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格式:pptx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30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发展的历程2、了解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教学重点:1、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2、30年代主要的文学流派教学难点:30年代主要的文学论争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内容:所谓20世纪30年代文学,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而言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它通常指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10年间的文学。
一、思潮的分流就整体和影响而言,20世纪30年代文学主要有三大文学思潮,一是以共产党、左翼作家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二是以无党派、独立社团或自由作家为代表的中间派或曰“独立文学思潮”;三是以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潮”。
1、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按其性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民族革命,并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步调一致的文学思潮。
其在文学领域和运动中的反映和标志,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左翼文学运动。
1928年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拉开了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序幕。
这股文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广泛的国内、国外文化背景。
从国际文化背景看,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无产阶级文学已经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前苏联的文学理论和20世纪20年代流行日本的新写实主义都介绍到了国内文坛。
从国内社会情境看,国共合作破裂,阶级力量分化和重组,单独担负反帝反封建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建立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革命文学的要求,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从1927年下半年开始,在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中,革命文学思潮得到扩散与强化。
“左联”成立以后,革命文学思潮演变发展为左翼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积极译介、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提倡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由思想领域推进到了文学、文化实践领域。
2、独立文学思潮独立文学思潮,是以民主主义或自由主义为基本思想倾向的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一、30年代文学的外部条件的变化1、从政治上看,阶级阵营和意识形态的对垒、对抗、对峙越来越鲜明。
文学开始强调阶级性和阵营性,五四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瓦解。
30年代文学政治化表现在三个层面:(1)作家的政治化。
(2)描写对象的政治化。
(3)读者的政治化。
2、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迅速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社会空前动荡,商品包括资本主义开始更全面地渗透,大都市在畸形发展,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
3、作家队伍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第二代作家:第一代作家:来自士大夫的家庭或家族,是对士大夫家族或家庭的背叛,是启蒙的一代,而且这批作家身上有一定的贵族血统,有贵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代作家:来自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平民化的倾向更趋鲜明;在动荡年代成长,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们进入文坛之后必然会给文坛带来新的文学内容,对社会也有了全方位的思考,所以就比第一代作家的视野更为广阔。
4、三十年代“人”的观念的变化(1) 从个性进入到社会属性:(2)从灵与肉的统一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怀疑破坏的启蒙的一代走向创造模式的行动的一代二、30年代两大文艺阵营:革命文学阵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艺观——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政治性、大众化人文主义文学阵营:倾向于自由主义,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一)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因:①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②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和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③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爆发:(1)1928年,上海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