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一材多用”
- 格式:ppt
- 大小:543.50 KB
- 文档页数:22
高中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那么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 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那么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那么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那么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屡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疑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那么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持⑤不较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局部,适当渲染扩充,其他局部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表达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作文训练:如何学会“一材多用”?——中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例谈(教师版)邝中余灏芸【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活动训练,学会“一材多用”的三个核心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一材多用”的三个核心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一材多用”的方法,对范文进行修改。
【教学流程】:一、“一材多用”的方法什么是“一材多用”?就是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
同一个事件,由于主旨不同,题目不同,写作重点肯定不同。
在不同的题目中,同一个素材,改变叙述角度,改动详略,表达出不同的立意。
方法一:根据题目,选好素材角度,确定详略方法二:切合感悟,选好恰当细节,灵活描写方法三:突出文意,选好点题位置,明确点题二、“一材多用”的训练方法一:根据题目,选好素材角度,确定详略素材——体育考试的训练(主题:个人成长类)要求1:阅读两篇范文,请根据示范填写下面表格。
范文1:欣赏湛蓝的天空被沉重的云彩盖住,阳光藏在云层间,吝啬它光线的温暖,一丝凉意拂过心头。
在这值得欣赏的天空下,无人欣赏的我,独自一人在跑道上艰难前行。
假期回来后的每天的体训,我都胆颤心惊地站在起跑线上,只因我蹩脚的跑步水平。
队伍逐渐分散成为梯队,我很快成为“例外”,一个人掉队了,不到300米,双脚好像灌铅了,长时间不运动的身体,大口大口的喘气,拧在一起了的五官,最终落得个中途停下来,与整支队伍极不相称。
我撑着膝盖,龇着牙,眯着眼,口鼻一起吸气,扭过头瞥见我后面的几个体质不好的同学,他们用尽全力在拼,我还在疑惑他们怎么就进步了这么多啊!体育老师嘴上在吼着,身体却在轻拍示范着,手把手教导着,眼里分明透露着欣赏赞许之意。
我的脸更红了,低着头低地更多了,我似乎懂得了我为何无人欣赏,因为不够努力。
第二天早晨,冬日的寒冷持续没有例外,而我却例外地站上跑道,第一次主动加训。
一样的灌铅脚,一样的不通畅的呼吸,一样的满脸通红,不一样的是我一定要跑完,我要跑向终点。
百变金箍棒——“一材多用”写作技法提起“金箍棒”,总令人羡慕不已。
它能任凭孙悟空的心意,随时随地变化成各种急需的工具,于“变”与“不变”之中大显身手。
如果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能手握“金箍”,在考场上一展身手,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一材多用”正是将“如果”转变为现实的“金箍棒”。
一材多用,即指同一个写作素材多角度使用,运用于多个文题、多种文体,从不同的角度变化出不同的中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信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材”如何“多用”了吧,那就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吧!一、改主旨。
同样一则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
这不但能使乏味的素材变得多姿多彩,也能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需擅长捕捉,勤于思考,手头有限的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一样的话题,收到极好的成效。
二、改点题句。
巧妙的点题之笔,虽着墨不多,但常会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在关键的地方用上几句警语点明要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不同题目的文章时,为了贴切题目,可以分别在开头、主体、结尾等地方修改原有素材的点题句或增添新的点题句的缘由。
三、改头尾。
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开头、结尾方式。
那么,我们就需要围绕标题或者主题写一个美丽精巧的开头,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
同理,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或照应标题,或首尾呼应,或卒章显志……从而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使文章浑然一体。
四、改顺序。
即调整叙述的顺序。
在写作文时,我们常用到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在一材多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适时改变叙述的顺序,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五、改人称(视角)。
“我”“你”“他(她)”所代表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各有千秋。
在“一材多用”的实践中,三种人称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情节的变化相互转换,为文章主旨服务。
同时,看到“我”“你”“他(她)”,我们首先会想到“谁”,其实,变换一下视角,“我”“你”“他(她)”可以指大千世界的人、事、物。
中考作文高效提分技法:素材活用
每一个考生都想努力做到作文材料新奇,给阅卷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收集了中考作文高效提分技法:素材活用,欢迎阅读。
1.一材多用法。
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发散思索,整合提炼,就会有不同的妙用。
这些角度可以是情感的、哲理的;可以是有用的、科学的、审美的;还可以是历史文化的、地域风情的
2.反弹琵琶法。
同学们使用素材时多是用材料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方向,或正面,或反面。
这是素材运用的一般技巧。
反弹琵琶,是运用逆向思维,对素材的内涵加以延长发掘后,从反面的角度对素材进行重新使用。
3.组合排比法。
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
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精要整齐,要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挨次排列。
4.避熟求生法。
是指材料选择上尽量避开大家熟识的,使用大家不熟识的。
这些材料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给人以新奇感。
当然,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奇感。
5.故事新编法。
是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并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总体转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
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开胡编乱造,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很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如何学会“一材多用”一一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指导》教学设计正果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马彩云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已有写作素材,恰当处理,做到一材多用,写作时有材可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写作素材适用哪些文题,从两篇例文中探究一材多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巧用方法,对原有材料再创作。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一材多用”?指同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
二、材不在多,会用则灵阅读下面这则作文素材,你认为这则素材可以适用哪些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文题完成表格内容。
(前置作业,第二环节提问展示)素材:周末,我在房间通宵玩电脑。
第二天正午,房门被突然打开,原来是母亲拿苹果给我吃,我假装在网上查资料,母亲还夸奖我用功。
母亲出去后,我一直玩游戏。
当我打开门走出去时已经是黄昏,我看见母亲站在阳台上,她看着楼下嬉戏的母子。
文题:《找回》《外面,春光明媚》《游戏》《看见》《转身》《最美的黄昏》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三、怎样“一材多用”就是对已有材料进行新的审视,按照本次作文的要求加以改造调整和补充。
严格地说, 这是对原有材料的再创作过程。
四、例文引路,探究方法(一)你发现例文一和例文二哪些段落完全相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文运用的相同的素材。
明确:相同段:②一一⑦段。
素材概括:一天,我准备拿盒饭时,看见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于是我断定盒饭肯定也被打湿了。
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盒饭没湿,因为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应该盖在他身上的雨衣披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
(二)那么怎样才能把本来用在甲文的素材运用到乙文呢?“一材多用”有哪些基本方法呢?找出两文的不同点,探寻方法。
1.〈〈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的开头不同,分别是: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
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