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文中“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853.00 KB
- 文档页数:35
变通材料,契合观点——一材多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议论文材料的一材多用的基本要领2、通过实例感知议论文一材多用的写作方法3.实践训练二、议论文“一材多用”的技巧1、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
2、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
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
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
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3、对事例,进行深挖掘,巧挖掘或是稍微调整角度。
A.顺藤摸瓜——由表及里,开掘取意B.另辟蹊径——不走常路,别有风景C.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小处落笔三、议论文一材多用举例(一)【素材回放】米芾,北宋人。
他行为怪诞不羁: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字,居然不惜降低身份以死相逼,“大呼,据船舷欲坠”。
❍他得到一个形状如山的砚台“砚山”,爱不释手,“抱之眠三日”,后被人换走,痛悔不已,写下祭文《砚山铭》。
❍有一次外出,见一奇形巨石说:“这块巨石足以受我一拜!”他整好衣冠向巨石叩拜,并以“石兄”相称。
由于言行怪异、不谙世事,他不但仕途无望,而且日渐困顿。
但失意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在书画上不断精进,终于成为旷古的书画大家。
❍2002年12月6日,中国文物界、书画界、拍卖界同时记住了这样一件事:900年前的书帖《砚山铭》,最终以2999万元高价拍出,创下中国书画拍卖全球最高价。
1、以“土壤”为话题天才的出现必然有使他茁壮成长的土壤.................,癫不可及的背后,是崇尚文化的北宋,是浪漫无比的天子宋徽宗。
米芾是颗幸运的种子,命运的风拂过,把他带到了“丹青盛世”的北宋,让他飘落在浪漫天子宋徽宗的脚下,在他身后是一片艺术的沃土............。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获奖优质课教案)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一、导入既然一材多用、移花接木如斯行之有效,那么我们在中考作文的应考中又该如何操作呢?(一)段的嫁接,信手拈来1、在平时的阅读中,同窗们积累了不少的优美段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化用或修正,使之为写作服务。
例:某同学化用余光中的《乡愁》诗写母爱:小时候,母爱是一根棒棒糖,含在嘴里,甜滋滋;上学后,母爱是一个新书包,背在身上,气冲冲:而当初,母爱是XXX那端的一句叮咛,听在心里,泪汪汪。
又例:《寻找原点》有这样多少个段落:小时候,原点是硬币,我在这头,商店在那头;后来啊,原点是亲情,我在这边,双亲在那边;而当初,原点是斗争,我在这端,梦想在那端。
又如著名影星XXX在《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对恋情的经典名言: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然而我不爱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楚的事莫过于此。
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说“我爱你”。
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渴望是――一万年!我可以在《初三如歌》的作文将其化用,既幽默了语言,又恰到好处的为文章宗旨服务。
我是这样写的:“曾经有一篇诗歌摆在我的眼前,我没有好好珍重,等到老师罚写的时候才懊悔莫及,XXX最痛苦悲伤的事莫过于孤独地站在办公室里看同学端着可口的饭菜经过。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遇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老师说――我要背!”2、我们平时也会积累一些素材,好的素材可以一材多用。
例:[材料]感到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XXX:毕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天下“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是一名真实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城市先生的时候,已经具备颠覆天下威望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埋头于XXX。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播种充裕。
他终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阔别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XXX!这则材料就可服务于多个主题。
2012高考语文作文素材2012年5月1日作文“一材多用”的技巧一、1、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 (但不是强扭)2、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3、对事例,进行深挖掘,巧挖掘或是稍微调整角度。
A.顺藤摸瓜 B.另辟蹊径 C.即小示大4、不同的话题,相应的变化二、示例:屈原(良心、选择、留给明天上什么)1、以死来树立良知技巧:人物诗文+第三人称2、用生命的代价作出心灵的选择人物事迹铺陈+合理推测3、为明天留下爱国忠心场景+对话三、小结:不同角度,不同结论1、速找联系2、有意靠拢话题3、结论紧扣话题材料1、苏武(公元前140——前60),以尽忠守节而闻名的西汉大臣。
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
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意外事变——当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而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活动。
然而,谋反失败。
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做到“一材多用”有米,“巧妇”自然易为;而无米,“巧妇”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巧妇”呢?当然这个巧妇要使尽浑身解数把这顿“炊”做得“口服心服”。
有材料,作文自然易写;但没有足够的材料,作文就不易写了。
不过,只要懂得运用“一材多用”的技巧,文章大概不成问题了。
客观性材料往往是全息的,也就是说,它包含的意义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如:【材料】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几年前还是个清贫过日的科技人员。
为了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他于1988年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决心破釜沉舟,大干一场。
于是,32岁的他怀揣280元辞职补助金,开办了纯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
研究所成立后,某厂家的卫生筷滞销,何阳让他们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顿时大受欢迎,远销日本。
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40万元赢利提成。
又有一次,某厂家出产的一次性口杯难销,何阳让他们在杯子上印了由北京到广州的铁路沿途站名,专在火车上销售,果然供不应求。
还有一次,北京某处搬迁100户居民,每户新给一套住宅需20万元,共计2000万元,设计单位十分发愁。
何阳出了点子,让居民住到郊区,每套住宅仅4万元。
大家不是不想去郊区吗?好,凡去郊区的给一辆4万元的汽车。
这样皆大欢喜地解决了问题,还节省了1千多万元。
何阳下海四年,出的点子不计其数。
就也变成了百万富翁。
他感慨地说:“知识分子不能等别人来救自己,要自己给自己落实政策。
”这则材料可以论述“青年人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在我们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堪称弄潮儿的青年英杰是很多的。
下西域的班超,抗金兵的岳飞,举义旗的李自成,是时代的弄潮儿;慷慨赴死的谭嗣同,蹈海醒民的陈天华;仗剑去国的秋瑾,是时代的弄潮儿;其实像李世民、朱元璋、努尔哈赤这样的开国君主,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呢?{近几年来,我国涌现的这样的弄潮儿更是举不胜举。
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办起了纯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共3篇《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1《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引言:作文素材是我们写作的重要依据,丰富的素材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体现主题的精神内涵。
但是,作文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也是老师们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让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效果。
一、收集和整理作文素材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素材在哪里收集,如何进行整合和分类。
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读书、观察、沉浸性体验、互联网搜索等等。
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做笔记,记录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或情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入;运用互联网搜索,收集相关事实资料或名人名言。
将素材整合在一起,可以按照主题、情感、用途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方便后期的利用。
二、运用作文素材的技巧有了素材之后,学生要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它们,不仅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考虑文章的表现力和作者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技巧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作文素材:1.引用名人名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聪明,写作使人精确。
”这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可用于开篇、作为文章主题的概括、或提高文章的思想层次。
学生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名人、学者、文化符号等名言,鲜明文章立意,增强思想感染力。
2.借用生动的象征象征是文学写作中的常见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情感感染力。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颜色、动物、植物、地点等生动的象征来表达文学形象和情感。
例如,在写公正题材时,可以运用“铁杆”的象征。
某篇文章就借用了一个“铁杆的审判”故事,既塑造出出廉政的形象,又抒发了公正审判的深厚情感。
3.用故事或列举例子故事或列举例子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挑选自己生活中或其他人的故事,介绍一个意象清晰的情节,进而展开文章的主题;也可以用中国古典修辞方式“起比”,结合社会热点,引用网络上的明星名言、段子等。
4.启发读者思考“你有多久没清理心中的垃圾了?”这样的问句导入了一篇文章,启发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人的观念如同狗尾巴草地,长的瓢虫也会被视为害虫。
一材多文作文指导所谓一材多用就是同一个材料可以用在不同的文章里面,起到表现文章中心,或者证明文章观点的写作方法。
有些材料具有多元属性,往往从一则材料中可以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相反,一则材料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分别论证不同的观点或表现不同的中心。
比如邓亚萍的励志故事: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8次世界冠军。
连续8年在乒坛世界排名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
邓亚萍在9岁时就获得全国少年女子单打冠军,被选入河南省集训队。
谁知仅半个月就被退了回来。
理由是个子太小,手臂太短,先天条件不好,没有发展前途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
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
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
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
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当代中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从邓亚萍的乒乓球运动生涯我们提炼出这些观点或中心:1.拼搏2.信念3.执着4.不放弃5.勤奋努力6.永不言败7.强大自己8.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9.理想 10.目标等。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作文指导:如何移花接木,一材多用
作文指导:如何移花接木,一材多用
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会面对寻找素材、提炼主题以及寻找新颖的角度等问题。
如何将同一素材运用到不同的文章中,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针对“如何移花接木,一材多用”这一主题,进行作文指导。
一、写作重点
1.素材重用:需在一篇作文完成后,利用这个素材再写出一篇
或多篇相似的文章。
2.主题调整:可以通过调整文章的主题,将一个素材用于不同
的角度和主题之中。
3.材料兑换:可以把相似的素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篇新的文章。
二、用词分析
1.运用词汇多样性:要写出优美的文章,必须具有丰富的词汇量,其中包括各种高频词汇和复杂的词语,用跌宕起伏的语言来展现出文章的思想。
2.把握语感:一个好的文章应该具有语言流畅,语感好的特征,有恰当的断句和注意拼写,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三、范文解析
范文一:
题目:踏上寻梦之路,一别两地的故事
一材多用,一个故事,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几种不同的感受,相似又不相同,传达出的精神主题也不尽相同。
作为聪明的我们,能否从一个故事里找到更多的表达,这样写出多篇作品,让一个故事展现一个又一个的不同侧面,让读者叹服!
范文二:
题目:天堂或地狱?寻找完美的境界
《西虹市首富》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影,可以写出有关于奋斗、成长、梦想等的文章,但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主题进行更深层的探索,比如说境界对人生的影响,境界的定义,如何找寻完美的境界等。
不同的侧重点,让文章有着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也让读者受益良多。
以上为本人对于“如何移花接木,一材多用”这一主题的作文指导,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材多用指导一、导入写作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实践证明,训练学生根据话题或中心变换叙述的角度的进行论述说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手中的材料尽量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示例感知1、材料回放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他3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病,1998年恶化为尿毒症,开始做透析。
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
经过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受到震动,以至于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他说:“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常年与病痛相伴,史铁生曾自嘲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东西。
”但史铁生这位“业余写作”的残疾人作家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他的《老屋小记》曾获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著名散文《我与地坛》更是感动了无数读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