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一材多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一材多用,思深议透——议论文如何叙议结合教学目标:在议论文写作中,指导学生学会一材多用以及确切的议论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走出无材料可用的盲区,学会一材多用;2、指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突破“观点+材料”的模式,学会议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突破“观点+材料”的模式,学会议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做“巧妇”与“名厨”学生作文片断一:可是,这个世界还是有信任存在的,那就是父母和爱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能让我感觉到信任的存在。
从我们生出的那天开始,父母就以无比的爱鼓励着我们一天天的成长,所以永远不要去质疑你的父母,因为这样会使他们伤心。
还有的就是朋友的信任,如果朋友之间失去了信任,能称得上是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用心交的,彼此用信任作为沟通的桥梁。
学生作文片断二:梁山大聚伙后,一百单八将已是归齐。
上有祥石应验,下有百姓拥戴。
但身为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宋公明仍有意见心头大事——招安。
宋江仍一片赤诚之心,想为大宋江山报效。
可他的兄弟们都不这么想。
在山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分金银,可不痛快。
但就是因为他们对冻僵的信任,最终还是归顺朝廷。
此信任何来?便是从生死之中积攒下来的爱。
虽然梁山好汉不惧生死,但他们不能舍弃的就是兄弟间的情谊,不能弃下的就是爱。
招安后,因为超重佞臣当道,让众好汉去战方腊,打下汉州一百单八将中已有不少战死。
退辽兵有时兵卒将士死伤无数。
但大家都没有怨言。
就因为有了爱的信任,大伙仍团结一致,最终宋江被慢药毒死,李逵亦因信任公明哥哥追随而去,吴用、花荣的滞后也都自刭。
你认为上面两个写作片断存在哪些不足:二、典型材料学习借鉴材料:1796年9月19日华盛顿借《美国广告日报》发表卸职演讲自我解剖说:“即使值政府运行最佳时期,判断失误之处也在所能免。
最后,我就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经验匮乏,从而促使我怀疑自己能否胜任,也许在他人看来更是如此。
”华盛顿主动卸任,让位给亚当斯,为政坛民主更迭树立了良好的先例,从此连任止于两届,便成了美国总统不成文的规定。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用一种原料做出上百种菜肴,比喻鸡蛋,它可以做成炖蛋,煎蛋,蛋皮炒肉丝,蛋汤等。
那么,作为咱们平时积累的写作原料,可否依据不同的话题加以变通,做出破意不同的佳作呢?答案是断定能行的。
切实这种措施就是一材多用或移花接木法。
这种手法,就是将本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白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资料上,稍加变通跟调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请求相合乎。
这样岂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更可以提高作文品德。
既然一材多用、移花接木如斯行之有效,那么我们在中考作文的应考中又该如何操作呢?(一)段的嫁接,信手拈来1、在平时的阅读中,同窗们积累了不少的优美段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化用或修正,使之为写作服务。
例:某同学化用余光中的《乡愁》诗写母爱:小时候,母爱是一根棒棒糖,含在嘴里,甜滋滋;上学后,母爱是一个新书包,背在身上,气冲冲:而当初,母爱是电话那端的一句叮咛,听在心里,泪汪汪。
又例:《寻找原点》有这样多少个段落:小时候,原点是硬币,我在这头,商店在那头;后来啊,原点是亲情,我在这边,双亲在那边;而当初,原点是斗争,我在这端,空想在那端。
又如著名影星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对恋情的经典名言: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然而我不爱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楚的事莫过于此。
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说“我爱你”。
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渴望是一一一万年!我可以在《初三如歌》的作文将其化用,既幽默了语言,又恰到好处的为文章宗旨服务。
我是这样写的:“曾经有一篇诗歌摆在我的眼前,我没有好好珍重,等到老师罚写的时候才懊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悲伤的事莫过于孤独地站在办公室里看同学端着可口的饭菜经过。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遇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老师说――我要背!”2、我们平时也会积累一些素材,好的素材可以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练习、讲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实践证明,训练学生根据话题或中心变换叙述的角度的进行论述说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手中的材料尽量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示例感知1、材料回放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他3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病,1998年恶化为尿毒症,开始做透析。
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
经过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受到震动,以至于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他说:“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常年与病痛相伴,史铁生曾自嘲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东西。
”但史铁生这位“业余写作”的残疾人作家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他的《老屋小记》曾获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公开课教案《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教案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如何学会“一材多用”一一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指导》教学设计正果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马彩云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已有写作素材,恰当处理,做到一材多用,写作时有材可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写作素材适用哪些文题,从两篇例文中探究一材多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巧用方法,对原有材料再创作。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一材多用”?指同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
二、材不在多,会用则灵阅读下面这则作文素材,你认为这则素材可以适用哪些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文题完成表格内容。
(前置作业,第二环节提问展示)素材:周末,我在房间通宵玩电脑。
第二天正午,房门被突然打开,原来是母亲拿苹果给我吃,我假装在网上查资料,母亲还夸奖我用功。
母亲出去后,我一直玩游戏。
当我打开门走出去时已经是黄昏,我看见母亲站在阳台上,她看着楼下嬉戏的母子。
文题:《找回》《外面,春光明媚》《游戏》《看见》《转身》《最美的黄昏》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三、怎样“一材多用”就是对已有材料进行新的审视,按照本次作文的要求加以改造调整和补充。
严格地说, 这是对原有材料的再创作过程。
四、例文引路,探究方法(一)你发现例文一和例文二哪些段落完全相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文运用的相同的素材。
明确:相同段:②一一⑦段。
素材概括:一天,我准备拿盒饭时,看见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于是我断定盒饭肯定也被打湿了。
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盒饭没湿,因为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应该盖在他身上的雨衣披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
(二)那么怎样才能把本来用在甲文的素材运用到乙文呢?“一材多用”有哪些基本方法呢?找出两文的不同点,探寻方法。
1.〈〈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的开头不同,分别是: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
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共3篇《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1《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引言:作文素材是我们写作的重要依据,丰富的素材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体现主题的精神内涵。
但是,作文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也是老师们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让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效果。
一、收集和整理作文素材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素材在哪里收集,如何进行整合和分类。
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读书、观察、沉浸性体验、互联网搜索等等。
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做笔记,记录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或情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入;运用互联网搜索,收集相关事实资料或名人名言。
将素材整合在一起,可以按照主题、情感、用途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方便后期的利用。
二、运用作文素材的技巧有了素材之后,学生要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它们,不仅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考虑文章的表现力和作者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技巧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作文素材:1.引用名人名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聪明,写作使人精确。
”这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可用于开篇、作为文章主题的概括、或提高文章的思想层次。
学生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名人、学者、文化符号等名言,鲜明文章立意,增强思想感染力。
2.借用生动的象征象征是文学写作中的常见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情感感染力。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颜色、动物、植物、地点等生动的象征来表达文学形象和情感。
例如,在写公正题材时,可以运用“铁杆”的象征。
某篇文章就借用了一个“铁杆的审判”故事,既塑造出出廉政的形象,又抒发了公正审判的深厚情感。
3.用故事或列举例子故事或列举例子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挑选自己生活中或其他人的故事,介绍一个意象清晰的情节,进而展开文章的主题;也可以用中国古典修辞方式“起比”,结合社会热点,引用网络上的明星名言、段子等。
4.启发读者思考“你有多久没清理心中的垃圾了?”这样的问句导入了一篇文章,启发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人的观念如同狗尾巴草地,长的瓢虫也会被视为害虫。
《如何学会“一材多用”——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指导》教学设计正果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马彩云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已有写作素材,恰当处理,做到一材多用,写作时有材可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写作素材适用哪些文题,从两篇例文中探究一材多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巧用方法,对原有材料再创作。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一材多用”?指同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
二、材不在多,会用则灵阅读下面这则作文素材,你认为这则素材可以适用哪些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文题完成表格内容。
(前置作业,第二环节提问展示)素材:周末,我在房间通宵玩电脑。
第二天正午,房门被突然打开,原来是母亲拿苹果给我吃,我假装在网上查资料,母亲还夸奖我用功。
母亲出去后,我一直玩游戏。
当我打开门走出去时已经是黄昏,我看见母亲站在阳台上,她看着楼下嬉戏的母子。
文题:《找回》《外面,春光明媚》《游戏》《看见》《转身》《最美的黄昏》小结: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感悟,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三、怎样“一材多用”就是对已有材料进行新的审视,按照本次作文的要求加以改造调整和补充。
严格地说,这是对原有材料的再创作过程。
四、例文引路,探究方法(一)你发现例文一和例文二哪些段落完全相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文运用的相同的素材。
明确:相同段:②——⑦段。
素材概括:一天,我准备拿盒饭时,看见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于是我断定盒饭肯定也被打湿了。
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盒饭没湿,因为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应该盖在他身上的雨衣披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
(二)那么怎样才能把本来用在甲文的素材运用到乙文呢?“一材多用”有哪些基本方法呢?找出两文的不同点,探寻方法。
1.《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的开头不同,分别是: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
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身边的普通人》第①段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却忽略了真相。
——《真相》第①段2.《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的结尾不同,分别是: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
可他却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心。
他为他人着想,他细心,他善良。
他用他的行为告诉我做人处事的态度:做人要学会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而对待每件事情则要细心,努力做好。
一个身边的普通人,一颗不普通的心。
——《身边的普通人》第(11)(12)段意外发现的真相,使我明白到:我们做事对人不能凭主观臆断,不能在自己没弄清真实情况前便妄下断言,应该在了解真相后再对某人某事做出评价。
——《真相》第⑩段3.文章主体部分中的点题句也不同,分别是:一个普通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真是难能可贵。
他在我心里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身边的普通人》第⑧段原来盒饭没被打湿的真相是这样。
——《真相》第⑨段方法一:先审题,改点题句。
教师总结:点题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点出文章的标题,呼应标题;另一种是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此种点题句通常运用抒情议论的形式来呈现。
4. 两文的主旨不同,写作重点不同。
(1)《身边的普通人》的写作重点是:要写出送外卖哥哥的言行举止,通过其言行举止来表现其不普通的心、优秀的品质。
(2)《真相》的写作重点是:要写出事情的表象及真相,要写出事情的变化。
方法二:抓重点,改详略。
详→略 删在原有的细节上进行扩写 略→详 增加或虚构符合写作重点的情节 加铺垫或衬托五、方法提炼一材可多用,审题是前提。
改头又换尾,都是为点题。
改变详与略,突出文主旨。
细化又铺垫,略写变详写。
注意:一材多用有时候还需要适应题目的要求更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相关细节。
一个素材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题目,因此我们还需要多积累储备素材。
六、学以致用,小试牛刀请运用所学方法把《找回》一文中的素材用到《入心的阳光》这一题目,在文章旁边写上变动的内容。
找回①随着日转星移,时光渐行渐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似乎把笑容和快乐丢在了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里。
看着照片上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我,我心中泛起一丝苦涩和怀念。
用手指轻轻抚摸照片上那上扬的嘴角,我决心要将过去的笑容和快乐找回来。
②“包饺子喽!”奶奶话音刚落,我就见到一个影子从我房门口“嗖”地闪过,“蹬蹬蹬”地朝厨房跑去。
我不由地叹了口气,哎,这个弟弟真是个小调皮,又去凑热闹了,随即也起身拖着脚步慢悠悠地朝厨房走去。
许是因为难得大家都聚在一起吧,奶奶决定做她最擅长的饺子给大家吃。
于是,我和弟弟就在旁边打打下手,帮奶奶捏面皮,递配料什么的。
可刚过不一会儿,弟弟便厌烦了他手里的活儿,见一张张面皮经奶奶灵活的手指一揉一捏,便成了一个个可爱有灵气的饺子,也嚷着要学包Array饺子。
奶奶拗不过他,只好手把手开始教,我在旁边也照样学起来。
③弟弟初试此活,再加上手指不灵活,包出来的第一个饺子模样十分难看,放在奶奶的饺子旁,更是被完完全全地比了下去。
看看弟弟那怪模怪样的饺子,我不由得笑出了声。
弟弟一脸懊恼地看着我,用手抹了抹脸上的汗珠,又准备回去重展身手。
可我看看他刚才不小心往脸上抹上的面粉,端详着他那张因沾染面粉而显得滑稽不堪的“小花脸”,笑得更起劲了。
④弟弟被我笑得莫名其妙,经由奶奶提醒,才恍然大悟。
调皮的他,竟将那只小脏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我伸来,我来不及躲,脸上便盖了一层面粉。
我又好气又好笑,便发起反攻。
一场面粉大战在厨房里进行得如火如荼,与弟弟的嬉戏打闹间,我仿佛又回到童年时光,过往与同伴的玩耍历历在目,而那感觉,清晰且又真实,我从这打闹玩耍间找回了我的笑容和快乐。
⑤阳光从窗户里倾泻进来,洒满了每一个角,屋子里的了一切都被阳光和欢声笑语染上了一丝温情。
⑥笑容和快乐的找回使我对生活重燃热情与信心,那场“面粉大战”更是我心中难忘的回忆,不仅帮我找回了笑容和快乐,更教会我,生活处处是桃源,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能体验出其中的奥秘。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收集写作素材注意:例文一和例文二附在学案后面附:例文一:身边的普通人①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
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②那是一个夏天,常常下着暴雨的夏天,雨水多得令人发愁。
妈妈要在公司加班,没空理我,而爸爸则回老家了。
因为没人给我做饭,我干脆跑到妈妈的公司呆着,顺便中午蹭盒饭吃。
③我刚进公司的门,外面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没过几秒,就“哗啦啦”地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在妈妈公司里玩了一上午的电脑。
到了吃饭时间,妈妈对我说:“你跟小柳阿姨下去拿一下盒饭,看你,都闲了一早上了。
”④“轰隆隆——”,又是一声雷,震耳欲聋。
我看了看窗外,雨似乎越下越大了。
⑤我跟小柳阿姨走到电梯口,看见一个狼狈不堪的身影。
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头发凌乱地贴在脸颊下,有的发丝还在往下滴着水,贪吃的我第一个关心的不是送外卖的哥哥,而是我和妈妈还有那一个办公室里十几个员工的盒饭。
我暗自担忧道:“天哪!连他都被淋成这样,那我们的盒饭岂不是……”⑥“你怎么不用雨衣呢?我们的盒饭肯定被打湿了!”我脱口而出。
⑦“放心!盒饭没湿!”他笑着指了指身后。
⑧看过去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我明白了他变成“落汤鸡”的原因。
原本应该披在他身上的雨衣盖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
我从篮子里将盒饭拿出来的时候,饭盒还冒着热气。
看着那满是雨水的脸,我对我自己心里的想法有些内疚。
一个普通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真是难能可贵。
他在我心里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⑨拿到盒饭,小柳阿姨谢道:“今天真是辛苦你了,下这么大的雨。
”我在小柳阿姨背后也小声地说:“谢谢!真的谢谢!”⑩“没事,这是我该做的!”说完,他便转身离开。
⑾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
可他却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心。
他为他人着想,他细心,他善良。
他用他的行为告诉我做人处事的态度:做人要学会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而对待每件事情则要细心,努力做好。
⑿一个身边的普通人,一颗不普通的心。
例文二:真相①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却忽略了真相。
②那是一个夏天,常常下着暴雨的夏天,雨水多得令人发愁。
妈妈要在公司加班,没空理我,而爸爸则回老家了。
因为没人给我做饭,我干脆跑到妈妈的公司呆着,顺便中午蹭盒饭吃。
③我刚进公司的门,外面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没过几秒,就“哗啦啦”地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在妈妈公司里玩了一上午的电脑。
到了吃饭时间,妈妈对我说:“你跟小柳阿姨下去拿一下盒饭,看你,都闲了一早上了。
”④“轰隆隆——”,又是一声雷,震耳欲聋。
我看了看窗外,雨似乎越下越大了。
⑤我跟小柳阿姨走到电梯口,看见一个狼狈不堪的身影。
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头发凌乱地贴在脸颊下,有的发丝还在往下滴着水,贪吃的我第一个关心的不是送外卖的哥哥,而是我和妈妈还有那一个办公室里十几个员工的盒饭。
我暗自担忧道:“天哪!连他都被淋成这样,那我们的盒饭岂不是……”⑥“你怎么不用雨衣呢?我们的盒饭肯定被打湿了!”我脱口而出。
⑦“放心!盒饭没湿!”他笑着指了指身后。
⑧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过去,篮子里的盒饭居然一点都没有被打湿。
我从篮子里将盒饭拿出来的时候,饭盒还冒着热气。
看着那满是雨水的脸和那一点都没被打湿的盒饭,我心里疑惑极了。
他给我们送完盒饭后,便又急匆匆地离开。
⑨我因为好奇心作祟,就快步跑到公司的门口,眼前的一幕让我深深被感动了,只见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披在自己身上的雨衣小心翼翼地盖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而且,他还可能担心雨衣会被猛烈的风吹起而打湿里面的盒饭,于是他还在衣兜里掏出几个夹子,用夹子把雨衣紧紧地夹在篮子的边缘上,而他自己却任凭雨水的打落。
原来盒饭没被打湿的真相是这样。
顿时,我内心深感惭愧,责怪自己怎么能随便指责别人。
我看着他消失在雨里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⑩意外发现的真相,使我明白到:我们做事对人不能凭主观臆断,不能在自己没弄清真实情况前便妄下断言,应该在了解真相后再对某人某事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