石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肖景妍)钟扬,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他跨越海拔6000米的山峰,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他也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与此同时,他在日复一日的研究和跋涉过程中,不仅看到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急需,也看到了植物研究在青藏高原这一探索禁区的空缺,更看到了植物记载的逐步完善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
于是,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重大使命,认识到“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因此,在艰难的跋涉途中,他选择逆风而上;在狂风肆虐呼吸困难的时候,他坚持与学生并肩前行。
最后,他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五分之一。
人们都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
”的确是如此,是钟扬在学术研究上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开阔的视野,让他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让他始终坚持初心,坚守誓言。
(王初晨)(2)题意表达:选择的道路决定人生的状态。
钟扬选择绽放于高山砾石间,学界的藏波罗花永不凋谢。
作为一名生物学教授,钟扬选择了最艰难、最崎岖的一条路。
他完全可以选择坐在实验室里轻松进行研究,他却非要把汗水洒到高原,长期奋战在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最前线,用最艰辛却最实在的方式为藏区植物研究奉献自己。
钟扬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钟扬选择的道路,注定了他的人生状态是辛苦却精彩的。
险峻的道路虽然不好前进却蕴藏着意外的惊喜,人生的经历往往比获得成功而为重要,因为这体现了你的信仰,决定着你的人生厚度。
(肖景妍)钟扬,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都说人生去登山,钟扬就选择了一条崎岖的人生道路——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他敢于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探索,也敢在狂风肆虐、呼吸困难的珠穆朗玛峰上逆风前行。
同时,他也通过努力从高原香柏种子里提取抗癌成分,将全世界仅存3万多颗的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
这就是钟扬时刻在冒险中,不断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却又不失精彩的人生状态。
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也正是因为钟扬选择了一条崎岖的人生道路,才让他敢于不断冒险,挑战人生的极限,让他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也使他的人生精彩绝伦。
4.师生共议引用材料证明论点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事例转述时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侧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引用也好、转述也罢,都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地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实现材料支撑恰当。
事例支撑(将要素内涵具体化):(1)有过程:是什么——怎么做——结果如何(2)有细节:细化特征或关键词事例支撑的方法:依据题意,加工材料,抓住要素,全面扣题,细化过程,明确结果,想象细节,呈现亮点。
思考支撑:(1)迎合题意(重点写为什么)(2)有见地,有思想(写独到的思考)结构支撑:(1)一个事例详细展开且有思考(2)两个角度不同且有关联四、教师小结优秀的考场作文满足三个条件:题意表达正确,材料支撑恰当,语言表达优秀。
在审题立意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材料支撑有为重要。
在短短的时间里积累素材不大可能,那么我们就要精心选择典型材料,深入挖掘,灵活使用,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五、巩固练习用“概括提取法”或“增补凸显法”修改素材2的一材多用片段,使之更能突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