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实施程序
- 格式:pdf
- 大小:124.98 KB
- 文档页数:9
计量设备检定操作规程一、引言本规程旨在规范计量设备检定过程,确保检定结果准确可靠。
凡参与计量设备检定的相关人员均应按照本规程执行。
二、检定前准备1. 检定人员应对待检计量设备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其测量原理、技术参数等。
2. 检定人员应检查待检计量设备的外观,确保其无损坏、污渍等现象。
3. 检定人员应查阅相关标准规范,并准备好相应的检定仪器和工具。
三、检定操作流程1.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连接待检计量设备和检定仪器。
2.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对待检计量设备进行零点调整。
3.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对待检计量设备进行校准。
4.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记录待检计量设备在各个测量点上的检定结果。
5. 检定人员应对检定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待检计量设备是否合格。
6. 如发现待检计量设备存在问题,检定人员应及时报告,并进行相应的修理或更换。
四、检定结果处理1. 检定人员应根据检定结果,填写相应的检定报告,并签名确认。
2. 检定报告应包括待检计量设备的信息、检定结果、评估结果等内容。
3. 检定报告应报送给相关部门或单位,并留存备案。
五、检定记录管理1. 检定人员应将检定过程中的所有记录进行归档,包括检定报告、原始测定数据等。
2. 检定记录应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保存,以备后续查阅。
3. 检定记录应进行保密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六、设备维护与定期检定1. 检定人员应定期对已检定的计量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2. 检定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周期和要求,对计量设备进行定期检定。
3. 检定人员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故障的计量设备,确保其正常可靠运行。
七、附则本规程是对计量设备检定操作的详细规定,凡涉及略有不符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但必须保证检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总结本规程从检定前准备、检定操作流程、检定结果处理、检定记录管理、设备维护与定期检定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通过严格执行本规程,可以确保计量设备检定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检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计量设备的正常使用。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1. 引言测量设备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用于确保产品质量和过程控制的有效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的频繁度增加,测量设备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性。
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定期的计量确认。
本文档描述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旨在确保测量设备的持续性能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2. 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确保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检查和验证测量设备的性能•记录和跟踪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结果•建立修正措施以纠正发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过程控制3. 管理程序概述3.1 计量确认计划在测量设备投入使用之前,应制定计量确认计划。
计划应明确需要进行计量确认的设备、计量频率、计量方法和责任人。
计划还应包括计量记录的管理和保留要求。
3.2 标准操作程序(SOP)为了确保计量确认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应编制标准操作程序(SOP)。
该程序应详细说明每个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步骤、所需的设备和工具、测试方法和评估准则。
SOP还应包括操作人员的培训要求和记录管理要求。
3.3 计量确认的执行执行计量确认的过程中,应按照SOP的要求进行操作。
测量设备的性能应进行检查和验证,例如进行校准、线性度测试、重现性测试等。
测试结果应记录,并与预期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以确定设备是否满足要求。
3.4 结果分析和修正措施对于不满足预期性能指标的测量设备,应进行结果分析,以确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修正措施可能包括设备校准、维护和维修,或更换设备。
修正措施的实施应记录,并验证修正措施的有效性。
3.5 记录和跟踪所有计量确认的结果和修正措施应进行记录和跟踪。
记录应包括测量设备的标识、计量确认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修正措施的执行日期和结果。
跟踪记录可用于评估测量设备的性能趋势,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3.6 审计和持续改进定期进行计量确认管理程序的审计,以确保其有效性和符合要求。
计量确认过程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的控制,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规定要求,从而使测量设备处于满足测量过程需要状态。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中对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调整、修理、验证、封印、标识、再校准的测量活动。
3职责分配3.1 电试室、热工室等部门,应根据工程需要对本部门的测量设备进行检定、校准、验证、修理、调试等测试工作。
3.2 项目总工办测量管理员、电试室、热试室等负责人对开展的测量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测量设备满足计量要求。
4术语4.1 检定: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4.2 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4.3 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以及所需要的封印和标签。
4.4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4.5 计量要求: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有计量要求。
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量程、标称范围、准确度等级、示值误差、允许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度、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等。
4.6 计量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可表示为测量范围、重复性、分辨力、误差、死区、稳定性、偏移等4.7 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5要求和过程实施5.1 计量确认过程识别输入是内外顾客的计量要求;输出是有确认状态标识的测量设备;活动是校准、检定、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再校准,与测量设备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资源是所需的测量设备、测量人员、文件资料、环境条件等。
修订记录目录1 目的.......................................................................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适用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职责.......................................................................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相关内容及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定期检定(校准)................................................................................................................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检定(校准)结果的处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相关文件和记录.............................................................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目的确保本公司所有在用计量设备量值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在用计量设备。
3 职责3.1计量室负责做好周期检定计划。
3.2专职计量员负责外送检定事宜。
4 相关内容及要求4.1定期检定(校准)4.1.1计量室负责确定溯源机构、确定测量确认间隔和调整确认间隔的审批、监督、管理,并负责外送检定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计划。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1 目的为使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规范化,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和验证等过程受控,防止测量设备计量检定校准失效风险,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公司各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3定义3.1测量设备是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资)和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2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和验证。
4 职责4.1股份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职责4.1.1股份公司设备部是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负责明确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基本要求,管理计量确认目标和实绩。
4.1.2股份公司设备部计量检定室是计量检定、校准的技术机构,实施总部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和修理业务,并按公司要求和能力实施股份公司其它单位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业务。
4.2股份公司各单位职责4.2.1各单位计量主管部门按公司和本单位管理文件要求管理本单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
各单位通过合同委托计量外供方实施本单位内部无能力进行的计量检定、校准、维修工作。
4.2.2 各单位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按管理文件规定实施本部门测量设备检校或送检、维护等业务,验证测量设备的适用性。
5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流程见附件。
6管理要求6.1测量设备配备确认6.1.1各单位按《测量过程管理程序》(BGFZ13A02)要求组织开展测量设备配备确认,规定所形成的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
记录包括测量要求(工艺要求)和以此要求得到的所配备测量设备的配备(计量)要求。
6.1.2各单位按照配备确认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中的配备(计量)要求和其它附加要求委托计量检定校准机构实施计量检定校准或开展自行检校项目,根据检校结果与配备(计量)要求的符合程度验证测量设备的适用性。
6.2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各单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以配备确认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规定,间隔调整方法和标准由本单位计量主管部门规定。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ISO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考核题⼀、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
(√)2. ⼀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3. ISO10012:2003标准可⽤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产品质量。
(√)4. 测量过程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5. ISO10012:2003标准的指南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6. 组织没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部分。
(×)7. 遵从ISO10012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8.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要求,并提供了指南,⽤于⽀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
(√)9.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
(√)10. ISO10012标准可由执⾏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部分,以确保满⾜计量要求。
(√)11. ISO10012标准作为⽤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
(×)(×)12. 相关⽅不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ISO10012标准作为满⾜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
13. ISO10012标准可替代或增加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
(×)14. 测量设备的预期使⽤要求可包括测量范围、测量⼈员能⼒、分辨⼒、最⼤允许误差等。
(×)15. 测量设备通常只有⼀个计量特性。
(×)16.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17.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法制要求并形成⽂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通过合理地划分类别,使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测量设备在准确度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之前及时得到再确认,从而保证测量设备特性满足预期的要求。
2.适应范围公司全部测量设备的分类和确认间隔的制订。
3.相关术语3.1测量设备:所有(工作)计量器具、计量标准、以及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辅助设备和技术规范。
3.2确认间隔:指对测量设备定期确认的时间间隔。
3.3计量确认:为保证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包括:检定、校准、调试、修理和随后的再校准以及任何必要的标记。
4.测量设备分类4.1强制检定类:(属于A类)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计量器具和公司最高标准器。
4.2 A类测量设备:4.2.1工作标准器。
4.2.3用于最终产品质量检验的测量设备;4.3 B类测量设备4.3.1企业内部用于能源、物资核算的测量设备。
4.3.2用于工艺工序过程参数监测与控制的测量设备。
4.3.3企业内部用于检验、测量和实验用的一般性测量设备。
4.3.4对准确度有一定要求的、用于辅助生产、生活福利方面的测量设备。
4.4 C类测量设备4.4.1对准确度无严格要求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技术风险或安全风险的测量设备。
如现场指示用压力表、盘装电表、民用三表、氧压表和乙炔表。
4.4.2计量特性不易改变或低值易耗的测量设备。
5.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5.1强检类、A类测量设备要100%按既定的确认间隔完成确认,其中强检类设备可以单列台账或在综合台帐上显示,单列计算确认完成数量。
5.2 B类测量设备要按既定的确认间隔完成95%以上的确认计划。
因故不能完成确认的除要向计量管理员说明原因外,要在后两个月内创造条件予以确认,并要依据初校结果判断其是否为不合格数据。
此项要求按《测量设备管理规定》执行。
5.3 C类测量设备由于变动性大,损坏更新频繁,可以不确定确认时间,但不等于永不确认。
为保证正常使用,采用以下方法实施管理。
测量过程和计量检测数据管理程序1.目的通过对计量检测的控制和评价,保证检测过程的实施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规定的范围内。
2.范围适应于企业能源计量、经营管理计量、工艺及质量管理计量的计量测量活动。
3.职责3.1、质计部负责组织编制企业现有测量设备操作规范(或规程)级维修保养规程,保证测量设备使用人员按规定要求正确使用。
定期统计工艺及质量管理计量检测率。
3.2、物管部负责统计原材料消耗的计量检测。
3.3、生产部、人事部负责统计企业能源消耗的计量检测。
3.4、公司办定期将企业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及工艺及质量管理计量检测情况加以汇总分析,将所得结果报总经理。
3.5、电仪部负责确定计量检测项目和参数,制定检验规程及过程测量方法,确定工艺及质量检验参数测量所需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
3.6、所有测量设备使用人员应具备测量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能力。
3.7、办公室负责组织测量设备使用者的培训和考核。
4、工作程序4.1、工艺及产品质量计量检测过程工作程序及内容4.1.1、确定工艺与产品质量检测项目和参数电仪部应根据产品标准、工艺文件及顾客的测量要求确定检测项目和参数,保证测量与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并满足顾客的质量需求。
在确定工艺与产品质量检测项目和参数时其工作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进厂原材料的检验:指进厂的原料、辅料、外购外协件(包括零部件、元件、器件、工装、模具等)的进厂质量把关的计量检测项目和参数:b.生产过程中特殊工艺参数控制的检验:指特殊工艺过程参数监测控制的计量检测项目和参数(如温度、压力、电流、电流密度、电压、)c.零部件、成品的终端检验:指零部件的工艺文件,成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中规定的计量检测项目和参数。
4.1.2、制定检验规程电仪部制定检验规程,对检验方法进行规定并形成文件,经过适当的确认,保证测量过程的可操作及规范性。
制定检验规程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检验要求:检验要求应明确给出所需检验的项目及被测参数的允许变化范围和检验步骤:b.测量设备:应写明检测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计量特征(如测量范围、准确度、分辨率等):c.检测方法:实施测量时如何正确使用检测设备及测量的步骤和方法:d.检测环境条件:规程中应给出实施测量时环境的要求如温度、湿度及是否需在实验室进行测量等:e.检测结果的处理:应写明测量数据的必要处理方法,以便作出正确的测量结果。
Q/YS
Q/YS.CX47-2009西北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企业标准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实施程序
Q/YS.CX47-2009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职责 (1)
5工作程序 (2)
5.1检定/校准的实施 (2)
5.2计量确认的依据 (2)
5.3计量确认的实施 (2)
5.4调整或维修 (3)
5.5标识 (3)
5.6计量确认记录的管理 (3)
6支持性文件 (3)
7记录 (3)
附录A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流程图 (4)
附录B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表 (5)
5
Q/YS.CX47-2009
II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情
况编制而成,本标准是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为了保证测量设备计量特性满足被测对象的计量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附录A、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公司工程管理部提出。
本标准批准人:李春银
本标准归口部门:工程管理部
本标准审核人:袁小红
本标准会审人:张志秒马战友
本标准起草单位:工程管理部
本标准起草人:沈雅仙
本标准校对人:沈雅仙
本标准代替原公司Q/YS.CX47-2007《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实施程序》,原标准从本标准发布之日起废止。
更改记录页
序号更改单编号更改条款及摘要更改人/日期备注
说明:本表由文件持有人根据“文件更改审批通知单”及时填写。
Q/YS.CX47-2009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实施程序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控制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Q/YS.SC03测量管理手册
3术语和定义
3.1本标准采用Q/YS.SC.03《测量管理手册》中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
3.2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4职责
4.1工程管理部
负责本标准的归口管理,并对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2项目部
4.2.1负责组织本项目工程所有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和计量确认工作。
4.2.2负责组织本项目工程相关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计算中使用的软件的确认工作。
4.2.3负责本项目工程各专业工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工作的监督检查。
4.3电仪工程公司
负责本工程公司测量设备、所属试验室计量标准设备及配套设备、以及相关测量软件的计量确认工作。
4.4其它工程公司
负责提供相关测量参数的计量要求,并对本工程公司测量设备进行验证确认。
5
Q/YS.CX47-2009
5工作程序
5.1检定/校准的实施
各项目部、工程公司使用的测量设备在计量确认有效前均需处于有效的检定/校准状态。
有关检定/校准的实施按Q/YS.CX16《测量设备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
5.2计量确认的依据
5.2.1用于量值溯源的标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依据相应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中对标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要求进行确认。
5.2.2用于与产品有关参数测量(包括工艺控制、质量检验)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依据生产厂家(或公司)制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被测参数要求或有关国标、行标(如:《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规定的测量参数转换成的计量要求进行确认。
5.2.3用于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监控和环境监测、能源计量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依据相关国标或行标规定的监测方法进行确认。
5.3计量确认的实施
5.3.1用于量值溯源的标准测量设备(标准器)的计量确认由热工/电气试验室计量技术人员根据检定/校准合格证书的结果与规程规定的计量要求相比较进行验证确认。
5.3.2用于生产、安装过程工艺参数测试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由项目部/工程公司总工负责组织,项目部专工/工区技术负责人具体实施;具体分二步:首先所要选用的测量设备必须是检定/校准合格的;其次依据《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或设备生产厂家的图纸或设计图中要求的被测参数的计量要求与所选用的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结果中的相关参数相比较后进行验证,如果验证符合计量要求即判定为确认合格;以上两步任何一步不满足即判定为确认不合格,需要重新进行确认。
5.3.3用于安全监控和环境监测、能源计量类测量设备,只要检定/校准合格,即可视为确认合格。
5.3.4计量确认只对列入A类和B类的测量设备进行计量确认。
C类测量设备只进行首次检定或校准,即可视为确认合格。
5.3.5完成上述计量确认工作后,由实施确认的技术人员填写“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表”(见附录B),并按要求确认签字。
5.3.6测量软件的确认由相关专业人员按照要求进行确认。
5.3.7用于计量确认的依据应发放给每个参与计量确认和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
2
Q/YS.CX47-2009 5.3.8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流程见附录A。
5.4调整或维修
5.4.1对确认无效或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的测量设备,由计量检定人员或相关技术人员判断是否可调整或维修;对可进行调整或维修的测量设备送原检定/校准部门进行调整或维修。
5.4.2经调整或维修的测量设备必须重新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重复3.3条有关规定。
5.4.3判定为不符合要求的测量设备,按Q/YS.CX19《不合格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处置。
5.5标识
经确认有效的测量设备的标识按Q/YS.CX44《标识管理程序》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6计量确认记录的管理
5.6.1标准测量设备(标准器)确认记录由试验室负责保存,具体执行Q/YS.CX02《记录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
5.6.2工作用测量设备确认记录由各单位(部门)负责保存,具体执行Q/YS.CX02《记录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
6支持性文件
6.1Q/YS.CX50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6.2Q/YS.CX44标识管理程序
6.3Q/YS.CX49设备调整控制程序
6.4Q/YS.CX.02记录控制程序
6.5Q/YS.CX16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6.6Q/YS.CX48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6.7Q/YS.CX19不合格控制程序
7记录
7.1测量设备周期确认计划(见Q/YS.CX16《测量设备控制程序》中附表)
7.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表
3
Q/YS.CX47-2009
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流程图
图A.1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流程图
Q/YS.CX 47-2009
5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表
作业指导书编号:计量要求序
号测量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精度量程最小分度
值最大允许误差出厂编号检定/校准
结果被测参数(或测
量范围)最小分度值最大允许误差/偏差验证(评)依据确认结论确认人签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