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人教部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27
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知识点+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本文档将为您详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的知识点,并提供相关的同步练习题目以及答案。
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教材中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知识点1. 文学常识•了解《手指》这篇文言文的作者和背景。
•理解文中讲述的“手指”的象征意义和抒情主题。
2. 阅读理解•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文中的情感色彩及其表达方式。
3. 词语解释•掌握生字词语的字形、字音、字义等基本知识。
•能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思。
4. 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感悟性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步练习题目1.请简要描述《手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你认为作者通过“手指”这一象征意义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尝试分析文中“手指如风筝”、“手指如琴弦”等比喻的含义。
4.解释以下生字词语的意思:触及、颤抖、翦。
答案1.《手指》一文主要描写了手指的种种形态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出象征和抒情的意义,体现了手指的独特之处。
2.作者通过“手指”这个象征意义传达了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3.“手指如风筝”比喻手指的灵活自如,飞快地移动;“手指如琴弦”则表示手指的灵敏,好比演奏音乐的琴弦。
4.解释:–触及:碰到、接触。
–颤抖:微微的颤动。
–翦:剪断、割。
通过以上练习,相信您对《手指》这篇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
希望您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知识要点+图文讲解课文知识点一、理解词语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二、内容概括文章通过队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用途的描写,说明他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根根有力量。
三、文章结构层次第一段(1自然段):写人的一只手上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段:(2-5自然段):写五根手指不同位置,姿态,性格和作用. 第三段:(6自然段):写五根手指如果成为一个拳头,就会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没有强弱,美丑之分。
四、重点语句理解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五、作者介绍丰子恺。
浙江人。
现代作家名仁,字婴行。
从小爱好美术。
代表作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手指》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身体,爱护自己的手指。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手指的功能和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手指有关的日常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手指的重要性的思考。
2. 学习课文《手指》(15分钟)•教师逐段阐述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情感认识(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手指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手指,描述自己对手指的感受。
4. 锻炼表达能力(15分钟)•让学生围绕手指的功能和重要性,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手指的功能和重要性。
5. 总结(5分钟)•整理学生的学习收获,总结课文《手指》的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手指的重要性,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手指》相关内容,复述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手指的重要性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并爱护自己的手指,让它们为我们服务更好地。
22.手指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撤电铃。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
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
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搁搁耳朵、抹抹鼻涕而已。
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
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解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了手指的形状、特点和用途,展现了手指的独特性和相互配合的和谐美。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情趣,插图形象可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手指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学生对身边的人体器官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手指的形状、特点和用途可能认识不足。
学生对手指游戏和动手操作活动感兴趣,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达、动手操作等方面发挥潜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手指的形状、特点和用途,认识手指的多样性;学会生字词,会用“灵巧”“协调”等词语描述手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关注身体健康。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手指的形状、特点和用途,认识手指的多样性;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幽默诙谐语言,学会用“灵巧”“协调”等词语描述手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手指模型或图片。
3.生字词卡片。
4.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手指游戏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案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与手指有关的趣事,引发读者对人类手指的奥秘的思考。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情节生动,富有童趣,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主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手指的奥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解其功能和作用,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惜身体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幽默风趣的课文容易产生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于手指的奥秘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手指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理解作者对于手指的奥秘的思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身体的态度,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手指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手指的功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手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物学知识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各种手指的形态和动作,引导学生关注手指的奥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手指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手指》教案(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手指的形状、功能和姿态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观察手指的细微之处,引发读者对人类身体的奇妙和手指的灵活性的思考。
课文语言幽默,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说明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中的幽默语言和细致观察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手指的灵活性和人体奥秘的探究欲望尚未被充分激发。
此外,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尚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手指的形状、功能和姿态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身体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身体、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手指的形状、功能和姿态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幽默语言和细致观察,以及对人体奥秘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幽默和生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课文朗读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人体部位的文章,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手指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富有童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手指的奥秘,培养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和爱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身边的人体部位有所了解。
但在课文理解、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手指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关爱身体、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和作用。
2.难点:感受作者对手指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关爱身体、珍惜生命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手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手指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手指的珍惜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原文1.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 s ā o ]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3.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 y ǎ o ]窕[ ti ǎ o ].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hùi ; ]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yà)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 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 ni ǔ]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4.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5.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
小指的用处则更渺[ mi ǎ o ]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2课,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作品。
课文以作者对自己五个手指的观察和思考为主线,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五个手指的形态、性格和用途,寓意着人的各个侧面。
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对散文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能够感受到散文的美。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会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眼睛;学会珍惜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培养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学资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相关散文作品等,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22 手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2 手指》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童年的经历为线索,通过讲述十个手指头的故事,展示了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传达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的深刻寓意。
课文语言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发现和关注细节,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理解抽象寓意方面,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培养学生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注意把握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培养学生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手指的象征意义。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等14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等14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板块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猜器官)指名学生猜谜底。
(手指)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手指)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