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29.91 KB
- 文档页数:1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可以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汤去生姜,加上通草、细辛、当归三味药。
桂枝汤本身可以疏通经脉。
当归,《本草纲目》记载道:“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之痛,和血补血。
”当归常与芍药相配,用于妇人腹痛、月经不调等。
细辛最能发散风寒而止痛能治骨节疼,能开痹气,通草可通络。
肝脉血虚受寒,寒滞肝脉,所以必须加桂枝、细辛、通草通阳以散寒,与当归、芍药相配还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的作用。
大枣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赵本作十二枚,补津液,补脾胃,使细辛不会发生流弊。
一、抓住三个主证:血虚、冷、痛“手足厥寒”就是手脚偏凉,本方证的手足冷,以指尖为甚,虽夏天亦阴冷异常,四肢逆冷,故方名“四逆”。
《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
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
因此,三方用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温热暑疫全书》)“脉细欲绝”提示阴血不足。
临床上运用当归四逆汤应抓住三个主证:一是血虚,血虚是病机,此处以病机代症状,指唇爪不华、面色苍白、目涩头晕等;二是冷;三是痛,腹痛、头痛、腰痛、腿痛、脚痛等,大多遇冷更剧。
临床上,只要抓住血虚、冷、痛三点即可用,是肝经循行的部位也可以用。
故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雷诺氏病、红斑性肢痛、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通、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齿痛及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有较好的疗效。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现多用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主治阳虚阴盛,血虚寒厥引起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松则痛之证。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经证之方,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而阳生,若受寒邪,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
此方以当归补血活血为君,和养厥阴肝脉,佐细辛,其味辛能达三阴,外湿经而内通五脏,通草其性极通,内通窍外通荣。
细辛配通草通达内外,和络利经,白芍配甘草以甘酸柔肝缓急而止痛。
桂枝辛甘以通阳气,通阳而散寒,大枣补虚。
上七药以辛甘并举,酸甘并用,通补兼施,急缓兼顾,是医圣仲景创立且包含温经通络祛痛,补益养荣祛痛和缓急和络祛痛三法的一张治痛良方。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该方三法治疗痛证,效果卓著。
报告如下。
1 腰椎间盘脱出症王某,女,38岁,农民,一九九零年五月七日就症。
自述腰臀部挚痛八年余。
曾两次住院治疗,症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均未获效。
形体消瘦,扶拐助行,脉细而弱,舌淡,质青紫,苔薄白,切少腹隐痛,饮食欠佳,二便调。
腰痛屈伸不利,闭经三年余。
细审病因,时值寒冬,月事来潮,夜寐之中,忽遇急事,裸体,赤足出屋,雪中行走一分钟余,次日觉小腹稍冰凉,此后渐至月经量少,腰臀部挚痛,逐渐经闭不行。
腰臀部挚痛,活动更甚,已丧失劳动力一年余。
辩证:寒邪久羁任督殃及胞宫,则腰臀部挚痛。
寒为阴邪,故小腹冰冷。
以寒邪凝滞任督,殃及血室论治。
立法: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正和温经通络祛痛法,处方:当归四逆汤力口炮附片。
方药:酒当归10g、桂枝10g、酒白芍10g、细辛6g、炮附片30g、(先煮1小时)、通草6g、炙甘草6g、大枣3枚。
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诸症大减,脉有起色,唯小腹冰冷如故,月事来潮,经量不多,脉柔缓和匀,舌质红润,苔薄白,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弃杖而行,上方去黑附片吴萸,守原方四剂以善其后。
当归四逆汤解说及比较【来源】《伤寒论》【命名】以本方主药当归及主治证血虚寒客之四肢厥逆而命名。
【组成与方解】桂枝-----温通经脉,宣通阳气鼓君当归-----温补肝血君白芍-----养血和营臣细辛-----温经散寒,以助桂枝之力臣通草-----通血脉佐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使本方证是素体阳气与阴血亏虚,复感外寒所致。
手足厥寒----今素体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外感寒邪入里,凝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卫阳不能达四末温煦四肢;这种手足厥寒只是手指及腕踝部不温,与四肢厥逆之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有别。
另外,外寒太盛,直中经络,导致经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腰、股、腿、足疼痛。
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是阴血不足,寒邪内侵之象。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本方中的当归甘温,入肝经,补血和血,为温补肝经要药;桂枝辛温,温经通脉,祛散经脉寒邪且能畅通血行,两味共用为君。
以白芍、细辛为臣,白芍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与气血;细辛辛温,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温经散寒。
通草为佐,以通经脉。
甘草、大枣味甘,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养血散寒之功。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素体血虚,寒凝经脉病证之方,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或细微欲绝为辨证要点。
对寒凝经脉所导致的肢体及关节痹痛亦有效。
2.使用注意本方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厥冷,其他原因引起的四厥病证不宜使用本方。
3.随证加减治疗血虚寒凝之腰、股、腿、足疼痛,可酌加川续、牛膝、鸡血藤等以活血止痛,强筋健骨;若牵引小腹冷痛,肢冷脉沉,或妇女经期少腹冷痛者,加乌药、小茴香、高良姜、木香等,以暖肝理气止痛;若巅顶痛,呕吐白沫等属于内有久寒,可加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散寒止痛。
当归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当归四逆汤传统用于营血亏虚、寒邪凝敛、阻滞脉络、血行不畅、手足厥寒、四肢麻木、冷痛、脉微细或沉细而涩。
该方虽年代久远,但现代临床仍应用不衰,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应用。
笔者查阅文献,从当归四逆汤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新用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当归四逆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通草6g,甘草6g,大枣12g配伍组成,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
该方虽属传统方剂,但由于其组方严谨、配伍精良和疗效明确,经后人不断探讨与实践,本方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今在内科、外科、妇科及皮肤科等疾病上都有广泛的临床应用,现将当归四逆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1.1 抗凝及抗血栓形成、扩张末梢血管、增加血管灌流量末梢循环障碍除了与血管本质情况、心肌功能等有关外,还与血液性质状态密切相关。
血小板聚集、高凝及血栓形成等异常状态均为引起末梢循环障碍的主要因素。
当归、芍药、细辛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机体的耐缺氧能力。
因此,当归四逆汤及其组成药物的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抑制血凝、改善循环、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栓溶解及降低血液粘滞度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也可能是本方“温经散寒”功效的药理基础之一。
黄芳[1]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小鼠口服当归四逆汤后,能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表明该方具有抗凝作用;并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及血栓形成试验证明当归四逆汤能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以及大鼠动-静脉旁路的血栓形成。
高雪岩等[2]报道了当归四逆汤中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甘草酸是植物性的凝血酶抑制剂,体内可具有抗凝血活性。
游国雄[3]等证实家兔口服当归四逆汤后,两耳小血管扩张充血,且维持时间较长,表明该方的确能够扩张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1.2 镇痛、抗炎作用阮叶萍等[4]通过对当归四逆汤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对热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所诱发的动物疼痛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一定时效-量效关系。
因重感冒引发胸闷心慌.经西医确诊为病毒性心肌毙.由于思想负担过重,日夜恐惧不已.虽经治病毒性心肌炎巳愈.但留下顽固性失眠之证。
3年来难以A睡.且寐时易醒.醒后神若无主.辗转床第.苦不堪言,四处求医.其问中药无数荆未能改善症状,服安眠药也难以奏效.尹师临诊时患者形体消瘦,眼圈发黑,面色无华,神情紧张.诉说几年来睡眠不好.很难入睡,刚人睡常被恶梦惊醒,醒后无法再睡,伴头晕目眩,肢倦神疲,纳食无味.舌质淡萏薄腻,脉细滑无力.综观以往病历记载,补心脾,养气血.安神定志等常法均已试用。
尹师提出治疗要有新思路,此病重在调理脾胃.佐以养血安神,投升阳益胃汤加碱。
黄芪309,半夏、白芍、白术、茯苓各109,党参129.麦甘草69-柴胡、防风各99.黄连59,龙齿309,酸枣仁ISg.3剂,每日121,并嘱咐患者药前半小时吃温粥1小碗,药后半小时吃大枣6枚。
3d后再谚,患者面带喜色。
精神转佳,眼圈发黑明显减逗,诉说服药当晚睡眠就有改善,第3天获得从未有过的甜睡。
原方加答芽、麦芽各159,7剂告愈,随访1年未见反复。
接:“失眠”又称。
不寐”,引起失踞的原因报多,本例患者不眠3年之久,初起畏惧病毒性心肌炎,思想负担过重,考虑问题太多为之诱因.思虑过度易伤脾.脾失运化.痰温内生.胃失和降,。
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而失眠。
脾胃失和.气血生化泛源,放而纳食无昧,形体消瘦。
面色无华。
清阳不升,洼职不降,敛头晕且眩.方中黄芪、党参、麦甘草补益脾气}自木、茯苓,半夏益胃祛痰化湿,柴胡、防风、半夏升清降浊,促进脾胃升降适宜l白芍配龙齿、酸枣仁和营敛阴,养血安神.经云。
不得碾…卫气独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故不得瞑”。
此乃芍药引药人阴妙用之址。
学生同服药前后为何吃粥吃枣时,尹师指出:喝粥可以鼓舞胃气,振奋脾阳,使脾胃元气迅速得到恢复;吃枣可以帮助药物消化和发挥药物效果,正如经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就是这个道理。
尹师还提示上方中有小柴胡汤组成成分,而小柴胡扬治疗定时失眠有较好疗效,此为经验之谈.笔者在临床中治疗失眠病人时,投升阳益胃汤确有疗效。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举隅摘要】笔者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属血虚、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多种皮肤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皮肤病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当归三两(12g),桂枝三两,去皮(9g),细辛三两(3g),芍药三两(9g),甘草二两,炙(6g),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本方所治的手足厥寒,既不同于阳虚阴盛的寒厥,又不同于热邪郁遏的热厥。
是由于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所致。
虽也叫“阴厥”,但与四逆汤所治的阴厥四逆大有区别。
本方所治之证,是阳气不能温暖四肢而致手由指到肘,足由趾到膝都冷,同时还见到阳虚血弱脉细欲绝。
所以既需要温散寒邪,还要补血通脉。
因为肝为藏血之脏,病入厥阴,久之未有不伤血分者。
少阴重在存阳,四逆故用姜附;厥阴重在养血,四逆故用归芍;四逆汤药少力专,回阳宜急;本方药多义广,善能温通血脉。
因此,本方既有桂枝、细辛散表里的寒邪、温通经脉,又有当归、芍药的补血养营,再加上甘草、大枣的温养脾气,通草通利血脉关节,于是手足温和,脉也复常。
附子、干姜本来也是治疗阴厥的主药,但辛热助阳太甚,阴血反会被消灼,本证虽是阳虚但又阴弱,所以不能使用这两味药。
许宏说:“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
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阳气,以桂枝、细辛之辛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盖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陈亮斯说:“四逆之名多矣,此当归四逆汤,固不如四逆汤及通脉之热,亦不若四逆散之凉,盖四逆之故不同,有因寒而逆,有因热而逆,此则因风寒中于血脉而逆,当归四逆所由立也。
风寒入于血脉,则已人营气之中,阴阳虽欲相顺接而不可得,邪涩于经,营气不流,非通其血脉不可,当归辛温血中气药,能散内寒而和血,故以为君。
然欲通血脉,必先散血中之邪,桂枝散厥阴血分之风者也,细辛泄厥阴血分之寒者也,故以二物为辅。
当归四逆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功能、腰痛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症状包括腰部疼痛、下肢麻木、肌肉无力等。
传统的中药治疗方式包括当归四逆汤等方剂,这些方剂以中药为基础,具有调理人体气血、养护脊柱健康的作用,并能够减轻脊柱疼痛和炎症反应。
本文旨在探讨当归四逆汤的治疗效果和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响。
一、当归四逆汤介绍当归四逆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当归等中药配制而成。
这些中药成分能够活血化瘀、温通经络、调理气血两虚等,从而缓解腰痛、改善肌肉僵硬等脊柱疾病的症状。
当归四逆汤是一种口服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当归四逆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现有的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针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当归四逆汤治疗组的腰部功能、疼痛程度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1)。
此外,一项针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当归四逆汤联合中药颗粒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腰痛、改善神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2)。
三、当归四逆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功能的影响腰部功能是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当归四逆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患者的腰部功能显著改善。
例如,一项针对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研究显示,当归四逆汤治疗组的腰部活动度、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这些结果表明,当归四逆汤能够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功能,促进康复。
四、当归四逆汤对腰痛程度的影响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现有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能够明显减轻腰痛程度。
例如,一项针对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当归四逆汤治疗组的腰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在6个月随访期间均有统计学意义(4)。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8-04-08T15:59:34.3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郭亚薇屈彬
[导读]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为血虚寒凝的代表方。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中医医院 071000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为血虚寒凝的代表方。
该方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组成。
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
细辛外温经脉,内温脏腑;白芍养血和营,配当归酸甘化阴,增强养血之功,共为臣药。
通草通行血脉;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调生化之源,共为佐使药。
诸药配合,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之效。
临床应用时,无论内、外、妇科,凡有血虚寒凝皆可应用。
现举病例如下。
1.痛经
刘某某,女,23岁,未婚。
2016年3月1日初诊。
患者月经3月未潮,患者平素喜食生冷瓜果。
现症见少腹作痛,得温则痛稍减。
伴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少气懒言,乏力,恶心,不思饮食。
舌淡苔薄白,脉细迟。
证属血虚寒凝。
治以温经祛寒养血。
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桂枝12g,白芍15g,当归12g,延胡索12,细辛3g,通草10g,吴茱萸10g,干姜8g,白蔻仁l2g,大枣10枚,炙甘草10g。
服上方7剂后,月经来潮,腹痛止。
复诊重在调脾胃,以香砂六君汤加减调理以善其后。
按:《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
可见,温经祛寒养血,疏肝破结为治疗痛经之大法。
本患者病起因为寒,又见形寒肢厥等虚寒症状,故选用当归四逆汤以温血祛寒通经。
然痛经原因甚多,有劳伤血脉,有肝郁气滞,有心脾两虚等不同,治当审证论治。
2.痹证
魏某某,男,58岁。
2016年l1月16日初诊。
患者3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左下肢持续性钝痛,疼痛从左骶尾部沿大腿后面向胭窝及小腿外侧放射,遇冷则加重。
经过腰部拍片,查血沉,抗链“0”均无异常。
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
经服用抗风湿及止痛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寻求中药治疗。
现诊见患者舌淡白,脉细。
证属痛痹,寒邪阻络。
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20g,白芍15g,桂枝12g,细辛3g,大枣8枚,甘草10g,牛膝20g,伸筋草15g。
水煎服,日1剂。
服12剂疼痛大减,上方加木瓜15g、川续断
15g、地龙12g、蜈蚣3条,连服12剂诸症消失。
按: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
本证由于寒邪侵袭,阻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此方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
此案加牛膝、伸筋草、木瓜、川续断、地龙、蜈蚣舒筋通络止痛。
诸药合用获良效。
3.厥阴头痛
李某某,女,33岁,2017年2月l6日初诊。
头之颠顶部疼痛2月余,受凉后加剧,疼甚时可呕吐清涎,做脑电图、脑CT无异常。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
疼甚时服西药止痛,可稍缓解,初则有效,渐服失灵。
现诊见患者面容惨淡忧郁,身着厚衣,头带围巾。
询之,患者自诉一日头剧痛数次,怕冷,四肢不温,腰酸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肝阳不足,阴寒上逆,阻滞经脉,上犯清空。
治以温经散寒。
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l5g,桂枝10g,白芍l5g,细辛3g,大枣8枚,甘草10g,藁本6g,吴茱萸12g。
水煎服,日l剂。
服7剂头痛明显减轻,四肢已温,上方加川芎10g、白芷12g,继服l2剂,诸症皆除。
按:患者素体阴虚,肝阳不足,无力温散厥阴寒邪致使阴寒上逆。
厥阴经脉上会颠顶,头乃清阳之会,厥阴寒邪上逆致头痛加剧,故用当归四逆汤温血脉以散风寒,血脉通则通而不痛;吴茱萸舒肝和胃,散寒降逆,为厥阴要药;川芎上行颠顶而活血通脉;白芷通窍止痛;藁本少用为引,可直上颠顶加强止痛之功,故诸症获愈。
4.风瘾疹
张某某,男,46岁,2017年12月24日初诊。
患者自述平时体虚多汗,汗后皮肤上出现疹块2年余,呈淡红色,遇寒加重,得暖则消,奇痒难忍。
现诊见全身散在豆粒大淡红色疹块,暴露处为多。
面色无华,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缓。
证属风寒外袭,营卫失和。
治以温经散寒,解肌和营,益气固表。
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15g、桂枝12g、大枣12g、白术15g、防风15g、白藓皮15g,白芍15g,细辛3g、通草12g、甘草l2g,黄芪30g,蜈蚣2条。
服7剂药后,疹块渐消,余症减轻。
继服12剂而告愈。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风瘾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本案患者证属风寒外袭,营卫失和导致腠理不固,与当归四逆汤证病机相符和。
方中加入白术、防风、黄芪益气固表,白藓皮、蜈蚣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解肌和营,益气固表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