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330.51 KB
- 文档页数:32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的30、40年代中国小说李标晶内容提要: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40年代,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在他(她)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訏等。
关键词:现代主义中国小说影响一20年代末,正当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左翼文学风靡文坛时,中国出现了一个表现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流派,即人们通常所谓“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的帽子,是当时的左翼文人给戴上的。
1931年,在施蛰存发表了他的类似意识流和魔幻小说的《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楼适夷写文章批评说:“比较涉猎了些日本文学的我,在这儿很清晰地窥见了新感觉主义文学的面影。
”(1)在我看来,称为“新感觉派”不如直接称为中国现代派小说更符合实际。
原因将结合下面的论述加以说明。
所谓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指的是包括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黎锦明、黑婴、徐霞村等为代表的居住在上海的作家群创作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
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从历时看,“五四”时期不同流派与社团都或深或浅地介绍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必然影响中国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
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体现了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
从共时看,中国现代派小说主要受如下方面的影响: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未来主义、意识流和西方心理分析小说的影响。
未来主义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赞美机器、力、速度、运动等现代情势。
未来主义除了赞美机器、力和速度之外,也常把暴力、战争、流血、破坏等作为描写对象。
“注意现代都市里繁华、富丽、妖魅、淫荡、沉湎、享乐、变化、复杂的生活。
”(2)对中国现代派小说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法国作家保尔·穆杭。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小说界。
这一时期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三、30年代文学论争:(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时刻性质:是革命作家队伍内部的论争焦点:谁对抗日救亡更为有利,谁更能体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