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辨治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3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现多用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主治阳虚阴盛,血虚寒厥引起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松则痛之证。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经证之方,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而阳生,若受寒邪,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
此方以当归补血活血为君,和养厥阴肝脉,佐细辛,其味辛能达三阴,外湿经而内通五脏,通草其性极通,内通窍外通荣。
细辛配通草通达内外,和络利经,白芍配甘草以甘酸柔肝缓急而止痛。
桂枝辛甘以通阳气,通阳而散寒,大枣补虚。
上七药以辛甘并举,酸甘并用,通补兼施,急缓兼顾,是医圣仲景创立且包含温经通络祛痛,补益养荣祛痛和缓急和络祛痛三法的一张治痛良方。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该方三法治疗痛证,效果卓著。
报告如下。
1 腰椎间盘脱出症王某,女,38岁,农民,一九九零年五月七日就症。
自述腰臀部挚痛八年余。
曾两次住院治疗,症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均未获效。
形体消瘦,扶拐助行,脉细而弱,舌淡,质青紫,苔薄白,切少腹隐痛,饮食欠佳,二便调。
腰痛屈伸不利,闭经三年余。
细审病因,时值寒冬,月事来潮,夜寐之中,忽遇急事,裸体,赤足出屋,雪中行走一分钟余,次日觉小腹稍冰凉,此后渐至月经量少,腰臀部挚痛,逐渐经闭不行。
腰臀部挚痛,活动更甚,已丧失劳动力一年余。
辩证:寒邪久羁任督殃及胞宫,则腰臀部挚痛。
寒为阴邪,故小腹冰冷。
以寒邪凝滞任督,殃及血室论治。
立法: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正和温经通络祛痛法,处方:当归四逆汤力口炮附片。
方药:酒当归10g、桂枝10g、酒白芍10g、细辛6g、炮附片30g、(先煮1小时)、通草6g、炙甘草6g、大枣3枚。
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诸症大减,脉有起色,唯小腹冰冷如故,月事来潮,经量不多,脉柔缓和匀,舌质红润,苔薄白,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弃杖而行,上方去黑附片吴萸,守原方四剂以善其后。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伤寒350条: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原方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擎(9枚)炙甘草二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方解:本方所治之手足厥寒,为营血亏虚,经脉受寒之证。
血虚感寒,阳气不振,四末失于温煦,故手足厥寒。
血虚经脉受寒,经脉凝滞,不通则痛,故见腰、股、腿、足疼痛。
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皆为血虚而有寒之象。
治以养血温经,散寒通脉。
本方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方中当归苦辛甘温,既可温补营血,又可行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共为君药。
芍药酸苦微寒,益阴敛营,与当归相合,养血和血,以充血脉;细辛辛温走窜,通达表里,温散寒凝,助桂枝温经散寒,共为臣药。
通草即今之木通,善通利血脉,又可使桂、辛温而不燥,为佐药。
重用大枣补血,炙甘草益气,二味合用以健脾资化源,助归、芍营血,桂辛通阳气;甘草兼调和药性,共为佐使药。
全方诸药相合,使营血充,阳气振,寒邪散而经脉通,则手足自温,诸证得解。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组成、功效及主治各不相同,正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伤寒论三注》)。
而从其四逆之程度来看,则四逆汤证最重,冷过膝肘,越按越冷;当归四逆汤证次之,仅在肢端,脉细舌淡;而四逆散证最轻,仅手足欠温,或伴有身热脉弦。
临证当区别使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方,临证以手足厥冷,脉细,舌淡为证治要点。
2.加减应用:寒中凝滞经脉见腰、股、腿、足冷痛者,可加川乌(应久煎);寒凝厥阴,妇女经期后错或痛经,可加川芎、乌药、香附;血脉瘀滞见肢端青紫者,加桃仁、红花。
当归四逆汤症--现代应用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此为厥阴内寒证。
予当归四逆汤治疗。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生姜12克,吴茱萸10克。
服药二剂而痛止。
按语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血虚寒证的主方。
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液,所以肝虚多以血虚为主。
血虚则失其温煦之能,因而生寒。
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以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或沉寒冷积,或中焦寒饮,则在方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散沉寒。
本方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妇女经期受寒的痛经;寒疝腹痛;寒痹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冻疮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氏综合症而见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头目牵引疼痛等。
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现代应用]1.以末梢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是本方的主治方向。
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阳痿、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等;大动脉炎也可使用本方;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冠心病也有使用本方的场合,临床不可忽视。
2.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牙龈炎、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见有四肢末端发冷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3.还用于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怠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阴吹、缩阴症、腱鞘炎等疾病;另外,外感病初期、发热误汗后、月经期或同房时(后)感寒受凉也容易出现本方证。
[经验参考]“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本方的经典主治。
短短的八个字描绘了末梢循环障碍的病机。
由此可以推断出病人多有四肢(手足)或麻木,或痒,或疼痛,或冰冷,或青紫。
或发绀。
其实,末梢除了四肢外,还包括头部、五官等部位。
如耳部冻疮、鼻黏膜的苍白、脑血管痉挛的头痛等也应当属于末梢循环不良。
【每日方剂】温经散寒方——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去皮三两(9g), 细辛三两(3g),芍药三两(9g),炙甘草二两(6g), 通草二两(6g),大枣25枚擘(8枚)。
本方所治的手足厥寒, 既不同于阳虚阴盛的寒厥,又不同于热邪郁遏的热厥。
是由于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所致。
虽也叫“阴厥”,但与四逆汤所治的阴厥四逆大有区别。
雷诺氏病戚某,女,28岁,初诊:双手麻木、刺痛、发凉3a。
患者于3a前始双手每于受寒冷刺激而发病,冬季及经期尤著,发病时双手十指呈苍白色,数分后变为紫绀色,最后充血而发红和肿胀,在发生苍白或紫绀时,自觉麻木、刺痛、发凉,遇寒加重,得温症减,舌淡,苔白,脉沉细。
另外,患者经期延迟,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经期伴有小腹疼痛。
曾在多家市级医院检查确诊为“雷诺氏病”,经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遂来我院求治。
辨证为血虚寒凝证,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8g, 鸡血藤18g, 桂枝、桃仁各12g,白芍15g,细辛、通草、甘草各6g,红花9g,桑枝24g,姜黄6g,大枣5枚,水煎服。
服药10余日,诸症尽消而愈,随访2a 未再复发。
按:雷诺氏病系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
常因寒冷或情绪激动后肢端皮肤颜色出现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的改变。
该病好发于手指,其次是足趾,偶有累及面颊和鼻尖。
发作时局部发冷,并有针刺样疼痛和麻木。
相当于中医“血痹”范畴。
本例病人由于血虚寒凝,气血被遏,以致双上肢肢端苍白、青紫、疼痛、麻木,符合“手足厥寒”之症,于冬日发病,遇寒加重,得温症减,其病因病机显然符合当归四逆汤证,故投之即效。
原方中加鸡血藤、桑枝、姜黄、桃仁、红花等药更助其祛寒化瘀通络止痛之效。
冻疮柳某,女,21岁,初诊:双手发生水肿性紫斑,疼痛肿胀,受热后瘙痒5a,加重1周。
患者自诉自5a前始每于入冬前后双手即发生水肿性紫斑,疼痛、肿胀,受热后瘙痒, 1周前病情复发。
当归四逆汤及其运用
汤歌:三两辛归桂芍行,枣枚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美酒烹。
方解:方中当归补血兼能活血脉,芍药益阴和营,补肝阴,柔肝体,助疏泄,与当归相配,养血和血;桂枝细辛、温通阳气,温经散寒,通血脉。
通草通血脉,大枣甘温养血,与当归芍药相配,补益肝血,;甘草调和诸药,补中土,调生化之源,以益阴血。
全方以养血补血为主,同时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治疗厥阴病,阴血不足,阴寒之邪凝于血脉中的血虚寒凝致厥整。
当归四逆汤治疗痛经当归25g 桂枝15g细辛4g 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8枚,如果虚寒甚,见大便溏薄,呕吐,脘腹疼痛,加吴茱萸10g、生姜10g、姜半夏15g,每日一剂,14天为一疗程。
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见肢端供血不足,皮肤凉,肤色苍白,患肢麻木,刺痛,夜间加剧、足下垂时缓解,感觉迟钝或者消失,喜冷敷,指甲发紫,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质黯淡,舌苔薄黄,脉细涩。
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
当归12g 桂枝12g 黄芪30g 白芍12 细辛5g 通草6g 红花6g 牛膝12g甘草5g。
如血瘀严重,加赤芍川芎、地龙、水蛭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
阳虚重,可以加入附子,干姜,甘草变为炙甘草。
气虚可以加大黄芪的用量。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当归12g 白芍18g 桂枝12g 细辛6g 通草6g 生姜6g 大枣6g 炙甘草6g 威灵仙12g 薏苡仁20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续断12g 牛膝12g 黄芪30g 三七6g(研服),阴雨天加重,
加秦艽12g 独活9g,下肢麻木,加天麻12g 鸡血藤18g,胃消化不好,加鸡内金、焦三仙,党参12g,阳虚加附子15g(先煎),生姜变成干姜。
当归四逆汤还有这些用途,速速来看!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
提示本方主治阳虚血弱寒凝致厥,以手足厥冷、脉细为辨证之关键。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文章以2则临床医案为例,谈谈笔者应用本方的体会。
验案举隅痤疮患者某,男,20岁,在校大学生,因面发痤疮5年加重1年就诊。
患者述5年前因学习繁重,熬夜,面发痤疮,多为散发,此起彼伏,未曾就医。
近1年,进入大学后,生活不规律,玩网络游戏,经常熬夜至凌晨2-3点,平素甚少运动,痤疮较前明显加重。
刻诊:面部多发暗红丘疹、结节、囊肿,鼻翼两侧甚至连结成片,少数新疹肿痛明显,不易破溃,未见明显鲜红者。
面色晦暗,形体偏瘦,平素不易出汗,喜热饮,不慎进食冷食后,腹痛,大便溏泄,日行2-3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为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辨证为阳虚寒凝,气血瘀滞。
治以温阳散寒,活血祛瘀。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0g,细辛5g,炒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5枚,通草6g,川芎15g,麻黄3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嘱其每日运动30min以上。
服7剂后复诊,患者述服3剂后,自觉运动后较前稍易出汗,汗后自觉痤疮较前平复,且未有新发,大便仍不成形,每日1次。
以上方改麻黄5g,继服7剂。
三诊,痤疮较前明显平复,且颜色变淡,大便较前成形。
上方去麻黄,继续调理2月余,基本痊愈,手足冷感消失,大便亦正常。
按:痤疮一病属中医酒刺、肺风粉刺之范畴。
历代著述多以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互结证、冲任不调型等论治,而很少从虚寒角度辨证施治。
但现在很多青年人,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熬夜,贪凉饮冷,导致寒邪内侵,阳气受损,寒凝血脉,阳气被郁,郁久化热,发为痤疮。
且其平时学习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较大,情致不畅,肝气不疏,导致气血郁滞,脉行不畅,瘀血内阻,加重阳郁,导致不断形成新的痤疮结节,故虚寒体质的人同样也会患痤疮,本例即属此类型。
经方新用:当归四逆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通草6g,大枣8枚,甘草(炙)6g。
水煎服。
【功能】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镇痛,镇静,抗炎症反应,缓解肠管及子宫平滑肌痉挛。
【主治】
血虚寒厥证,症见手足厥冷,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
常用于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深静脉炎、雷诺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肢端动脉痉挛症、冻伤、下肢静脉曲张、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小儿麻痹症、新生儿硬肿症等。
【现代应用】
内有久寒或兼有水饮呕逆者,加吴茱萸、生姜各6g;寒疝而睾丸胀痛或痛引少腹者,加乌药9g,高良姜、小茴香各6g;妇女闭经、痛经者,加吴茱萸、小茴香各6g,香附(制)9g,益母草12g;寒邪偏盛而冷痛明显者,加川乌、草乌各6g;瘀甚而青紫者,加鸡血藤15g,王不留行子、蜂房各9g,穿山甲6g。
①坐骨神经痛之见下肢冷痛、温熨后减轻、口不渴者,加续断、牛膝、木瓜各9g,鸡血藤15g,全蝎3g。
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用于肢端厥冷、疼痛、青紫者,加鹿角霜、丹参各30g,地龙、水蛭、穿山甲(炮)、桃仁、红花、牛膝各10g。
③肢端动脉痉挛症,见肢端疼痛、青紫、疼痛者,加黄芪、丹参、鸡血藤各30g,附子(制)9g。
④冻伤,用于局部肿痛且痒者,加威灵仙、透骨草各30g。
【注●】
湿热痹痛者不宜用。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当归四逆汤加减运用医案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当归四逆汤加减运用医案【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1)【组成】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10g 通草6g 炙草6g 大枣25枚【煎服】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毫升,分早、午、晚服。
【功效主治】猝中寒邪,少腹疼痛,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加减运用】内有久寒者,加吴萸10g、生姜24g、白酒30毫升。
【禁忌】1. 亡阳之手足厥冷者,忌之。
2.肝气郁结之四逆者,忌之。
3.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逆者,忌之。
【类方】1.四逆汤:同可治手足厥冷。
不同者,四逆汤证因吐、泻剧烈,或大汗出,致阳气衰亡,病势急迫,除四末冷外,额、耳、鼻尖、鼻息皆冷。
当归四逆汤证为血虚寒郁,病势缓慢,以指尖冷为特点。
故一者脉微,宜急治;一者脉细,宜缓图。
2.四逆散:同可治四末逆冷。
不同者,四逆散证为肝失条达,阳气内郁,其脉沉弦,而非脉细欲绝。
【临床运用】1. 喉闭塞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蜷卧不能自温。
又脉弱者,不可发汗,发之则寒栗,不能自还,并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六书》)2. 此方证,以热手按之则如蛙鸣,又腹中或左或右,病人自觉有冷处,或自腰至足股处,或左足全体觉冷证,是用此方之标准也。
(《皇汉医学.餐英馆治疗杂话》)3. 半身不遂二年,伴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经方验》)4.鼻炎,子宫脱垂。
(《汉方临床三十年》)5.内科:平素血虚,寒入营络之腰股足痛,四肢关节痛,胸痛,心包络痛。
儿科:小儿发痉,小儿麻痹。
妇科:因感寒而起,特别是在月经期受寒而引起之经期腹痛,寒疝痛,行经时四肢麻木抽搐,经期手足厥寒,甚至昏迷,产后受寒成痉,阴缩,子宫下垂或脱出。
外科:脱疽、两腿郁血之红斑肿痛,冻疮,少腹部位特别是近髂窝处之肿块硬。
(《伤寒论方运用法》)5. 肢端紫绀症;肢端感觉异常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旋前圆肌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寒瘀头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运动性癫痫;拘挛症;消化性溃疡;胃痉挛;急性胆囊炎;肝炎后综合征;习惯性便秘;慢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冻疮;皮肤皲裂;痛经;原发性不孕。
当归四逆汤组成,功效与作用,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道医网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大枣、当归、细辛各5.5克,甘草、通草各5.5克。
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
一日三次,温服。
【症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涩,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立方意义】此方包含内补当归建中之意,有行血、养血、散寒之功。
其名为四逆汤者,以四肢有厥冷,脉细欲绝之故,此由于血液不足,体质虚寒,心阳不能敷布全身经络所致。
故用当归温中补血,芍药缓急和血,桂枝温经通络,甘草缓急补虚,木通利关节、通九窍,细辛散风湿、降痹痛,大枣和营卫、生津液。
今编成整个队伍,不但有止痛功能,更有温寒,通滞,活血缓急,补虚诸作用。
【治疗范围】以有虚实寒贫血之体质,血分闭塞,腰腹挛痛,手足冷,尿利少者为主。
【诸家经验谈】《幼幼集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輗:当归四逆汤,用于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疢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清川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于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当归四逆汤的理解和运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炙(6g),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擘(9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当归四逆汤可以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汤去生姜,加上通草、细辛、当归三味药。
桂枝汤本身可以疏通经脉。
当归,《本草纲目》记载道:“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之痛,和血补血。
”当归常与芍药相配,用于妇人腹痛、月经不调等。
细辛最能发散风寒而止痛能治骨节疼,能开痹气,通草可通络。
肝脉血虚受寒,寒滞肝脉,所以必须加桂枝、细辛、通草通阳以散寒,与当归、芍药相配还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的作用。
大枣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赵本作十二枚,补津液,补脾胃,使细辛不会发生流弊。
一、抓住三个主证:血虚、冷、痛“手足厥寒”就是手脚偏凉,本方证的手足冷,以指尖为甚,虽夏天亦阴冷异常,四肢逆冷,故方名“四逆”。
《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
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
因此,三方用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温热暑疫全书》)“脉细欲绝”提示阴血不足。
临床上运用当归四逆汤应抓住三个主证:一是血虚,血虚是病机,此处以病机代症状,指唇爪不华、面色苍白、目涩头晕等;二是冷;三是痛,腹痛、头痛、腰痛、腿痛、脚痛等,大多遇冷更剧。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为血虚寒凝的代表方。
该方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组成。
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
细辛外温经脉,内温脏腑;白芍养血和营,配当归酸甘化阴,增强养血之功,共为臣药。
通草通行血脉;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调生化之源,共为佐使药。
诸药配合,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之效。
临床应用时,无论内、外、妇科,凡有血虚寒凝皆可应用。
现举病例如下。
1.痛经刘某某,女,23岁,未婚。
2016年3月1日初诊。
患者月经3月未潮,患者平素喜食生冷瓜果。
现症见少腹作痛,得温则痛稍减。
伴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少气懒言,乏力,恶心,不思饮食。
舌淡苔薄白,脉细迟。
证属血虚寒凝。
治以温经祛寒养血。
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桂枝12g,白芍15g,当归12g,延胡索12,细辛3g,通草10g,吴茱萸10g,干姜8g,白蔻仁l2g,大枣10枚,炙甘草10g。
服上方7剂后,月经来潮,腹痛止。
复诊重在调脾胃,以香砂六君汤加减调理以善其后。
按:《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
可见,温经祛寒养血,疏肝破结为治疗痛经之大法。
本患者病起因为寒,又见形寒肢厥等虚寒症状,故选用当归四逆汤以温血祛寒通经。
然痛经原因甚多,有劳伤血脉,有肝郁气滞,有心脾两虚等不同,治当审证论治。
2.痹证魏某某,男,58岁。
2016年l1月16日初诊。
患者3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左下肢持续性钝痛,疼痛从左骶尾部沿大腿后面向胭窝及小腿外侧放射,遇冷则加重。
经过腰部拍片,查血沉,抗链“0”均无异常。
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
经服用抗风湿及止痛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寻求中药治疗。
现诊见患者舌淡白,脉细。
证属痛痹,寒邪阻络。
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20g,白芍15g,桂枝12g,细辛3g,大枣8枚,甘草10g,牛膝20g,伸筋草15g。
当归四逆汤,治阳虚水肿,血虚阳虚证。
陈瑞春:伤寒温法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应用导读】血者,阴血,主营养,司滋润;血可化气,气可生阳;血虚者,可引起阳气生成不足而为寒。
阳者,阳热,主动,司温煦,阳主血之运行;阳虚者,无以化血而为虚,寒乘虚而袭之,可演变为血虚阳虚证。
血虚阳虚证(即血虚证十寒证十气虚证)以手足不温,畏寒怕冷,面色不荣,倦怠乏力,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或痛经,或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为主要表现,辨治血虚阳虚证的表现不一定都具备,只要具备其中症状的2个或2个以上,即可辨为血虚阳虚证。
【方药解读】当归四逆汤是辨治血虚阳虚证的基础方,由当归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大枣擘、二十五枚,甘草炙、二两(6g),细辛三两(9g),通草二两(6g)所组成,方以补血温阳为主。
运用当归四逆汤,若是辨治血虚阳虚证,最好用当归四逆汤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寒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桂枝、细辛用量;若辨治以血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当归、芍药用量;若辨治以疼痛为主,可酌情调整通草与桂枝之间用量比例;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1)当归味甘、辛,性温;以甘为主,辛为次。
甘温补血,辛温相济活血补血,以补血为主。
(2)芍药味苦、酸,性寒。
苦酸寒相济以补血敛阴。
(3)桂枝味辛、甘,性温。
辛以行散,甘以补益,辛甘温相济旨在化气温阳散寒。
(4)细辛味辛,性温。
辛温散寒,辛温止痛。
(5)通草味甘、淡,性寒;以淡为主,甘为次。
淡寒清利,甘寒化阴。
(6)大枣味甘、性温。
甘温益气,兼以生血。
(7)甘草味甘,性平。
甘以益气,甘以生津,偏于益阴。
2.药用配伍(1)当归与芍药:补血活血,寒温平调。
(2)桂枝与细辛:辛、甘、温相济温阳散寒,兼以补益。
(3)当归、芍药与桂枝、细辛:补血温阳,散寒不化燥。
(4)通草与当归、芍药:补血之中以通利血脉。
(5)通草与桂枝、细辛:温通之中以通利血脉。
中医药通报-仲景研究当归四逆汤临床辨证新用●袁安冬王昃睿关键词当归四逆汤辨证临床新用当归四逆汤始见于《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方出至今,虽年代久远,历经沦变,但由于其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卓著、应用广泛等特点,故为医者所常用。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到本方不仅能治疗血虚感寒一证,而且对阳衰寒闭血脉而见的胸痹心痛、心悸怔忡、血溢肌肤等证,投之,效如桴鼓。
谨举验案数则以就正于同道,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1胸痹心痛胸痹心痛似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对它的认识和治疗近年报道颇多,但多偏从于气滞血瘀论证,活血化瘀统治。
然从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其主症是胸痛憋闷、心悸气短、汗出淋漓、四肢逆冷、爪甲青紫、舌淡苔白、脉细结代等。
其病理机制主要是心脏失其主阳气、主血脉的作用,因瘀致心阳虚衰、心阳不振、寒闭血脉,导致心脏血气不和而罹发本病。
可以认为,本证阳气虚衰、寒闭血脉是其本因,而血瘀则是其标证。
其治疗原则,首要是温助心阳、散寒开闭、益养心血,庶可予达不活血而瘀白化之目的。
故余常用当归四逆汤随症加减治疗本证,临床疗效满意。
刘××,男,58岁,工人,有“冠心病心肌梗塞”病史3年。
于2002年1月7日因“心悸气短,胸痛憋闷反复发作半年”入院。
症见:胸痛憋闷,心悸气短,喘促,汗出,恶寒无热,面色苍白,两颧紫赤,口唇爪甲紫绀,手足逆冷,下肢浮肿,舌质暗淡,边有瘀点,苔白滑润,脉沉细弱、结代。
心电图检查:心率85影分、窦性心律、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西医诊断:陈旧性心肌梗塞、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辨证:气虚阳微、心阳不振、寒闭血脉、营血失和、痰瘀痹阻。
治法:温通心阳、益气和营、宣开寒闭、祛痰化瘀。
处方:当归、党参、酒白芍各15克,桂枝、附片、炙甘草、大枣、法夏各12克,细辛、通草、炙麻黄、川芎各9克。
当归四逆汤治疗膝关节炎、冻疮展开全文文章摘要: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
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重复验证。
案一: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
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重复验证。
案一:膝关节疼痛医案仇某,男,40岁。
2009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天。
患者电话中告知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外观不红肿,触摸局部皮温不升高;胃纳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脉未见,余无特殊不适。
既往无关节炎病史。
中医诊断:痹证,考虑寒湿凝滞经络。
拟当归四逆汤原方,处方:当归6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细辛10克,通草10克,生甘草10克,大枣5枚。
5剂,水煎服,日一服。
3剂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5剂服完疼痛消失。
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其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本方证关键。
从构成本方的药证分析,不难发现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方中当归可以养血止痛,“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细辛主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可以解表散寒,大凡经络脏腑沉寒痼疾用之可驱;通草用意不太好解,教材谓其通经脉以畅血行,这样解释似乎有假药物功效主治简单堆砌以随文敷衍之嫌,笔者认为可能和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水肿有关,如冻疮常常见有手背肿胀。
综上所述,全身疼痛(头、胸、少腹、四肢),尤其以四肢关节的沉寒痼疾疼痛(如多年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等),或肿胀,脉沉细是本方证特征。
此外,日本汉医从腹诊角度对本方证特征进行探索,认为“腹皮拘挛者似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之腹证,且有左侧脐旁天枢(脐左右各一寸)之上下挛痛者,又似当归芍药汤、当归建中汤证。
当归四逆汤运用体会一、用方心法当归四逆汤列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用于治疗血虚肝寒之厥。
原文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及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但须注意;本方虽用治手足厥寒,而本证之手足厥寒既不同于阴盛阳衰的少阴寒厥,又不同于热邪深伏的阳明热厥。
其鉴别在于并见症的不同。
少阴阴盛阳衰的寒厥并见踡卧肢冷、畏寒下利等症;热邪深伏的热厥并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口气臭秽等症。
脉细欲绝也不同于脉微欲绝,脉微欲绝主脏真亏损,真阳欲绝,此际当破阴回阳。
脉细欲绝乃脉虽细但指下明显,将绝而不绝,为血虚寒厥所致。
本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甘草、大枣补中益气,通草通行血脉。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可于当归四逆汤中加吴茱萸、生姜以加强散寒之力,加清酒者,取其助诸药活血而散寒。
临床运用本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虚: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所以当有血虚见症,如唇爪不华、面色苍白、目涩、脉细等。
其人平素即血虚或阳虚之体。
但“精血同源”,肝血久亏势必影响肾精,而且营血出中焦,所谓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不仅要注意肝这一方面,同时还应注意肝、脾、肾三者的关系。
②厥:此厥寒乃血分有寒,血虚寒束,血中温气不足,故手足厥寒。
其中条文中之“久寒”二字当深思,盖久寒者,长久之沉寒痼冷也。
寒者当温,留者当去,治当用辛温之品,散其内伏之久寒,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虽当归四逆汤所主治之厥为血虚寒厥,但有血虚与寒凝两方面不同侧重点,当其寒凝偏重,可加重温散之力,可于方中加附片、吴茱萸、生姜等。
③痛:“痛则不通,此痛证之谓也。
”其不通原因,又当别气血痰湿,辨寒热虚实。
此痛证有全身部位不定的特点,所以温通散寒之品不可少。
二、验案举例验案1杨某,男,58岁。
初诊:胁下痛,断续6年之久,此次因劳累,情绪波动引起复发而就诊。
杨海波应用当归四逆汤的经验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杨海波中医门诊当归四逆汤是对治少阴、厥阴病的好方子,应用广泛,几乎每天都用的着,在此我把自己的应用心得和大家交流。
一、当归四逆汤证解:“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细微欲绝,营血不足,血少无力鼓动,也说明寒重,寒性收引,血过来的少,就出现这个不足的脉象。
“手足”——是人体的末端,属表,四肢百骸皆属于表,太阳少阴共主一身之表,太阳主阳之表,少阴主阴之表;这个证病位在表(手足、末梢);病性属寒;病态是虚,合起来就是表虚寒,是少阴表证。
“厥”——“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宋337条)”。
“厥”者,寒也,手足冷——指头寒——手足厥寒——四肢厥逆,一个比一个严重,但都离不开寒。
厥寒在表:动脉血(营或荣),带着营养(含氧气、养分、温热),通过微循环运送到组织参与代谢,再由静脉血(血)带走浊邪(代谢产物、寒气),“手足厥寒”,是身体末端动静脉循环不好,发生手足冷、冻疮、雷诺氏病、糖尿病足、、、都些血管病;厥寒在里:脏厥,就是脏寒了,为什么寒那?道理是一样的,根源就是营血不足,或运行不好,局部中寒、积----------------------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寒,“寒”性收引,加重了这个过程,结果就是温暖和有营养的东西带不来,浊邪带不走,真的形成了五证的“滞证”,滞就是痰凝、气滞、血瘀,是人体病态下的产物,都是些垃圾;“当归四逆汤主之”,表寒,在表的阳气不足,少阴表证,就用当归四逆汤。
药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只说说通草。
“通草《神农本草经》,辛苦凉。
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多厉害,古代的通草就是木通,关木通含马兜铃酸有肾损害,出过事,就用川木通,开方就不能写“通草”了,就是写成川木通。
当归四逆汤辨治应用当归四逆汤中医理论研究1.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形成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有很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是对阳气的耗损和郁闭。
以下举例了较为常见的病因:素体阳虚,水寒木枯;感受寒邪,耗损肝阳;情绪抑郁,气耗及阳;气血受损,阳随耗脱;房劳伤精,水竭木衰;嗜食生冷,后天受损;起居不调,阴阳失衡。
这些病因,都影响到了肝阳的升发疏泄功能,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2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论述当归四逆汤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本书的厥阴篇351条原文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 去皮) 、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 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攀,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被后世医家公认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代表方。
目前教科书及多数的医家发表的文章大多认为其病机为血虚寒厥,但通过临床实践和查阅古代文献,认为血虚寒厥只是当归四逆汤证中病机的一部分,而不是最根本的病机,并没有完整地揭示疾病的病理状态。
当归四逆汤证的最基本病机为肝阳亏虚不升,导致了血虚、寒凝、血瘀的病理状态,同时这些病理状态又相互影响,从而加重了病情。
下面就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以定位、定性的方法来进行详细分析。
1)病位于厥阴肝经首先,当归四逆汤证的病位在六经中应该定于厥阴病的范畴。
原因除了《伤寒论》中条文位于厥阴篇外,还有就是当归四逆汤证中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手足厥寒”。
《伤寒论》中对厥逆的病机是这样解释的:“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意思是因为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顺利运转通达四末,故发为手足厥寒。
阴阳气不相顺接,这种现象正是厥阴病的特点。
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生理特性,故凡病邪有碍于阴阳的相互转换、相生的过程的,都属于厥阴病的范畴。
由于当归四逆汤证的症状中既有阳虚的表现,也有阴血亏虚的表现,阴不足以纳阳,阳不足以入阴,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发为厥逆。
此病机特点符合厥阴病的特点,所以当归四逆汤的病位应该定于厥阴病。
如清代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就将当归四逆汤之归于“厥阴温法十条’’中。
其次,在厥阴病中包括了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当归四逆汤证应该属于足厥阴肝。
这是由脏腑的特性决定的,《黄帝内经》有言:“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这说明了不同脏腑对邪气的易感性的区别。
手厥阴心包经虽然不属于六腑,但是它同样具有多火多热的特点,容易感受火热之邪;足厥阴肝作为阴脏之一,则容易受到阴寒之邪的入侵。
刘渡舟认为:“寒厥属脏病为多。
’’当归四逆汤作为治疗寒厥的代表方之一,主治的证候中有阳虚寒凝的症状,所以病机定位于足厥阴肝。
除了定位于厥阴肝脏外,历来医家对六经三阳三阴病证有经腑之分。
虽然经络与脏腑联系密切,但是不同的定位也意味着疾病深浅、轻重的不同。
通过查阅医家对当归四逆汤病机的描述,认为疾病主要影响的还是厥阴肝经,同时脏腑也有轻度的病变。
郑重光指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 ? 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耳。
”其所述厥阴伤寒之外证,病在经表,意为经证。
脏腑方面,《医宗金鉴》认为,本证乃厥阴脏厥之轻证。
就临床实际而言,当归四逆汤证的疾病大多出现于肝经的循行位置,如皮疹、疼痛、瘙痒、麻木常发生于肢体两侧。
由此可知,本证病在经络,当无疑义。
然经络脏腑相互联属,经络之病,未有不影响其脏腑者,故厥阴肝脏亦有轻度病变。
如当归四逆汤证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疲倦、乏力气短、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症状,这些是肝脏阳气亏虚的表现。
根据脏病和经病来区分病邪的深浅和轻重,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无严格的定义。
脏腑和经络,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厥阴肝经的病邪留滞时间长了,必然会传入脏腑,所以当归四逆汤证轻者为经病,重者则为经脏同病,在临床上应该随证加减治之。
2)定性于寒凝经脉当归四逆汤证的病位定于经脉,而侵犯经脉的病邪为寒邪。
从临床上来看,本病大多起病的诱因都与感受寒邪有关,而疾病的主要症状也有疼痛、麻木、手足厥冷、脉细紧等寒邪入侵的表现,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不通"。
历代医家也对此多有论述,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日:“此方用桂枝汤以解外,而以当归为君者,因厥阴主肝,为血室也。
”从柯氏“此方用桂枝汤以解外”的表述中可以推断出,他认为此证是因寒邪由外侵袭而产生的。
陈亮斯在《伤寒论辩证广注中寒脉证》中日:“此则因风寒中于血脉而逆,当归四逆所由立也,风寒中于血脉,则已入营气之中。
"吴坤安在《伤寒指掌》中说:“凡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此寒伤厥阴之经,但当温散其表,不可遽温其里,当归四逆汤主之。
”综上所述,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性之一,为经脉受寒邪所犯,寒主收引凝滞,导致气血流通不畅。
3)定性于营血亏虚从临床上可以发现,当归四逆汤证的患者可能会有面色少华、唇舌淡白、月经量少、脉细弱等阴血亏虚的表现。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手足厥寒? ? 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
并不能荣于脉中也。
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
”文中可看出,他认为当归四逆汤证是因血虚失养所致。
在《伤寒论》本方原文也可以看出,之所以表述为“脉细欲绝”而非“脉微欲绝”,是因为微者,阳虚之象,细者,血亏之脉。
由于阴血亏虚不能荣于脉,导致脉道空虚,表现为脉细弱。
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性之一,为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血脉,输布全身,润泽和温阳四肢、肌表、五脏六腑。
4)定性于血瘀当归四逆汤证的患者,在临床上常常伴有血瘀的症状,比如面色晦暗、唇暗舌瘀斑、月经色暗有血块、皮肤青紫斑等。
血瘀的病机主要是由于寒凝和血虚所导致的。
寒邪凝滞血脉,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凝结形成瘀血。
正如《素问调经论》日:“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寒凝是血瘀病机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外,血虚也会导致瘀血的形成,因为血虚脉道不能充盈,流动无力,容易停滞形成血瘀。
反之新血产生充足,则经脉充盈,血流加快亦有助于瘀血的祛除。
4)定位于阳虚多数现代医家对当归四逆汤病机的描述,多注重血虚寒厥,而忽视了阳虚的存在。
笔者认为,阳虚在当归四逆汤的病机。
部分古代医家对此也有所论述,成无己解释其病机为“阳气外虚,阴血内弱”。
钱磺认为,“本证手足厥寒,为邪入阴经、正气因损、真阳虚衰之象。
气血相依,阳气既衰,则阴血自不能充实,脉为血府,是以微细欲绝。
而《伤寒方论》则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经络无所不寒,气血俱虚之至。
脉之虚细,本是阳气衰微,而阴血更为不足"。
虽然钱氏和《伤寒方论》论述阳虚和血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都注意到了当归四逆汤证中阳虚血弱同时存在的病机。
3 .肝阳虚在病机中的重要性综上文所述,当归四逆汤病机主要定位于厥阴肝经,所以阳虚的病机也主要表现在肝阳虚,也就是肝的功能方面降低。
许多医家片面地认为:“肝常有余”、“肝无补法”,认为肝为多气多火之脏,不可能出现肝阳虚或肝气虚的情况。
然而五脏皆有阴阳,肝脏也不例外,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肝气虚俭则恐,实则怒",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肝也是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
肝体阴而用阳,所谓“用”,就是指肝以阳气为功能。
肝阳虚、肝气虚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两者都是代表了肝的功能的低下,气虚为肝脏精气不足为特征,阳虚为肝脏阳虚寒凝为特征,气虚是阳虚之渐,阳虚是气虚之极。
既然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中肝阳虚为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当归四逆汤证患者的肝脏的功能为低下的病理状态,那肝的功能究竟在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就肝阳与当归四逆汤的其他病理因素的联系分别进行论述。
1)肝阳主生发新血肝是血液去故生新、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
早在《素问·六节脏象论》就有所论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张介宾对此注解云:“肝属木? ? 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
”《本草经解·草部上》记载:“肝者,敢也,以生血气之脏也”:又如《张氏医通·诸血门》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
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肝阳是肝的功能强弱的体现,故肝阳充足,生发有力,则新血生成源源不绝;如肝阳亏虚,新血生成停滞,则导致血虚。
2)肝阳主祛除瘀血肝,与春气相通。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发陈”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破灭。
故肝阳的作用,除了生发新血,也有祛除瘀血的功能。
方药中在《辨证论治七讲》中说:“人体的气血能够得到畅通,废物不致瘀阻而能得到正常排泄,这就是因为人体中有疏泄作用的原因,这个作用中医学划属于肝。
”瘀血就是阻滞气血运行的主要废物,故肝阳的疏泄功能推动了瘀血的祛除。
反之,如果肝阳亏虚,则瘀血不能及时清除。
3)肝阳可防御寒邪肝主卫外,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从其得名的历史就可说明,敦煌医书残卷《明堂五脏论》一卷有“肝者,干也”一语,《说文解字》亦有“肝谓之干之说”,考《尔雅释言》云:“干,扦也,即相卫也”。
故从古人命名脏腑时,就已经强调了肝的卫外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日:“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把肝比喻成国家之将军,而将军的职责为保卫祖国。
张介宾注《黄帝内经》日:“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刚强,故能捍御而使之侯外”。
故肝阳充足,则卫外坚固,寒邪无以侵袭。
4)肝阳主温通经脉元气产生于肾,通过肝阳的疏泄作用而生发运送到各个脏腑组织、经络、肢体、肌表。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
”可见,阳气也是通过肝阳的疏泄而温通经脉。
诚如周学海所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四圣心源·妇人解》云:“木性喜达,木气条达,故经脉流行,不至结涩。
"唐容川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故肝阳充足,则经脉畅通,寒邪无法凝滞。
4? .其他病性之间的关系1)血瘀与血虚的关系瘀血和血液的生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血瘀能加重血虚,血虚也能加重血瘀。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抑思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矣"。
一方面,瘀血能阻碍新血的化生。
当瘀血祛除,则经脉通畅,血液才能顺利流动,脏腑得到滋润,生化气血能力增强;新血产生之后,经脉气血充盈,气血快速的流动也有助于瘀血的祛除。
2)寒凝与血虚的关系寒凝导致血液流动缓慢,部分脏器、经络和四肢肌表供血不足,导致血虚;反之,由于血载阳气,在血虚情况下,阳气无法通过血液的输布而传送到外周各器官,从而达到温煦的作用,故容易产生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