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一、概述1、基本特征:(1)、政治化(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北沦陷。
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朱版教材》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个,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第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第一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
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念界兴趣的。
1925年,丰子恺与鲁迅先后翻译出版。
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乃是文艺的根抵,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
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
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二节左翼文学思潮
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作为正式的口号提出,并发展成为一场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运动。
发起这场文学运动的,主要是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
创造社的刊物《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发表郭沫若的《英雄树》和《桌子的跳舞》,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化》
太阳社的刊物《太阳月刊》,发表蒋光赤的《关于革命文学》。
与鲁迅、茅盾等人的论战。
左联:
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大会选举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
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联主要进行了下列文学活动:
一、创办刊物。
《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提倡。
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震惊中外,史称“左联”五烈士。
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
两个口号(“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争论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艺界各方面代表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文学论争:
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关于“文艺自由”论争。
胡秋原、苏汶与左翼作家之间。
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判。
30年代文学的活动方式,围绕名刊:
《文学》,傅东华、王统照等主编,茅盾与郑振铎是真正的组织者。
《文学季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
《文季月刊》,巴金、章靳以主编。
《骆驼草》,周作人、俞平伯、废名等编辑。
《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萧乾主编。
《现代》,施蛰存等主编。
《新月》,徐志摩等编辑。
有名的丛书:
开明书店(叶圣陶、夏丏尊等主持)的《开明文学新刊》。
生活书店(邹韬奋等主持)的《创作文库》。
文化生活出版社(吴朗西、巴金等主持)的《文学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